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癉瘧」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癉瘧

癉瘧,又稱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瘧原蟲主要通過蚊子叮咬傳播,患者會出現發熱、寒顫、出汗、頭痛、肌肉酸痛等症狀。

中醫證候

中醫認為,癉瘧是由瘧邪侵襲人體所致。瘧邪有寒熱兩種,寒瘧以寒重為主,熱瘧以熱重為主。寒瘧患者常見寒戰、發熱不高、頭痛、身痛、關節酸痛、四肢冰冷、口不渴、小便清長等症狀;熱瘧患者常見高熱、寒戰、頭痛、身痛、關節酸痛、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狀。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癉瘧,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為主。常用方藥有青蒿素、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等。

預防措施

  1. 避免蚊子叮咬。
  2. 在瘧疾流行地區,使用蚊帳、驅蚊劑等防蚊措施。
  3. 接種瘧疾疫苗。

注意事項

  1. 癉瘧患者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2. 癉瘧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熬夜等,以免加重病情。
  3. 癉瘧患者應注意休息,補充水分,以增強體質。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茵陳蒿湯

  • 1.《奇效良方》:「治癉瘧,發作有時,但熱不寒,頭痛不安,通身俱黑,大腸秘熱,小便黃赤,宜服此。

白虎湯

  • 1.《醫方集宜》:「一陽明經病單熱不寒者名癉瘧作渴宜用 白虎湯加 柴胡 不渴用 黃芩葛根湯
  • 2.《一見能醫》:「《內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又曰:瘧發時,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而嘔,脈弦者名風瘧,小柴胡湯主之。獨寒無熱,脈遲者,名曰牝瘧,七棗湯主之。獨熱無寒、脈數者,名曰癉瘧,香茹飲或白虎湯加人參。先寒後熱,腰背頭項疼痛者,名曰寒瘧,荊防敗毒散。
  • 3.《張畹香醫案》:「日發熱出汗,稍覺有冷,而病者不覺,總當以肺熱論。至發作有時,熱後出汗身涼,是寒熱分明,當從瘧治,第日發舌薄,即瘧亦在肺分,不必用柴胡少陽法也。惟純熱無寒,謂之癉瘧,當用白虎湯。若稍有寒,則桂枝白虎。茲姑減一等法,仍擬肺法,以蔻殼白芥子易桂枝可耳。
  • 4.《續名醫類案》:「因兒患肺熱,且止。再診之,曰:暑邪客於皮膚分肉,有熱無寒,是為癉瘧,斷當用白虎湯。連服二劑,不效,鼻露眼開,口不納氣,勢甚急危。曰:此症氣不足勝邪也。刺瘧論云:凡瘧,先時一食頃,乃可治,過時則失之也。又云: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
  • 5.《讀醫隨筆》:「又有癉瘧,經謂陰氣獨絕,陽氣孤行,此暑盛於內,微寒束於外,津液耗竭而作也,治宜白虎湯加味。二者一寒一熱,皆邪盛之正瘧也。小柴胡方中藥味,是滋榮以舉衛,必榮氣不足,衛氣內陷,榮衛不和,寒熱往來之虛證,始得用之。人參、甘草、黃芩,以益榮清熱;柴胡、半夏,以提衛出榮;薑、棗以兩和之。

葛根湯

  • 1.《醫方集宜》:「一陽明經病單熱不寒者名癉瘧作渴宜用 白虎湯加 柴胡 不渴用 黃芩葛根湯
  • 2.《醫方集宜》:「治癉瘧不渴

小柴胡湯

  • 1.《祖劑》:「即小柴胡湯去人參加白朮、茯苓、青皮、草果、厚朴,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
  • 2.《古今醫統大全》:「暑瘧為暑勝熱多得之,一名癉瘧,陰氣獨微,陽氣獨發,但熱不寒,裡實不泄,煩渴且嘔,肌肉消爍,合用小柴胡湯、香薷飲。嘔者,縮脾飲(方見暑門。)加生薑溫服下消暑丸。熱多燥甚者,少與竹葉湯,常山、柴胡於暑證最便。當暑盛時作者,人參白虎湯之類。
  • 3.《竹亭醫案》:「[附案]先大人治山西陳慈民癉瘧奇效,又治畢永年之癉瘧,仿白虎加桂並小柴胡湯之意而化出妙方即愈,可與山西陳慈民之方合參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至夜發熱,亦有癉瘧者(求真按:「癉瘧,溫瘧也」),有熱入血室者,均非蓄血證,皆不可下也,宜審之。

小建中湯

  • 1.《三家醫案合刻》:「陰氣先傷,陽氣獨發,但熱無寒,是為癉瘧。舌乾渴飲,咳嗽,暑邪尚在肺胃。如飢不嗜食,乃熱邪不殺穀也。先用玉女煎,存陰消暑和肺胃。

五苓散

  • 1.《三家醫案合刻》:「暑風入肺為癉瘧,金匱為陽氣獨發。嘉言云:體中陰液素虛,所伏熱氣,日久混入血分,陰虛陽冒,上焦清氣皆蒙,胃陽失和,不納易痞,究竟伏邪未去。凡苦辛疏泄,皆屬禁例。夫上實下虛,有客邪留著,鎮降不應,仿徐之才輕可去實之例,分別氣血,以宣之,以逐之。

白虎加桂枝湯

  • 1.《金匱方歌括》:「從衛分泄熱。使邪之鬱於表者。頃刻致和而瘧已。至於內經溫癉瘧。雖未有方。然同是少陰之伏邪。在手經者為實邪。在足經者為虛邪。實邪尚不發表而用清降。何況虛邪有不顧慮其亡陰者耶。臨證之際。化而裁之。是所望於用之者矣。
  • 2.《退思集類方歌注》:「(胃熱作嘔,舌必無胎而口渴,《集驗》於白虎湯中加薑汁七匙,後人遵用效。癉瘧、溫瘧,俱無寒但熱,俱嘔,而因不同。癉瘧者,肺素有熱,而加外感,為表寒裡熱之證,緣陰氣內虛,不能與陽相爭,故不作寒也。溫瘧者,邪氣內藏腎中,至春夏而始發,為伏氣外出之證,寒蓄久而變熱,故亦不作寒也。
  • 3.《退思集類方歌註》:「(胃熱作嘔,舌必無胎而口渴,《集驗》於白虎湯中加薑汁七匙,後人遵用效。癉瘧、溫瘧,俱無寒但熱,俱嘔,而因不同。癉瘧者,肺素有熱,而加外感,為表寒裡熱之證,緣陰氣內虛,不能與陽相爭,故不作寒也。溫瘧者,邪氣內藏腎中,至春夏而始發,為伏氣外出之證,寒蓄久而變熱,故亦不作寒也。

藿香正氣散

  • 1.《濟陽綱目》:「_藿香正氣散_,治疫瘧一歲之間長幼相似,並治癉瘧。

牡蠣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有癉瘧者,陰氣孤絕,陽氣獨發而脈微,其候必少氣煩滿,手足熱欲嘔,但熱而不寒。邪氣內藏於心,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也。

四味香薷飲

  • 1.《成方切用》:「除扁豆,名黃連香薷飲。治中暑熱盛,口渴心煩,或下鮮血。(暑邪所逼。)加茯神,治癉瘧。(獨熱不寒,曰癉瘧,當責之暑邪。暑先入心,故加茯神以寧心。)除黃連,加木瓜甘草香附陳皮蒼朮紫蘇,名二香散。(蓋合香蘇飲香薷飲為一方也。)治外感內傷,身熱腹脹。

烏藥順氣散

  • 1.《濟陽綱目》:「_除瘧湯_,濕瘧則用柴苓湯,寒瘧則用桂附二陳湯,癉瘧則用參蘇飲,風瘧則用烏藥順氣散,食瘧則用清脾飲,食少則用養胃湯。發於三陽,宜養胃祛邪;三陰,宜調脾截補。七情內傷,善食汗多,則用四獸飲。久瘧則用升提陽分,然後方行截補之藥。清而不愈,以七寶飲,鱉甲烏梅丸、斷瘧飲截愈之。

參蘇飲

  • 1.《濟陽綱目》:「_除瘧湯_,濕瘧則用柴苓湯,寒瘧則用桂附二陳湯,癉瘧則用參蘇飲,風瘧則用烏藥順氣散,食瘧則用清脾飲,食少則用養胃湯。發於三陽,宜養胃祛邪;三陰,宜調脾截補。七情內傷,善食汗多,則用四獸飲。久瘧則用升提陽分,然後方行截補之藥。清而不愈,以七寶飲,鱉甲烏梅丸、斷瘧飲截愈之。
  • 2.《景岳全書》:「但寒少熱,腰疼足冷者,屬腎,名曰寒瘧,用桂附二陳湯。先寒而後大熱,咳嗽者,屬肺,名曰癉瘧,用參蘇飲。熱長寒短,筋脈揪縮者,屬肝,名曰風瘧,宜小柴胡加烏藥、香附。寒熱相停,嘔吐痰沫者,屬脾,名曰食瘧,宜清脾飲。若中氣虛而間日發者,用補中益氣湯。

養胃湯

  • 1.《濟陽綱目》:「_除瘧湯_,濕瘧則用柴苓湯,寒瘧則用桂附二陳湯,癉瘧則用參蘇飲,風瘧則用烏藥順氣散,食瘧則用清脾飲,食少則用養胃湯。發於三陽,宜養胃祛邪;三陰,宜調脾截補。七情內傷,善食汗多,則用四獸飲。久瘧則用升提陽分,然後方行截補之藥。清而不愈,以七寶飲,鱉甲烏梅丸、斷瘧飲截愈之。

五汁飲

  • 1.《溫病條辨》:「五一、但熱不寒,或微寒多熱,舌乾口渴,此乃隂氣先傷,陽氣獨發,名曰癉瘧,五汁飲主之。

清脾飲

  • 1.《古方彙精》:「(治癉瘧脈來弦數。單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
  • 2.《濟陽綱目》:「_除瘧湯_,濕瘧則用柴苓湯,寒瘧則用桂附二陳湯,癉瘧則用參蘇飲,風瘧則用烏藥順氣散,食瘧則用清脾飲,食少則用養胃湯。發於三陽,宜養胃祛邪;三陰,宜調脾截補。七情內傷,善食汗多,則用四獸飲。久瘧則用升提陽分,然後方行截補之藥。清而不愈,以七寶飲,鱉甲烏梅丸、斷瘧飲截愈之。
  • 3.《濟陽綱目》:「_清脾飲_,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熱,小便赤澀。
  • 4.《景岳全書》:「《濟生》,清脾飲,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
  • 5.《古今醫統大全》:「(《濟生》)_清脾飲_,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
▼ 展開更多

香薷飲

  • 1.《古今醫統大全》:「暑瘧為暑勝熱多得之,一名癉瘧,陰氣獨微,陽氣獨發,但熱不寒,裡實不泄,煩渴且嘔,肌肉消爍,合用小柴胡湯、香薷飲。嘔者,縮脾飲(方見暑門。)加生薑溫服下消暑丸。熱多燥甚者,少與竹葉湯,常山、柴胡於暑證最便。當暑盛時作者,人參白虎湯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