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麻木」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麻木是中醫的一個常見證候,是指四肢、軀幹或身體某一部位失去知覺或運動功能的一種病理狀態。麻木的病因多種多樣,可以由外感風寒、內傷勞損、氣血虧虛、痰濕阻滯等因素引起。

麻木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

  • 肢體或身體某一部位感覺遲鈍或喪失
  • 肢體或身體某一部位活動不靈活或不能活動
  • 肢體或身體某一部位疼痛
  • 肢體或身體某一部位皮膚麻木、刺痛或灼熱感

麻木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進行。

麻木的治療根據病因不同,可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外感風寒引起的麻木,可用辛溫解表、散寒止痛的藥物治療;內傷勞損引起的麻木,可用補益氣血、活血通絡的藥物治療;氣血虧虛引起的麻木,可用補益氣血、養血通絡的藥物治療;痰濕阻滯引起的麻木,可用化痰祛濕、通絡止痛的藥物治療。

麻木是中醫的一個常見證候,如果出現麻木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防己黃耆湯

  • 1.《醫方集解》:「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解見前;及諸風諸濕,麻木身痛(按東垣曰:麻木為風,三尺童子皆知之,細核則有區別:如久坐亦麻木,繩縛之人亦麻木,非有風邪,乃氣不行也,當補肺氣,麻木自去矣。愚謂因其氣虛,故風邪入而踞之,所以風為虛象,氣虛其本也)。
  • 2.《成方切用》:「(金匱),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及諸風諸濕,麻木身痛。(東垣曰:麻木為風,人皆知之,細核則有區別。如久坐亦麻木,繩縛之人亦麻木,非有風邪,乃氣不行也。當補肺氣,麻木自去矣。亦有因氣虛而風邪入而踞之,所以風為虛象,氣虛其本也。)
  • 3.《退思集類方歌注》:「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亦治風水脈浮,其人頭汗出,表無他病,但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又治濕痹麻木。
  • 4.《退思集類方歌註》:「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亦治風水脈浮,其人頭汗出,表無他病,但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又治濕痹麻木。

附子理中湯

  • 1.《兒科要略》:「治法則吐者宜調其胃氣,瀉者宜調其腑氣,吐瀉兼作者,腸胃並調之,不必治其驚,但治其本病則驚亦已,用宣化健運湯加減治之最妥。至於有因吐瀉而肢冷攣急者,羅癟麻木者,則為寒霍亂證,其勢急而且危,宜急用附子理中湯救之,與尋常之吐瀉又迥異者也。兼有他因,亦宜從其他因合治之(參看第七章)。

大柴胡湯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辛未六月,浦東門人吳雲峰患間日瘧,發則手足攣急麻木,口苦吐黃水,午後熱盛譫語,中夜手足不停,脈滑數而弦,用大柴胡湯下之,一劑而差。此可證當下之瘧脈,不定為弦小緊矣。遲為血寒,故弦遲者可溫之。弦緊為太陽傷寒之脈,水氣留著皮毛,故可發汗。留著肌腠,故可針灸。

小建中湯

  • 1.《三家醫案合刻》:「背痛得按摩愈痛,吐涎沫,短氣腹滿,小腹堅,小便不通,大便自利,下身麻木,不得移動,不食不寐,煩則汗出,病機多端。無縷治成法。思冷濁竊踞。陽微不行,為痞塞之象。二氣既乖,豈可忽略。引仲景少陰例,急進通陽為要。議用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 2.《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沈(二十九歲),男子左血右氣,左麻木,血虛生風,延右面頰,及陽明脈矣。以辛甘血藥理血中之氣(此血熱生風之症。)

四物湯

  • 1.《大小諸證方論》:「凡麻木是濕痰死血也,用四物湯加:陳皮、半夏、茯苓、桃仁、紅花、白芥子、甘草,水煎服,入竹瀝、薑汁服。
  • 2.《傅青主男科重編考釋》:「凡麻木是濕痰死血也,用四物湯加陳皮、半夏、茯苓、白芥子、桃仁、紅花、甘草,水煎服,入竹瀝、薑汁服。

麥門冬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高(五十一歲),足心湧泉穴內,合少陰腎臟,中年已後,下元精血先虛,虛風內起,先麻木而骨軟筋縱,乃痿之象。必以血肉溫養(內景如燭照,虛風內起,不遺一隅,精細絕倫。)

豬苓湯

  • 1.《吳鞠通醫案》:「初五日,渴而小便短,便後淋濁,與豬苓湯法,小便長而淋濁大減,渴止舌黑苔退,惟肩背微有麻木酸楚之象。是臟腑之濕熱已行,而經絡之邪未化也。與經腑同治法。

越鞠丸

  • 1.《未刻本葉氏醫案》:「脈弦滑。痰飲內阻。左肢麻木。瘧後致此。由伏濕未淨。升降之機失司。是以釀為濁邪耳。

補中益氣湯

  • 1.《雜病心法要訣》:「【注】氣實麻木,用小續命湯加麻黃治之。氣虛麻木,用黃耆益氣湯,即補中益氣湯加紅花、黃柏也,秋加五味子,夏加黃芩,冬加桂枝皮。
  • 2.《薛案辨疏》:「文選姚海山,中暑頭痛,發熱氣高而喘,肢體倦怠,兩手麻木,余謂熱傷元氣,用人參益氣湯頓安,又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而愈。

二陳湯

  • 1.《古今醫統大全》:「凡坐臥及倚靠之久,而致經絡氣血不通,即麻而木,可見其鬱滯也。凡麻木多屬四肢及手足之指者,此則四末氣血充榮不到,故多麻木也。丹溪謂:此當用附子行經,則此意也。十指麻木者,胃中多有濕痰死血,宜二陳湯加蒼白朮、桃仁、紅花之類。

薏苡仁湯

  • 1.《校注醫醇賸義》:「_薏苡仁湯_,治痹在手足,麻木不能屈伸。
  • 2.《古今醫統大全》:「_桂枝五物湯_,_薏苡仁湯_(並見痹證門)治氣血鬱滯,四肢麻木不仁。

仙方活命飲

  • 1.《外科證治全書》:「患生手大指,初漫腫,漸如李,青紫麻木,癢痛徹心,宜刺破出膿血,貼洞天膏,服仙方活命飲倍黃芩。

桂枝二麻黃一湯

  • 1.《經方實驗錄》:「予思論有「劑頸而還」之語,此殆「劑胸而還」乎?察其舌,黑近墨而不焦,口奇干。余疑其方進陳皮梅、松花蛋之屬。婦曰,非是,日來苔黑,常作此狀。按其脈,幸尚不微細。兩肩至臂頗麻木。加以經事淋漓不止,婦幾不能悉陳其狀。予對此錯雜之證,亦幾有無從下筆之苦。

羌活勝濕湯

  • 1.《奉時旨要》:「著痹則肢體沉重,疼痛麻木,以利濕為主,而參以疏風散寒,理脾補氣之品,酌用羌活勝濕湯及五積散之屬,蓋土旺則能勝濕也。

烏龍膏

  • 1.《正骨心法要旨》:「後山即頭後枕骨也。其骨形狀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圓尖,或月芽形,或偃月形,或雞子形,皆屬枕骨。凡有傷損,其人頭昏目眩,耳鳴有聲,項強嚥直,飲食難進,坐臥不安,四肢無力,內服正骨紫金丹,外敷烏龍膏,洗以海桐皮湯,以散瘀去麻木止痛。

八仙湯

  • 1.《雜病源流犀燭》:「_八仙湯_,〔身麻木〕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川芎,當歸身,白芍,地黃,羌活,半夏,陳皮,秦艽,牛膝,柴胡,桂枝,防風

八珍湯

  • 1.《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產後麻木,此症亦因血少之故也,宜大補氣血,八珍湯主之。若去血過多,小腹作疼,手足麻木,以至遍身麻暈而死者,此皆痰與虛也。須知少腹之痛,非惡露凝滯之說,乃空痛耳,宜二陳四物湯加香附治之。

小續命湯

  • 1.《一見能醫》:「肢節拘攣麻木痛,連翹羌活膽肝經。
  • 2.《雜病心法要訣》:「【注】氣實麻木,用小續命湯加麻黃治之。氣虛麻木,用黃耆益氣湯,即補中益氣湯加紅花、黃柏也,秋加五味子,夏加黃芩,冬加桂枝皮。
  • 3.《兒科要略》:「(五)小續命湯,治中風不省人事,喎斜癱瘓,麻木眩暈,涎鳴反張,暗啞厥冷,及風痹腳氣,外顯六經形證者。

五積散

  • 1.《古今醫鑑》:「一、如感,手膊或痛,或木,或遍身麻木,用五積散主之。
  • 2.《濟世全書》:「_五積散_(方見中寒),治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痛,渾身麻木。
  • 3.《奉時旨要》:「著痹則肢體沉重,疼痛麻木,以利濕為主,而參以疏風散寒,理脾補氣之品,酌用羌活勝濕湯及五積散之屬,蓋土旺則能勝濕也。
  • 4.《古今醫鑒》:「一、如感,手膊或痛,或木,或遍身麻木,用五積散主之。
  • 5.《醫方捷徑指南全書》:「_五積散_,治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疼,渾身麻木,兼治損痛。
▼ 展開更多

胃風湯

  • 1.《保命歌括》:「_胃風湯_,治虛風症,不能食,腹脹滿,食飲不下,膈塞不通,形瘦腹大,惡風,頸多汗,麻木,牙關急搐,目內蠕動而腫,此因初飲食訖,乘風涼而得之。
  • 2.《保命歌括》:「如能食,麻木,牙關急搐,目內蠕瞤,此名胃風,宜胃風湯主之。
  • 3.《赤水玄珠》:「_胃風湯_,虛風症,能食,麻木,牙關急搐,目瞤動,胃中有風熱攻面,故面獨腫。
  • 4.《仁術便覽》:「治虛症能食,麻木,牙關緊急,搐目,肉蠕,胃中有風,獨面腫,或四肢腫。
  • 5.《仁術便覽》:「治虛風證能食,麻木,牙關緊搐,目內瞤,或胃風面腫。
▼ 展開更多

半夏湯

  • 1.《醫方集宜》:「一人初覺手足指無故麻木,或不仁,或手足無力,肌肉蠕動者,三年內必有大風作,經曰肌肉蠕動,命曰微風,必須預先服藥以防風患,宜用 愈風湯、天麻丸、秦艽半夏湯、八風散。

升麻葛根湯

  • 1.《祖劑》:「即升麻葛根湯去芍藥,加蒼朮、麻黃、羌活、蔓荊、柴胡、藁本、乾薑、白芷、當歸、草蔻、黃芩,治虛風面腫,能食,麻木,牙關急搐,目內蠕動,胃中有風。
  • 2.《祖劑》:「即升麻葛根湯加黃耆、羌活治鼻衄血多,面黃、眼澀多眵,手麻木。

保和丸

  • 1.《三家醫案合刻》:「脈緩按之濡弱,谷少不食,厚味運化最遲。飲食不適,即欲痛瀉,膚腠麻木,骨軟筋痛。且遇暴風驟冷,體中更覺不安,上年腸紅,入夏方愈,種種脈症,是氣弱陽微,脾胃少於運化,濕鬱生痰,致氣機不能靈動,法當健陽佐運,即治痰驅濕之本。

烏藥順氣散

  • 1.《簡明醫彀》:「_烏藥順氣散_,一切風氣攻注走痛,手足癱瘓,骨節拘攣、麻木。

正骨紫金丹

  • 1.《正骨心法要旨》:「後山即頭後枕骨也。其骨形狀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圓尖,或月芽形,或偃月形,或雞子形,皆屬枕骨。凡有傷損,其人頭昏目眩,耳鳴有聲,項強嚥直,飲食難進,坐臥不安,四肢無力,內服正骨紫金丹,外敷烏龍膏,洗以海桐皮湯,以散瘀去麻木止痛。

天麻黃耆湯

  • 1.《蘭室秘藏》:「治表有風證因連日酣飲其證復來,右口角並眼頗有側視,及左手左腳腿麻木疼痛。

控涎丹

  • 1.《雜病廣要》:「痰積,證見麻木眩暈,痞悶嘈雜,其人平素多痰,宜控涎丹。(《醫碥》)
  • 2.《醫碥》:「證見麻木眩暈,痞悶嘈雜,其人平素多痰,宜控涎丹,(見痰飲。)硃砂、膩粉、瓜蒂、甘遂之類。水積,足脛腫脹,(必有窠囊。)宜郁李、商陸、甘遂、芫花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