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寒瘧」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寒瘧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又稱為「寒熱往來」、「冬溫夏熱」、「冬病夏溫」、「冬瘧夏溫」、「冬溫夏瘧」等。其主要症狀為發熱、寒戰、頭痛、身痛、無汗、口渴、尿黃、舌苔白厚等。

寒瘧的發病原因,主要與感受外邪有關。外邪侵入人體後,會導致人體陽氣受損,陰寒內生,從而出現寒熱往來的症狀。此外,寒瘧也與患者的體質有關。體質虛弱、抵抗力低下的人更容易患上寒瘧。

寒瘧的治療,以扶正祛邪為主。常用中藥有麻黃、桂枝、白朮、生薑、大棗等。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

寒瘧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
  3.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4. 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5. 避免過度勞累。
  6. 每年定期接種流感疫苗。

如果出現發熱、寒戰、頭痛、身痛、無汗、口渴、尿黃、舌苔白厚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附子理中湯

  • 1.《仁齋直指方論》:「養正丹,主寒瘧。方見痼冷門。姜附湯、附子理中湯,主寒瘧。(方見寒類。)

平胃散

  • 1.《幼幼集成》:「_平胃散_,治寒瘧不止,以此截之。

麻黃湯

  • 1.《醫學集成》:「寒瘧,寒多熱少無汗,麻黃湯,加羌、防、半夏、生薑。或附子理陰煎加柴胡、麻黃。

桂枝湯

  • 1.《讀醫隨筆》:「其專榮傷於寒者,是寒濕下受,不從皮毛,而直竄經脈,內入筋骨,血液凝聚,其行漸遲,不與衛應,而寒熱病作矣。近時寒瘧,多是寒濕下受,治宜仿九味羌活湯法,重溫下焦,開通少陰、太陽之表裡經氣,非桂枝、柴胡所能勝任也。桂枝湯止汗之力勝於發汗,故欲發汗者,必啜熱粥溫覆以助之。

九味羌活湯

  • 1.《讀醫隨筆》:「其專榮傷於寒者,是寒濕下受,不從皮毛,而直竄經脈,內入筋骨,血液凝聚,其行漸遲,不與衛應,而寒熱病作矣。近時寒瘧,多是寒濕下受,治宜仿九味羌活湯法,重溫下焦,開通少陰、太陽之表裡經氣,非桂枝、柴胡所能勝任也。桂枝湯止汗之力勝於發汗,故欲發汗者,必啜熱粥溫覆以助之。

二陳湯

  • 1.《仁齋直指方論》:「凡瘧,皆因腹中停蓄黃水,惟水不行,所以寒熱不歇,此瘧家受病之處也。治法,暑瘧純熱,以香薷散加青皮、北大黃、二個烏梅同煎,侵晨溫服。寒瘧多寒,以二陳湯加青皮、良薑,多用姜同煎,侵晨吞神保丸五粒。並欲取下毒水,則去其病根,寒熱自解。

荊防敗毒散

  • 1.《一見能醫》:「《內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又曰:瘧發時,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而嘔,脈弦者名風瘧,小柴胡湯主之。獨寒無熱,脈遲者,名曰牝瘧,七棗湯主之。獨熱無寒、脈數者,名曰癉瘧,香茹飲或白虎湯加人參。先寒後熱,腰背頭項疼痛者,名曰寒瘧,荊防敗毒散。

牡蠣湯

  • 1.《金匱方歌括》:「王晉三云。正瘧寒熱相間。邪發於少陽。與傷寒邪發於少陽者稍異。內經言。夏傷於大暑。秋傷於風。病以時作。名曰寒瘧。金匱云。瘧脈多弦。弦數者風發。正於悽愴之水寒久伏於腠理皮膚之間。營氣先傷而後風傷衛。故仲景用柴胡去半夏而加栝蔞根。其義深且切矣。蓋少陽瘧病發渴者。

養胃湯

  • 1.《嬰童百問》:「_養胃湯_,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溫中快膈,能闢山嵐瘴氣,寒瘧,脾胃虛寒。
  • 2.《証治準繩‧幼科》:「_養胃湯_,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溫中快膈能闢山嵐瘴氣,寒瘧,脾胃虛寒。
  • 3.《幼科類萃》:「_養胃湯_ 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溫中快膈能闢山嵐瘴氣寒瘧脾胃虛寒嘔逆噁心並宜服之
  • 4.《醫方集宜》:「一太陽經病瘧寒多不熱者名寒瘧宜用 桂枝芍藥湯 養胃湯加桂枝
  • 5.《濟陽綱目》:「_除瘧湯_,濕瘧則用柴苓湯,寒瘧則用桂附二陳湯,癉瘧則用參蘇飲,風瘧則用烏藥順氣散,食瘧則用清脾飲,食少則用養胃湯。發於三陽,宜養胃祛邪;三陰,宜調脾截補。七情內傷,善食汗多,則用四獸飲。久瘧則用升提陽分,然後方行截補之藥。清而不愈,以七寶飲,鱉甲烏梅丸、斷瘧飲截愈之。
▼ 展開更多

五積散

  • 1.《醫方集解》:「治少陰傷寒及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痛,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腳氣腫痛;冷秘寒疝;寒瘧惡寒無汗;婦人經水不調(上證皆寒濕為病也)。
  • 2.《成方切用》:「(局方),治少陰傷寒,及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痛,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腳氣腫痛,冷秘寒疝,寒瘧,惡寒無汗,婦人經水不調。(上證皆寒濕為病。)
  • 3.《大方脈》:「_五積散_,治少陰傷寒,及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疼,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腳氣腫痛,冷秘寒痛,寒瘧濕瘧,惡寒無汗,婦人經水不調,寒濕為病者。
  • 4.《秘珍濟陰》:「_五積散_,治少陰傷寒,及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痛,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腳氣腫痛,冷痹寒瘧,惡寒無汗,婦人經不調。

烏藥順氣散

  • 1.《濟陽綱目》:「_除瘧湯_,濕瘧則用柴苓湯,寒瘧則用桂附二陳湯,癉瘧則用參蘇飲,風瘧則用烏藥順氣散,食瘧則用清脾飲,食少則用養胃湯。發於三陽,宜養胃祛邪;三陰,宜調脾截補。七情內傷,善食汗多,則用四獸飲。久瘧則用升提陽分,然後方行截補之藥。清而不愈,以七寶飲,鱉甲烏梅丸、斷瘧飲截愈之。

參蘇飲

  • 1.《濟陽綱目》:「_除瘧湯_,濕瘧則用柴苓湯,寒瘧則用桂附二陳湯,癉瘧則用參蘇飲,風瘧則用烏藥順氣散,食瘧則用清脾飲,食少則用養胃湯。發於三陽,宜養胃祛邪;三陰,宜調脾截補。七情內傷,善食汗多,則用四獸飲。久瘧則用升提陽分,然後方行截補之藥。清而不愈,以七寶飲,鱉甲烏梅丸、斷瘧飲截愈之。

人參敗毒散

  • 1.《保命歌括》:「如時行寒瘧,大小相似者,此厲氣之瘧也,宜人參敗毒散加常山主之。

清脾飲

  • 1.《濟陽綱目》:「_除瘧湯_,濕瘧則用柴苓湯,寒瘧則用桂附二陳湯,癉瘧則用參蘇飲,風瘧則用烏藥順氣散,食瘧則用清脾飲,食少則用養胃湯。發於三陽,宜養胃祛邪;三陰,宜調脾截補。七情內傷,善食汗多,則用四獸飲。久瘧則用升提陽分,然後方行截補之藥。清而不愈,以七寶飲,鱉甲烏梅丸、斷瘧飲截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