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結胸」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結胸是中醫古代病名,是指胸部脹滿疼痛,呼吸困難,咳嗽痰多,甚至不能平臥的一種病症。其病因多為外感風寒、風熱、暑濕等邪氣侵襲,或內傷飲食、情志不遂等因素所致。臨床上可見胸部脹滿、疼痛,呼吸困難,咳嗽痰多,甚至不能平臥等症狀。

結胸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如胸部脹滿、疼痛,呼吸困難,咳嗽痰多,甚至不能平臥等症狀。此外,還可以根據患者的舌苔、脈象等進行輔助診斷。

結胸的治療以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為主。常用方藥有麻杏石甘湯、射干麻黃湯、大青龍湯等。

結胸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飲食清淡,不吃生冷油膩食物。
  3.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4.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胸部脹滿、疼痛,呼吸困難,咳嗽痰多,甚至不能平臥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陷胸湯

  • 1.《本草備要》:「治結胸胸痹(仲景小陷胸湯用之。又云:少陽證口渴者,小柴胡湯,以此易半夏),酒黃熱痢,二便不通。炒香酒服,止一切血(寒降火),瀉者忌用。
  • 2.《湯液本草》:「仲景:寒實結胸,外無熱證者,三物小陷胸湯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內有貝母也。別說,貝母能散胸中鬱結之氣,殊有功。
  • 3.《本草綱目》:「小結胸痛,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半夏半升,黃連一兩,栝蔞實(大者)一個,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二味,煮取二升,分三服。(仲景《傷寒論》)
  • 4.《皇漢醫學》:「**小結胸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傷寒論》)**
  • 5.《皇漢醫學》:「**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灌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傷寒論》)**
▼ 展開更多

理中湯

  • 1.《本草衍義》:「今人使理中湯、丸,倉猝之間多不效者,何也?是不知仲景之意,為必效藥,蓋用藥之人有差殊耳。如治胸痹,心中痞堅,氣結胸滿,脅下逆氣搶心,理中湯主之,人參、朮、乾薑、甘草四物等,共一十二兩,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以知為度。或作丸,須雞子黃大,皆奇效。
  • 2.《成方切用》:「)脈沉無力,或厥逆拘急。(寒束於外。)或結胸吐蛔,(寒凝於中。)及感寒霍亂。(陰陽不和,而揮霍撩亂。或吐或瀉,亦有寒熱二症。若虛寒所致者,宜此湯。)凡中宮虛寒,氣不能理諸症,俱宜用此。分理陰陽,安和胃氣。
  • 3.《醫方論》:「每服四錢。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加白朮,渴者倍白朮,蜷臥沉重利不止加附子,腹滿去甘草,嘔吐去白朮加半夏、薑汁,臍下動氣則去朮加桂,悸加茯苓,陰黃加茵陳,寒結胸加枳實。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
  • 4.《齊氏醫案》:「汪昂曰:理中湯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鶩溏,脈沉無力,或厥冷拘急,或結胸吐蛔,及感寒霍亂。
  • 5.《沈氏尊生書》:「或結胸吐蛔(宜理中湯)。或寒冷之邪伏於厥陰,脈細欲絕,手足厥冷,乾嘔,吐涎,
▼ 展開更多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傷寒論》)**
  • 2.《仁術便覽》:「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服。胸滿及嗌乾,加枳殼桔梗。脅痛加芍藥、菖蒲。肚腹痛加枳實、大黃。無汗加葛根、升麻。咳嗽加杏仁、五味子。汗下後病不解,加黃連、黃柏、黃芩、梔子。結胸加瓜蔞子。發黃加茵陳、黃柏。發黃有血,加桃仁、當歸。狂亂加大黃、朴硝。衄血、下血,加黃連。
  • 3.《成方切用》:「人參甘草,以補正氣而和中,使邪不得復傳人里為佐。邪在半表半裡,則營衛爭,(表屬衛,里屬營。)故用薑棗辛甘,以和營衛為使也。(陶節庵曰:本經證心下飽悶,未經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於臟,尚為在表,只須小柴胡加枳桔。不效,就以本方對小陷胸加枳桔,一服豁然,其效如神。
  • 4.《傷寒六書》:「陽明病,下血譫語,胸脅滿如結胸,夜則見鬼,此為熱入血室,小柴胡湯。
  • 5.《傷寒論類方》:「又云: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彼云斷,此云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外邪內伏。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血室為中焦營氣之所聚。肝藏血,心主血,營血結滯,則肝氣與心經之氣亦凝,故脅滿而神昏譫語。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 展開更多

柴胡桂枝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世醫雖為風藥之套方,然尚不誤,而以結胸之類證心下支結為目的之藥也。因有表證之殘餘,故用桂枝也(求真按:『雖非我藥之套方,然非無風味也』)。《金匱》有用於寒疝腹痛,即今之所謂疝氣者。

桂枝茯苓丸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亦治結胸之類證,水飲微結於心下(求真按:「非微結於心下,是微結於胸脅也」),小便不利,但頭汗出者,骨蒸初起,由外感而顯此證者多,與此方加黃耆、鱉甲有效(求真按:「此證宜本方合用桂枝茯苓丸,不宜加黃耆、鱉甲也」)。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傷寒論》)**
  • 2.《皇漢醫學》:「一人病疫,經十五日不解,請余診之。面赤,微喘,潮熱,舌強,狂吼,脈數急,胸腹硬滿,有時微利。醫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數日,病益劇。余曰:「是因初病時發汗不徹,邪氣鬱菀而入裡,欲為結胸也,可下之。」作大柴胡湯與之。翌日,大便二行,胸滿漸減,下痢亦止。
  • 3.《傷寒論(宋本)》:「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五苓散

  • 1.《千金翼方》:「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而吐,此為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見結胸悶中。)
  • 2.《千金翼方》:「霍亂而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熱多欲飲水,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湯主之。方(五苓散見結胸門:)
  • 3.《驗方新編》:「一余胞侄鈞,守南陽時生一女,偶爾傷食,中州醫者必以酒製大黃推蕩之,每月一二次,屢經克伐,至二歲,此女脾胃大傷,瘦弱至極,陰虛夜熱,昏睡露睛,忽成慢驚。庸醫尚不知其為不足症,乃以五苓散加黃連四分,下咽即結胸不語,次日斃命。中虛生寒,再進黃連,未有不斃者。
  • 4.《成方切用》:「加甘草滑石梔子,入食鹽燈草煎,名節庵導赤散,治熱蓄膀胱,便秘而渴。如中濕發黃,加茵陳。水結胸,加木通。合益元散,治諸濕淋瀝。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湯,(謙甫)治小便數而欠。(頻來而短少也。)合平胃散,名胃苓湯,一名對金飲子,治中暑傷濕,停飲夾食,腹痛泄瀉,及口渴便秘。
  • 5.《醫方集解》:「本方去桂,加蒼朮、甘草、芍藥、梔子、黃芩、羌活,名二術四苓湯:能治表裡濕邪,兼清暑熱。本方倍桂,加黃耆如術之數,治傷暑大汗不止。本方加甘草、滑石、梔子,入食鹽、燈草煎,名節庵導赤散:治熱蓄膀胱,便秘而渴;如中濕發黃,加茵陳;水結胸,加木通。本方合益元散,治諸濕淋瀝。
▼ 展開更多

半夏瀉心湯

  • 1.《本草害利》:「病發於陰,下之則痞滿,乃寒傷營血,邪氣乘虛結於上焦。胃之上脘當心,故曰瀉心,實瀉胃也。病發於陽,下之則結胸,乃熱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亦瀉脾胃血分之邪。若結胸在氣分,只用小陷胸湯,痞滿在氣分,只用半夏瀉心湯。
  • 2.《皇漢醫學》:「**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傷寒論》)**
  • 3.《長沙方歌括》:「治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以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此湯。
  • 4.《祖劑》:「即甘草瀉心湯減甘草一兩,治胸但滿而不痛,此為痞也,痛即為結胸。
  • 5.《成方切用》:「(仲景),治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者為痞,身寒而嘔,飲食不下,非柴胡證。(經曰: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難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欲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 展開更多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非下之則不愈也。故曰:『下之則愈。』然其人外證不解,猶有惡寒,頭痛,脈浮等候者,不可妄下之。當先與桂枝湯以解外,外解已,但熱結膀胱之證不去者,乃始可攻之。若外未解而下之,則必變為壞病,如結胸,痞硬,挾熱痢等證是也。
  • 2.《經方實驗錄》:「抑謂病所在大腸與子宮,猶未盡妥,未竟之義,姑留待高明發之。而熱結不在膀胱,要可斷言。後人乃欲依此「膀胱」二字,附會《內經》經絡以立說,是猶建塔於沙,其可穩乎?又大論《厥陰篇》曰:「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梔子豉湯

  • 1.《皇漢醫學》:「**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
  • 2.《成方切用》:「身熱去而心結痛者,熱盡入里,則為結胸。熱不去而結痛者,客熱散漫為虛煩,熱仍在表,故當越之。)
  • 3.《祖劑》:「治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及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傷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又治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不能食,但頭汗出者
  • 4.《類證活人書》:「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正四十五)
  • 5.《傷寒尋源》:「此非吐法之主方也。因誤汗吐下後。正氣已傷。邪留上焦。擾動陽氣。因生煩熱。無論虛煩實煩。皆宜此方取吐。虛煩者。若經中所指虛煩不得眠。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胃中空虛。客氣動膈。按之心下濡。舌上胎飢不能食。不結胸。但頭汗出。皆虛煩之候也。實煩者。若經中所指胸中窒。
▼ 展開更多

麻子仁丸

  • 1.《經方實驗錄》:「以上自大陷胸湯至麻子仁丸凡七證,雖有緩急之分,皆不離下法。或以結胸為主,或以瘀血為主,或以蓄血為主,或以熱利為主,或以腸燥為主,其病所或偏於上,或偏於中,或偏於下。夫下則通,通則不痛,此治陽明熱結之總訣也。

調胃承氣湯

  • 1.《醫方考》:「然猶有戒焉,表證未去而早下之,則有結胸、痞氣之患,此大、小陷胸湯之所以作也。夫人惡可以不慎乎?
  • 2.《傷寒直格》:「及或表病里和,而下之太早,表熱乘虛入里,而或不成結胸,但為熱利不止,心下滿硬或痛,煩渴咽乾,脈滑數而或實者,或諸腹滿實痛者,或煩渴譫妄者,小便赤澀,大便或硬,或熱泄,脈滑實而緊甚也,並宜調胃承氣湯下之。

甘草乾薑湯

  • 1.《皇漢醫學》:「《傷寒緒論》曰:「傷寒,若心下結痛,無熱證,不渴,不煩者,此寒實結胸也。甘草乾薑湯不效,則用枳實理中湯。實人,三物白散。」

桂枝湯

  • 1.《醫方集解》:「表證未罷而誤下,表邪乘虛而入里,當作結胸,則仍屬太陽經,今不胸滿而腹滿,是邪已入太陰經;然但腹滿時痛,尚非大實之痛,故但用桂枝以安太陽,倍芍藥以和太陰。本方加大黃,名桂枝加大黃湯仲景:治表證誤下,大實痛者別見表裡門。
  • 2.《傷寒六書》:「結胸者,蓋太陽證,自汗,當服桂枝湯而誤用承氣下之而成結胸。不按自痛,連臍腹邊,手不可近者,大結胸,大陷胸湯。按之方痛,心下硬,小結胸,小陷胸湯。懊憹煩渴,心下痛者,熱結胸,少與大陷胸湯。懊憹滿悶,身無熱者,寒結胸,三物白湯。心下怔怔,頭汗出,無大熱,為水結胸,小半夏茯苓湯。
  • 3.《顧松園醫鏡》:「吐逆則熱愈淫溢於上焦,蒸為敗濁。又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因平索濕熱搏結胸中,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宜用辛涼,以徹其熱,辛苦以消其濕。

十全大補湯

  • 1.《醫方簡義》:「經水適來。七八日脈遲身涼。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顯無表症。全露熱入血室之候。自當急刺期門。使知針力勝於藥力也。第四條。陽明病下血譫語。但頭汗出。亦為熱入血室。亦刺期門。必汗出而愈。第五條。明其一症。而有別因為告。故未詳辨耳。如痰涎上潮。昏冒不知。

小承氣湯

  • 1.《祖劑》:「又曰承氣湯下藥也,用之尤宜審焉。審知大實大滿堅有燥屎乃可投之也。如非大滿則生寒熱而病不除,況無滿實者而或妄投之,則結胸痞氣之病生矣。故曰傷寒有承氣之戒也。
  • 2.《醫學入門》:「小承氣湯枳樸黃,結胸譫語煎之嘗,三化湯只加羌活,中風竅閉效非常。

甘草瀉心湯

  • 1.《祖劑》:「即甘草瀉心湯減甘草一兩,治胸但滿而不痛,此為痞也,痛即為結胸。
  • 2.《張卿子傷寒論》:「成氏云。氣結而不散。壅而不通。為結胸。陷胸湯為直達之劑。塞而不通。否而不泰。為痞。瀉心湯為分解之劑。痞與結胸。有高下焉。邪結在胸中。故曰陷胸。留邪在心下。故曰瀉心。
  • 3.《傷寒括要》:「前以汗後胃虛。是外傷陽氣。故加生薑。此以下後胃虛。是內損陰氣。故加甘草。痞與結胸。有高下之分。邪結在胸中。故曰陷胸。邪留在心下。故曰瀉心。瀉心者。必以苦為主。是以黃連為君。黃芩為臣。散痞者必以辛為主。是以半夏乾薑為佐。陰陽不交曰痞。上下不通曰滿。

白虎湯

  • 1.《醫方集解》:「欲飲水者,不可不與,不可過與,恣飲則有水結胸、心下悸、喘咳、噦噎、腫脹、癃秘、下利諸變證;亦治傷寒無大熱,口澡渴,心煩,背微惡寒者背為陽,背惡寒、口中和者,少陰病也,宜附子湯;今熱未退而微惡寒,為表未全罷,尚屬太陽,然燥渴心煩為裡熱已熾,與白虎湯解表邪,清裡熱,加人參補氣生津。

炙甘草湯

  • 1.《幼幼新書》:「上合研勻,煉黃蠟六兩,入白沙蜜三分,同煉令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解五毒,治潮熱、積熱等疾。如治潮熱積熱、傷寒結胸、發黃狂走,躁熱口乾面赤,大小便不通,煎大黃炙甘草湯下一丸。毒利下血,煎黃連調膩粉少許下。如患酒毒、食毒、茶毒,氣痰伏痞吐逆等,並用膩粉龍腦米飲下。
  • 2.《蘭臺軌範》:「上合研勻,煉黃蠟六兩,入白蜜三分,同煉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如治潮熱、積熱、傷寒、結胸、發黃、狂走、躁熱、口乾、面赤、大小便不通,大黃炙甘草湯下一丸。毒痢下血,黃連湯調膩粉少許。如患酒毒、食毒、茶毒、氣毒、風痰、伏痞、吐逆等症,並用膩粉龍腦米飲下。

桂枝加芍藥湯

  • 1.《醫方考》:「表證未罷,而醫下之,邪乘裡虛,當作結胸,今不作結胸,而作腹滿時痛,是屬於太陰。裡氣不和,故腹滿時痛耳。時痛者,有時而痛,非大實之痛也,故但與桂枝湯以解表,加芍藥以和里。

茵陳蒿湯

  • 1.《醫方集解》:「內有實熱故渴;熱甚則津液內竭,故小便不利;凡瘀熱在裡,熱入血室,及水結胸,皆有頭汗之證,乃傷寒傳變,故與雜病不同。濕在經則日晡發熱、鼻塞,在關節則身痛,在臟腑則濡泄、小便反澀、腹或脹滿。濕熱相搏則發黃:干黃,熱勝色明而便燥;濕黃,濕勝色晦而便溏。
  • 2.《成方切用》:「夫熱外越則不里郁,下滲則不內存。今便既不利,身又無汗,故鬱而為黃。內有實熱,故渴。熱甚則津液內竭,故小便不利。凡瘀熱在裡,熱入血室,及水結胸,皆有頭汗之證。乃傷寒傳變,故與雜病不同。濕在經,則日晡發熱鼻塞。在關節,則身痛。在臟腑,則濡泄,小便反澀,腹或脹滿。

黃連湯

  • 1.《祖劑》:「按成無己云凡陷胸湯攻結也,瀉心湯攻痞也。氣結而不散,壅而不通為結胸,陷胸湯為直達之劑。塞而不通,否而不恭為痞,瀉心湯為分解之劑。所以謂之瀉心者,謂瀉心下之邪也。痞與結胸有高下焉。結胸者邪結胸中,故治結胸曰陷胸湯。痞者邪留心下,故治痞曰瀉心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 1.《普濟本事方》:「嘗記一親戚病傷寒,身熱頭疼無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訊問之,見醫者治大黃、朴硝等欲下之。予曰:子姑少待。予為視之,脈浮緩,臥密室中,自稱其惡風。予曰:表證如此。雖大便不通數日,腹又不脹,別無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須表證罷方可下。不爾,邪乘虛入,不為結胸,必為熱利也。

小半夏湯

  • 1.《祖劑》:「即小半夏湯去生薑加黃連(一兩)栝蔞實(一枚),治小結胸病在心下,按之痛者。
  • 2.《雜病源流犀燭》:「_小半夏湯_,〔水結胸〕
  • 3.《沈氏尊生書》:「)水結胸無大熱亦汗出頭額(宜小半夏湯加茯苓。)陽明胃實,

大承氣湯

  • 1.《醫學摘粹》:「與陽明裡證同見者,是為里喘,宜大承氣湯,兼結胸者宜大陷胸丸,若兼水氣表實者。宜小青龍湯,表虛及小便不利者,均宜五苓散加葶藶子。裡實者,宜葶藶大棗湯,兼腹脅硬痛者,宜十棗湯。裡寒者,宜真武湯。若脈微細,口鼻氣短喘乏,而無陰陽表裡證,此氣虛喘也,宜保元湯加五味子、杏仁。
  • 2.《馮氏錦囊秘錄》:「承,順也。邪入胃者,鬱滯糟粕,秘結壅實,氣不得順也。通可去滯,泄可去閉,氣得以順,故曰:承氣,大滿大實有燥屎,乃可投也。如非大滿,則生寒症而為結胸痞氣之屬矣。仲景曰:欲行大承氣,先與小承氣,復中轉失氣者,有燥屎也,可以大承氣湯攻之,不轉失氣,慎不可攻!
  • 3.《傷寒明理論》:「如非大滿。則猶生寒熱。而病不除。況無滿實者。而結胸痞氣之屬。由是而生矣。是以脈經有曰。傷寒有承氣之戒。古人亦特謹之。
  • 4.《湖岳村叟醫案》:「輾轉詳診,據此脈證,確係溫疫誤治,變成結胸,非下不可,但下焦無病,若用芒硝恐傷下焦之血,用大承氣湯,去芒硝,加洗腸胃清溫化毒等味,煎成令先服一盅,不見動靜,又服一盅,二時許,瀉下穢物三次,極臭難聞。由此神志清爽,身熱漸退,飲食能進。後改柴胡養榮湯出入加減,調理兩月,方獲痊癒。

小青龍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九)喘而結胸者,宜酌其輕重,用《傷寒論》中諸陷胸湯、丸,或拙擬蕩胸湯以開其結,其喘自愈。
  • 2.《方症會要》:「治水結胸乾嘔發熱而喘咳
  • 3.《方症會要》:「(去麻黃) 治水結胸發飽 方見咳嗽
  • 4.《赤水玄珠》:「丹溪云:傷寒發呃亦有四症不同。有中氣不足,脈虛微,氣不相續而發呃者,宜補中益氣湯加生脈散,加黃柏以降虛火,或少加附子服之立愈。有陽明內實失下而發呃,宜大承氣湯下之。有渴而飲水太過,成水結胸而發呃者,宜小陷胸湯,或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治水寒相搏發呃者妙。

烏梅丸

  • 1.《備急千金要方》:「治寒熱勞瘧,形體羸瘦,痰結胸中,食飲減少,或因行遠,久經勞役,患之積年不瘥方。
  • 2.《張卿子傷寒論》:「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豬苓湯

  • 1.《張卿子傷寒論》:「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四逆湯

  • 1.《醫學入門》:「項強連背邪初臨,項硬而不能左右回顧,太陽初證。表實無汗,葛根湯;表虛有汗,桂枝湯加葛根。若誤下邪氣乘虛入里,反結胸而項強又不解,謂之結胸項強,大陷胸湯、丸,兼理中丸,或四逆湯服之。所以陰毒初病亦有項強,俱以熱藥治之,正陽散、附子湯是也。

半夏茯苓湯

  • 1.《醫學綱目》:「〔孫〕凡水結胸脅間,頭必有汗,治以半夏茯苓湯。
  • 2.《傷寒六書》:「心結胸,心忪滿,無大熱,頭汗出,半夏茯苓湯。

枳實薤白桂枝湯

  • 1.《奉時旨要》:「胸痹心中痞滿,氣結胸痛,脅下逆搶心,此胸中實痰外溢也,宜枳實薤白桂枝湯。若素稟不足,虛痰內結,人參理中湯主之。
  • 2.《大方脈》:「治胸痹初起,喘息咳唾,胸背牽疼,氣短難臥,服栝蔞薤白白酒湯,若夜不得臥,心痛徹骨者,內加薑製半夏。若氣結胸滿,脅下氣逆搶心者,服枳實薤白桂枝湯(俱見和解門)。

附子瀉心湯

  • 1.《醫病簡要》:「活等殺之也又見陰虛人七月間服小柴胡三四劑大汗如浴不救城鄉醫者治暑無不以小紫胡湯每至久纏不已即用法諸恙悉解而引人少陽之賊反寒熱不去予仍用柴胡截之反致人詰詎知即仲景附子瀉心湯治誤碼率下結胸內有大廣喻氏治酒病仍用酒引解鈴仍用繫鈴人也

三物白散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巽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 2.《感症寶筏》:「太陽誤下,成寒實結胸,三物白散。
  • 3.《感症寶筏》:「下利十餘行,脈反實者死(正虛邪實),此脾氣虛而邪氣盛故也。太陰腹滿時痛(寒邪也),誤下之,胸下結硬,而成寒實結胸,無熱證者,三物白散(寒結中宮而成實,與熱實結胸不同,故申之曰『無熱證者」,此句當著眼)。病在膈上者必吐,膈下者必利。如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
  • 4.《本草正義》:「[廣義]仲景:三物白散,治寒實結胸。
  • 5.《退思集類方歌註》:「治寒實結胸,無大熱者。
▼ 展開更多

抵當湯

  • 1.《古今醫統大全》:「【下】少腹急結者可攻之,桃仁承氣湯。輕者,犀角地黃湯。太陽病六七日,表證在,脈微沉,不結胸發狂,小腹硬滿,小便自利,抵當湯。
  • 2.《辨舌指南》:「_抵當湯_,治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如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必有蓄血,令人善忘。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
  • 3.《金鏡內臺方議》:「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鞕滿,若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 4.《大方脈》:「_抵當湯_,治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必有蓄血,令人善忘,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也。
  • 5.《傷寒論(宋本)》:「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鞕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
▼ 展開更多

十棗湯


人參湯

  • 1.《張氏醫通》:「枳實理中湯,治胃虛挾食。及結胸本虛。不能受攻者。

桂枝去芍藥湯

  • 1.《金鏡內臺方議》:「議曰:太陽病不應下而下之,則脈促胸滿。此為表邪未盡而動臟腑,則邪結於胸中而不得散,陽氣內虛榮衛奔亂。其脈促也,不可便言結胸,只屬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芍藥能益陰氣,令邪客胸中,陽氣內虛,不宜益其陰也,故去之。

三黃湯

  • 1.《傷寒廣要》:「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六七沸。內豉一升。蔥白七莖。煮取三升。分三服。此許推然方。(外臺○案肘後。千金。並同。),云岐子保命。治傷寒汗下後。熱結胸中。大便澀微。小便赤者。黃連梔子湯。於本方。去黃檗。加黃芩。不用蔥豉。

大陷胸湯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太陽之病本無當下之理,一經誤下,則變證百出。魄汗未盡,挾表寒內陷,則利遂不止而病寒濕,此宜用四逆、理中者也。挾標陽內陷,則轉為協熱利,此宜用大承氣者也。若標陽並寒水,因誤下而停蓄膈上,則為大小結胸,此宜大陷胸湯、小陷胸湯者也。若表寒因之而留滯心下,則結而成痞,此宜用瀉心湯者也。
  • 2.《傷寒之研究》:「大陷胸湯之於大結胸。小陷胸湯之於小結胸。瓜蒂散之結於胸中。十棗湯之引脅下痛。桃核承氣抵當湯之熱結膀胱。四逆湯之冷結膀胱。則皆專於裡之劑也。又有表裡遞用者。如桂枝湯之又於其氣上衝。茯苓甘草湯之又於厥而心下悸是也。夫脈證之有淺深緩急也。方劑之不無坦夷勁駿。
  • 3.《尚論篇》:「少陽證尚兼太陽,所以誤下而胸間微結也。太陽中篇結胸條內,頭微汗出,用大陷胸湯,以其熱結在裡,故從下奪之法也。此頭汗出,而胸微結,用柴胡桂枝幹薑湯,以里證未具,故從和解之法也。小柴胡方中減半夏、人參,而加桂枝以行太陽,加乾薑以散滿,栝蔞根以滋干,牡蠣以軟結,一一皆從本例也。
  • 4.《傷寒說意》:「結胸者,將來之陽明腑證,下早而成者。胃腑燥熱,汗亡里陰,則入陽明,胸膈濕熱,下陷表陽,則成結胸。陽明戊土,化氣於燥金,是以胃熱則生燥,太陰辛金,化氣於濕土,是以肺熱則生濕。腑熱將作,胸熱先生,故未入陽明,而遽下之,則成結胸。
  • 5.《傷寒治例》:「_下_,心下滿而硬痛,近乎結胸,大陷胸湯主之。心下痞,按之濡,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
▼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