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肝鬱」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肝鬱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多由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所致。主要表現為胸脅脹悶、噯氣不舒、食欲不振、脅肋疼痛、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失眠多夢等。

肝鬱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情志不遂:肝主疏泄,調暢情志。若長期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則會導致肝鬱。
  • 飲食不節: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肝失疏泄,從而形成肝鬱。
  • 外邪侵襲:外邪侵襲人體,會導致肝氣鬱結。
  • 其他因素:如長期勞累、熬夜、缺乏運動等,也可能導致肝鬱。

肝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 胸脅脹悶:患者常常感到胸脅部脹悶不舒,或有隱痛,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
  • 噯氣不舒:患者常常感到噯氣不舒,或有反酸、燒心等症狀。
  • 食欲不振:患者常常感到食欲不振,或有噁心、嘔吐等症狀。
  • 脅肋疼痛:患者常常感到脅肋部疼痛,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
  • 口苦咽干:患者常常感到口苦咽干,或有舌苔厚膩。
  • 急躁易怒:患者常常感到急躁易怒,或有情緒不穩、失眠多夢等症狀。

肝鬱的治療以疏肝理氣為主,常用中藥有柴胡、白芍、枳殼、香附、鬱金等。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推拿等治療。

肝鬱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情緒激動。
  • 飲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肝鬱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逍遙散

  • 1.《得配本草》:「配生薑汁,治眼弦赤爛。配白蜜、白糖,化痰利咽膈。入逍遙散,疏肝鬱。搗取自然汁,滴聤耳。搗取自然汁,和薑汁、白蜜,擦舌胎語澀。揉葉塞鼻,止衄血。(取汁滴鼻中即止。)
  • 2.《時方歌括》:「而諸郁皆解。逍遙散是也。)丹梔加入有元機。(如丹皮梔子。名八味逍遙散。治肝傷血少經枯)趙羽皇曰。此治肝鬱之病。而肝之所以郁者。其說有二。一為土虛。不能升木也。一為血少。不能養肝也。蓋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虛。則木不升而鬱。陰血少。
  • 3.《醫方簡義》:「當歸(三錢),赤芍(一錢),柴胡(一錢),茯苓(三錢),白朮(二錢),甘草(五分),生薑(一錢),薄荷(八分)或加丹皮(二錢)梔子(三錢)治肝鬱症。
  • 4.《醫方簡義》:「治素有肝鬱者。
  • 5.《女科指要》:「痛經在表主以趁痛散,在裡主以八物湯,血滯換赤芍,挾瘀加桃仁,血熱加梔丹,血寒加薑桂,血虛四物湯,肝鬱逍遙散,腎虛地黃湯。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女科指要》:「痛經在表主以趁痛散,在裡主以八物湯,血滯換赤芍,挾瘀加桃仁,血熱加梔丹,血寒加薑桂,血虛四物湯,肝鬱逍遙散,腎虛地黃湯。

小柴胡湯

  • 1.《醫學摘粹》:「如嘔吐發熱,腹中痞滿,胸脅作痛,屬肝鬱有熱者,以小柴胡湯主之。如嘔而腸鳴,心下痞硬,有寒有熱,半虛半實者,以半夏瀉心湯主之。如噦逆者,以橘皮竹茹湯主之。如呃逆者,以代赭旋覆花湯主之。如久病呃逆,恐脾腎之氣將絕,宜純以溫補之藥治之。以上諸證,或統以二陳湯加減治之。

歸脾湯

  • 1.《雜病源流犀燭》:「婦女陰挺,則陰中突出一物,如菌、如雞冠,四圍腫痛,由肝鬱脾虛下陷所致(宜先以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茯苓、車前、青皮以清肝火升脾氣,更以歸脾湯加山梔、茯苓、川芎調理,外塗藜蘆膏)。或陰中挺出一條,長尺許,痛墜,旦尿澀(宜早服補中益氣湯,晚服龍膽瀉肝湯,外塗藜蘆膏)。

白頭翁湯

  • 1.《醫學摘粹》:「如土濕木鬱,宜清風熱而去寒濕者,以桂枝蓯蓉湯主之。如奇恆痢疾,或噤口不食者,以大承氣湯主之。如脾濕生寒,宜溫燥己土者,以桃花湯主之。如肝鬱生熱,宜疏泄風木者,以白頭翁湯加阿膠甘草主之。

豬苓湯

  • 1.《徐渡漁先生醫案》:「女子先天在於肝肝鬱而兼濕熱致前陰結瘍小溲窒塞前方加味逍遙散條達肝鬱茲用金匱原方豬苓湯以清濕火

烏梅丸

  • 1.《鄒亦仲醫案新編》:「推原其故,逍遙只可解肝氣之深抑,不能調肝家之陰陽。仲景烏梅丸雖為吐蛔而設,修園謂治肝鬱有專長、不妨一試用之。囑曰:今日之方,似與症不相吻合,而實有所合者存,他人不得而知,勿聽阻擾是幸。果二帖而餘邪悉退矣。又揣其氣吐長虹之故,各臟惟肝之經最長,而肝之氣當亦如之,況鬱而後發乎。

越鞠丸

  • 1.《本草思辨錄》:「肺與大腸相表裡,服梔子則益其大腸之寒,此可為秉金氣之一證。至治肝則古方不可勝舉,總不離乎解鬱火。凡肝鬱則火生,膽火外揚,肝火內伏,梔子解鬱火,故不治膽而治肝,古方如瀉青丸、涼肝湯、越鞠丸、加味逍遙散之用梔子皆是。涼膈散有梔子,以治心也。瀉黃散有梔子,以治胃也。

加味逍遙散

  • 1.《本草思辨錄》:「肺與大腸相表裡,服梔子則益其大腸之寒,此可為秉金氣之一證。至治肝則古方不可勝舉,總不離乎解鬱火。凡肝鬱則火生,膽火外揚,肝火內伏,梔子解鬱火,故不治膽而治肝,古方如瀉青丸、涼肝湯、越鞠丸、加味逍遙散之用梔子皆是。涼膈散有梔子,以治心也。瀉黃散有梔子,以治胃也。
  • 2.《重訂通俗傷寒論》:「清肝達郁湯,清疏肝鬱法,俞氏經驗方從加味逍遙散加減
  • 3.《徐渡漁先生醫案》:「女子先天在於肝肝鬱而兼濕熱致前陰結瘍小溲窒塞前方加味逍遙散條達肝鬱茲用金匱原方豬苓湯以清濕火
  • 4.《增訂通俗傷寒論》:「清肝達郁湯,清疏肝鬱法,俞氏經驗方,從加味逍遙散加減

補中益氣湯

  • 1.《雜病源流犀燭》:「婦女陰挺,則陰中突出一物,如菌、如雞冠,四圍腫痛,由肝鬱脾虛下陷所致(宜先以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茯苓、車前、青皮以清肝火升脾氣,更以歸脾湯加山梔、茯苓、川芎調理,外塗藜蘆膏)。或陰中挺出一條,長尺許,痛墜,旦尿澀(宜早服補中益氣湯,晚服龍膽瀉肝湯,外塗藜蘆膏)。

玉女煎

  • 1.《景景醫話》:「」其長兄、三姊、五兄、九妹之歿,則皆余壯年後事。長兄錦烺,號炳甫,肝旺,性卞急,形瘦色蒼,火體也,適遇拂意事,肝鬱生火,延及於胃,患中消症,嗜食無饜時,醫處以養陰之劑,予曰但存其陰,未撤其熱,烏乎可?胃火熾甚,非石膏、知母不為功,顧及本,其景岳玉女煎乎?不聽,病日劇而殞。

龍膽瀉肝湯

  • 1.《鄒亦仲醫案新編》:「雖無客邪症候,方仍不外降利肺氣為主,滌痰之品概可屏除。三劑腫消氣平,即能起榻、散步於外矣。但溲熱未除,又多眼糞,乃兼肝鬱生火,與龍膽瀉肝湯以清肝熱,囑服二帖即已。自以為虛,劑方終遂接吃香砂六君湯一帖,腫滿更甚於前,聞他醫用葶藶泄肺而痊。

導赤散

  • 1.《醫醫病書》:「溺血一症,今人概用導赤散,不知此症肝鬱最多,當活肝絡。其所以當活肝絡之故,蓋由飲食入胃,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心主之,脾統之,肝藏之,由肝下注衝脈,肝鬱則血瘀滯,血瘀滯則失其常行之路,非吐血、咳血,則溺血矣。不吐、不溺,其脅必痛甚。皆以活肝絡為要。

左金丸

  • 1.《古今醫統大全》:「肝鬱者,兩脅微膨,或時刺痛,噯氣連連有聲者是也。治肝鬱者,宜用青皮、川芎、吳茱萸、左金丸之屬。

大半夏湯

  • 1.《三家醫案合刻》:「診脈左數微弦,寸尺關虛數。閱五年前病原,左脅映背脹痛,不能臥席,曾吐瘀血,凝塊紫色,顯然肝鬱成熱,熱迫氣逆血瘀。雖經調理全愈,而體質中肝陰不充,肝陽易動。凡人身之氣左升主肝,右降主肺。今升多降少,陰不和陽,胃中津液乏上供涵肺之用。此燥癢咳嗆,吐出水沫,合乎經旨肝病吐涎沫矣。

黃土湯

  • 1.《吳鞠通醫案》:「十一月十五日,肝鬱挾痰飲,寒濕為病,前與黃土湯,治糞後便血之寒濕,茲便紅已止,繼與通補胃陽,現在飲食大進,諸症漸安,惟六脈細弦,右手有胃氣,左手弦緊,痰多畏寒,脅下仍有伏飲,與通補胃陽,兼逐痰飲。

托裡散

  • 1.《新刻圖形枕藏外科》:「此圖上發背,心肝鬱結,怒氣傷肝,熱毒出背,先服敗毒流氣飲,不效用護心托裡散,再不效急用內托流氣飲。

瀉青丸

  • 1.《本草思辨錄》:「肺與大腸相表裡,服梔子則益其大腸之寒,此可為秉金氣之一證。至治肝則古方不可勝舉,總不離乎解鬱火。凡肝鬱則火生,膽火外揚,肝火內伏,梔子解鬱火,故不治膽而治肝,古方如瀉青丸、涼肝湯、越鞠丸、加味逍遙散之用梔子皆是。涼膈散有梔子,以治心也。瀉黃散有梔子,以治胃也。

升陷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湖北韓××妻,年六旬,素多肝鬱,浸至胸中大氣下陷。其氣短不足以息,因而努力呼吸,有似乎喘;喉干作渴;心中滿悶怔忡;其脈甚沉微。知其胸中大氣下陷過甚,肺中呼吸幾有將停之勢,非投以升陷湯,以升補其大氣不可。為錄出原方,遵注大氣;陷之甚者將升麻加倍服。

都氣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