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盜汗」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盜汗是中醫病症的一種,是指睡眠中出汗,醒後汗止,常在半夜或黎明時發作,醒後汗止,多因陰虛火旺、氣陰兩虛、心脾兩虛、肺腎陰虛等原因所致。

盜汗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入睡後汗出不止,醒後汗止,常在半夜或黎明時發作,汗出量多,汗出時常伴有心煩、口乾、手足心熱、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耳鳴、健忘等症狀。

盜汗在中醫屬於陰虛火旺、氣陰兩虛、心脾兩虛、肺腎陰虛等證候範疇。

陰虛火旺型盜汗多見於青壯年,常伴有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口乾咽燥、心煩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

氣陰兩虛型盜汗多見於老年人,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心悸、失眠多夢、大便乾燥、舌淡苔薄、脈細弱。

心脾兩虛型盜汗多見於中年人,常伴有心悸、失眠多夢、健忘、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弱。

肺腎陰虛型盜汗多見於老年人,常伴有腰膝酸軟、耳鳴、健忘、咳嗽、痰中帶血、舌紅少苔、脈細數。

盜汗的治療以滋陰降火、養陰清熱、益氣養陰、健脾益氣等法為主。

陰虛火旺型盜汗可用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等。

氣陰兩虛型盜汗可用生脈散、玉屏風散等。

心脾兩虛型盜汗可用歸脾湯、四君子湯等。

肺腎陰虛型盜汗可用六味地黃丸、麥味地黃丸等。

盜汗患者平時要注意飲食調理,多吃具有滋陰降火、養陰清熱、益氣養陰、健脾益氣等功效的食物,如百合、蓮子、銀耳、山藥、枸杞、大棗、桂圓等。

盜汗患者還要注意生活調理,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避免熬夜,睡前不要吃太多食物,睡覺時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寒。

盜汗患者還要注意情志調理,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盜汗症狀嚴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黃耆建中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黃耆建中湯條曰:「此方加當歸名歸耆建中湯,治諸瘍膿潰之後,荏苒不愈,虛羸煩熱,自汗盜汗,稀膿不止,新肉不長者。若惡寒下利,四肢厥冷者,更加附子。又治痘瘡淡白而不灌膿之際,及灌膿之際平塌灰白,或內陷外剝,下利微冷,聲啞脈微者,兼用伯州散。」
  • 2.《經方實驗錄》:「初診,經停九月,咳嗆四月,屢醫未效。刻診脈象虛數,舌苔薄膩,每日上午盜汗淋漓,頭暈,心悸,胸悶,脅痛,腹痛喜按,食少喜嘔,夜寐不安,咳則並多涎沫。證延已久,自屬纏綿。擬先治其盜汗,得效再議。
  • 3.《續名醫類案》:「立齋治一男子,年逾四十,胃氣素弱,面常生瘡,盜汗發熱,用黃耆建中湯,少愈。更以補中益氣湯而平。東垣云:氣虛則腠理不密,邪氣從之,逆於肉裡,故多生瘡。若以甘溫之劑,實其根本,則腠理自固,即無他疾。

當歸建中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黃耆建中湯條曰:「此方加當歸名歸耆建中湯,治諸瘍膿潰之後,荏苒不愈,虛羸煩熱,自汗盜汗,稀膿不止,新肉不長者。若惡寒下利,四肢厥冷者,更加附子。又治痘瘡淡白而不灌膿之際,及灌膿之際平塌灰白,或內陷外剝,下利微冷,聲啞脈微者,兼用伯州散。」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傷寒緒論》曰:「傷寒盜汗責在半表半裡,為膽有熱也,專用小柴胡湯。」
  • 2.《醫學心悟》:「此與傷暑自汗略同。但暑傷氣,為虛邪,只有清補並行之一法。寒傷形,為實邪,則清熱之外,更有攻下止汗之法也。復有發散太過,遂至汗多亡陽,身瞤動欲擗地者,宜用真武湯。此救逆之良藥,與中寒冷汗自出者,同類並稱。又與熱證汗出者,大相徑庭矣。其他少陽證,頭微汗,或盜汗者,小柴胡湯。
  • 3.《重訂通俗傷寒論》:「此與傷暑自汗略同,但暑傷氣,為虛邪,只有清補並行之一法,寒傷形為實邪,則清熱之外,更有攻下止汗之法也。復有發散太過,遂至汗多亡陽,身瞤動欲擗地者,宜用真武湯,此救逆之良藥;與中寒冷汗自出者,同類並稱,又與熱症汗出者,大相徑庭矣。其他少陽症頭微汗,或盜汗者,小柴胡湯。
  • 4.《傷寒大白》:「盜汗者,睡中乃出,醒則止矣。雜症門,責之血虛有火,故用當歸六黃湯等補血涼血。外感盜汗,是邪熱在半表半裡之間,故用小柴胡湯。然不獨少陽一經,有盜汗,三陽三陰,皆有盜汗也。三陽盜汗,皆邪熱未盡;三陰盜汗,皆熱伏血分。故盜汗之症,有熱無寒者也。治太陽盜汗,羌活沖和湯。
  • 5.《奉時旨要》:「少陽經病,目眩口苦、耳聾、胸滿、脅痛、寒熱往來,嘔吐、頭汗、盜汗,舌滑脈弦,此少陽經受病,宜用小柴胡湯和解之。仲景曰:少陽症,但見一二症即是,不必悉具。此經有三禁,吐、汗、下是也。然少陽有兼表兼里者,務在隨時變通,不得以三禁之說而拘泥也。

當歸芍藥散

  • 1.《皇漢醫學》:「脫血過多,心神恍惚,眩暈不寐,而現煩熱、盜汗、浮腫者,宜此方合當歸芍藥散。

酸棗仁湯

  • 1.《皇漢醫學》:「脫血過多,心神恍惚,眩暈不寐,而現煩熱、盜汗、浮腫者,宜此方合當歸芍藥散。
  • 2.《証治準繩‧女科》:「實者,腹中痛,煮附丸、四物湯加香附子。心虛者,恍忽多夢,健忘,舌強,小便多,面紅盜汗,柏子仁湯、酸棗仁湯加龍骨、京墨、百草霜,吞靈砂丹。又靈砂、當歸、蓮肉、龍骨、棗肉丸,參湯送下。崩中作麝香、當歸,香者,心氣已散,急服靈砂、龍骨等。
  • 3.《兒科萃精》:「小兒盜汗有二,虛實兩分:心虛者,陰氣不斂也,睡則多驚,古法主酸棗仁湯(如當歸、炒白芍、生地、茯苓、炒酸棗仁、炒知母、炒黃柏、五味子、人參、炙黃耆等味)。
  • 4.《幼科心法要訣》:「心虛盜汗睡多驚,酸棗仁湯方1),服即寧,心火傷陰必煩熱,當歸六黃湯方2),奏功。
  • 5.《女科證治準繩》:「實者,腹中痛,煮附丸、四物湯加香附子。心虛者,恍忽多夢,健忘,舌強,小便多,面紅盜汗,柏子仁湯、酸棗仁湯加龍骨、京墨、百草霜,吞靈砂丹。又靈砂、當歸、蓮肉、龍骨、棗肉丸,參湯送下。崩中作麝香、當歸,香者,心氣已散,急服靈砂、龍骨等。
▼ 展開更多

甘草乾薑湯

  • 1.《皇漢醫學》:「《青州醫談》曰:「甘草乾薑湯,治毒迫心下而盜汗。又治胸中痛,左臥則左痛,右臥則右痛等證者,皆毒迫於心胸所致也,宜與此方。有氣上迫而喘咳、汗出多證,涎沫亦多吐者,世醫不知以此方治汗,此方所以能治汗者,因氣逆盛,毒自內外發故也。」
  • 2.《先哲醫話》:「甘草乾薑湯,能治自汗、盜汗,其理與承氣湯治陽明自汗同,此湯又治胸脅偏痛,此皆毒迫於心胸所致也。世醫不知之,徒就汗與痛施藥,宜矣不得其治。

大建中湯

  • 1.《奇效良方》:「治虛熱盜汗,百節痠疼,腰痛,肢體倦怠,日漸羸弱,口苦舌澀,心怔短氣。
  • 2.《醫方集宜》:「一大傷氣血男女諸虛盜汗無力四肢倦怠肢肉消瘦宜用 鹿茸大補湯 大建中湯 人參膏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 1.《經方實驗錄》:「(季左,十月十二日),夜寐喜盜汗,脈陽浮陰弱,宜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逍遙散

  • 1.《世醫得效方》:「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主室女血弱陰虛,營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 3.《婦人大全良方》:「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 4.《成方切用》:「推而廣之,凡寒熱往來,惡寒惡熱,嘔吐吞酸,嘈雜,胸痛脅痛,小腹膨脹,頭暈盜汗,黃疸,瘟疫,疝氣,飧泄等證,皆對證之方。推而傷寒,傷風,傷濕,除直中外,凡外感者,皆作郁看,以逍遙散加減出入,無不獲效。如小柴胡湯四逆散羌活湯,大同小異,然不若此方之響應也。
  • 5.《邯鄲遺稿》:「產後盜汗如雨,服多煎劑,血虛生熱自汗,不可太補,兼以調理為主,宜服逍遙散;若喜食而痛甚者,非養榮湯不能治。蓋補中益氣湯因有升麻、柴胡,不能斂汗,不若逍遙散,又能止汗、治血虛。如氣虛、血虛兼者,必用八物湯、養榮湯並治。
▼ 展開更多

吳茱萸湯

  • 1.《千金翼方》:「治婦人產後虛羸盜汗,時澀澀惡寒。
  • 2.《備急千金要方》:「治產後虛羸,盜汗,澀惡寒方。

當歸散


麻黃湯

  • 1.《本草從新》:「(豆經蒸罨、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又能止汗、孟詵治盜汗、炒香、漬酒服、肘後合蔥白煎、名蔥豉湯、用代麻黃湯、通治傷寒發表、亦治酒病。)傷寒直中三陰與傳入陰經者勿用。熱結胸煩悶。宜下不宜汗。亦忌之。

桂枝湯

  • 1.《古今名醫方論》:「治風寒在表,脈浮弱,自汗出,頭痛發熱,惡風惡寒,鼻鳴乾嘔等症。雜症自汗、盜汗、虛瘧、虛痢最宜。若脈浮緊,汗不出者,禁用。酒客病風寒而汗出者,亦不可與之。

小建中湯

  • 1.《長沙方歌括》:「蔚考。金匱黃耆建中湯有加減法。小建中湯無加減法。今查內臺方議亦有加減。未知為年久脫簡。抑或許氏新附與否。姑錄之以備參考。方議載建中湯治虛痛者。加黃耆。治心痛者。加元胡索。治血虛者。加當歸、川芎。治盜汗多者。加小麥、茯神。治虛中生熱。加柴胡、地骨皮。
  • 2.《方機》:「盜汗。或汗出多。或身重或不仁者。黃蓍建中湯主之。(兼用應鐘)於小建中湯方內加黃蓍一兩半。(今二分三釐。)

參苓白朮散

  • 1.《活幼心書》:「或間投五苓散,溫白湯調下。有小兒無疾,睡中遍身汗出如水,覺而經久不幹,此名積證盜汗,脾冷所致,用三稜散,水、煨姜煎服,次投益黃散、參苓白朮散。有時時冷汗微出,髮根如貫珠,面額上濈濈然,此為驚汗證,宜鎮驚丸或琥珀抱龍丸,及茯神湯加麻黃根,水煎服取效。有夜睡中而汗自出者,名曰盜汗。

歸脾湯

  • 1.《婦人規》:「歸脾湯(見《古方八陣·補陣》),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嗜臥,少食,或大便不調,心、脾疼痛,瘧痢鬱結;或因病用藥失宜,克伐傷脾,以致變證者,最宜用之。
  • 2.《女科撮要》:「一產婦失治,腫潰不已,形體消瘦,飲食不思,朝寒暮熱,自汗盜汗半年矣,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以健脾胃,膿水漸少,飲食漸進,用歸脾湯以解脾郁,共五十餘劑,元氣復而瘡亦愈矣。
  • 3.《女科撮要》:「一產婦糞後下血,諸藥不應,飲食少思,肢體倦怠,此中氣虛弱,用補中益氣加茱炒黃連五分,四劑頓止。但怔忡少寐,盜汗未止,用歸脾湯治之而痊。
  • 4.《証治準繩‧幼科》:「_人參養榮湯_(見盜汗),_歸脾湯_(見驚悸)
  • 5.《成方切用》:「(濟生),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忡健忘,(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氣虛,故善忘。)驚悸,(有觸而心動曰驚,無驚而自動曰悸,即怔忡也。)盜汗,(汗為心液,心藏神而生血,心傷則不能生血而血少,故見前諸證。)發熱,(脾主肌肉。)體倦,(脾主四肢。
▼ 展開更多

十全大補湯

  • 1.《明醫雜著》:「_十全大補湯_,治氣血俱虛,發熱惡寒,自汗盜汗,肢體倦怠,或頭痛,眩暈,口乾作渴。又治久病虛損,口乾食少,咳而下利,驚悸,發熱,或寒熱往來,盜汗自汗,晡熱內熱,遺精白濁,或二便見血,小腹作痛,小便短少,大便乾澀,或大便滑泄,肛門下墜,小便頻數,陰莖癢痛等症。
  • 2.《証治準繩‧瘍醫》:「,一男子,上齶腫硬年餘方潰,內熱作渴,肢體消瘦,六脈洪大,左手尤甚。用補中益氣湯、六味丸出腐骨一塊,仍服前藥,諸症悉去,瘡口亦斂。一男子十六歲,足間腫黯,潰而露骨,體瘦盜汗,發熱口乾,用十全大補湯、六味地黃丸,各五十餘劑而愈。不然,多變瘵癥,或瀝盡氣血而亡。
  • 3.《萬病回春》:「_十全大補湯_,治氣血俱虛,發熱惡寒,自汗盜汗,肢體倦怠;或頭痛眩暈,口乾作渴。又治久病虛損,口乾少食,咳而下利,驚悸發熱;或寒熱往來,盜汗自汗,晡熱內熱,遺精白濁;或二便見血,小腹作痛,小便短少,大便乾澀;或大便滑泄,肛門下墜,小便頻數,陰莖癢痛等症。
  • 4.《景岳全書》:「立齋曰:若陽氣虛弱,汗出不止,肢體倦怠,用耆附湯。上氣喘急,盜汗,氣短頭暈者,用參附湯。腎氣虛弱,盜汗發熱者,用六味丸。若腎氣虛乏,盜汗惡寒者,用八味丸。氣血俱虛而盜汗者,用十全大補湯。陽盛陰虛者,當歸六黃湯。心腎虛弱者,斑龍丸。
  • 5.《景岳全書》:「_十全大補湯_,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自汗盜汗,肢體困倦,眩暈驚悸,晡熱作渴,遺精白濁,二便見血,小便短少,便泄閉結,喘咳下墜等證。
▼ 展開更多

黃芩湯

  • 1.《古今醫統大全》:「陽明脈浮,潮熱或盜汗,黃芩湯。
  • 2.《醫學綱目》:「〔《活》〕冬月陽明潮熱,脈浮而緊者,發作有時,但脈澀者,心盜汗,黃芩湯主之。(方見下利。)

四物湯

  • 1.《張氏醫通》:「劫勞散(局方),治肺痿咳嗽。痰中有紅線。盜汗發熱。熱過即冷。
  • 2.《古今醫統大全》:「東垣云:盜汗者,寐中而通身出汗如浴,覺來方知,是屬陰虛,榮血之所主也,宜補陰降火,當歸六黃湯之類是也;若虛寒者,只以黃耆六一湯。盜汗發熱,因陰虛,用四物湯加黃柏;兼氣虛,加人參、黃耆、白朮。小兒盜汗不用治,蓋血未足也。
  • 3.《丹溪治法心要》:「屬陰虛、血虛。小兒盜汗不須治,宜服涼膈散。盜汗發熱屬陰虛,用四物湯加黃柏;若氣虛加人參、黃耆、白朮。別處無汗,獨心頭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名曰心汁,宜養心血,以艾湯調茯苓末服。當歸六黃湯,盜汗之聖藥也。黃耆加倍用之,余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五錢,小兒減半。
  • 4.《醫醫偶錄》:「盜汗為陰虛,自汗為陽虛,然亦有秉質如此,終歲習以為常,此不必冶也。若平日並無此症,又非夏秋暑月,而無端盜汗者,宜四物湯加龍骨、牡蠣、浮小麥、北五味之屬,以養其陰。無端自汗者,宜四君子湯加北五味、牡蠣,以養其陽,或加玉屏風散亦可。
  • 5.《一見能醫》:「有婦人虛勞發熱,盜汗咳嗽,痰喘面紅,經閉不通,而六脈有力,用滋陰百補,累投無效者,以大黃用酒九蒸九曬,血竭、沒藥各五錢,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四物湯加紅花湯下,不三四服,經水通而前症悉愈。
▼ 展開更多

柴胡桂枝湯

  • 1.《簡明醫彀》:「盜汗者,睡出醒收,柴胡桂枝湯,或當歸六黃湯(方見盜汗。)
  • 2.《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盜汗出者,不可下,柴胡桂枝湯。潮熱而脇下汗出為膽實,大柴胡湯,

真武湯

  • 1.《先哲醫話》:「一婦人羸瘦盜汗,下利十餘行,腹中拘急如摸羅網,不欲飲食時喘者,與真武湯愈。

麻黃升麻湯


越鞠丸


補中益氣湯

  • 1.《証治準繩‧雜病》:「【夏秋濕熱行令】若飲食不甘,頭目眩暈,遍身痠軟,或兩腿麻木,口渴自汗,氣促身熱,小便黃數,大便稀溏,濕熱傷元氣也,用清燥湯。如在夏令,用清暑益氣湯。若自汗盜汗,氣高而喘,身熱脈大,元氣內傷也,用補中益氣湯。若嘔吐少食,肚腹痞悶,大便不實,脾胃受傷也,用六君子湯。
  • 2.《景岳全書》:「一男子,秋間發疙瘩,此元氣虛而外邪所侵也。先用九味羌活湯二劑,又用補中益湯加羌防而愈。後不慎起居,盜汗晡熱,口乾唾痰,體倦懶言,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而愈。
  • 3.《癘瘍機要》:「一自汗盜汗。蓋自汗屬氣虛,盜汗屬血虛,自汗用補中益氣湯,送六味地黃丸。盜汗用當歸六黃湯(內芩、連、黃柏炒黑用),送六味地黃丸。若因勞心而致,以歸脾湯,倍用茯神、酸棗仁。
  • 4.《濟陰綱目》:「一產婦患此失治,腫潰不已,形體消瘦,飲食少思,(此從飲食少思治)朝寒暮熱,自汗盜汗,半年矣,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膿水漸少,飲食漸進,又用歸脾湯,共五十餘劑而愈。
  • 5.《外科樞要》:「一男子秋間發疙瘩,此元氣虛而外邪所侵也。先用九味羌活湯二劑,又用補中益氣加羌活而愈。後不慎起居,盜汗晡熱,口乾唾痰,體倦懶言,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而愈。
▼ 展開更多

還少丹

  • 1.《目經大成》:「治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熱盜汗,遺精白濁,真氣虧損,肌體瘦弱等症。
  • 2.《馮氏錦囊秘錄》:「治脾腎虛寒,血氣羸乏,不思飲食,發熱盜汗,遺精白濁,肌體瘦弱,牙齒浮腫等症。腎為先天之根本,脾為後天之根本,二本有傷,則見上項諸症。故未老而先衰,二本既固,則老可還少矣。
  • 3.《醫方集解》:「治脾腎虛寒,血氣羸乏,不思飲食,發熱盜汗,遺精白濁,肌體瘦弱,牙齒浮痛等證(腎為先天之根本,脾為後天之根本,二本有傷,則見上項諸證,故未老而先衰,二本既固,則自康健矣)。
  • 4.《醫方論》:「此方以溫補脾腎為主,參以潤肺金而通山澤,用意極佳。微嫌遠志、菖蒲二味開透太過,與羸乏盜汗等症不宜,不如酌用丹參、柏仁之類為妥。
  • 5.《胎產心法》:「_還少丹_,治脾腎虛寒,血氣羸乏,不思飲食,發熱盜汗等證。
▼ 展開更多

涼膈散

  • 1.《丹溪治法心要》:「屬陰虛、血虛。小兒盜汗不須治,宜服涼膈散。盜汗發熱屬陰虛,用四物湯加黃柏;若氣虛加人參、黃耆、白朮。別處無汗,獨心頭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名曰心汁,宜養心血,以艾湯調茯苓末服。當歸六黃湯,盜汗之聖藥也。黃耆加倍用之,余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五錢,小兒減半。

桑螵蛸散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王,稟質陽亢陰虛,頻年客途粵土,南方地薄,陽氣升泄,失血咳嗽,形寒火升盜汗,皆是陰損陽不內入交偶。醫見嗽治肺,必延綿入凶(火升者必形寒。蓋陽氣橫散,手足遍體皆溫。若火升巔頂,不得溫煦肢末,故必形寒。)

左歸丸

  • 1.《景岳全書》:「_左歸丸_,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虛損傷陰,或遺淋不禁,或氣虛昏運,或眼花耳聾,或口燥舌乾,或腰痠腿軟,凡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證,俱速宜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血府逐瘀湯

  • 1.《醫林改錯》:「醒後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盜汗,盜散人之氣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論。竟有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一兩副而汗止。

當歸補血湯

  • 1.《續名醫類案》:「薛立齋治一婦,盜汗不止,遂致廢寢,神思疲甚,口乾引飲,作血虛有熱,用當歸補血湯代茶:炙耆一兩,當歸三錢。又以六黃湯加人參、五味子,二劑而愈。
  • 2.《產鑒》:「一產婦,盜汗不止,遂至廢寐,神思疲甚,口乾引飲,余謂血虛有熱,用當歸補血湯以代茶,又以當歸六黃湯內芩連柏炒黑,倍人參五味子,二劑而愈。凡產後忽冒悶,汗出不識人,屬大虛,宜固元氣為主,其汗不止,必變柔痙。
  • 3.《產鑑》:「一產婦,盜汗不止,遂至廢寐,神思疲甚,口乾引飲,余謂血虛有熱,用當歸補血湯以代茶,又以當歸六黃湯內芩連柏炒黑,倍人參五味子,二劑而愈。凡產後忽冒悶,汗出不識人,屬大虛,宜固元氣為主,其汗不止,必變柔痙。

白朮散

  • 1.《不知醫必要》:「_白朮散_,治自汗盜汗。
  • 2.《幼幼新書》:「先多煎白朮散時時服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後用香瓜丸(方見盜汗門中,)十三日愈。
  • 3.《聖濟總錄》:「治冷勞大便滑泄,食飲不美,有盜汗,白朮散方
  • 4.《奇效良方》:「治盜汗極驗。

竹葉石膏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竹葉石膏湯粳米,麥冬半夏草人參。三陽合病(太陽頭項痛,陽明目痛鼻乾,少陽口苦咽乾脅痛,一時並見,謂之合病。)關脈大,(邪在陽明居多,故關脈浮大。)寐則盜汗此能任。(三陽合病而盜汗出,是胃火盛而肝火乘之也。厥陰為里之闔,陽明為表之闔,二經有火,則反開而不闔,故盜汗出。
  • 2.《退思集類方歌注》:「竹葉石膏湯粳米,麥冬半夏草人參。三陽合病(太陽頭項痛,陽明目痛鼻乾,少陽口苦咽乾脅痛,一時並見,謂之合病。)關脈大,(邪在陽明居多,故關脈浮大。)寐則盜汗此能任。(三陽合病而盜汗出,是胃火盛而肝火乘之也。厥陰為里之闔,陽明為表之闔,二經有火,則反開而不闔,故盜汗出。
  • 3.《仁術便覽》:「驚悸不寧、盜汗,加酸棗仁、茯神。小便不利,加梔子。氣短無力,加人參、黃耆。

桂枝加黃耆湯

  • 1.《皇漢醫學》:「**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金匱要略》)**
  • 2.《症因脈治》:「【黃汗之治】《金匱》於水腫門,則立黃耆芍藥桂酒湯,以治身重發熱,兩脛自冷,脈自沉之症,又立桂枝加黃耆湯,以治身發熱,足脛熱,盜汗,汗出反發熱之症,又於黃疸門,亦立桂枝加黃耆湯,以治諸黃家脈浮當汗之症,詳見水腫門黃汗中。

加味逍遙散

  • 1.《濟世全書》:「_加味逍遙散_,治肝脾血虛有熱,遍身瘙癢,或口燥咽乾,發熱盜汗,食少嗜臥,小便澀滯等症。又治瘰癧,流注虛熱等瘡。
  • 2.《赤水玄珠》:「_加味逍遙散_,肝脾血虛有熱,遍身瘙癢,或口燥咽乾,發熱盜汗,食少嗜臥,小便澀滯等症。又治瘰癧流注,虛熱等瘡,熱入血室等症。
  • 3.《証治準繩‧類方》:「_加味逍遙散_,治血虛有熱,遍身瘙癢,心煩目昏,怔忡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食少嗜臥。
  • 4.《証治準繩‧瘍醫》:「_加味逍遙散_,治肝脾血虛,內熱發熱,或遍身瘙癢寒熱,或肢體作痛,頭目昏重,或怔忡頰赤,口燥咽乾,或發熱盜汗,食少不寐,或口舌生瘡,耳內作痛,或胸乳腹脹,小便欠利。
  • 5.《癘瘍機要》:「因思慮發熱盜汗,瘡復作癢,兼起赤暈,用加味歸脾湯數劑,汗熱漸止,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而痊。
▼ 展開更多

八正散

  • 1.《錢氏小兒直訣》:「愚治一小兒停食,服克伐之藥,唾痰腥氣,面赤氣喘。此復傷肺氣,內亡津液而變肺癰也。不信,已而果唾膿。用桔梗湯,痰膿頓止,其喘益甚。余謂因脾虛不能生肺而然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杏仁、薏苡仁、百合治之而愈。後小便澀滯,誤服八正散二劑,小便愈澀,咳嗽吐痰,面赤盜汗。

人參湯

  • 1.《景岳全書》:「《良方》,人參湯,治產後諸虛不足,發熱盜汗,內熱晡熱等證。此即參歸湯,亦名團參散。
  • 2.《醫學綱目》:「〔《大全》〕,人參湯,治產後諸虛不足,發熱盜汗。
  • 3.《婦人大全良方》:「治產後諸虛不足,發熱盜汗。(二方出胡氏)
  • 4.《仁齋直指方論》:「人參湯(《永類鈐方》),治產後諸虛不足,發熱盜汗。
  • 5.《奇效良方》:「治產後諸虛不足,發熱盜汗。
▼ 展開更多

六味地黃丸

  • 1.《大方脈》:「_六味地黃丸_,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惟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盜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虛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皆可常服。
  • 2.《保命歌括》:「_六味地黃丸_,治腎經虛損,久新憔悴,盜汗,發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骨蒸痿弱,失血等症。經云:益水之主,以制陽光者是也。
  • 3.《蒼生司命》:「_六味地黃丸_,治腎勞要藥,凡腎經虛損,新久憔悴,盜汗發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骨蒸痿弱,下血咯血。
  • 4.《刪補頤生微論》:「_六味地黃丸_,治腎經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秘,氣壅痰嗽,頭目暈眩,眼花耳聾,咽燥舌痛,齒牙不固,腰膝痿軟,自汗盜汗,諸血失音,水泛為痰,血虛煩躁,下部瘡瘍,足跟作痛等症。
  • 5.《醫宗必讀》:「風多者,桂枝湯,若表虛者,玉屏風散。陽氣虛者,耆附湯。若兼盜汗者,補中益氣送六味地黃丸,或當歸六黃湯。
▼ 展開更多

三黃湯

  • 1.《張氏醫通》:「當歸六黃湯,治營血虛熱盜汗。
  • 2.《醫通祖方》:「治營血虛熱盜汗。

大陷胸丸

  • 1.《張卿子傷寒論》:「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養心湯

  • 1.《保嬰撮要》:「_養心湯_,治心血虛怯驚癇,或驚悸怔忡,盜汗無寐,發熱煩躁。
  • 2.《証治準繩‧幼科》:「_養心湯_,治心血虛怯驚癇,或驚悸怔忡,盜汗無寐,發熱煩躁。
  • 3.《赤水玄珠》:「_養心湯_,治心血虛怯,驚癇或驚悸怔忡,盜汗,無寐,發熱煩躁。

六一散

  • 1.《成方切用》:「乾薑能散濕熱之氣。)加生柏葉生車前生藕節,名三生益元散,治血淋。加牛黃,治虛煩不得眠。除甘草,加吳茱萸一兩,名吳萸六一散,治濕熱吞酸。除滑石,加黃耆六兩,大棗煎,熱服,名黃耆六一散。治諸虛不足,盜汗消渴。(凡渴證防發癰疽。宜黃耆六一散。吞忍冬丸。

柏子仁丸

  • 1.《成方切用》:「治陰虛盜汗。(睡而汗出曰盜汗,屬陰虛者居多。)

旋覆花湯

  • 1.《聖濟總錄》:「治肺痿咳嗽,唾如稠涎,羸瘦喘急盜汗,旋覆花湯方

大黃蟅蟲丸

  • 1.《皇漢醫學》:「《方輿輗》本方條曰:「喻嘉言曰:『此世俗所稱乾血勞之良治也。』余按『腹滿』二字,是診乾血勞之第一義。曾有一婦人,年十七八,寒熱尪羸,時時盜汗,食少,一身倦怠,勞狀稍具,然唯脈不細數,而腹滿太甚。余謂婦曰:『是乾血勞也。然大肉未脫,元氣未敗,亟宜服大黃蟅蟲丸。

柴胡桂枝乾薑湯

  • 1.《皇漢醫學》:「《成績錄》曰:「遠州一農夫三十餘歲,自去年起,鬱冒時發,時少吐血,盜汗出,往來寒熱,微渴,臍旁動甚。就先生請治,與柴胡薑桂湯而愈。」

獨參湯

  • 1.《不居集》:「若睡中盜汗,而無火者,宜參苓散、獨參湯。

當歸六黃湯

  • 1.《產鑑》:「一產婦,盜汗不止,遂至廢寐,神思疲甚,口乾引飲,余謂血虛有熱,用當歸補血湯以代茶,又以當歸六黃湯內芩連柏炒黑,倍人參五味子,二劑而愈。凡產後忽冒悶,汗出不識人,屬大虛,宜固元氣為主,其汗不止,必變柔痙。
  • 2.《傅氏女科》:「故又當從權速灌加參生化湯倍參以救危無拘塊痛。婦人產多汗當健脾以斂水液之精,益榮衛以噓血歸源,灌溉四肢,不使妄行。雜症雖有自汗、盜汗之分,然當歸六黃湯不可治產後之盜汗也,並宜服加參生化湯及加味補中益氣二方。若服參、耆而汗多不止及頭出汗而不至腰足,必難療矣。
  • 3.《傅氏女科》:「產後睡中汗出,醒來即止,猶盜瞰人睡而謂之盜汗,非汗自至之比。雜症論云:自汗陽虧,盜汗陰虛。然當歸六黃湯又非產後盜汗方也。惟兼氣血而調治之乃為得耳。
  • 4.《女科仙方》:「產後睡中汗出,醒來即止,猶盜瞰人睡,而謂之資汗,非汗自至之比。雜症論云:「自汗陽虧,盜汗陰虛」,然當歸六黃湯,又非產後盜杆方也。惟兼氣血而調治之,乃為得耳。
  • 5.《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_當歸六黃湯_,治盜汗之聖藥也。
▼ 展開更多

秦艽鱉甲散

  • 1.《蘭臺軌範》:「_秦艽鱉甲散_(《寶鑑》),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舌紅頰赤,氣粗,困倦,盜汗。
  • 2.《大方脈》:「_秦艽鱉甲散_,治風勞骨蒸,午後壯熱,咳嗽盜汗,脈細數者。
  • 3.《不居集》:「_秦艽鱉甲散_,治風勞骨蒸,午後壯熱,肌肉消瘦,咳嗽,舌紅頰赤,盜汗目倦,脈來細數。
  • 4.《虛損啓微》:「又風附於骨,亦令蒸熱盜汗,宜秦艽鱉甲散,或柴胡梅連丸。又有陽邪入骨,不能泄越,而先寒後熱,脈長有汗者,宜用石膏。
  • 5.《虛損啓微》:「治風勞骨熱盜汗。

補肺湯

  • 1.《校註婦人良方》:「_補肺湯_,治勞嗽五臟虧損,晡熱發熱,盜汗自汗,唾痰喘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