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狐惑」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狐惑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皮膚病,多發於面部,以紅斑、丘疹、結節、膿皰等為主要表現,常伴有瘙癢、灼熱、疼痛等症狀。其病因病機尚不十分清楚,但多認為與風、濕、熱、毒等因素有關。

狐惑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 皮膚損害:多見於面部,初起為紅斑,逐漸發展成丘疹、結節、膿皰等,皮損常對稱分布,可融合成片,有時可累及全身。
  2. 瘙癢、灼熱、疼痛:皮損處常伴有瘙癢、灼熱、疼痛等症狀,嚴重者可影響睡眠和日常生活。
  3. 其他症狀:部分患者可伴有發熱、頭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狀。

狐惑的治療以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為主,可選用黃連解毒湯、牛黃清心丸等中成藥治療。此外,還可配合外用藥物,如紫草膏、地丁膏等,以緩解皮損症狀。

狐惑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接觸有害物質。
  2.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3.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4. 積極治療其他皮膚病,以免加重狐惑的病情。

狐惑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但如果治療不當,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因此,患者應積極配合治療,以早日康復。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甘草瀉心湯

  • 1.《皇漢醫學》:「**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起臥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一作「嗄」,求真按:「嗄字為是」),甘草瀉心湯主之。(《金匱要略》)**
  • 2.《皇漢醫學》:「不知是鬼所憑耶,抑狐所惑耶?若他人聞之,恐害其婚,是以陰祝祈禱,但無效果。聞先生善治奇疾,幸來診之。』先生應曰:『此證蓋有之,所謂狐惑病也。』診之,果然。與甘草瀉心湯,不數日,夜舞自止。遂嫁某子。」
  • 3.《祖劑》:「治狐惑狀如傷寒蝕於上部則聲喝此湯主之
  • 4.《金匱方歌括》:「治狐惑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嗄。宜此湯。蝕於下部則咽乾。宜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雄黃熏之。
  • 5.《醫學綱目》:「狐惑病,默默欲眠,目不得閉,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其聲嗄者,甘草瀉心湯。咽乾者,苦參湯。其肛蟲蝕,雄黃熏之。其脈數無熱,目赤皆黑者,當歸赤小豆散。(並見狐惑條。)
▼ 展開更多

黃連湯

  • 1.《小品方》:「治狐惑,薰草黃連湯方。

烏梅丸

  • 1.《傷寒論類方》:「臟結、冷結、除中、伏氣、晚發、痙、濕、風濕、濕溫、溫毒、暍、陰毒、陽毒、溫病、熱病、兩感、風溫、溫疫、腳氣、多眠、狐惑、百合、臟厥見烏梅丸條。屍厥見刺法。

當歸散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以其身甲錯,知其內有乾血也,用桃仁、丹皮以攻之。以發熱自汗復惡寒,知大腸移熱於肺,肺主之皮毛,張於標熱而不收也,用瀉肺除熱之冬瓜仁以清之,此大黃牡丹湯之義也。若夫裏熱既盛,膿成血潰,至於兩脈洪數,則非一下所能盡。仲師不曰「膿已成,赤豆當歸散主之」乎(方見百合狐惑篇中)。

三黃瀉心湯

  • 1.《雜病源流犀燭》:「_三黃瀉心湯_,〔狐惑〕大黃,黃連(各二錢),黃芩(一錢),共作粗末,以麻沸湯一盞浸之良久,去渣,分溫再服。

苦參湯

  • 1.《金匱玉函經二註》:「_苦參湯方_(治狐惑蝕於下部咽乾洗之要略目錄云龐氏方二注同)
  • 2.《外臺秘要》:「仲景傷寒論狐惑之病其氣如傷寒,嘿嘿但欲臥目瞑不得眠,起臥不安,蝕於喉咽者為惑,蝕於陰者為狐,狐惑之病並惡飲食,不欲聞飲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其聲嗄,蝕於下部其咽乾,蝕於上部,瀉心湯主之,蝕於下部,苦參湯淹洗之,蝕於肛外者,雄黃熏之。
  • 3.《古今醫統大全》:「瀉心湯治惑,苦參湯洗之治狐惑。
  • 4.《外台秘要》:「仲景傷寒論狐惑之病其氣如傷寒,嘿嘿但欲臥目瞑不得眠,起臥不安,蝕於喉咽者為惑,蝕於陰者為狐,狐惑之病並惡飲食,不欲聞飲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其聲嗄,蝕於下部其咽乾,蝕於上部,瀉心湯主之,蝕於下部,苦參湯淹洗之,蝕於肛外者,雄黃熏之。

三黃湯

  • 1.《兒科要略》:「(三)三黃湯,治三焦實熱,煩躁便秘,脈浮,狐惑,疹痢。

赤小豆當歸散

  • 1.《金匱方歌括》:「又按。或謂是狐惑病。或謂是陰陽毒病。然二者皆濕熱蘊毒之病。金匱列於二證交界處。即是承上起下法。
  • 2.《金匱方歌括》:「(見狐惑。),治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此主之。

通關散

  • 1.《醫學入門》:「肺主聲,被火傷而喑啞。有少陰病咽喉生瘡而不能言者,雞殼苦酒湯。厥陰囊縮不能言者,小承氣湯。有狐惑證聲嘎不能言者,有痙病不能言者,有風溫下利不語者,有中暑失音,有瘀血迷心失音者,各宜分治,須調導二便,以通心竅為先,通用通關散吹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