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陰疽」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陰疽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多發於男性,好發於下肢。其主要症狀為局部皮膚出現紫黑色斑塊,伴有疼痛、腫脹、潰爛等。陰疽的病因多與外傷、感染、氣血瘀滯等因素有關。

陰疽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常用中藥有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大黃、赤芍、桃仁、紅花等。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拔罐、推拿等外治方法。

陰疽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避免外傷。
  2. 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感染。
  3.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4.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陰疽的症狀,應儘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柴胡湯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馬刀之狀,若長形小蚌,生於腋下,堅硬如石,久乃成膿潰爛。俠癭生於頸項,連連如貫珠,初起用旱煙杆中煙油塗之,三日即消,外科小金丹亦可用之。日三服,每服二粒,以消為度。此證雖起於失志鬱怒,究與陰疽相類,其中必有寒濕結毒,小柴胡湯必然無濟,若不早治,一二年後潰爛不收,未有不死者也。

八味地黃丸

  • 1.《外科證治全書》:「一、有初起不紅,但漫腫作痛,或硬腫不甚痛,或色黯,肢體畏寒,飲食少思,乃屬脾腎虛敗,須用八味地黃丸及陰疽治法。若誤投攻伐清涼,傷損胃氣,絕其化源,危矣。

仙方活命飲

  • 1.《雜病源流犀燭》:「瘡瘍之發,下部為多,以下部易於傷濕,濕鬱生熱,風邪時毒又易相侵,故多發外症也。試即腿以下至足胕,詳言其症其治。發於腿髀及陰股者,名曰陰疽,其初起,必腰胯發強口渴,數欲飲而水不能多(宜仙方活命飲)。若至七日,發堅腫脹,噁心煩躁者不治。
  • 2.《雜病源流犀燭》:「_仙方活命飲(陰疽〕_,穿山甲,白芷,防風,赤芍,皂角刺,甘草,歸尾,貝母,花粉(各一錢),金銀花,陳皮(各三錢),乳香,沒藥(各一錢另研末),水、酒各半煎,送下二末。

陽和湯

  • 1.《類證治裁》:「〔陰疽〕,陽和湯,熟地(一兩),白芥子(二錢),鹿角膠(三錢),桂心,炮姜,麻黃(各五分),甘草(一錢),又一方:麻,桂,姜,三味為丸。
  • 2.《驗方新編》:「陽和湯:治乳岩、失榮、石疽、惡核、痰核、瘰癧、流柱、橫痃,並治一切色白平塌陰疽等症。此為陰疽聖藥。萬應萬靈,從無一失,珍之寶之。熟地一兩,真鹿角膠三錢,上肉桂、甘草各一錢,炮薑、麻黃各五分,水煎服。服後再飲好酒數杯,謹戒房事,服至病愈為止。無論冬、夏皆宜,不可妄行增減。
  • 3.《外科全生集》:「治鶴膝風,貼骨疽,及一切陰疽。如治乳癖乳岩,加土貝五錢。
  • 4.《外科醫鏡》:「_陽和湯_(許真君),治一切陰疽。(發背對口流注,痰核瘰癧失榮,乳岩橫痃附骨石疽等證此第一神方也)
  • 5.《一得集》:「遂以陽和湯去白芥子。加附子。薏苡、牛膝、木瓜、當歸。姑令試之。囑其守服四十劑。不必更方。亦未敢云必效也。乃服十五劑而足溫。三十劑而筋舒。步履漸如常矣。蓋陽和湯原為治陰疽之方。此則藉以通經養血。而復加舒筋逐濕之品。夙疾頓瘳。凡天下事總須據理推測。
▼ 展開更多

薑桂湯

  • 1.《經驗良方全集》:「斂後兩肘有癰者,形如雞卵大,色紅,此陽症也,治法同上。迨至八九日成膿,刺破,上敷膏藥,內以八珍湯治之。倘若其癰色青白無紅者,此陰疽也,以薑桂湯治之,貼藥同上,此症甚凶,如周身有者,俱屬節也。成膿刺破,上敷膏藥即愈。斂後底發者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