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惡寒發熱」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惡寒發熱是中醫常見的證候,多由外感風寒、風熱、暑熱等邪氣侵襲人體所致。臨床表現為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咽喉腫痛、胸悶、腹脹、便溏等。

惡寒發熱的治療,應根據病因、病性、病位等辨證施治。風寒感冒者,宜用辛溫解表之法,常用方劑有麻黃湯、桂枝湯等;風熱感冒者,宜用辛涼解表之法,常用方劑有銀翹散、桑菊飲等;暑熱感冒者,宜用清暑解熱之法,常用方劑有三伏茶、清暑益氣湯等。

在日常生活中,預防惡寒發熱,可注意以下幾點:

  1.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勤換衣,避免接觸傳染源。
  2. 在感冒流行季節,儘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3.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可多吃富含維生素C、E的食物,適當鍛鍊身體。
  4. 感冒初期,可用生薑、蔥白、大蒜等辛溫解表的食物進行食療。
  5. 如出現發熱、頭痛、咳嗽等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皇漢醫學》:「按所謂少陰病者,惡寒甚者也,故用附子,附子主惡寒也。依二湯之證推之,心下堅大而惡寒發熱上逆者,桂薑棗草黃辛附湯主之。朮主利水,是以心下堅大、小便不利者,枳朮湯主之。」

越婢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余曾治類似此證之感冒,如惡寒發熱,自汗,口舌乾燥,舌有白苔者,與本方得速效。」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一男子年四十餘,初於手背發腫毒。愈後,一日忽然惡寒發熱,一身面目浮腫,小便不通。余診之,心下痞硬,胸脅煩脹,乃以此方及平水丸雜進,小便快利而愈。
  • 2.《醫學正傳》:「(丹溪活套)云:痢疾乃外感兼內傷之候之,須分表裡治之,在表者,必惡寒發熱,身首俱痛,宜以小柴胡湯,去人參、棗子,加蒼朮、川芎、陳皮、生芍藥,微汗以散之。在裡者,必後重窘迫腹痛,下積早宜以大小承氣湯、河間酒煎大黃湯之類下之。餘邪未盡,更以芍藥湯、香連丸之類以徹其邪。
  • 3.《赤水玄珠》:「_中和靈寶飲_,治兩感傷寒,起於頭痛惡寒發熱,口燥舌乾,以陽先受病多者,先以此湯探之,中病即愈。
  • 4.《濟陽綱目》:「又云:痢疾乃外感兼內傷之候也,須分表裡,當作表裡治之。在表者,必惡寒發熱,身首俱痛,宜以小柴胡湯去人參、棗子,加蒼朮、川芎、陳皮、生芍藥,微汗以散之;在裡者,必後重窘迫,腹痛,下積宜早,以大小承氣、河間酒煎大黃湯之類下之。餘邪未盡,更以芍藥湯、香連丸之類以徹其邪。

茵陳蒿湯

  • 1.《皇漢醫學》:「如上說,即因食、水、熱三毒而發黃疸也。寒熱不食者,雖為惡寒發熱,食機減少,但此寒熱與表證異,因裡有濕熱,則同時不食也。又食即頭眩者,食物衝動濕熱使然,亦因心胸不安也。

真武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痿躄病,腹拘攣,腳冷不仁,小便不利,或不禁者。腰疼,腹痛,惡寒,下利日數行,夜間尤甚者,此稱疝痢,宜此方。又久痢見浮腫,或咳,或嘔者,亦良。產後下利,腸鳴,腹痛,小便不利,肢體酸軟,或麻痹有水氣,惡寒發熱,咳嗽不止,漸成勞狀者,尤為難治,宜此方。」

麻黃湯

  • 1.《醫方集宜》:「一惡寒發熱頭疼身體百節痛無汗小便清屬表宜發汗○正表宜 麻黃湯 ○解表宜 十神湯 芎芷香蘇散 羌活沖和湯
  • 2.《時病論》:「_麻黃湯_,:治傷寒太陽病,惡寒發熱,頭痛項強,無汗而喘,脈浮而緊者。
  • 3.《保嬰撮要》:「_羌活沖和湯_,治太陽無汗,發熱頭痛惡寒,春強,脈浮緊。又治非時暴寒人中之頭痛,惡寒發熱,宜此湯治之以代麻黃湯用,太陽經之神藥也。
  • 4.《醫學指要》:「夫傷寒症治,仲景方法具詳,醫宜得其要也。如太陽主表,為一身之外藩,綜六經而統營衛。風為陽邪,故傷衛,寒為陰邪,故傷營。衛受邪則有汗或有咳,鼻流清涕,乃為虛邪,故用桂枝湯或參蘇飲加荊防主之。營受邪則無汗,惡寒發熱,頭痛脊強,乃為實邪,故用麻黃湯、羌活湯、香蘇散等主之。
  • 5.《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太陽寒水,發於外者為汗,壅阻皮毛之內即成濕。故太陽傷寒,皮毛不開,無汗惡寒發熱體痛者,宜麻黃湯以汗之。濕家發熱身疼者,宜麻黃加朮湯以汗之。加朮者,所以去中焦之濕也。蓋水濕凝冱肌肉,血絡停阻,乃病疼痛。癰疽之生,患處必先疼痛者,血絡瘀結為之也。
▼ 展開更多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傷寒發熱,汗出不解者,是傷寒發熱時,以發汗而汗出不解之略也。傷寒表證,即有惡寒發熱時,當服適證之發表劑,而不因汗出,病仍不解也。心下痞硬者,胃部自覺停滯膨滿,按之則硬固之意,雖非與心下急有別義,但明其自他方面觀察之情狀也。嘔吐而下利者,示嘔吐為主,而下利為客也。

黃芩湯

  • 1.《皇漢醫學》:「太陽與少陽合病者,有太陽病之頭項強痛而惡寒(發熱自包在內),與少陽病之口苦、咽乾、目眩併發也。自下利者,非由藥力,自然下痢也。前半段之頭項強痛,惡寒發熱,口苦、咽乾、目眩,及自然的下痢者,可與黃芩湯也。後半段若更加噁心嘔吐者,以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為主治也。
  • 2.《冷廬醫話》:「張明徑患春溫,惡寒發熱,喉爛,醫用甘、桔、荊、防、牛蒡等味,病不減,錄園投以黃芩湯加連翹殼、杏仁,一劑獲愈,此真善用古方者!

四物湯

  • 1.《祖劑》:「即四君子合四物湯,治肝脾傷損,氣血虛弱,惡寒發熱,或煩躁作渴,或胸膈不和,大便燥實等證。
  • 2.《考證病源》:「女人一科有專功,四物湯歸芍地芎。此是四經應用藥,心歌加減在其中。左手脈虛血必虛,本方煎服倍當歸。因而發熱身羸瘦,小柴相配自然驅。頭痛身體併兼痛,羌薄柴胡升麻共。惡寒發熱配參蘇,臨時虛實分輕重。火起丹田屬下焦,知柏同煎功最調。若因上部心包熱,芩連梔子共連翹。

十全大補湯

  • 1.《保嬰撮要》:「膿已潰而痛不止者,毒氣不解也,用活命飲一劑。若膿已出而反痛者,氣益虛也,用內補黃耆湯。膿已潰而發熱煩躁者,氣虛血脫也,用當歸補血湯。膿已潰而惡寒發熱者,血氣俱虛也,用十全大補湯。膿已潰而惡寒者,元氣虛也,用補中益氣湯。膿已潰而不生肌者,脾氣虛也,用六君子湯。
  • 2.《保嬰撮要》:「一小兒足內患之,日流清膿,惡寒發熱,大便去而不了,皆元氣虛而下陷也,先用補中益氣湯加乾薑、肉桂,諸症漸復,乃用十全大補湯及如聖餅,出碎骨而愈。
  • 3.《女科撮要》:「_十全大補湯_,治諸臟虧損,氣血俱虛,惡寒發熱;或自汗盜汗,便血吐血;或大便不實,飲食少思;或胸腹作痛,口舌生瘡;或耳目不明,牙齒不固。
  • 4.《証治準繩‧幼科》:「膿已潰而痛不止者,毒氣不解也,用活命飲一劑。若膿已出而反痛者,血氣虛也,用內補黃耆湯。膿已潰而發熱煩躁者,氣虛血脫也,用當歸補血湯。膿已潰而惡寒發熱者,血氣俱虛也,用十全大補湯。膿已潰而惡寒者,元氣虛也,用補中益氣湯。膿已潰而不生肌者,脾氣虛也,用六君子湯。
  • 5.《証治準繩‧女科》:「_十全大補湯_,治胃氣虛弱,吐血衄血,便血不止,以致外證惡寒發熱,自汗盜汗,食少體倦。或寒熱作渴,頭疼眩暈,而似中風。或氣血俱虛,胸腹脅痛。或骨節作痛,經候不調。或寒熱往來,發熱晡熱,或五心發熱,咽乾舌燥,或痰嗽喘促,胸膈虛痞。或嘔吐泄瀉,手足冷熱等證。(方見雜病虛勞門。)
▼ 展開更多

大青龍湯

  • 1.《幼科類萃》:「_大青龍湯_ 治傷寒脈浮緊頭痛身體痛惡寒發熱不得汗出煩躁擾亂不安者以此汗之
  • 2.《蘭臺軌範》:「_大青龍湯_,治太陽中風,脈浮緊,惡寒發熱,身疼,不汗出而煩躁者。

桂枝湯

  • 1.《傷寒附翼》:「服桂枝湯後,而惡寒發熱如瘧者,是本當用麻黃髮汗,而用桂枝則汗出不徹故也。凡太陽發汗太過,則轉屬陽明,不及則轉屬少陽。此雖寒熱往來,而頭項強痛未罷,是太陽之表尚在,故仍在太陽。夫瘧因暑邪久留,而內著於募原,故發作有時,日不再作。此因風邪泊於營衛,動靜無常,故一日再發,或三度發耳。
  • 2.《張氏醫通》:「桂枝龍骨牡蠣湯(玉函),治虛勞夢泄。惡寒發熱。
  • 3.《醫通祖方》:「治虛勞夢泄,惡寒發熱。

小建中湯

  • 1.《傷寒六書》:「下後陰弱而發熱,是為內熱,葶藶苦酒湯。若脈浮,則汗之,麻黃湯;脈實,則下之,大柴胡湯。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梔子豉湯。發汗,又復下之,惡寒發熱,無休止時,小建中湯。
  • 2.《古今醫統大全》:「發汗又復下之,惡寒發熱者,小建中湯。

溫經湯

  • 1.《立齋外科發揮》:「_托裡溫經湯_,治寒覆皮毛,郁遏經絡,不得伸越,熱伏榮中聚結,赤腫作痛,惡寒發熱,或痛引肢體。若頭面腫痛焮甚,更宜砭之。
  • 2.《醫學綱目》:「_托裡溫經湯_,治寒覆皮毛,郁遏經絡,不得伸越,熱伏榮中,聚而赤腫,痛不可忍,惡寒發熱,或相引肢體疼痛。
  • 3.《外科理例》:「治寒覆皮毛。郁遏經絡。不得伸越。熱伏榮中。聚結。赤腫作痛。惡寒發熱。或痛引肢體。若頭腫痛焮甚。更宜砭之。(見頭面赤腫門)
  • 4.《外科心法》:「_托裡溫經湯_,治寒覆皮毛,郁遏經絡,不得伸越,熱伏榮中,聚而為赤,腫痛不可忍,惡寒發熱,或相引肢體疼痛。
  • 5.《古今醫統大全》:「_托裡溫經湯_,治寒伏皮毛,郁遏經絡,不得伸越,熱伏榮中,聚結,赤腫作痛,惡寒發熱,或痛引肢體。若頭腫痛焮甚,更宜砭之。方俱見頭面赤腫門。
▼ 展開更多

桂枝麻黃各半湯

  • 1.《古今醫統大全》:「厥陰惡寒發熱自瘧為欲愈,桂枝麻黃各半湯。太陽證似瘧,一日再發,脈洪大者,桂掛二麻黃一湯。婦人中風續得寒熱,發熱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小柴胡湯。

甘草湯

  • 1.《外科正宗》:「臭田螺,乃足陽明胃經濕火攻注而成。此患多生足指腳丫,隨起白斑作爛,先癢後痛,破流臭水,形似螺靨;甚者腳面俱腫,惡寒發熱,先宜甘草湯洗淨,貼蟾酥餅,三日三枚,後用珍珠散、豬脊髓調搽膏蓋,焮腫上真君妙貼散敷之,其腫漸消。戒便步履。
  • 2.《瘍醫大全》:「陳實功曰:臭田螺者,乃足陽明胃經,濕火攻注,多生足指腳丫,隨起白斑作爛,先癢後痛,破流臭水,形同螺靨,甚者腳面俱腫,惡寒發熱,先宜甘草湯洗淨,貼蟾酥餅,三日三換,後用珍珠散豬脊髓調搓膏蓋,腫處以真君妙貼散敷之。(《正宗》)

逍遙散

  • 1.《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胸脅膨滿,小腹悶墜,內熱晡熱,飲食不甘,體倦面黃,日晡則赤,灑淅惡寒,此脾肺氣虛,先用六君子加川芎、當歸,諸症漸愈,又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諸症全愈。後飲食失節,勞怒,惡寒發熱,不食,用加味小柴胡一劑而熱退,用逍遙散、歸脾湯調理而康。
  • 2.《齊氏醫案》:「如春宜溫而反寒,夏宜熱而反溫,又有春夏秋三時為暴寒所折,雖有惡寒發熱之證,不若冬時肅殺之氣為甚,故桂枝、麻黃不必用也,不若逍遙散為尤妙,真可一方代三方也。然則欲治溫者將何如?余有一法,請申明之。經曰:不惡寒而渴者是也。不惡寒則知表無寒邪矣,曰渴則知腎水乾枯矣。

柴胡桂枝湯

  • 1.《醫方選要》:「柴胡桂枝湯,治傷寒六七日,微有惡寒發熱,表證未解者。
  • 2.《大方脈》:「一、可汗:如邪傳少陽,惡寒發熱,四肢煩疼,心下支結而微嘔者,太陽少陽表證也,宜柴胡桂枝湯微汗兩解之(見醫方和解門)。

歸脾湯

  • 1.《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胸脅膨滿,小腹悶墜,內熱晡熱,飲食不甘,體倦面黃,日晡則赤,灑淅惡寒,此脾肺氣虛,先用六君子加川芎、當歸,諸症漸愈,又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諸症全愈。後飲食失節,勞怒,惡寒發熱,不食,用加味小柴胡一劑而熱退,用逍遙散、歸脾湯調理而康。

清胃散

  • 1.《証治準繩‧瘍醫》:「_清胃散_,治膏粱積熱,唇口腫痛,齒齦潰爛,焮痛連頭面,或惡寒發熱。
  • 2.《兒科要略》:「(五)清胃散,治脾胃濕熱,中脘作痛,唇口腫痛,齒齦潰爛,痛引頭腦,或惡寒發熱,飲冷作渴,口舌生瘡,或滿面發熱大痛,喜寒惡熱,小兒重舌馬牙,吐舌流涎。

獨參湯

  • 1.《証治準繩‧瘍醫》:「_獨參湯_,治一切失血,或膿水出多,血氣俱虛,惡寒發熱,作渴煩躁。蓋血生於氣,故血脫補氣,陽生陰長之理也。用人參二兩,棗十枚,姜十片,水煎徐徐服。
  • 2.《赤水玄珠》:「獨參湯,一切失血,惡寒發熱,作渴,煩躁,或口噤痰鳴,自汗盜汗。氣虛脈脫,手足逆冷。蓋血生於氣,補氣者,乃陽生而陰長也。
  • 3.《濟世全書》:「_獨參湯_,治一切失血,惡寒發熱,作渴煩躁,或口噤痰鳴,自汗盜汗,或氣虛脈沉,手足逆冷。蓋血生於氣,故血脫補氣,陽生陰長之理也。見補益。
  • 4.《校註婦人良方》:「_獨參湯_,治一切失血,惡寒發熱,作渴煩躁,或口噤痰鳴,自汗盜汗,或氣虛脈脫,手足逆冷。蓋血生於氣,故血脫補氣,陽生陰長之理也。(方見三卷第十三論)
  • 5.《校註婦人良方》:「_獨參湯_,治元氣虛弱,惡寒發熱;或作渴煩躁,痰喘氣促;或氣虛卒中,不語口噤;或痰涎上湧,手足逆冷;或難產產後,不省喘急。用好人參二兩,或三四兩,炮姜五錢,一劑水煎,徐徐服。蓋人參性寒,故姜佐之。如不應,急加炮附子。
▼ 展開更多

抑肝散

  • 1.《醫便》:「_抑肝散_(百七十一),治寡居獨陰婦人,惡寒發熱,全類瘧者。久不愈即成瘵疾。
  • 2.《養生類要》:「抑肝散治寡居獨陰婦人惡寒發熱,全類瘧者,久不愈,即成瘵疾。

人參白虎湯

  • 1.《育嬰家秘》:「富貴家小兒,居高厚深涼之處,其有病也,乃靜而得之,謂之中暑也。惡寒發熱者,以人參白虎湯加減主之;不惡寒而發熱者,人參白朮湯,皆可服。熱退,服調元生脈散。如有吐泄者,加味五苓散主之。乳母服清暑湯。

荊防敗毒散

  • 1.《醫學指要》:「如胸膈腫痛而兼半表半裡者,柴胡桔梗湯加瓜蔞子、紫金皮、赤芍服之。凡耳中策策痛者,是風入腎經也,不治則變惡寒發熱,脊強臂直,如痙之狀,名黃耳傷寒,宜小續命湯去附子,加殭蠶、天麻、羌活、獨活,次用荊防敗毒散加細辛、白芷、蟬蛻、黃芩、赤芍、紫金皮。
  • 2.《証治準繩‧瘍醫》:「無名腫毒者,不拘於頭面、手足,胸腹等處,焮赤腫硬,結核疼痛,又名腫瘍,又名虛瘍也。但腫無頭無面者俱是也。腫勢盛者,以稜針刺去惡血,切不可以火針烙之。惡寒發熱,或頭疼,或拘急,宜表散之,以荊防敗毒散。腫勢盛,表裡俱實者,追疔奪命湯。無表裡證,腫勢盛者,以兩面龜散。
  • 3.《羊毛瘟證論》:「溫邪出太陽惡寒發熱頭痛脊強項痛拘束或嘔或瀉口淡不渴舌有滑苔或黃或白皆有紅點裂紋面色灰滯便數或遺精方用荊防敗毒散加滑石一二兩次用加減雙解散

補中益氣湯

  • 1.《証治準繩‧瘍醫》:「或問:耳根結核何如?曰:是名耳根毒。狀如痰核,按之不動而微痛,屬足少陽膽經,兼三焦經風熱所致。用活命飲加升麻、柴胡,水酒煎服,或烏金散汗之。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黃耆內托散、十宣散托之。一人勞倦,耳下焮腫,惡寒發熱,頭疼作渴,右脈大而軟,當服補中益氣湯。
  • 2.《景岳全書》:「汗後血虛而熱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後氣虛而惡寒發熱者,補中益氣湯。汗後陰虛,陽無所附而熱者,四物湯加參、耆。汗後陽虛,陰無所附而熱者,四君子加芎、歸。久從溫補而潮熱不退,脈見滑大者,五福飲加地骨皮,或加知母。凡嬰兒諸熱有因別證而作者,當從所重者而治之。
  • 3.《萬病回春》:「外潰不結痂者,甄陶散敷之。結痂而誤犯風寒,惡寒發熱者,以補中益氣湯主之。
  • 4.《萬病回春》:「_補中益氣湯_,治元氣虛損,或因克伐,惡寒發熱、肢體倦怠、飲食少思、或不能起發消散、生肌收斂、或兼飲食勞倦、頭疼身熱、煩躁作渴、脈洪大弦虛、或微細軟弱。
  • 5.《靈驗良方彙編》:「_補中益氣湯_,治元氣虛損,惡寒發熱、倦怠少食、煩渴等症。
▼ 展開更多

清暑益氣湯

  • 1.《慈幼便覽》:「膏粱之兒,畏暑貪涼,不避寒風,或居深堂廣廈,乍寒乍熱,不謹衣被,以致寒邪襲於肌表,其症頭痛無汗惡寒,身體拘急,四肢痠痛。此以夏月受寒,雖名陰暑,實傷於寒也。治宜溫散,無汗用五積散。前症兼有汗口渴、惡寒發熱,用清暑益氣湯。
  • 2.《幼科切要》:「_清暑益氣湯_,治傷暑寒熱,自汗口渴,惡寒發熱。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二陳湯

  • 1.《醫學原理》:「如惡寒發熱,腰背頭項俱痛,此乃太陽經之瘧,宜二陳湯加麻黃、羌活、藁本、防風之類。

藿香正氣散

  • 1.《醫學心悟》:「一、病人嘔吐而利,或頭痛腹痛,惡寒發熱者,霍亂也,藿香正氣散主之。

當歸補血湯

  • 1.《濟陰綱目》:「_薛氏_,曰:產後虛煩發熱,乃陽隨陰散,氣血俱虛,若惡寒發熱,煩躁作渴,急用十全大補湯,若熱愈甚,急加桂附,若作渴面赤,宜用當歸補血湯。若誤認為火證,投以涼劑,禍在反掌。

六一散

  • 1.《養生類要》:「水一鍾半煎八分熱服無汗惡寒發熱依本方熱甚加黃芩(一錢半)石膏(二錢)有汗去麻黃蔥白河間先生制雙解散即防風通聖散合益原散是專治夏月傷寒時行瘟熱等症隨所見症加減用之極為切當但大黃芒硝麻黃三味須對症漸加減自利去大黃芒硝自汗去麻黃蔥白防風通聖散(見春類)益原散一名六一散(見本類前)

六君子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跌撲腹痛,作嘔噁心,氣口脈大,此飲食停滯也,用保和丸二服,吐出酸食,惡寒發熱,倦怠不食,此脾胃傷也,先用六君子湯,次用補中益氣湯,間服而愈。

加味逍遙散

  • 1.《雜病廣要》:「外有陰虛證,每日午後惡寒發熱,至晚亦得微汗而解(《入門》曰:宜加味逍遙散加地骨皮,若誤用瘧藥必死),脈必虛濡而數,且瘧脈弦而虛脈不大弦為辨耳。(《正傳》)

白朮散

  • 1.《竹林女科證治》:「若脾胃虛弱,宜異功散。若痰涎壅滯,宜半夏茯苓湯。若嘔吐清水,惡寒發熱,宜白朮散。或體肥惡阻痰必盛,宜加味六君湯:體瘦惡阻火必多,宜加味溫膽湯。若飲食停滯,胸膈脹悶,宜和中飲。若胸背脹滿,宜芩連半夏湯。若腹中疼痛,宜和胃飲。若暴怒氣逆,胎氣上逼而嘔吐者,宜解肝煎。

防風通聖散

  • 1.《養生類要》:「水一鍾半煎八分熱服無汗惡寒發熱依本方熱甚加黃芩(一錢半)石膏(二錢)有汗去麻黃蔥白河間先生制雙解散即防風通聖散合益原散是專治夏月傷寒時行瘟熱等症隨所見症加減用之極為切當但大黃芒硝麻黃三味須對症漸加減自利去大黃芒硝自汗去麻黃蔥白防風通聖散(見春類)益原散一名六一散(見本類前)

消風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患此,或癢或痛,膿水瀝淋,服表散之劑,更惡寒發熱,嘔吐不食,手足並冷,此病氣實而元氣虛也,先用異功散加桔梗、藿香而嘔吐止,又用異功散而寒熱除,用人參消風散而瘡愈。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 1.《皇漢醫學》:「太陽與少陽合病者,有太陽病之頭項強痛而惡寒(發熱自包在內),與少陽病之口苦、咽乾、目眩併發也。自下利者,非由藥力,自然下痢也。前半段之頭項強痛,惡寒發熱,口苦、咽乾、目眩,及自然的下痢者,可與黃芩湯也。後半段若更加噁心嘔吐者,以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為主治也。

十神湯

  • 1.《醫方集宜》:「一惡寒發熱頭疼身體百節痛無汗小便清屬表宜發汗○正表宜 麻黃湯 ○解表宜 十神湯 芎芷香蘇散 羌活沖和湯

葛根加半夏湯

  • 1.《皇漢醫學》:「治麻疹初起,惡寒發熱,頭項強痛,無汗,脈浮數,或乾嘔下利者。若熱熾,咽喉刺激,心胸煩悶者,兼用黃連解毒湯。

托裡散

  • 1.《家用良方》:「_參耆托裡散_,凡瘡瘍氣血俱虛,不能起發,或潰腐不能收斂,及惡寒發熱者。
  • 2.《景岳全書》:「_參耆托裡散_(五)治瘡瘍氣血俱虛,不能起發,或腐潰不能收斂,及惡寒發熱者。
  • 3.《証治準繩‧瘍醫》:「_托裡散_,治瘡瘍因氣血虛,不能起發、腐潰、收斂,及惡寒發熱者,宜用此補托。其屬六淫七情,及諸經錯雜之邪而為患者,當各審其因,而參以主治之劑,其屬胃氣虛弱者,當以六君子湯為主。
  • 4.《校註婦人良方》:「_托裡散_,治瘡瘍因氣血俱虛,不能起發,或腐潰不能收斂,及惡寒發熱者。
  • 5.《保嬰撮要》:「一小兒臂癰腫痛,大便乾澀,用瀉黃散,但面色痿黃,此脾經氣血虛也,先用補中益氣湯加熟地黃,兩月餘大便漸利,惡寒發熱,此邪氣去而真氣虛也,用托裡散、八珍湯而痊。
▼ 展開更多

五積散

  • 1.《秘珍濟陰》:「—,婦臨產,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骨疼,湘門用五積散去麻黃加天台、香附,依法略炒,用酒淬各熟料,餘生料桂芷陳,加正蘇唅、乾生薑合前同煎,急服盡劑即愈。
  • 2.《醫方集宜》:「一寒症惡寒發熱,腹痛,惡心,肢冷,自汗,宜用 五積散 正氣散

升麻葛根湯

  • 1.《景岳全書》:「_升麻葛根湯_,治傷寒陽明經證,目痛鼻乾不眠,無汗惡寒發熱,及小兒瘡疹疫癘等證。
  • 2.《古今醫統大全》:「春感清氣,無汗惡寒發熱為瘟疫,通用升麻葛根湯。
  • 3.《醫方考》:「傷寒,目痛鼻乾,不眠,無汗,惡寒發熱者,陽明經證也,此方主之。
  • 4.《幼科切要》:「_升麻葛根湯_,治邪在陽明經,無汗惡寒發熱。
  • 5.《幼幼集成》:「_升麻葛根湯_,治邪在陽明經,無汗惡寒發熱。
▼ 展開更多

參蘇飲

  • 1.《羅氏會約醫鏡》:「_參蘇飲_,治傷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夏月感冒等證。
  • 2.《大方脈》:「治感冒風寒,傷肺咳嗽,噴嚏唾痰,惡寒發熱,主以參蘇飲。若兼頭痛,服芎蘇飲;更兼吼喘,服杏蘇飲;如系虛勞之人,及胎前產後傷風咳嗽,當服茯苓補心湯(俱見表裡門)。
  • 3.《竹林女科證治》:「產後咳嗽,有因惡露上攻肺經受邪者,宜二母散以破其瘀。有感風咳嗽,惡寒發熱者,宜參蘇飲以散其寒。有陰虛火盛上爍肺金者,宜麥味地黃湯以滋其化源。

小續命湯

  • 1.《醫學指要》:「如胸膈腫痛而兼半表半裡者,柴胡桔梗湯加瓜蔞子、紫金皮、赤芍服之。凡耳中策策痛者,是風入腎經也,不治則變惡寒發熱,脊強臂直,如痙之狀,名黃耳傷寒,宜小續命湯去附子,加殭蠶、天麻、羌活、獨活,次用荊防敗毒散加細辛、白芷、蟬蛻、黃芩、赤芍、紫金皮。

瀉青丸

  • 1.《校註婦人良方》:「_瀉青丸_,治肝經實火,脅乳作痛,或惡寒發熱,大便秘結。
  • 2.《赤水玄珠》:「_瀉青丸_,治肝經實火,脅乳作痛,或惡寒發熱,大便秘結。

香蘇散

  • 1.《醫學指要》:「夫傷寒症治,仲景方法具詳,醫宜得其要也。如太陽主表,為一身之外藩,綜六經而統營衛。風為陽邪,故傷衛,寒為陰邪,故傷營。衛受邪則有汗或有咳,鼻流清涕,乃為虛邪,故用桂枝湯或參蘇飲加荊防主之。營受邪則無汗,惡寒發熱,頭痛脊強,乃為實邪,故用麻黃湯、羌活湯、香蘇散等主之。
  • 2.《明醫指掌》:「外感風寒,無汗,發熱惡寒,麻黃湯。有汗,惡風,桂枝湯。平時感寒邪,惡寒發熱者,香蘇散。

敗毒散

  • 1.《世醫得效方》:「治但惡寒發熱,煩躁,緣表中寒邪故也,服之立效。(方見大方科傷寒類。)
  • 2.《症因脈治》:「【痧脹腹痛之治】十指青冷,刺指出血,欲吐不吐,鹽湯探吐,攻刺脅肋,則刺期門。或刮兩臂臑,刮出紅痧。若腹痛,兩足轉筋抽搐,刺三里穴。若小腹悶痛,刺委中出血,浙人名曰放痧。惡寒發熱,脈浮大者,敗毒散。

八珍湯

  • 1.《祖劑》:「即四君子合四物湯,治肝脾傷損,氣血虛弱,惡寒發熱,或煩躁作渴,或胸膈不和,大便燥實等證。
  • 2.《女科經綸》:「薛立齋曰:按良甫云,此由氣血虛損,陰陽不和,宜四物加減。若敗血不散,腹內作痛,宜奪命丹。夫陽氣不足,陰氣上入陽中而惡寒者,補中湯。若陰氣不足,陽氣下陷,陰中發熱者,六味丸。若氣血不足,惡寒發熱者,八珍湯。
  • 3.《保嬰撮要》:「一小兒臂癰腫痛,大便乾澀,用瀉黃散,但面色痿黃,此脾經氣血虛也,先用補中益氣湯加熟地黃,兩月餘大便漸利,惡寒發熱,此邪氣去而真氣虛也,用托裡散、八珍湯而痊。
  • 4.《癘瘍機要》:「_八珍湯_,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或煩躁作渴等症,即前四君、四物二方相合。
  • 5.《馮氏錦囊秘錄》:「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煩操作渴,大便不實,飲食不進,小腹脹痛,弦暈昏憒等證。
▼ 展開更多

瀉黃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臂癰腫痛,大便乾澀,用瀉黃散,但面色痿黃,此脾經氣血虛也,先用補中益氣湯加熟地黃,兩月餘大便漸利,惡寒發熱,此邪氣去而真氣虛也,用托裡散、八珍湯而痊。

人參敗毒散

  • 1.《成方切用》:「(活人),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眼赤口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毒痢,諸瘡斑疹。(風寒在表,則惡寒發熱,頭痛項強。風寒在肺,則鼻塞聲重,痰多咳嗽,聲如蛙鳴。俗名蝦蟆瘟,邪氣實也。
  • 2.《齊氏醫案》:「專治傷寒頭痛,惡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治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赤眼口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毒痢,諸瘡斑疹。傷寒在表,則惡寒發熱,頭痛項強;風寒在肺,則鼻塞聲重,痰多咳嗽;聲如蛙鳴,俗名蛤蟆瘟,乃是邪氣實也。

五味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惡寒發熱,頭痛拘急,先用人參羌活散一劑,外邪頓散,又用五味異功散而安。

人參養榮湯

  • 1.《虛損啟微》:「治脾肺俱虛,惡寒發熱,肢體瘦倦,食少作瀉,口乾心悸自汗等。
  • 2.《虛損啓微》:「治脾肺俱虛,惡寒發熱,肢體瘦倦,食少作瀉,口乾心悸自汗等。
  • 3.《不居集》:「脾肺俱虛,惡寒發熱,肢體瘦倦,食少作瀉,口乾,心悸自汗,宜人參養榮湯。

保和丸

  • 1.《保嬰撮要》:「_保和丸_,治飲食停滯腹痛,或惡寒發熱,不可多服。
  • 2.《保嬰撮要》:「一小兒跌撲腹痛,作嘔噁心,氣口脈大,此飲食停滯也,用保和丸二服,吐出酸食,惡寒發熱,倦怠不食,此脾胃傷也,先用六君子湯,次用補中益氣湯,間服而愈。

聖愈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左脅近腹患之甚痛,惡寒發熱,肢體亦痛,此餘毒兼外邪也,用活命飲加麻黃一服,外邪悉退,瘡毒亦減,仍用前劑去麻黃及聖愈湯而痊。

雙解散

  • 1.《養生類要》:「水一鍾半煎八分熱服無汗惡寒發熱依本方熱甚加黃芩(一錢半)石膏(二錢)有汗去麻黃蔥白河間先生制雙解散即防風通聖散合益原散是專治夏月傷寒時行瘟熱等症隨所見症加減用之極為切當但大黃芒硝麻黃三味須對症漸加減自利去大黃芒硝自汗去麻黃蔥白防風通聖散(見春類)益原散一名六一散(見本類前)

達原飲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臭穢雖屬無形濁氣,但黏著募原,必與濁滯有形凝結,不飢嘔逆,惡寒發熱,濁邪並結堅聚,非達原飲不除。

千金內托散

  • 1.《外科證治全書》:「_千金內托散_(三十八),治癰毒內虛,毒不起化或腐潰不能收斂及惡寒發熱。

黃龍湯

  • 1.《濟陰綱目》:「_黃龍湯_,妊婦傷寒得之三五日後,有惡寒發熱,內有煩渴引飲,小便赤澀之證,此邪在半表半裡也,宜此方主之。
  • 2.《胎產心法》:「_黃龍湯_,治妊娠傷寒,得之三五日後,有惡寒發熱,內有煩渴引飲,小便赤澀之證。此邪在半表半裡,宜此方主之。
  • 3.《婦科秘書》:「_黃龍湯_,治妊娠傷寒,得之三、五日後,有惡寒發熱,內有煩渴引飲,小便赤澀之症。此邪在半表半裡,宜此方主之。
  • 4.《廣嗣紀要》:「其妊婦傷寒,得之三五日後,有惡寒發熱,內有煩渴引飲,小便赤澀之症,此邪在半表半裡也,宜黃龍湯主之。
  • 5.《資生集》:「黃龍湯(《活人》),妊娠傷寒得之三五日,後惡寒發熱,內有煩渴引飲,小便赤澀之證,此邪在半表半裡也,此主之。

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患在臂間,腫硬不消,面色痿黃,膿水清稀,此元氣虧損之症,用八珍湯為主,六君子湯為佐,漸愈。因飲食失節,惡寒發熱,用六君子加升麻、柴胡而安,用益氣湯加異功散而斂。
  • 2.《保嬰撮要》:「一小兒患此,或癢或痛,膿水瀝淋,服表散之劑,更惡寒發熱,嘔吐不食,手足並冷,此病氣實而元氣虛也,先用異功散加桔梗、藿香而嘔吐止,又用異功散而寒熱除,用人參消風散而瘡愈。

寧嗽化痰湯

  • 1.《不居集》:「暴感風寒,不惡寒發熱,止是咳嗽,鼻塞聲重,此感之輕者,寧嗽化痰湯。

枳實導滯丸

  • 1.《濟陽綱目》:「凡傷食物,以致惡寒發熱久不愈,或傷寒後食諸物,致食復潮熱不已,必詢問其先食何物所傷,即以原食之物,燒存性一兩,細研為末,別用生韭菜連根葉一握搗汁調服,過一二時,以東垣枳實導滯丸百餘粒催之,其所傷之宿食即下,熱退而愈。

清脾飲

  • 1.《得心集醫案》:「張懷久乃郎,年方及冠,遍身忽發瘡疹,形如麻粒,詢諸瘍科,內以涼血托裡之劑,外以藥湯沐浴,其瘡盡伏,以致濕熱內攻,惡寒發熱,頭痛身疼此表邪確據,延醫又誤為瘧症,投以清脾飲服之此誤認為半表半裡,以致寒不成寒,熱不成熱,人事昏惑,絕粒不進。乃叩於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