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怠惰」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怠惰是中醫的一個病證,主要表現為精神不振、四肢倦怠、食欲不振、胸悶不舒、大便溏薄等症狀。

怠惰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先天不足: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導致氣血不足,精力不充,從而出現怠惰的症狀。
  • 後天失養:由於後天飲食不節,勞逸失度,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氣血生化無源,從而出現怠惰的症狀。
  • 情志不遂:由於長期情志不遂,導致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從而出現怠惰的症狀。

怠惰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補益氣血:對於由於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所導致的怠惰,可以使用補益氣血的藥物,如人參、黃芪、白朮等。
  • 健脾益胃:對於由於脾胃功能失調所導致的怠惰,可以使用健脾益胃的藥物,如山藥、白扁豆、陳皮等。
  • 疏肝理氣:對於由於肝氣鬱結所導致的怠惰,可以使用疏肝理氣的藥物,如柴胡、白芍、香附等。

怠惰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 注意飲食調養,飲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或久坐不動。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怠惰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病證,如果出現怠惰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逍遙散

  • 1.《女科撮要》:「一婦人膿成脹痛,余欲針之,不從,數日始針,出敗膿三四碗許,虛症蜂起,幾至危殆,用大補兩月餘而安。若元氣虛弱,不作膿者,用益氣養榮湯補之,膿成即針。若腫痛寒熱,怠惰食少,或至夜熱甚,用補中益氣湯兼逍遙散,補之為善。
  • 2.《証治準繩‧瘍醫》:「數日始針出敗膿三四碗許,虛證蜂起,幾至危殆,用大補兩月餘而安。若元氣虛弱不作膿者,用益氣養榮湯補之,膿成即針。若腫痛寒熱,怠惰食少,或至夜熱甚,用補中益氣兼逍遙散補之,為善。

平胃散

  • 1.《醫學綱目》:「〔垣〕云:脈緩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從平胃散。又云:怠惰嗜臥有濕,胃虛不能食,或沉困,或瀉泄,加蒼朮,自汗加白朮。
  • 2.《証治準繩‧雜病》:「東垣云:脈緩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從平胃散。又云:怠惰嗜臥,有濕,胃虛不能食,或沉困,或泄瀉,加蒼朮,自汗加白朮。食入則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虛弱也。六君子湯加神麯、麥芽、山楂之屬。四肢懶惰,人參補氣湯。丹溪云: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嗜臥者,半夏、白朮。
  • 3.《古今醫統大全》:「夫胃病其脈緩,脾病其脈遲。且其人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脈洪緩,更有身熱,心中不便之證。此陽氣衰弱,不能生髮,不當於五臟中用藥法治之,當從臟氣法時論中升降浮沉補瀉法用藥耳。若脈緩,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從平胃散。
  • 4.《濟陽綱目》:「_平胃散_,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痿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
  • 5.《濟陽綱目》:「_東垣_,曰:身重者,濕也。補中益氣湯加去桂五苓散主之。又曰,脈緩,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也,用平胃散。又云:怠惰嗜臥,有濕,胃虛不能食,或沉困,或泄瀉,加蒼朮。自汗,加白朮。又云:食入則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虛弱也。

補中益氣湯

  • 1.《馮氏錦囊秘錄》:「中氣虛者,脾胃受傷,手心熱,怠惰懶食,氣口脈大無力,即東垣內傷不足之症是也,須補中益氣湯。如此則析理明而用治當矣。
  • 2.《証治準繩‧瘍醫》:「四年後小腹、陰囊、內股皆患毒,年餘不斂,脈診如前,以清肝養血,及前丸而愈。一人因怒,耳下及缺盆患癧,潰延腋下,形氣頗實,瘡口不合,治以散腫潰堅丸而愈。一人因勞而患,怠惰發熱,脈洪大按之無力,宜用補中益氣湯。彼不信,輒服攻伐之劑,吐瀉不止而死。
  • 3.《女科撮要》:「一婦人膿成脹痛,余欲針之,不從,數日始針,出敗膿三四碗許,虛症蜂起,幾至危殆,用大補兩月餘而安。若元氣虛弱,不作膿者,用益氣養榮湯補之,膿成即針。若腫痛寒熱,怠惰食少,或至夜熱甚,用補中益氣湯兼逍遙散,補之為善。
  • 4.《續名醫類案》:「一男子因勞而患怠惰發熱,脈洪大,按之無力,謂須服補中益氣湯。彼不信,乃服攻伐之劑,吐瀉不食而死。大抵此症,原屬虛損。若不審虛實,而犯病禁經禁,鮮有不誤。常治先以調經解鬱,更以隔蒜灸之,多自消。如不消,即以琥珀膏貼之,自有膿,即針之,否則變生他處。
  • 5.《立齋外科發揮》:「一男子因勞,而患怠惰發熱,脈洪大,按之無力,余謂須服補中益氣湯。彼不信,輒服攻伐之劑,吐瀉不止,亦死。大抵此證原屬虛損,若不審虛實,而犯病禁經禁,鮮有不誤。常治先以調經解鬱,更以隔蒜灸之,多自消。如不消,即以琥珀膏貼之,俟有膿,即針之,否則變生他處。

訶黎勒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脾胃虛弱,內挾冷氣,心、脅、臍、腹,脹滿刺痛,嘔吐噁心,飲食減少,腸鳴泄利,水穀不化,怠惰少力,漸向瘦弱。
  • 2.《聖濟總錄》:「治久痢不止,沉困怠惰,訶黎勒散方

升陽益胃湯

  • 1.《內科摘要》:「升陽益胃湯,治脾胃虛弱,肢體怠惰,或體重節痛,口舌乾渴,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飲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悽慘不樂,乃陽不和也。
  • 2.《仁術便覽》:「治脾胃虛弱,嗜臥怠惰,四肢不收。時值秋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舌乾澀,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食不消,兼見肺病,洒洒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
  • 3.《醫方集解》:「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時值秋燥令行,濕熱方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升也(陽氣受於胸中,經曰:陽氣者,若天與日。
  • 4.《校註婦人良方》:「_升陽益胃湯_,治脾胃虛弱,肢體怠惰,或體重節痛,口舌乾渴,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飲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淒不樂,乃陽氣不和也。
  • 5.《景岳全書》:「(東垣),升陽益胃湯,治秋燥令行,濕熱少退,脾胃虛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四肢不收,口苦舌乾,飲食不消,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胃。《良方》無黃耆、甘草、半夏、芍藥四味。

葦莖湯

  • 1.《三家醫案合刻》:「暑者,熱中之陰邪也,心先受之,侵入胞絡,怠惰不語,神昏肢冷,為不治。今脈遲軟,漸有是機,四末漸冷,竟有內閉外脫之虞。急用通陽救逆之法,仿右大順散之義,未識何如。

四君子湯

  • 1.《續名醫類案》:「一痘正起發而便血,怠惰減食,作渴肢冷,此皆脾虛也,四君子湯加升、橘、炮姜而愈。

五積散

  • 1.《祖劑》:「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治脾胃宿冷,腹肋脹痛,胸膈停痰,嘔逆噁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
  • 2.《御藥院方》:「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治脾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噦噁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暗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並宜服之。
  •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治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噁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並宜服之。

人參益胃湯

  • 1.《醫方選要》:「人參益胃湯,治頭悶,勞動則微痛,不喜飲食,四肢怠惰,躁熱氣短,口不知味,腸鳴,大便微溏黃色,身體昏悶,口乾不喜食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