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惡食」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惡食是中醫的一個病症,指的是患者對飲食沒有胃口,甚至連聞到食物的味道都會感到反胃。惡食的病因有很多,包括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外感六淫等。飲食不節指的是飲食過量、過於油膩、生冷寒涼等,都會損傷脾胃,導致惡食。情志不遂指的是長期的精神壓力、情緒不穩定等,會導致肝氣鬱結,脾胃失調,也可能會引起惡食。外感六淫指的是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如果侵犯人體,也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引起惡食。

惡食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脹腹痛、大便溏薄等。如果患者的症狀比較嚴重,還可能會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等。

治療惡食的中醫方法有很多,包括飲食調理、藥物治療、針灸推拿等。飲食調理方面,可以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麵條、蔬菜等。藥物治療方面,可以使用健脾益胃的中藥,如香砂六君丸、參苓白朮散等。針灸推拿方面,可以通過針灸、推拿等方法,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改善脾胃功能。

惡食在中醫上屬於脾胃病範疇,治療上以健脾益胃為主。飲食調理方面,要注意飲食清淡,少吃油膩、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藥物治療方面,可以使用香砂六君丸、參苓白朮散等健脾益胃的中藥。針灸推拿方面,可以通過針灸、推拿等方法,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改善脾胃功能。

惡食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飲食要清淡,少吃油膩、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不暴飲暴食,做到定時定量。
  3.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波動。
  4.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5. 定期進行體檢,早發現早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平胃散

  • 1.《胎產指南》:「產後腹脹滿悶,因敗血散於脾胃,脾受之,則不能運化津液而成腹脹。亦有停食而腹脹者,以脈辨之。因於血者,則脈結澀,不惡食。因於食者,脈必弦滑惡食,,平胃散加味,主之。
  • 2.《醫學芻言》:「_食痛_,食痛脈實滑,噯腐吞酸,惡食腹脹,其痛或有一條扛起,宜平胃散加穀麥芽、山楂、半夏、萊菔子;如初起食在膈間,即以指探吐之;如腹脹滿拒按,大便不通,宜承氣湯加消導藥下之。
  • 3.《醫學集成》:「五問飲食好惡多寡,及化與不化也。初病好冷惡熱,此熱邪在裏,法當清利。純好熱飲,此寒邪在裏,法當溫中。善食不化、胃強脾弱也,壽脾煎;知饑而食不下,脾強胃弱也,溫胃飲;善食易饑,脾熱也,一陰煎倍白芍;惡食兼脹,食積也,平胃散或枳朮丸。
  • 4.《風勞臌膈四大證治》:「食滯胸膈,胸腹痞悶,惡食吞酸,嘔吐酸黃水並宿食,平胃散加曲、柏、半夏、枳實、生薑、砂仁、木香,或磨入沉香汁。氣嘔吐,胸滿膈脹,不食常飽,食已暴吐,其治當降氣和中,二陳加枳實、木香、檳榔之屬。氣逆而嘔,覺金氣自下逆上,蘇子降氣湯;不效,用靈砂丹。

小承氣湯

  • 1.《兒科萃精》:「小兒因飲食不節,積滯不化所致。故食入即痛,其候喜飲涼水,惡食腹滿,吐酸便秘,古法主小承氣湯以下之〔如大黃、枳實(麩炒),厚朴(姜炒),引用生薑〕。
  • 2.《幼科指南》:「食痛者,皆因傷於飲食,積滯不化,以致心胃作痛。其候食入即痛,喜飲涼水,惡食腹滿,吐酸便秘,先以小承氣湯下之。若下後仍痛者,以香砂平胃散酌量嘗之。

胃苓湯

  • 1.《痘疹心法要訣》:「【注】痘證不喜秘結,更忌瀉利。初出時瀉,尚具開通之功,火熱由利而解。若瀉甚,則是邪氣並於腸胃,迫而下降,使傳化失常也,宜柴苓湯主之。起脹時瀉,手足逆冷,痘不起,其色淡白,此冷瀉也,以陳氏木香散主之。如中滿惡食,瀉黃酸臭,手足心熱,面赤瘡紅,此胃熱作瀉,以胃苓湯主之。

理中湯

  • 1.《成方切用》:「加陳皮茯苓,名補中湯,治泄瀉。瀉不已加附子,惡食食不化加砂仁。加黃連茯苓,名連理湯,治傷暑瀉而作渴。(若外感盛暑,內傷生冷者,非此不可。)
  • 2.《雜病廣要》:「胃虛嘔吐。惡食不思食,兼寒者惡寒,或食久還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脈遲而微澀,此皆虛寒者也,宜藿香安胃湯(用藿香、丁香、人參、橘紅)、理中湯,甚者丁香煮散(系辛溫群隊方)溫補。(《醫統》)
  • 3.《奉時旨要》:「徐東皋云:胃虛者,嘔吐惡食,兼寒者惡寒,或食久還吐,脈遲而澀,此皆虛寒也,宜藿香安胃散、理中湯,甚者用丁香煮散溫補。胃中鬱熱,及飲食積滯而嘔者,則喜涼而渴,或惡食煩滿,脈洪大而數,此皆實熱也。竹茹湯、麥門冬湯清之。食積則二陳及保和之類消之。
  • 4.《明醫雜著》:「丹溪先生謂飲食畢而腸鳴、腹痛、瀉盡食物者,脾虛食瀉,用理中湯加炮姜;攻刺腹痛,洞下水穀,名寒瀉,用理中湯送大戊己丸,寒甚者附子桂香丸,惡食者八物湯;糞色青黃,肛門痛,煩躁作渴,小便不利者,名熱瀉,用五苓散、香連丸;瀉而惡食,而氣噫腐臭者,名食瀉,治中湯加砂仁,或送感應丸。

大承氣湯

  • 1.《傷寒論類方》:「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傷食、惡食。凡噤口利亦必因宿食之故。當宜下之,宜大承氣湯。

溫膽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脈虛。知飢惡食。宜益營分。
  • 2.《婦科心法要訣》:「熱阻惡食喜涼漿,心煩憒悶溫膽湯①,橘半茯甘與枳朮。更加芩連蘆麥姜。

補中益氣湯

  • 1.《醫貫》:「如冬月惡寒發熱無汗。脈浮而緊。本方加麻黃桂枝。(如麻黃五分用參耆各一錢。)如冬月惡風發熱有汗。脈浮而緩。加桂枝芍藥。傷寒必惡寒。傷風必惡風。傷食必惡食。傷寒惡寒。烈火不能熱。重綿不能溫。內傷者。得就暖處。著綿溫火。便不惡矣。內傷飲食。口不知味。
  • 2.《濟陽綱目》:「_補中益氣湯_,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懶於言語,惡食溏泄,日漸瘦弱者,此方主之。
  • 3.《大方脈》:「_補中益氣湯_,治煩勞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或喘或渴,或陽虛自汗,或氣虛不能攝血,或脾虛瘧痢久不能愈,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症。惟上焦痰喘,中焦濕熱,傷食膈滿者,忌服。
  • 4.《刪補頤生微論》:「_補中益氣湯_,治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懶於言事,惡食溏泄,或身熱而煩,或氣高而喘,或頭痛惡寒自汗,或氣虛不能攝血,脈洪大無力,或微細軟弱,或瘧痢等症。因脾虛久不能愈,或虛人感冒風寒,不勝發表者,宜以此代之。
  • 5.《身經通考》:「_補中益氣湯_,治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懶言,惡食,溏泄,日漸瘦弱,元氣下陷,一切內虛,蒸蒸發熱等症。
▼ 展開更多

藿香正氣散

  • 1.《溫證指歸》:「一、惡食不渴,如濕痰者,而心內作煩,舌尖泛紅者,初起夾寒食者,藿香正氣散加羌防芍芷之類,俟寒食退,再照溫例治之。
  • 2.《大方脈》:「治外感寒邪,內傷生冷,胸滿腹痛,身熱無汗,嘔吐惡食,脈大無力,主以五積散解表通里(見表裡門),後服藿香正氣散和之(見和解門)。
  • 3.《古今醫統大全》:「_藿香正氣散_(方見寒門)治諸氣鬱嘔吐,頭疼發熱,惡食不快。
  • 4.《古今醫統大全》:「_藿香正氣散_,治痘疹或感風寒頭疼發熱,咳嗽噁心,惡食嘔吐,出不快者,此藥發散溫和,調中散表。

人參湯

  • 1.《外臺秘要》:「又療惡食,人參湯方。
  • 2.《外台秘要》:「又療惡食,人參湯方。
  • 3.《醫心方》:「《錄驗方》治惡食人參湯方:

三黃湯

  • 1.《外臺秘要》:「又若惡食臭如死物氣者,為食溫作癖故也,宜急以三黃湯下之,若不下終不瘥,法在下卷解壓法中。
  • 2.《外台秘要》:「又若惡食臭如死物氣者,為食溫作癖故也,宜急以三黃湯下之,若不下終不瘥,法在下卷解壓法中。

清暑益氣湯

  • 1.《時病論》:「_清暑益氣湯_,:治長夏濕熱炎蒸,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胸滿氣促,身熱心煩,口渴惡食,自汗身重,肢體疼痛,小便赤澀,大便溏黃,而脈虛者。
  • 2.《大方脈》:「_清暑益氣湯_,治長夏濕熱炎蒸,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胸滿氣促,身熱心煩,口渴惡食,自汗身重,肢體疼痛,小便赤澀,大便溏黃,而脈虛者。
  • 3.《大方脈》:「治長夏濕熱炎蒸,暑多濕少,身熱自汗,口渴心煩,倦怠少氣,小水短澀,大便稀溏,惡食,脈虛者,服清暑益氣湯(見清暑門)。
  • 4.《不居集》:「_清暑益氣湯_,治長夏濕熱炎蒸,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胸滿氣促,身熱心煩,口渴惡食,自汗身重,肢體疼痛,小便赤澀,大便溏,脈虛。
  • 5.《成方切用》:「(東垣),治長夏濕熱炎蒸,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胸滿氣促,身熱心煩,口渴惡食,自汗身重,肢體疼痛。小便赤澀,大便溏黃,而脈虛者。(暑濕蒸人,脾土受傷,故肢倦便溏。暑熱傷肺,故氣促心煩,口渴,便赤。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故胸滿惡食。暑先入心,汗為心液,故自汗。

白朮散

  • 1.《景岳全書》:「四味白朮散(婦十三,胃虛吐水),茯苓丸(婦三九,養胃溫胃,痞悶,惡食),竹茹湯(婦三三,清痰止嘔),烏附湯(婦三五,和氣養胃)
  • 2.《錢氏小兒直訣》:「小兒腹痛體瘦,面色㿠白,目無睛光,口中氣冷,不思飲食,或嘔利撮口,此脾土虛而寒水所侮也,用益黃散、調中丸主之。若口中氣溫,面色黃白,目無睛光,或多睡惡食,或大便酸臭,此積痛也,用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後以白朮散調補胃氣。若腹脹而悶亂喘滿者,實也,用紫霜丸。
  • 3.《保嬰撮要》:「一小兒善食作渴,腹痛便秘,痘痕赤色,先用加味四物湯而愈。後仍痛惡食,此脾胃受傷,用白朮散而痊。

六君子湯

  • 1.《婦科冰鑑》:「若嘔吐噁心者,六君子湯加香附、砂仁、神麯、山楂。惡食飽悶者,六君子湯加厚朴。嘔逆痰涎者,此必挾痰飲而作也,二陳湯重用半夏,更加藿香。吞酸吐酸者,六君子湯加柴胡、吳萸。
  • 2.《羅氏會約醫鏡》:「加生薑、木瓜、蘇葉各七分,日三服。若因脾胃虛弱,惡食便泄,宜兼六君子湯。如中氣下陷,用補中加茯苓。
  • 3.《醫學心悟》:「若脾胃虛弱,嘔惡食少而煩者,用六君子湯。子煩之候,不善調攝,則胎動不安矣。慎之。

半夏茯苓湯

  • 1.《女科經綸》:「婁全善曰:《大全方》謂半夏動胎不用,今觀仲景用人參半夏乾薑丸,羅謙甫用半夏茯苓湯,朱丹溪用二陳加減,並治胎前惡阻,痰逆嘔吐,心煩,頭眩,惡食,俱效,獨不知此乎?予治惡阻,用之未嘗動胎。正經云有故無殞是也。

二陳湯

  • 1.《丹溪治法心要》:「惡食者,胸中有物,導痰補脾,二陳湯加白朮、山楂、川芎、蒼朮。飲食所傷,強胃消食,氣虛者枳朮丸。因酒為病或嘔吐,或腹脹,用葛花解酲湯。飲食多傷,為痞滿不食,寬中進食丸。一人因酒肉多發熱,青黛、栝蔞仁、薑汁,上三味搗,每日以數匙入口中,三日愈。
  • 2.《丹溪心法》:「傷食,惡食者,胸中有物,宜導痰補脾,用二陳湯加白朮、山楂、川芎、蒼朮服之。憂抑傷脾,不思飲食,炒黃連、酒芍藥、香附,同清六丸末,用薑汁浸蒸餅丸服。
  • 3.《平治會萃》:「戴云:惡食者胸中有物,導痰補脾,以二陳湯。
  • 4.《赤水玄珠》:「丹溪曰:傷食惡食者,胸中有物,宜導痰補脾,用二陳湯加白朮、山楂、川芎、蒼朮服之。憂鬱傷脾,不思飲食,炒黃連、酒炒芍藥用清六丸末,加香附以薑汁浸,蒸餅糊為丸服。
  • 5.《盤珠集胎產症治》:「胸膈飽脹,惡食吞酸,手不可按,此飲食傷也,二陳湯加山楂、神麯。(和八)
▼ 展開更多

左歸丸

  • 1.《驗方新編》:「左歸丸:治煩勞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或喘或渴,或陽虛自汗,或氣虛不能攝血,或瘧痢脾虛久不能食,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等症。蜜耆錢半,臺黨一錢,炙草一錢,白朮(土炒)、陳皮、當歸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姜三片,棗二枚,引。小兒照服,大人分兩加倍。

生化湯

  • 1.《女科秘要》:「因氣而滿悶虛煩。生化湯加木香為佐。因食而酸噯惡食。六君子加神麯麥芽為良。蘇木。稜蓬。能破惡血。青皮。枳殼。最消脹滿。一應耗血散氣之劑。發汗吐下之方。只可施於少壯。豈宜用於產中。大抵新產之後。先問惡露如何。塊痛未除。未可遽加耆朮。腹中痛止。補中益氣湯無疑。

五積散

  • 1.《醫方集解》:「治少陰傷寒及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痛,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腳氣腫痛;冷秘寒疝;寒瘧惡寒無汗;婦人經水不調(上證皆寒濕為病也)。
  • 2.《醫方集宜》:「一勞發病其症發熱惡寒身倦疼困懶言惡食此因內傷勞碌而作也宜用 發勞散即補中益氣湯合 人參敗毒散 或五積散
  • 3.《成方切用》:「(局方),治少陰傷寒,及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痛,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腳氣腫痛,冷秘寒疝,寒瘧,惡寒無汗,婦人經水不調。(上證皆寒濕為病。)
  • 4.《大方脈》:「治外感寒邪,內傷生冷,胸滿腹痛,身熱無汗,嘔吐惡食,脈大無力,主以五積散解表通里(見表裡門),後服藿香正氣散和之(見和解門)。
  • 5.《大方脈》:「治風寒腰痛,牽引背脅,或身熱惡寒,無汗肢冷,惡食,服五積散(見表裡門)。若寒濕腰痛,沉沉重著,用羌活勝濕湯加味(見利濕門)。
▼ 展開更多

四君子湯

  • 1.《祖劑》:「即枳朮丸加四君子湯、黃連、半夏、厚朴、乾薑、麥芽,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右關脈弦者。
  • 2.《古今醫統大全》:「如力倦氣少,脾胃虛而惡食,此為挾虛證,用四君子湯加當、芍補之,虛回而利自止。

保和丸

  • 1.《醫方考》:「飲食內傷,令人惡食者,此丸主之。
  • 2.《保嬰撮要》:「一小兒因跌傷臂出血,腹痛惡食嘔吐,發搐咬牙,此因驚駭停食,肝火內動,而侮於脾也,先用保和丸二服,嘔吐腹痛悉止;又用異功散加柴胡、山梔,發搐咬牙亦愈;卻用托裡散,患處潰而悉痊。
  • 3.《幼科切要》:「_保和丸_,治食積飲停,腹痛,泄瀉,痞滿吐酸積滯,惡食,食瘧下利。
  • 4.《成方切用》:「治食積飲停,腹痛泄瀉,痞滿吐酸,積滯惡食,食瘧下痢。(傷於飲食,脾不運化,滯於腸胃,故有泄痢食痢等證。傷而未甚,不欲攻以厲劑,惟以和平之品,消而化之,故曰保和。東垣曰:傷飲者,無形之氣也,宜發汗利小便,以導其濕。傷食者,有形之物也,輕則消化,或損其谷,重則方可吐下。
  • 5.《目經大成》:「飲食內傷,令人惡食及腹痛泄瀉,痞脹,噯酸,此方主之。
▼ 展開更多

人參敗毒散

  • 1.《醫方集宜》:「一勞發病其症發熱惡寒身倦疼困懶言惡食此因內傷勞碌而作也宜用 發勞散即補中益氣湯合 人參敗毒散 或五積散

失笑散

  • 1.《胎產心法》:「馮氏用六君子湯送四神丸治之。若胸膈飽悶,或惡食吞酸,腹痛手不可按,此飲食所傷,治法見傷食門。若食既消而仍痛,按之不痛,更加頭痛、煩熱作渴、惡寒欲嘔等證,此是中氣被傷,宜溫補脾胃為主。若發熱腹痛,按之痛甚,不惡食吞酸,此是瘀血停滯,失笑散消之。
  • 2.《醫宗說約》:「產後寒熱多屬虛,本湯調理又何疑?不愈柴胡並鱉甲(醋炙為末),腹中塊痛敗血欺,增入澤蘭桃(仁)紅(花)劑。失笑散用亦相宜,若兼咽酸並飽悶,惡食噁心傷食醫,加入山楂及厚朴,麥芽神麯效亦奇。

養胃湯

  • 1.《釐正按摩要術》:「食瘧。飲食不節,復感風暑,寒熱交作,腹脹痞悶,面黃惡食,內治以養胃湯減參朮主之。

枳實消痞丸

  • 1.《赤水玄珠》:「_枳實消痞丸治右關脈浮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_
  • 2.《古今醫鑑》:「_枳實消痞丸_,治右關脈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
  • 3.《方症會要》:「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右關脈弦。
  • 4.《蒼生司命》:「_枳實消痞丸_,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右關脈弦。
  • 5.《濟陽綱目》:「_枳實消痞丸_,治右關脈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 展開更多

香砂平胃散

  • 1.《醫燈續焰》:「或勉食寒涼餒敗之物,擾亂中和,亦痛。(兼見脹滿、嘔噯食臭、惡食等證,其脈緊滑,宜加味枳朮丸、香砂平胃散之類。)風者,風邪也。乘虛內干,邪正相搏,故痛。(兼見自汗、惡風等證,其脈緩,宜香蘇散、參蘇飲之類。)寒者,寒邪也。乘虛內襲,榮脈凝泣,故痛。
  • 2.《儒醫心鏡》:「六郁者,鬱結而不散也。人之氣血沖和,百病不生。若有鬱結,諸病生焉。氣鬱者,腹脅脹滿,刺痛不舒,脈沉者,用木香順氣散加減。血鬱者,能食便紅,或暴吐紫血,痛不移處,脈澀數者,用當歸活血湯加減。食鬱,噯氣作酸,胸腹飽悶作痛,惡食,不思飲食,右關脈緊盛者,用香砂平胃散加減。

柴平湯

  • 1.《大方脈》:「此因飲食所傷,復受風暑之氣,致寒熱交作,胸腹痞悶,面黃惡食,噫氣吐酸,右關氣口脈來弦緊,主以柴平湯(見和解門),氣實加檳榔、草果。如食瘧,腹脹便秘,脈弦數者,服大柴胡湯兩解之(見表裡門)。

滾痰丸

  • 1.《續名醫類案》:「薛立齋治一人,胃弱痰盛,口舌生瘡。彼食滾痰丸愈盛,反瀉不止,惡食倦怠。此胃氣受傷也,以香砂六君子湯,數劑少可。再以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二十餘劑而愈。夫胃氣不足,飲食不化,亦能為痰,補中益氣,乃治痰之法也。苟虛症而用峻利之劑,鮮不危矣。
  • 2.《續名醫類案》:「一人胃弱痰盛,口舌生瘡,服滾痰丸愈甚,反瀉不止,惡食倦怠,此胃氣被傷也。與香砂六君子湯,數劑少可。再以補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而愈。

舟車丸

  • 1.《証治準繩‧雜病》:「宜泄其熱,中用清腸丸、導氣丸,推其積滯而利自止矣。凡治積聚之證,輕則溫而利之,清腸丸是也。重者天真散、舟車丸下之,下後勿便補之,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證,宜加白朮、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若又十分重者,止用此藥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