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大便燥結」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大便燥結

大便燥結是中醫學中常見的一種症狀,是指大便乾燥、硬結、排出困難的一種病證。其主要病因是由於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或久病體虛,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津液,以致大便乾燥、硬結、排出困難。

大便燥結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大便乾燥、硬結、排出困難,甚至有嵌頓、便秘、腹脹、腹痛等症狀。

大便燥結的治療以清熱潤燥、通便為主。常用方藥有:

  • 麻仁潤腸丸:主要成分為麻仁、火麻仁、桃仁、杏仁、冬瓜仁、大黃、芒硝、甘草。具有潤腸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 大黃蒺藜丸:主要成分為大黃、蒺藜、甘草。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 牛膝丸:主要成分為牛膝、當歸、白芍、甘草。具有活血通絡、潤腸通便的功效。

大便燥結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 飲食宜清淡,少吃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的食物。
  • 多喝水,保持大便通暢。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大便燥結的症狀較為嚴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本草綱目》:「【發明】震亨曰:反胃噎膈,大便燥結,宜牛、羊乳時時咽之,並服四物湯為上策。不可用人乳,人乳有飲食之毒,七情之火也。
  • 2.《成方切用》:「甘蔗汁和胃,荸薺消食,騾尿殺蟲。或加燒酒米醋白蜜,和諸汁頓服亦佳。朱丹溪曰:反胃噎膈,大便燥結,宜牛羊乳時時咽之,兼服四物湯為上策。不可服人乳,人乳有五味之毒,七情之火也。按噎膈不通,服香燥藥,取快一時。破氣而燥血,是速其死也。不如少服藥,飲牛乳,加韭汁,或薑汁,或陳酒為佳。
  • 3.《証治準繩‧女科》:「虛寒潮熱,加柴胡、地骨皮、白朮、茯苓、甘草、秦艽、知母、黃芩、麥芽、貝母、人參、烏梅、棗子。若四肢腫痛,不能舉動,宜與蒼朮各半湯主之。若大便燥結,四物湯與調胃承氣湯各半,名玉燭散主之。若流濕潤燥,宜四物理中各半湯。若氣血俱虛,四物與四君子湯各半,名八珍湯主之。
  • 4.《濟陰綱目》:「若大便燥結,四物湯與調胃承氣湯各半,名玉燭散主之。若流濕潤燥,宜四物理中各半湯。若氣血俱虛,四物與四君子湯各半,名八珍湯主之,加縮砂仁保胎氣,令人有子;有熱,加黃芩。若因熱生風者,加川芎、柴胡、防風(若謂熱生風,當清熱,茲不清熱而散鬱熱,當以意逆之)。
  • 5.《周慎齋遺書》:「若大便燥結,四物湯加蒼朮、黃柏、虎骨、龜板、漢防己之屬;脾胃虛,四君子湯加上前藥,腹脹用蒼朮煮白朮入藥內,或參苓白朮散加減亦可;骨髓中熱,加知母、杜仲、牛膝,知母、杜仲補脾陰之不足而走骨,得牛膝引退骨髓中邪熱,助諸藥成功。
▼ 展開更多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大黃雖為瀉下藥,然對於大便燥結之結塊,難以奏效,故欲達此目的,不得不配用兼有瀉下、溶解二作用之芒硝,所以桃核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大承氣湯併用此二藥也。雖然僅用此二藥時,瀉下作用過於峻烈,不適於衰弱病者,則復加用甘草,此以減二藥之銳氣,使緩慢其作用之法也。
  • 2.《經方實驗錄》:「_曹穎甫曰_,口傷爛赤,胃熱也;大便燥結,腸熱也,手足陽明俱熱,不急瀉之,病何能去?《內經》云:「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此之謂也。
  • 3.《濟陽綱目》:「上銼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取清汁調木香散二錢,隔夜空腹服之,三服後氣漸下,吐漸去,然後去木香散,加芍藥二錢、黃耆一錢半同煎,服之,病愈則止。如大便燥結,食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硝微下之,少利為度,再服前藥補之。如大便復結,又依前微下之。
  • 4.《濟陽綱目》:「_大承氣湯_,治瘧疾表裡俱熱,心腹滿痛,小便不利,大便燥結,或日晡潮熱,心胃燥熱而懊憹,脈數而沉實者。
  • 5.《濟陽綱目》:「_大承氣湯_,治腸胃熱厥極深,大便燥結,以此下之。
▼ 展開更多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治梅毒沉滯,頭痛耳鳴,眼目雲翳,或赤眼疼痛,胸脅苦滿,腹部拘攣者,時以紫圓、梅肉散等攻之。大便燥結者,加芒硝為佳。

麥門冬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消渴,身熱,喘而咽喉不利者,加天花粉。大便燥結,腹微滿者,兼用調胃承氣湯。治久咳,勞嗽,喘滿短氣,咽喉不利,時噁心嘔吐者。《肘後方》曰:『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按生薑甘草湯證亦如爾云,可疑。今驗病者,此方為勝。」

調胃承氣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消渴,身熱,喘而咽喉不利者,加天花粉。大便燥結,腹微滿者,兼用調胃承氣湯。治久咳,勞嗽,喘滿短氣,咽喉不利,時噁心嘔吐者。《肘後方》曰:『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按生薑甘草湯證亦如爾云,可疑。今驗病者,此方為勝。」
  • 2.《皇漢醫學》:「一女子年九歲,有寒疾,求治於先生。門人某診之,發熱,汗出而渴,先與五苓散。服湯後,渴稍減,然熱、汗尚如故,其舌或黃或黑,大便燥結,胸中煩悶,更與調胃承氣湯。服後下利數行而益煩,加食即吐,熱益熾,將難救療。先生曰:「調胃承氣湯非其治也,此桃仁承氣湯證也。」服而痊愈。
  • 3.《証治準繩‧女科》:「虛寒潮熱,加柴胡、地骨皮、白朮、茯苓、甘草、秦艽、知母、黃芩、麥芽、貝母、人參、烏梅、棗子。若四肢腫痛,不能舉動,宜與蒼朮各半湯主之。若大便燥結,四物湯與調胃承氣湯各半,名玉燭散主之。若流濕潤燥,宜四物理中各半湯。若氣血俱虛,四物與四君子湯各半,名八珍湯主之。
  • 4.《濟陰綱目》:「若大便燥結,四物湯與調胃承氣湯各半,名玉燭散主之。若流濕潤燥,宜四物理中各半湯。若氣血俱虛,四物與四君子湯各半,名八珍湯主之,加縮砂仁保胎氣,令人有子;有熱,加黃芩。若因熱生風者,加川芎、柴胡、防風(若謂熱生風,當清熱,茲不清熱而散鬱熱,當以意逆之)。
  • 5.《女科證治準繩》:「虛寒潮熱,加柴胡、地骨皮、白朮、茯苓、甘草、秦艽、知母、黃芩、麥芽、貝母、人參、烏梅、棗子。若四肢腫痛,不能舉動,宜與蒼朮各半湯主之。若大便燥結,四物湯與調胃承氣湯各半,名玉燭散主之。若流濕潤燥,宜四物理中各半湯。若氣血俱虛,四物與四君子湯各半,名八珍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

  • 1.《皇漢醫學》:「《漫游雜記》曰:「有一人病大便燥結,平素十餘日一行,下後,肛門刺痛不堪,經數年不愈,請余診之。其脈沉勁,臍之左右積有結塊,連於心下。余曰:『此病在腹,不在肛門,若不能持久,則不愈。』乃作半夏瀉心湯加大黃三分與之,日二服。數日後,便利,肛門不痛。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一女子年九歲,有寒疾,求治於先生。門人某診之,發熱,汗出而渴,先與五苓散。服湯後,渴稍減,然熱、汗尚如故,其舌或黃或黑,大便燥結,胸中煩悶,更與調胃承氣湯。服後下利數行而益煩,加食即吐,熱益熾,將難救療。先生曰:「調胃承氣湯非其治也,此桃仁承氣湯證也。」服而痊愈。
  • 2.《皇漢醫學》:「大黃雖為瀉下藥,然對於大便燥結之結塊,難以奏效,故欲達此目的,不得不配用兼有瀉下、溶解二作用之芒硝,所以桃核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大承氣湯併用此二藥也。雖然僅用此二藥時,瀉下作用過於峻烈,不適於衰弱病者,則復加用甘草,此以減二藥之銳氣,使緩慢其作用之法也。

小柴胡湯

  • 1.《慈幼便覽》:「加石膏、知母。若前裡熱症兼有掀衣氣粗、小便赤短、大便燥結者,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莊黃一錢,薑棗煎服。若夾食傷寒,壯熱頭痛,噯氣腹脹,大便酸臭,用柴胡錢半,製半夏、赤芍、莊黃各一錢,小枳實八分,姜三片,棗一枚,同煎。

白虎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愚治寒溫之證,於陽明腸實大便燥結者,恆投以大劑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往往大便得通而愈,且無下後不解之虞。間有服藥之後大便未即通下者,而少投以降下之品,或用玄明粉二三錢和蜜沖服,其大便即可通下。蓋因服白虎湯及服白虎加人參湯後,壯熱已消,燥結已潤,自易通下也。

逍遙散

  • 1.《成方切用》:「加柴胡芍藥,名疏肝益腎湯。治胃脘痛而大便燥結者,此肝血虛也,逍遙散所不俞者,此方妙。加當歸芍藥柴胡棗仁山梔,名滋水清肝飲。治胃脘燥痛,氣逆左肋上,嘔吐酸水,忽熱忽止等證。

桔梗湯

  • 1.《保命歌括》:「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證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宜桔梗湯調木香散治之。待氣漸下,吐漸止,然後去木香散。如大便燥結者,食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硝微下之,少利為度。
  • 2.《蒼生司命》:「上焦在胃上口,吐者皆從於氣。其脈浮而洪,其症食已即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作痛,治當降氣和中,用和中桔梗湯。

大半夏湯

  • 1.《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半夏專降胃經,加補中之藥,既是降胃經之法。金匱大半夏湯,用半夏人參白蜜,治朝食暮吐,大便燥結是也。

左歸丸

  • 1.《虛損啓微》:「如大便燥結,去菟絲,加肉蓯蓉三兩。如氣虛者,加人參三四兩。如血虛微滯,加當歸四兩。如腰膝痠痛,加鹽水炒杜仲三兩。如臟平無火而腎氣不充者,加破故紙三兩,去心蓮肉、胡桃肉各四兩,龜膠不必用。五液皆主於腎,凡屬陰分之藥,皆能走腎,有謂必須導引者,皆見之不明耳。
  • 2.《虛損啟微》:「如大便燥結,去菟絲,加肉蓯蓉三兩。如氣虛者,加人參三四兩。如血虛微滯,加當歸四兩。如腰膝痠痛,加鹽水炒杜仲三兩。如臟平無火而腎氣不充者,加破故紙三兩,去心蓮肉、胡桃肉各四兩,龜膠不必用。五液皆主於腎,凡屬陰分之藥,皆能走腎,有謂必須導引者,皆見之不明耳。

涼膈散

  • 1.《喉科家訓》:「丁甘仁曰喉痧表邪未解,大便燥結,腑氣不通,脈實有力,治仿釜底抽薪,引火下行之法,涼膈散主之。如舌苔厚膩,內夾食積,可加消食之品,除其有形之食,則無形之熱自解。
  • 2.《醫學見能》:「(又按:若大便燥結者,當用涼膈散三錢入煎。)

加味逍遙散

  • 1.《外科證治全書》:「婦女陰冷,有寒證、有熱證。寒由陽虛,熱由濕熱。濕熱者,必小便澀數黃赤,大便燥結煩渴,加味逍遙散主之。陽虛者,必小便清利,腹中冷或痛,畏寒,八味地黃湯主之。

普濟消毒飲

  • 1.《增訂葉評傷暑全書》:「上為末,服如上法,或加防風、川芎、薄荷、歸身、細切五錢,水煎,時時稍熱服之。如大便燥結,加酒蒸大黃一二錢利之,腫勢甚者,砭針刺之。

八正散

  • 1.《景岳全書》:「一、熱蓄膀胱,溺赤熱甚,而或痛或澀者,必當專去其火,宜先用抽薪飲、大分清飲、七正散之類主之。若小水不利,而煩熱難解者,惟綠豆飲為最妙。若兼大便燥結者,宜八正散主之。若微熱不甚,或熱勢稍退者,宜加減一陰煎,或導赤散、火府丹、清心蓮子飲之類主之。若小水不利者,宜清肺飲子主之。
  • 2.《大方脈》:「血與尿先後出,莖中不痛,此為精竅之病,陰絡受傷也,主以四物湯加牛膝(見理血門)。若因提氣採戰,忍精不泄,或因年老竭欲而成尿血者,其血成塊,竅滯不利,莖中急痛欲死,服諸藥不效,用珀珠散如法常服。若大便燥結,先用八正散加牛膝、鬱金下之,下後方服前散(俱見利濕門)。

桑螵蛸散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朱(二十二歲),夏熱秋燥,傷於氣分,胸痞多噯,大便燥結,凡上燥清肺,不取沉膩滋降(一病到手,先分明在氣在血,名手過人處因此。)

六味地黃丸

  • 1.《成方切用》:「加柴胡芍藥,名疏肝益腎湯。治胃脘痛而大便燥結者,此肝血虛也,逍遙散所不俞者,此方妙。加當歸芍藥柴胡棗仁山梔,名滋水清肝飲。治胃脘燥痛,氣逆左肋上,嘔吐酸水,忽熱忽止等證。

生化湯

  • 1.《內府秘傳經驗女科》:「譫語汗出,乃元弱似邪之症,毋同胃實。厥由陽氣之衰難分寒熱,非大補不能回陽而起弱。痙因陰血之虧,非滋榮不能舒筋而活絡。又如乍寒乍熱,發作有期,症類瘧也,若將瘧治,遷延難愈。神不守舍、言語無倫,病似邪也,若以邪論,危凶可待。去血多而大便燥結,蓯蓉加於生化湯,非潤腸承氣能通。
  • 2.《客塵醫話》:「若以邪論,危亡可待。去血多而大便燥結,蓯蓉可加於生化湯中,非潤腸承氣之為患,汗多而小溲短澀,六君子倍多參、耆,必生津助液之可利。加參生化頻服,能救垂絕之危,長生活絡能用,可蘇絕谷之人。頹疝脫肛多是氣虛下陷,生化可參用補中益氣。口噤拳攣,乃因血燥類瘋,加參生化宜服。
  • 3.《壽山筆記》:「囈語汗出,乃亡陽之兆,勿作胃實。厥由陰陽竭絕,痙因精血虧耗,非大補不治。乍寒乍熱,發作有期,若以瘧治,則遷延難愈。神不守舍,語無倫次,若作邪論,則危亡可待。去血多而大便燥結,蓯蓉可加入生化湯中,非潤腸丸、承氣湯之可施。汗多而小便短澀,六君子倍加參、耆,生津補氣可利。

柴胡桂枝乾薑湯

  • 1.《皇漢醫學》:「一女子素有癇證,一時患疫,諸醫療之,無效。迎先生乞診治,其腹有動,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大便燥結,時時上衝,昏不識人,日夜二三發,乃與柴胡薑桂湯及紫圓攻之,不一月,諸證悉除。

大黃牡丹皮湯

  • 1.《皇漢醫學》:「大黃雖為瀉下藥,然對於大便燥結之結塊,難以奏效,故欲達此目的,不得不配用兼有瀉下、溶解二作用之芒硝,所以桃核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大承氣湯併用此二藥也。雖然僅用此二藥時,瀉下作用過於峻烈,不適於衰弱病者,則復加用甘草,此以減二藥之銳氣,使緩慢其作用之法也。

白虎加人參湯

  • 1.《皇漢醫學》:「《漫游雜記》曰:「一男子患氣疾,兩脈洪數,心下痞堅,大便燥結,寐寤不安,語言失理,稱王稱帝。余以三聖散吐之,二回後,與參連白虎湯,三十餘日,痊愈。」
  • 2.《醫學衷中參西錄》:「愚治寒溫之證,於陽明腸實大便燥結者,恆投以大劑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往往大便得通而愈,且無下後不解之虞。間有服藥之後大便未即通下者,而少投以降下之品,或用玄明粉二三錢和蜜沖服,其大便即可通下。蓋因服白虎湯及服白虎加人參湯後,壯熱已消,燥結已潤,自易通下也。

潤腸丸

  • 1.《醫方集宜》:「一、大便燥結,腸胃乾涸,宜用潤燥湯、潤腸丸、通幽湯。
  • 2.《錢氏秘傳產科方書名試驗錄》:「_潤腸丸_,治大便燥結不通。
  • 3.《壽山筆記》:「囈語汗出,乃亡陽之兆,勿作胃實。厥由陰陽竭絕,痙因精血虧耗,非大補不治。乍寒乍熱,發作有期,若以瘧治,則遷延難愈。神不守舍,語無倫次,若作邪論,則危亡可待。去血多而大便燥結,蓯蓉可加入生化湯中,非潤腸丸、承氣湯之可施。汗多而小便短澀,六君子倍加參、耆,生津補氣可利。

真人養臟湯

  • 1.《醫方考》:「甘可以補虛,故用人參、白朮、甘草;溫可以養臟,故用肉桂、豆蔻、木香;酸可以收斂,故用芍藥;澀可以固脫,故用粟殼、訶子。是方也,但可以治虛寒氣弱之脫肛耳。若大便燥結,努力脫肛者,則屬熱而非寒矣,此方不中與也;與之則病益甚。

芍藥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風病,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嗌乾,肩背痛,脈浮弦而數,此風邪乘肺也,桔梗甘草枳實芍藥湯主之;若流於大腸,則大便燥結,或下血,桔梗甘草枳實芍藥加地黃牡丹湯主之。桔梗甘草枳實芍藥湯桔梗三兩甘草二兩枳實四枚芍藥三兩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當歸龍薈丸

  • 1.《續名醫類案》:「大便微行二次,血來少緩,即用石膏、滑石、冬青子各三錢,旱蓮草、茜根各二錢,黃連、山梔、貝母各二錢,茅根五錢,煎服,血乃止。後遇大便燥結,進當歸龍薈丸,咳嗽則與二冬、二母、栝蔞、白芍、黃芩、茅根、黃連、茜草之類,全瘳。夫病有六不灸,火盛者不灸。

滋燥養榮湯

  • 1.《大方脈》:「治火灼肺金,內虛外燥,皮膚皺裂,筋急爪枯,大便燥結者,服滋燥養榮湯。若肺受濕熱之邪,胸滿喘促,食少頭昏,口渴便秘者,服清燥湯。若腸胃有伏火,大便閉結,全不思食,及風結、血結,俱服潤腸丸。若血虛燥結,津液乾枯,糞澀難出者,服潤燥生津湯(均見潤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