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喉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喉痛是中醫常見的病證,主要以咽喉部位疼痛為主要表現。臨床上可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外感喉痛多由風寒、風熱、暑濕等外邪侵襲所致,常伴有發熱、咳嗽、流涕等症狀。內傷喉痛多由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累過度等因素引起,常伴有咽喉乾燥、灼熱、聲音嘶啞等症狀。

外感喉痛

風寒喉痛:主要表現為咽喉疼痛,伴有惡寒、發熱、咳嗽、流涕等症狀。治療宜以辛溫解表為主,常用藥有麻黃、桂枝、白朮、生薑、大棗等。

風熱喉痛:主要表現為咽喉疼痛,伴有發熱、咳嗽、咽喉紅腫、流黃鼻涕等症狀。治療宜以辛涼清熱為主,常用藥有薄荷、桑葉、菊花、連翹、金銀花等。

暑濕喉痛:主要表現為咽喉疼痛,伴有發熱、頭痛、身重、胸悶、腹脹、大便溏薄等症狀。治療宜以清暑化濕為主,常用藥有荷葉、竹葉、薄荷、藿香、佩蘭等。

內傷喉痛

情志不遂:主要表現為咽喉疼痛,伴有心情抑鬱、心煩氣躁等症狀。治療宜以疏肝解郁為主,常用藥有柴胡、白芍、香附、鬱金等。

飲食不節:主要表現為咽喉疼痛,伴有飲食不香、大便溏薄等症狀。治療宜以健脾和胃為主,常用藥有黨參、白朮、茯苓、山藥、陳皮等。

勞累過度:主要表現為咽喉疼痛,伴有疲倦乏力、腰膝酸軟等症狀。治療宜以養陰補氣為主,常用藥有黃精、玉竹、麥冬、沙參、百合等。

喉痛的預防

  1.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2. 保持口腔清潔,勤漱口。
  3. 飲食宜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4. 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5.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喉痛的治療

喉痛的治療以中醫中藥為主,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辨證施治。常用藥物有麻黃、桂枝、白朮、生薑、大棗等,可辛溫解表,治療風寒喉痛;薄荷、桑葉、菊花、連翹、金銀花等,可辛涼清熱,治療風熱喉痛;荷葉、竹葉、薄荷、藿香、佩蘭等,可清暑化濕,治療暑濕喉痛;柴胡、白芍、香附、鬱金等,可疏肝解郁,治療情志不遂引起的喉痛;黨參、白朮、茯苓、山藥、陳皮等,可健脾和胃,治療飲食不節引起的喉痛;黃精、玉竹、麥冬、沙參、百合等,可養陰補氣,治療勞累過度引起的喉痛。

喉痛的注意事項

  1. 喉痛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2. 喉痛患者應多喝水,保持口腔濕潤。
  3. 喉痛患者應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4. 喉痛患者應避免吸菸、喝酒。
  5. 喉痛患者應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湯

  • 1.《皇漢醫學》:「桂枝湯證而有咽喉痛,或有黏痰,難以咯出者,或有化膿證者。

葛根湯

  • 1.《皇漢醫學》:「【主治】本方為葛根湯、桔梗湯、排膿湯之合方。治葛根湯證之咽喉痛者,或黏痰難以咯出,或有化膿機轉諸病。

四逆湯

  • 1.《醫法圓通》:「一治喉痛、畏寒腳冷。按喉痛一症,原非一端。此則畏寒腳冷,明是少陰受寒,逼出真火浮於喉間,故喉痛而腳冷。四逆湯力能溫少陰之氣,逐在裡之寒,故治之而愈。
  • 2.《程杏軒醫案》:「仲聖傷寒方中,如四逆湯,回陽救急,生附俱用一枚,今時種附力薄,況經童便甘草制透,其力更緩,方將虛其無毒以攻疾,何至慮其有毒以傷人乎?試思一月之中,附子服過斤許,設不對證,早已禍起蕭牆,何以病後毫無喉痛口瘡之恙,安得視為砒鴆,執迷不悟耶。果疑溫藥非是,盍請他醫療之。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醫法圓通》:「一治喉痛、畏寒腳冷。按喉痛一症,原非一端。此則畏寒腳冷,明是少陰受寒,逼出真火浮於喉間,故喉痛而腳冷。四逆湯力能溫少陰之氣,逐在裡之寒,故治之而愈。

理中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傷寒陰證,傷寒三、二日,五、七日,身體疼痛不可轉側,自汗四肢厥冷,瀉而不渴,或吐逆泄瀉,臍腹痛,或有咽喉痛者,可與理中丸、理中湯。四肢冷甚,腹痛氣急者,與姜附湯,多加甘草煎,及附子理中丸並服。更重者,用法煉黑錫丹、金液丹、二氣丹之類,隨輕重而用之。

十全大補湯

  • 1.《馮氏錦囊秘錄》:「治勞傷困倦,虛症峰起,發熱作渴,喉痛舌裂,心神昏亂,眩暈眼花,寐而不寐,食而不化。
  • 2.《刪補頤生微論》:「_十全大補湯_,治勞傷困倦,虛症蜂起,發熱作渴,喉痛舌裂,心神昏亂,眩暈眼花,寤而不寐,食而不化。

通脈四逆湯


麻黃湯

  • 1.《痘治理辨》:「痘瘡餘熱在中,口舌生瘡,下部亦有瘡或下膿血,宜黃連散、三黃熟艾湯。喉痛並嗽不已者,麻黃湯加麝香服。大便不通,熱攻藏府,眼並咽嚨腫塞,口舌壞爛者,以如聖湯、紫河車散、紫雪之類選用之。咽乾,甘桔湯。口瘡牙腫,甘露飲。

大承氣湯

  • 1.《治痢南針》:「痢疾實症,有喉痛、氣嗆喘逆者,謂之奇恆痢,以其異於常痢也,是火逆攻肺,有立時敗絕之象,其脈反小而沉遲,以三陽並至,三陰莫當,急宜養陰,緩則不救,宜大承氣湯。

半夏散及湯

  • 1.《外臺秘要》:「仲景傷寒論少陰病咽喉痛者,半夏散及湯主之方。
  • 2.《外台秘要》:「仲景傷寒論少陰病咽喉痛者,半夏散及湯主之方。

升麻鱉甲湯

  • 1.《沈氏尊生書》:「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 2.《蘭臺軌範》:「_升麻鱉甲湯_(《金匱》),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此湯主之。
  • 3.《金匱懸解》:「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眉批:諸家皆以此為溫疫時病。
  • 4.《經方例釋》:「_升麻鱉甲湯方_(《金匱要略》),治赤斑,咽喉痛,唾膿血。
  • 5.《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 展開更多

風引湯

  • 1.《喉科金鑰全書》:「_風引湯_(張長沙),上焦結熱,中焦濕積,下焦寒泄,故虛火生風喉痛。取金氣鎮壓清虛府,陽氣溫暖命門,虎嘯風從,龍藏云斂,如竹里彈琴,清風入座,故名風引。

普濟消毒飲

  • 1.《喉科金鑰全書》:「_普濟消毒飲_(李東垣),咽喉痛,頭面頸項俱腫者,名大頭瘟,主祛瘟,化毒。

補中益氣湯

  • 1.《喉科大成》:「_補中益氣湯_,治脾陽虛喉痛

六一散

  • 1.《感症寶筏》:「暑風熱氣傷肺,身熱痰嗽而喘者,宜桑杏、連翹、石膏、淡竹葉、橘紅、栝蔞仁皮、苡仁、蘆根之類。喉痛(痰熱上蒸)加射干、牛蒡(滌痰開肺),小水不利(肺熱不能通水道)加六一散(清暑利水),頭脹(暑風上擾)加鮮荷葉(清暑化風)。

六味地黃丸

  • 1.《大方脈》:「_六味地黃丸_,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惟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盜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虛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皆可常服。
  • 2.《內傷集要》:「_六味地黃丸_,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羸弱憔悴,腰痛足痠自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頭昏目眩,耳聾耳鳴,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
  • 3.《何氏虛勞心傳》:「又云:腎水虛則有火,有火則有痰,有痰則咳嗽,咳嗽甚則喘,宜六味丸加麥冬、五味、牛膝之屬,大劑重飲。蓋陰症發喘,去死不遠,幸幾希一線牽帶,在命門之根,尚爾留連。善治者,惟以助元元,接直下鎮墜之藥,俾其返本歸元,或可回生,然亦不可太峻也。又云:陰虛喉痛,屬少陰之病。
  • 4.《銀海指南》:「_六味地黃丸_(仲陽),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憔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盜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頭運目眩,耳鳴耳聾,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虛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等症。
  • 5.《成方切用》:「吐衄崩漏,肝不攝血,致血妄行,此血虛頭暈也。)耳鳴耳聾,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虛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等證。(諸證皆由腎水不足,虛火上炎所致。)
▼ 展開更多

涼膈散

  • 1.《明醫雜著》:「_涼膈散_,治上焦積熱,煩渴,面赤,頭昏,咽燥喉痛,口瘡,便溺赤澀,並宜服之。
  • 2.《保嬰撮要》:「_涼膈散_,治上焦實熱,煩渴面赤,咽燥喉痛,便溺赤澀,狂言譫語,睡臥不安。
  • 3.《胎產心法》:「妊娠目赤痛,咽喉痛,口鼻唇舌瘡痛,俱用涼膈散加減。

人參白虎湯

  • 1.《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六脈洪大而數,人參白虎湯,咽喉痛者,犀角黑參升麻甘草等分煎服,若熱毒大盛,

桂枝甘草湯

  • 1.《傷寒總病論》:「龐曰: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而中人,伏毒氣於少陰經,始雖不病,旬月乃發,便脈微弱,法先喉痛似傷,次則下利。喉痛,半夏桂枝甘草湯,主之;下利有諸證,用通脈四逆湯主之。(方在少陰證中。)此病三二日便瘥,古方謂腎傷寒是也。

桔梗湯

  • 1.《辨證奇聞》:「冬月傷寒八九日,腹痛,下利便膿血,喉痛,心內時煩,本少陰症,治法不可純治少陰,然舍少陰必生他症。使治便膿,用桃花湯,則心煩不宜;治喉痛,用桔梗湯。則腹痛不宜。我謂二方未嘗不可選用。酌定一方,名,草花湯,:甘草、赤石脂二錢,糯米一撮。一劑腹痛除,二劑喉痛止,三劑利愈煩安。

苦酒湯

  • 1.《傷寒括要》:「主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六經皆無咽痛。惟少陰篇中。有咽傷咽痛之症。何也。少陰之脈。上貫肝鬲。入肺循喉嚨。故有此症。古方有醋煮雞子。主喉痛失音。取其酸斂。固所宜也。獨半夏辛燥。何為用之。大抵少陰。多寒症。取其辛能發散。一散一斂。遂有理咽之功耶。

大羌活湯

  • 1.《怡堂散記》:「又凡病時疫傳染多起於發熱惡寒。俗醫不識,誤用桂枝、薑、附,有鼻衄者,有牙腫喉痛者,有服藥之後煩躁不寧者,有延數日而發斑者。明醫視此,必重用清涼,倘能應藥漸解,多是所誤之輕者。若連進姜附,繼以參耆,邪得補而愈虐,朋竭胃槁,口燥唇焦,旬日而死者甚多。

溫膽湯

  • 1.《三家醫案合刻》:「脈弦數,尺獨大,咳而喉痛失音,乃數載失紅之後,其陰虧火炎,不言可喻矣。唯有至靜之品,引陽潛入陰中,庶近內經之旨。然須作靜攝工夫,使陰秘陽密,得坎離相交之力為妙。

桑螵蛸散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戈(三十七歲),奪精陰損,不肯生聚,致腎中龍火,如電光閃爍,庸醫以喉痛音啞咳嗽,愈用寒涼清火強降,亦如傾盆大雨而電閃更熾耳。凡腎脈上循喉嚨,縈於舌下,諸絡貫通,出乎耳竅,必得陰中五液上涵,龍光不得上射沖搏。況在冬月,氣宜潛藏,下乏把握失藏,春半陽升必加重,夏半陰不能生危矣。

荊防敗毒散

  • 1.《口齒類要》:「通府李朝用,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此上焦風熱,先用荊防敗毒散二劑,喉痛漸愈。又以玄參升麻湯,口舌遂愈。
  • 2.《感症寶筏》:「頭與咽中腫脹,喉痛聲不出,即蝦蟆瘟,宜荊防敗毒散。

葛根加半夏湯

  • 1.《皇漢醫學》:「【主治】本方為葛根湯、桔梗湯、排膿湯之合方。治葛根湯證之咽喉痛者,或黏痰難以咯出,或有化膿機轉諸病。

赤小豆當歸散

  • 1.《本經疏證》:「他如赤小豆當歸散之目赤如鳩眼,陽毒、陰毒之喉痛,亦與此類耳。然當歸之短,不可不知也。烏梅丸中,有當歸而主久利,則以退在偏裨也;麻黃升麻湯中有當歸,則與他物權均力侔也。他凡大便不固者,究與滑潤之物不相能,此則所宜深計也。

敗毒散

  • 1.《咽喉脈證通論》:「服敗毒散一劑,喉痛頓減,惟胸膈脹痛,牽引脊背,再服之即除。
  • 2.《麻科活人全書》:「咳嗽氣急(除熱)清肺湯(見五十條。除赤芍甘草)。解除肺熱而有驗。喉痛唇爛敗毒散(除柴胡白芍甘草桔梗)。清胃利咽而消殃。氣血已虛。八珍湯(見九十九條)增減而可飲。水穀不納。石斛清胃散(見五十九條。除赤芍甘草)以堪嘗。利血兮清熱導滯湯(見七十二條。
  • 3.《外科醫鏡》:「_荊芥敗毒散_(任䳄波),治時毒喉痛。(斑疹腮腫藥治風痰咳嗽,頭痛發熱等證。)

八珍湯

  • 1.《口齒類要》:「廷評張汝翰,患喉痛,日晡益甚,此氣血虛而有熱,用八珍湯而愈。後每入房,發熱頭痛,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及六味丸常服,後不復作。
  • 2.《保嬰撮要》:「一男子出痘,上體甚熱,兩足俱冷,喉痛作渴,瘡亦不起發,此稟腎經虛熱也,以六味地黃丸料,煎與恣飲,漸愈,又與八珍湯而痊。

甘露飲

  • 1.《傷寒大白》:「吳氏云:凡陰症咽喉不利,故用以上諸法。若陽症咽喉痛,用甘露飲、玄參湯。戴人云:有初得病,無陽毒陰毒等症,而咽喉自痛,此因感冒後頓用厚衣擁蓋,或食生薑熱酒即臥致是,此名因寒傷熱咽痛,宜用涼膈散、甘露飲治之。又有先傷於熱,欲取涼快,乃為外寒所束。

四陰煎

  • 1.《景岳全書》:「一、內傷咳嗽,凡水虧於下,火炎於上,以致火爍肺金,而為乾渴煩熱,喉痛口瘡,潮熱便結,喜冷,尺寸滑數等證,則不得不兼清火,以存其水,宜四陰煎,或加減一陰煎、人參固本丸主之。此當與咳血證參酌,其治詳見血證門。
  • 2.《奉時旨要》:「凡水虧於下,火炎於上,消爍肺金,肺燥則癢,咳不能已,甚至乾渴煩熱喉痛口瘡,宜四陰煎、一陰煎、地黃丸之屬,更有元陽下虧,生氣不布,脾肺兩困,則喘促痞滿,用大補元煎主之。若水泛於上,血化為痰,謂之白血。《經》云: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四陰煎、地黃丸等酌用之。

升麻葛根湯

  • 1.《保命歌括》:「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宜升麻葛根湯主之。

雙解散

  • 1.《咽喉脈證通論》:「服敗毒散一劑,喉痛頓減,惟胸膈脹痛,牽引脊背,再服之即除。

大補元煎

  • 1.《奉時旨要》:「凡水虧於下,火炎於上,消爍肺金,肺燥則癢,咳不能已,甚至乾渴煩熱喉痛口瘡,宜四陰煎、一陰煎、地黃丸之屬,更有元陽下虧,生氣不布,脾肺兩困,則喘促痞滿,用大補元煎主之。若水泛於上,血化為痰,謂之白血。《經》云: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四陰煎、地黃丸等酌用之。

一陰煎

  • 1.《奉時旨要》:「凡水虧於下,火炎於上,消爍肺金,肺燥則癢,咳不能已,甚至乾渴煩熱喉痛口瘡,宜四陰煎、一陰煎、地黃丸之屬,更有元陽下虧,生氣不布,脾肺兩困,則喘促痞滿,用大補元煎主之。若水泛於上,血化為痰,謂之白血。《經》云: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四陰煎、地黃丸等酌用之。

補心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心氣不足,病苦驚悸汗出心中煩悶短氣,喜怒悲憂悉不自知,常苦咽喉痛,口唇黑,嘔吐血,舌本強,不通水漿方。

普濟消毒飲子

  • 1.《醫學正傳》:「_普濟消毒飲子_(東垣)治天行喉痛等證。(方見瘟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