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痰嗽」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痰嗽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是指肺氣不宣,肺失肅降,津液聚而成痰,痰阻肺道,肺失宣降所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痰嗽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情志不遂等。外感風寒,可導致肺氣失宣,津液凝聚而成痰,出現咳嗽、痰多、白色稀薄等症狀。內傷飲食,可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停聚,痰濕內生,出現咳嗽、痰多、白色黏稠等症狀。情志不遂,可導致肝氣鬱結,氣機不暢,痰濕內生,出現咳嗽、痰多、黃色黏稠等症狀。

痰嗽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咳嗽的性質可分為乾咳、濕咳、久咳。痰的性質可分為白痰、黃痰、黏痰、稀痰、稠痰等。胸悶、氣喘多見於痰阻肺道較重者。

痰嗽的治療以化痰、止咳、平喘為主。常用中藥有杏仁、川貝母、白果、枇杷葉、甘草等。外感風寒者,可加用生薑、大蒜、紫蘇等;內傷飲食者,可加用陳皮、半夏、茯苓等;情志不遂者,可加用鬱金、柴胡、白芍等。

痰嗽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2. 飲食清淡,不吃生冷油膩食物。
  3.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4.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5. 定期進行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痰嗽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如果出現咳嗽、痰多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逍遙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 2.《仁齋直指方論》:「逍遙散(《和劑方》),治血虛煩熱,月水不調,臍腹脹痛,痰嗽潮熱。
  • 3.《世醫得效方》:「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主室女血弱陰虛,營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 4.《奇效良方》:「治血虛煩熱,月水不調,臍腹脹痛,痰嗽潮熱。
  • 5.《仁術便覽》:「治血虛煩熱,月水不調,臍腹脹痛,痰嗽,潮熱。男婦俱宜服,有奇功。
▼ 展開更多

大建中湯

  • 1.《奇效良方》:「治諸虛不足,小腹急痛,脅肋䐜脹,骨肉痠疼,短氣喘咳,痰嗽潮熱,多汗,心下驚悸,腰背僵直,多臥少起。
  • 2.《濟陽綱目》:「_大建中湯_,治諸虛不足,小腹急痛,脅肋䐜脹,骨肉痠痛,短氣喘咳,痰嗽潮熱多汗,心下驚悸,腰背強直,多臥少起。

大柴胡湯

  • 1.《活幼心書》:「疏利風熱,痰嗽腹脹,及里證未解。

小柴胡湯

  • 1.《活幼心書》:「治傷寒溫病,身熱惡風,胸滿肋痛,煩渴嘔噦,小便不利,大便秘硬,能解表裡邪毒,痰嗽氣喘。
  • 2.《邯鄲遺稿》:「經水適來適斷,日晡往來寒熱如瘧狀,或痰嗽,宜先服小柴胡湯,後服四物湯。若泄瀉,去黃芩,加白朮、茯苓;如自汗,減柴胡,加黃耆;如寒熱皮膚冷,加桂枝;如腹冷,加肉桂,如咳嗽,加五味。
  • 3.《証治準繩‧雜病》:「《活法機要》云:夏月嗽而發熱者,謂之熱痰嗽,小柴胡湯四兩,加石膏一兩,知母半兩用之。冬月嗽而發寒熱,謂之寒嗽,小青龍加杏仁服之。感濕而嗽者,身體痛重,或有汗,或小便不利,此多乘熱入水,或冒雨露,或浴後不解濕衣,致有此患,宜白朮酒。

四物湯

  • 1.《邯鄲遺稿》:「經水適來適斷,日晡往來寒熱如瘧狀,或痰嗽,宜先服小柴胡湯,後服四物湯。若泄瀉,去黃芩,加白朮、茯苓;如自汗,減柴胡,加黃耆;如寒熱皮膚冷,加桂枝;如腹冷,加肉桂,如咳嗽,加五味。
  • 2.《雜病廣要》:「先吐血後見痰嗽,多是陰虛火動,痰不下降,四物湯為主,加痰藥火藥。先痰嗽後見紅,多是痰積熱,降痰火為急。痰嗽涎帶血出,此是胃口清血,熱蒸而出,重者梔子,輕者藍實。挾痰若用血藥,則泥而不行,只治火則止,吐血火病也。(《丹溪》)
  • 3.《古今醫統大全》:「先吐紅,後見痰嗽,多是陰虛火動,痰不下降,四物湯為主,兼以痰藥、火藥。大都吐痰,火載血上,錯經妄行。炒梔子、童便、薑汁、竹瀝。
  • 4.《古今醫鑒》:「有先吐血後見痰嗽者,是陰虛火動,痰不下降,四物湯為主,加清痰降火藥。有先見痰嗽,後吐血者,是積熱,降痰火為急。
  • 5.《明醫指掌》:「咳血者,火乘金位,肺絡受傷,故血從嗽而出也。丹溪云:先痰嗽而後見紅者,多是痰積生熱,以降痰火為急,宜煎桔梗、枳殼、黃芩、橘紅,送下天門冬丸。先見紅而後痰嗽者,多是陰虛火動,痰不下降,宜以四物湯加痰藥、火藥。
▼ 展開更多

平胃散

  • 1.《祖劑》:「即平胃散加半夏、藿香,治山嵐瘴氣諸般瘧疾及四時傷寒、頭目、肢節疼痛、腹脹、嘔吐、痰嗽、痢疾等症。

小青龍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仲景之方,用五味即用乾薑,誠以外感之證皆忌五味,而兼痰嗽者尤忌之,以其酸斂之力甚大,能將外感之邪錮閉肺中永成勞嗽,惟濟之以乾薑至辛之味,則無礙。誠以五行之理,辛能勝酸,《內經》有明文也。徐氏《本草百種注》中論之甚詳。

麥門冬湯

  • 1.《景岳全書》:「《秘方》,竹衣麥門冬湯,治一切勞瘵痰嗽,聲啞不出,難治者,服之神效。
  • 2.《景岳全書》:「一、火邪侵肺,上焦熱甚而聲喑者,宜四陰煎、麥門冬湯主之。心火盛者,二陰煎。胃火上炎者,竹葉石膏湯。肝膽火盛者,柴胡清肝散之類主之。勞瘵痰嗽挾火者,竹衣麥門冬湯主之。
  • 3.《羅氏會約醫鏡》:「_竹衣麥門冬湯_,治一切勞瘵,痰嗽聲啞難治者,服之神效。

真武湯

  • 1.《王氏醫案》:「孟英治其令叔高年痰嗽,喘逆礙臥,肢冷顴紅,飲食不進,與真武湯而安。(照戴陽證例治法。)
  • 2.《王氏醫案繹注》:「王丈高年痰嗽.喘逆礙卧肢冷顴紅.飲食不進.予真武湯而安.(高年痰嗽三句似熱實證.
  • 3.《王孟英醫案》:「孟英治其令叔高年痰嗽,喘逆礙臥,肢冷顴紅,飲食不進,與真武湯而安。(照載陽證例治法。)

六君子湯

  • 1.《保嬰金鏡錄》:「愚按:前方若脾胃虛弱,或因克伐之劑,致飲食少思,或食而難化,或欲作嘔,或大便不實者,尤宜用之。若兼痰嗽氣逆,肢體倦怠,面目浮腫,宜六君子湯。
  • 2.《胎產心法》:「_六君子湯_,治胃虛少食,痰嗽嘔泄。
  • 3.《保嬰撮要》:「愚按:前方若胃氣虛弱,克伐傷脾,飲食少思,或食而難化,若作嘔作泄,尤宜用之。如兼痰嗽氣逆,肢體倦怠,面目浮腫者,宜六君子湯。
  • 4.《保嬰撮要》:「_四君子湯_,治脾氣虛熱,口舌生瘡。或但胃氣復傷,飲食少思,或食而難化。若作嘔泄瀉,尤宜用之。如兼痰嗽氣逆,肢體倦怠,面目浮腫,宜用六君子湯。
  • 5.《証治準繩‧幼科》:「_四君子湯_,治脾氣虛熱,口舌生瘡,或但胃氣復傷,飲食少思,或食而難化,若作嘔泄瀉,尤宜用之。如兼痰嗽氣逆,肢體倦怠,面目浮腫,宜用六君子湯。
▼ 展開更多

人參湯

  • 1.《証治準繩‧類方》:「以上並食後臨臥服。治五淋及婦人漏下車前子湯下,痰嗽者生薑湯下,莖中痛者蒲黃、滑石,水一盅調下,氣逆橘皮湯下,室女虛勞,寒熱潮作,柴胡、人參湯下。

半夏茯苓湯

  • 1.《古今醫統大全》:「感寒發熱咳嗽者,服惺惺散加麻黃表散寒邪。微嗽,杏仁膏、人參半夏丸;痰嗽,半夏茯苓湯。

旋覆花湯


瓜蒂散

  • 1.《育嬰家秘》:「急慢發熱、口瘡、心肺伏熱、痰熱、痰嗽、痰喘,並用湧法,重則瓜蒂散,輕則用苦參末,小豆末,以淡豆豉湯調服吐之。吐後搐定,更宜防風通聖散為末,蜜丸服之。
  • 2.《丹溪治法心要》:「急慢驚風,發熱口噤,手足心伏熱,痰熱,痰嗽,痰喘,並用湧法重劑,用瓜蒂散輕劑,用苦參、赤小豆末,復用酸齏汁調服之,後用通聖散,蜜丸服之,間以桑樹上桑牛,陰乾研末服,以平其風。桑牛比楊牛則色黃白者是。治小兒驚而有熱者,人參、茯苓、白芍藥、酒炒白朮、生薑煎服。
  • 3.《証治準繩‧幼科》:「丹溪云:痰嗽、痰喘,並用湧法吐之,重劑瓜蒂散,輕劑苦參、赤小豆末,須蝦齏汁調服。
  • 4.《皇漢醫學》:「《古今醫統》引朱丹溪曰:「小兒急驚風熱,口瘡手心伏熱,痰嗽痰喘,並重用湧法。若以瓜蒂散為輕,則用赤小豆、苦參末。」

木防己湯

  • 1.《掃葉莊醫案》:「用木防己湯,痙厥已緩,經脈鬱伏濕邪已解,胃汁大傷,痰嗽氣閃,與甘藥不傷胃氣。

補中益氣湯

  • 1.《脈因證治》:「肺受病,痰嗽短氣,懶言嗜臥,灑淅寒熱,宜補中益氣湯。作涎清涕,肩胛腰脊痛,冷泄,宜乾薑、朮、附、烏、蒼朮、桂、茯。
  • 2.《一見能醫》:「臍痛本方去甘耆,胸中滯氣青皮利;腳軟乏力或痛疼,酒炒黃柏及牛膝。久病痰嗽去人參,夏熱冬花沸耳吟;春寒秋冷冬涼月,麻黃帶節便煎斟。長夏濕土客邪越,蒼白澤瀉消濕熱;濕熱火勝食不消,神麯味冬泄肺滅。口吐白沫胃停寒,益氣湯中益智先;若加胃口當心痛,何如草蔻更加煎。

二陳湯

  • 1.《醫宗必讀》:「飲冷致嗽,紫菀飲。嗽吐痰食俱出,二陳湯加木香、杏仁、細辛、枳殼。食積痰嗽,二陳湯加瓜蔞、萊菔子、山楂、枳殼、曲芽。聲啞,外感寒包熱者,細辛、半夏、生薑辛以散之,內傷火來剋金者,為重證,宜壯水清金。經年久嗽,服藥不瘥,余無他證,與癆嗽異,一味百部膏。
  • 2.《成方切用》:「(加膽星以助半夏,加枳實以成沖牆倒壁之功。有痰飲流入四肢,肩背痠痛,手足疲軟。誤以為風,則非其治,宜導痰湯加木香片子薑黃。)再加菖蒲,治驚悸健忘,怔忡不寐。導痰湯加木香香附,名順氣導痰湯。治痰結胸滿,咳逆上氣。加枳實栝蔞菔子山楂神麯,治食積痰嗽發熱。

涼膈散

  • 1.《丹溪治法心要》:「熱用黃連、荊芥、薄荷、硝石,以蜜調噙。血虛者,以四物湯加竹瀝。治喉痹,或有鼻中垂血絲,結成小血珠垂在咽喉中,用杜牛膝,即鼓槌草直而獨條者,搗碎,用好米醋少些和研,取汁三五滴滴入鼻中,即破。一人體肥,膏粱飲酒,常勞倦發咽痛,鼻塞痰嗽,涼膈散加桔梗、荊芥、南星、枳實。

蘇子降氣湯

  • 1.《玉機微義》:「蘇子降氣湯治痰嗽喘促氣不升降(方並見痰飲門)
  • 2.《時方歌括》:「(治痰嗽氣喘)

十棗湯

  • 1.《醫通祖方》:「十棗湯去芫花、大棗,加白芥子,等分為末,曲糊丸,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驚痰加硃砂、全蠍;酒痰加雄黃、全蠍;驚氣成塊者加穿山甲、鱉甲、延胡索、蓬朮;臂痛加桂枝,薑黃;痰嗽加風化硝;寒痰加丁香、肉桂,胡椒。
  • 2.《張氏醫通》:「十棗湯去芫花、大棗。加白芥子等分為末。曲糊丸。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驚疾。加硃砂、全蠍。酒痰。加雄黃、全蠍。驚氣成塊者。加穿山甲、鱉甲、延胡索、蓬朮。臂痛。加桂枝、薑黃。痰嗽。加風化硝。寒痰。加丁香、肉桂、胡椒。甘遂直達涎結之處。大戟能攻胸脅之涎。

六一散

  • 1.《簡明醫彀》:「小兒身熱汗出,口渴吐瀉,霍亂等證,治宜辰砂五苓散(五苓散加辰砂。)治伏暑吐瀉、渴煩,六和半夏湯。霍亂痰嗽,六一散加辰砂。一切暑熱證(三方見大人門)。

六味地黃丸

  • 1.《蘭臺軌範》:「_六味地黃丸_(錢氏),治腎陰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閉,氣壅痰嗽,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乾舌痛,齒牙不固,腰腿痿軟,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音,水泛為痰,血虛發熱等症。
  • 2.《雲林神彀》:「_六味地黃丸_(治婦女經閉不通,發熱,痰嗽,吐血等症,依本方加木香、當歸、桃仁、紅花,久服奏效)
  • 3.《刪補頤生微論》:「_六味地黃丸_,治腎經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秘,氣壅痰嗽,頭目暈眩,眼花耳聾,咽燥舌痛,齒牙不固,腰膝痿軟,自汗盜汗,諸血失音,水泛為痰,血虛煩躁,下部瘡瘍,足跟作痛等症。
  • 4.《醫宗必讀》:「_六味地黃丸_,治腎水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閉,氣壅痰嗽,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乾齒動,腰腿痿軟,便血吐血,盜汗失音,水泛為痰。
  • 5.《醫學實在易》:「_六味地黃丸_,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痰嗽發熱,口瘡吐血,淋濁遺精,腰痛等症。
▼ 展開更多

止嗽散

  • 1.《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廉按:沈氏目南謂燥氣屬涼,謂之次寒,乃論秋燥之勝氣也。勝氣多由於冷風,方用桂枝杏仁湯加減,深合經旨。接方用止嗽散增損,亦屬涼燥犯肺,氣逆痰嗽之正方。

桑螵蛸散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陳(六十四歲),據述三年前因怒寒熱臥床(即動少陽相火)繼而痰嗽,至今飲食如常,嗽病不愈。

杏蘇散


防風通聖散

  • 1.《奇效良方》:「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如痰嗽,加半夏一錢。

左金丸

  • 1.《仁齋直指方論》:「太平丸、消化丸治痰嗽有功,左金丸、香連丸除熱痢必效。洗心散、瀉肝散瀉心肝之火,滾痰丸、化痰丸蠲熱燥之痰。四七湯、黑錫丹開痰結心胸,清空膏、涼膈散除火升頭膈。石膏羌活散祛風明目,川芎石膏湯瀉火定眩。川芎茶調散治風熱上攻頭目,葛花解醒湯療濕痰中滿胃腸。

紫菀散

  • 1.《類證治裁》:「肺虛喘急自汗者,安肺湯。往來寒熱,自汗煩渴者,紫菀散加銀柴胡,姜用蜜制。咳膿血,發熱盜汗者,劫勞散。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炙甘草湯。痰嗽午熱聲嘶者,紫菀散加丹皮、薑、棗。喘咳失音咯血者,人參蛤蚧散。其虛寒羸瘦,噓吸胸滿者,千金生薑溫中湯。凡肺痿症,咳唾咽燥,欲飲水者,自愈。

柴胡桂枝乾薑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凡勞瘵、肺痿、肺癰、癰疽、瘰癧、痔漏、結毒、梅毒等證,經久不愈,漸就衰憊,胸滿乾嘔,寒熱交作,動悸煩悶,盜汗自汗,痰嗽乾咳,咽乾口燥,大便溏泄,小便不利,面無血色,精神困乏,不耐厚味者,宜此方。」

參蘇飲

  • 1.《醫方考》:「風寒壯熱,體重頭痛,痰嗽壅盛者,此方主之。
  • 2.《保嬰撮要》:「若痰嗽涕唾,鼻塞不利,宜用惺惺散或參蘇飲,發散外邪,庶元氣不傷,痘瘡輕而易愈。
  • 3.《幼科指南》:「小兒脫衣,偶為風寒所乘,肺先受邪,使氣上逆,沖塞咽喉,發為咳嗽。如常嚏噴流涕,鼻塞聲重,多唾痰涎,先宣疏解風邪,以參蘇飲主之,後清其痰嗽,用金沸湯主之。若寒邪壅當散其寒,以加味華蓋散治之,則風邪解,而氣道通,氣道通而咳嗽痊矣。
  • 4.《証治準繩‧幼科》:「若痰嗽涕唾,鼻塞不利,宜用惺惺散或參蘇飲發散外邪,庶元氣不傷,痘瘡輕而易愈。
  • 5.《成方切用》:「治痘症初起,風寒壯熱,體重頭痛,痰嗽壅盛。
▼ 展開更多

四君子湯

  • 1.《女科撮要》:「_四君子湯_,治脾胃虛損,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肢體消瘦,或胸膈虛痞,痰嗽吞酸,或脾胃虛弱,停食而患瘧痢,或瘧痢因脾胃虛而不能愈。
  • 2.《婦人規》:「_四君子湯_(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吞酸痰嗽,或脾胃虛弱,善患瘧痢等證。
  • 3.《醫通祖方》:「治胃虛少食,痰嗽嘔泄。
  • 4.《萬病回春》:「_四君子湯_,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痰嗽吞酸,或脾胃虛弱、善患瘧痢等症。
  • 5.《濟世全書》:「_四君子湯_,治脾胃虛弱,飲食少進,或肢體腫脹,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痰嗽吞酸。若因脾胃虛寒而致,宜香砂六君子;若因脾經鬱結而致,宜歸脾湯;若因肝木侮脾胃而致,宜用六君加木香、芍藥;若命門火虛而致,宜用八味丸。
▼ 展開更多

金沸草散

  • 1.《兒科萃精》:「再以金沸草散清其痰嗽(如細辛、荊芥、半夏、旋覆花、前胡、甘草、赤苓,引用薑、棗)。
  • 2.《理瀹駢文》:「喉風急症。舍吹鼻通肺之外治。別無他法。陳修園於鶴膝風症云。有雷火針(方載篇中)及陳芥子末蔥涕薑汁調塗外治二法。不可不知。此見外治之法今亦重之。又匯參云。金沸草散原治傷寒痰嗽。或以熏舌脹遂愈。此見內治方可移為外治也。皆證也。
  • 3.《不居集》:「_金沸草散_,治風熱上壅痰嗽。

神秘湯

  • 1.《校註婦人良方》:「_神秘湯_,治水氣乘肺作喘,或支飲喘滿,痰嗽不食。

敗毒散

  • 1.《赤水玄珠》:「敗毒散,治痰嗽,身熱,鼻塞。(方在瘟疫門。)
  • 2.《玉機微義》:「敗毒散治痰嗽身熱鼻塞
  • 3.《古今醫統大全》:「(《和劑》)_敗毒散_,治痰嗽身熱鼻塞。

二冬湯

  • 1.《惠直堂經驗方》:「治肺消。氣喘痰嗽。面紅虛浮。口爛咽腫。飲水過多。飲訖即溺。

牛黃清心丸

  • 1.《保嬰撮要》:「一小兒驚風后痰嗽不止,睡臥不寧,諸藥無效,余用牛黃清心丸少許頓止。後復傷風邪,痰盛喘急,飲食不下。仍用牛黃丸少許而安;再用異功散加桔梗而愈。

瀉白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十四歲,手大指患之,色赤腫痛,用奪命丹二粒,活命飲一劑,將愈;因飲酒沐浴,而瘡復作,發熱咳嗽。余謂:此毒原屬肺經,今肺為濕熱所攻,瘡毒乘勢妄行,故復作耳。先用瀉白散二劑,而痰嗽除;又用托裡消毒散而瘡愈。
  • 2.《時方歌括》:「秋傷燥令成痰嗽。火氣乘金此法奇。
  • 3.《不知醫必要》:「_瀉白散_,微涼,治火氣乘金而成痰嗽者。

復元活血湯

  • 1.《不居集》:「與以復元活血湯二劑,解下積瘀甚多,痰嗽減半。再以參苓白朮散,迭為加減而痊。

清金化痰湯

  • 1.《濟陽綱目》:「_清金化痰湯_,治積火炎上,咽喉干痛,面赤,鼻出熱氣,其痰嗽而難出,色黃且濃,或帶血絲,或出腥臭。

清肺飲

  • 1.《大方脈》:「治肺經燥,痰少而黏連,咯不易出,宜燥痰湯;咳痰久而帶血,宜白花膏;濕鬱痰嗽,用清肺飲,隨症加味;傷風頭痛、咳嗽、痰喘,主以金沸草散。

人參敗毒散

  • 1.《濟世全書》:「_人參敗毒散_,治小兒感冒風寒,瘟病時疫,瘡疹,頭痛,體痛肢熱,多睡及治潮熱煩渴,痰嗽喘熱,驚風等症。

四生丸

  • 1.《仁術便覽》:「一方,先吐血,後見痰嗽。此陰虛火動,痰不降下。

清骨散

  • 1.《醫學心悟》:「治肝經血虛,煩躁,口渴,胸脅刺痛,頭眩,心悸,頰赤,口苦,發熱盜汗,食少嗜臥。又治女人經血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並治室女經閉,痰嗽潮熱,肌瘦勞熱等證。

異功散

  • 1.《兒科要略》:「(八)異功散,治小兒氣虛氣滯,脾胃虛熱,口舌生瘡,或弄舌流涎,驚搐痰嗽,睡時露睛,手足並冷,飲食少思,吐瀉不止。

導痰湯

  • 1.《嚴氏濟生方》:「治一切痰厥,頭目旋運,或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黏,坐臥不安,飲食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