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胸痹」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胸痹是中醫學的病證名,又稱胸痛、胸悶、胸窒、胸滿等。是指胸部正中或偏側出現的疼痛、悶脹、窒息等症狀。胸痹的病因多與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倦過度、外感六淫等因素有關。臨床上常見的胸痹證型有:

  • 氣鬱胸痹:多因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所致,症見胸悶不舒、心煩易怒、脅肋脹痛、舌苔薄白、脈弦。
  • 痰濕胸痹:多因飲食不節,脾胃失調,痰濕內生所致,症見胸悶不舒、胸痛隱隱、痰多黏稠、舌苔白膩、脈滑。
  • 血瘀胸痹:多因氣滯血瘀所致,症見胸悶刺痛、心悸氣短、舌質紫暗、脈沉澀。
  • 寒凝胸痹:多因感受寒邪,寒凝經脈所致,症見胸痛隱隱,得熱痛減,舌苔白滑,脈沉遲。

胸痹的治療以疏肝理氣、化痰散結、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等法為主。常用方藥有:逍遙散、三黃散、丹參飲、蘇合香丸等。

胸痹是中醫學的常見病,病情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出現胸痛、胸悶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陷胸湯

  • 1.《本草備要》:「治結胸胸痹(仲景小陷胸湯用之。又云:少陽證口渴者,小柴胡湯,以此易半夏),酒黃熱痢,二便不通。炒香酒服,止一切血(寒降火),瀉者忌用。
  • 2.《皇漢醫學》:「又曰:「孫主簿述其母患胸中痞急,喘不得息,按之則痛,脈數且澀,此胸痹也。因與仲景三物小陷胸湯,一劑和,二劑愈。」
  • 3.《雞峰普濟方》:「主簿李述之母患胸中痞急,不得喘息,按之則痛,脈數且澀,兆曰胸痹也。因與仲景三物小陷胸湯,一劑知,二劑愈。
  • 4.《羅氏會約醫鏡》:「(味甘性寒,入肺經。微炒,去油用。)性降而潤,能清上焦實火。治痰嗽,(肺受火逼,失下降之令,故生痰作嗽。)生津止渴,開鬱通乳,療結胸胸痹,(仲景小陷胸湯用之。又云:少陽症口渴者,小柴胡湯。以此易半夏。)通大便(潤下。)小便。(焙研,調米湯下。

理中湯

  • 1.《本草衍義》:「今人使理中湯、丸,倉猝之間多不效者,何也?是不知仲景之意,為必效藥,蓋用藥之人有差殊耳。如治胸痹,心中痞堅,氣結胸滿,脅下逆氣搶心,理中湯主之,人參、朮、乾薑、甘草四物等,共一十二兩,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以知為度。或作丸,須雞子黃大,皆奇效。
  • 2.《兒科要略》:「(四)理中湯,治中焦脾胃虛寒,不能運化,嘔吐泄瀉,不飲不食,胸痹胸痞,腹痛痰多,傷寒直中太陰,自利不渴,寒霍亂吐瀉,四肢逆冷,自汗脈虛,便血血痢,傷胃吐血,婦人妊娠虛寒等證。
  • 3.《兒科要略》:「(二十八)理中湯,治中焦脾胃虛寒,不能運化,嘔吐泄瀉,不飲不食,胸痹胸痞,腹痛痰多,傷寒直中太陰,自利不渴,寒霍亂四肢逆冷,自汗,脈虛,便血痢等症。
  • 4.《張氏醫通》:「治胸痹心胸痞氣。霍亂吐瀉不渴。一切脾胃虛寒。嘔吐清水。飲食不入。完穀不化。
  • 5.《醫通祖方》:「治胸痹心胸痞氣,霍亂吐瀉不渴,一切脾胃虛寒,嘔吐清水,飲食不入,完穀不化。
▼ 展開更多

瓜蔞薤白白酒湯

  • 1.《本草崇原》:「薤用在下之根,氣味辛溫,其性從下而上,主助生陽之氣上升者也。《金匱》胸痹證,有瓜蔞薤白白酒湯,反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皆取自下而上從陰出陽之義。金瘡瘡敗,則皮肌經脈虛寒。薤白辛溫,從內達外,故能治之,生陽上升,則輕身不飢耐老。
  • 2.《皇漢醫學》:「**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金匱要略》)**
  • 3.《蘭臺軌範》:「_瓜蔞薤白白酒湯_(《金匱》),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此湯主之。
  • 4.《赤水玄珠》:「仲景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者,宜以,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瓜蔞薤白半夏湯

  • 1.《皇漢醫學》:「**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金匱要略》)**

桂枝湯

  • 1.《金匱方歌括》:「治胸痹。心中痞氣留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者。此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小建中湯


小柴胡湯

  • 1.《傷寒尋源》:「何須半夏逐飲。不嘔而但煩。則煩非本證心煩喜嘔之煩。而正為熱邪摶結將欲入里之煩。若用人參。不能轉正。反能實邪。禍不小矣。故並去之而加栝蔞實。以栝蔞實能降熱痰而開胸痹也。
  • 2.《傷寒論類方》:「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不嘔,不必用半夏;煩,不可用人參。加栝蔞實一枚。栝蔞實除胸痹,此小陷胸之法也。若渴者,去半夏。半夏能滌痰濕,即能耗津液。加人參,生津液。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治消渴。若腹中痛者,去黃芩,苦寒。加芍藥三兩,除腹痛。

當歸建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孫(二十二歲),胸中乃清陽遊行之所,少年氣弱,操持經營皆擾動神機,病名胸痹。仲景輕劑通上焦之陽。

旋覆花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胸痹,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者,旋覆花湯主之。旋覆花湯方旋覆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枳實薤白桂枝湯

  • 1.《醫辨》:「但一條之上有氣分二字,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為水寒之邪閉結,氣海之陽不布,榮衛不行。一條用枳朮湯,為中焦水停土壅故也。又「胸痹篇」云:胸痹,心下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一證列二方,原其意,蓋是留氣結在胸為重者,便須補中。
  • 2.《方劑辭典》:「枳實薤白桂枝湯,胸痹心下痞。留氣結在胸脅。滿脅下逆搶心主之。人參湯亦主之。(金匱)
  • 3.《退思集類方歌註》:「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
  • 4.《藥徵》:「枳實薤白桂枝湯證曰:胸痹、心中痞。
  • 5.《金匱懸解》:「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 展開更多

烏頭赤石脂丸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此烏頭赤石脂丸證,說詳胸痹篇不贅。
  • 2.《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胸痹,胸痛徹背,背痛徹胸者,烏頭赤石脂丸主之。烏頭赤石脂丸方烏頭一兩蜀椒一兩附子五錢乾薑一兩赤石脂一兩上五味,末之,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桂枝人參湯


茯苓杏仁甘草湯

  • 1.《赤水玄珠》:「仲景曰: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又曰:胸痹,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方見胸痹痛門。)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方見胸痹痛門。)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腎氣丸亦主之。
  • 2.《金匱懸解》:「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生薑湯亦主之。
  • 3.《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胸痹,胸中氣塞,或短氣者,此胸中有水氣也,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皮枳實生薑湯亦主之。茯苓杏仁甘草湯方茯苓二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一兩(炙)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橘皮枳實生薑湯方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薑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 4.《金匱方歌括》:「治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者。此湯主之。橘皮枳實生薑湯亦主之。
  • 5.《祖劑》:「治胸痹胸中氣塞短氣
▼ 展開更多

人參湯

  • 1.《張氏醫通》:「治胸痹心胸痞氣。霍亂吐瀉不渴。一切脾胃虛寒。嘔吐清水。飲食不入。完穀不化。
  • 2.《醫辨》:「但一條之上有氣分二字,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為水寒之邪閉結,氣海之陽不布,榮衛不行。一條用枳朮湯,為中焦水停土壅故也。又「胸痹篇」云:胸痹,心下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一證列二方,原其意,蓋是留氣結在胸為重者,便須補中。
  • 3.《金匱懸解》:「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 4.《傷寒廣要》:「或枳實理中丸。蘊要。若脈沉寒甚者。須加附子。炮熟。二錢。或三錢。斟量用之。(○案本方所立。蓋本於金匱胸痹人參湯之意。)
  • 5.《傷寒論述義》:「心下必結。錢氏以為梔豉類證。愚謂此太陽病兼心下有水者。殆桂枝加茯苓朮湯之類證也。其誤下作結胸。須增損理中丸。即胸痹用人參湯之意也。)藏結者。何。陰寒上結。如結胸狀。是也。(汪氏以挾食無食。辨結胸藏結。亦未允。尤氏曰。胸高而藏下。胸陽而藏陰。病狀雖同。
▼ 展開更多

二陳湯

  • 1.《張氏醫通》:「橘皮枳實生薑湯(金匱),治胸痹短氣。
  • 2.《醫通祖方》:「治胸痹短氣。

瓜蒂散

  • 1.《傷寒大白》:「胸滿在心之上,故多表症。蓋表邪傳裡。必先胸至脅,然後入里者也。胸滿症必內有痰涎,外邪傳裡,互相交結致是。故胸滿胸痹之症,多用栝蔞等豁痰,或用瓜蒂散吐法。傷寒胸滿心煩發熱者,柴胡陷胸湯。胸滿連脅,加青皮、枳桔。若尚帶太陽表症,加散表藥。寒熱胸滿而嘔苦,通用小柴胡湯加枳、桔。

附子湯

  • 1.《皇漢醫學》:「一婦人,年五十餘,患胸痹,飲食無味,身體尪羸,半歲許不愈。余診之,心下痞硬,心悸,小便少,即作人參湯及三黃丸使飲之,二十餘日未見其效。病者欲速,乃更他醫。醫視之,率爾灸臍旁,忽心腹切痛,下利數十行,臭穢不可近,殆至欲死。於是復召,余乃以大承氣湯下之。

半夏湯

  • 1.《本草崇原》:「薤用在下之根,氣味辛溫,其性從下而上,主助生陽之氣上升者也。《金匱》胸痹證,有瓜蔞薤白白酒湯,反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皆取自下而上從陰出陽之義。金瘡瘡敗,則皮肌經脈虛寒。薤白辛溫,從內達外,故能治之,生陽上升,則輕身不飢耐老。
  • 2.《醫學綱目》:「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 3.《醫學綱目》:「〔仲〕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方見胸痹痛門。)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方見胸痹痛門。)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腎氣丸見腳氣中。)款花補肺湯,治咳嗽短氣。(方見咳嗽門氣虛條。)
  • 4.《金匱方歌括》:「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主之。
  • 5.《奇效良方》:「治胸痹,心下堅痞,急痛徹背,短氣煩悶,自汗出。
▼ 展開更多

利膈散


梔子湯

  • 1.《蘇沈良方》:「治胸痹切痛,
  • 2.《雞峰普濟方》:「治胸痹切痛
  • 3.《雜病廣要》:「上每服二錢,酒一小盞,煎至七分(館本八分),入鹽一捻,溫服。脾腎氣攣急,極痛不可屈伸,腹中冷,重如石,痛不可忍,白汗如瀉,手足冰冷,久不瘥,臥欲死者,服此藥一劑,忽如失去,甚者兩服瘥。予自得效,亦屢以治人皆驗。(蘇沈)(按:又治胸痹,梔子湯,亦此二味,宜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