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痞脹」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痞脹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表現為腹部脹滿、不舒服,常常伴有噯氣、打嗝、噁心、嘔吐等症狀。

痞脹的病因多與飲食不節、情志不暢、外感六淫等因素有關。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容易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水濕停聚,形成痞脹。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橫逆犯胃,也容易導致痞脹。外感六淫,如風寒、濕邪等侵襲人體,也容易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出現痞脹。

痞脹的治療,以調理脾胃、疏肝理氣為主。可用香砂六君丸、保和丸等中成藥治療。平時要注意飲食清淡,少吃油膩、辛辣、生冷的食物,避免暴飲暴食。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痞脹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雖然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但我們還是要了解它的基本知識,以便在出現相關症狀時,能夠及時就醫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衛生易簡方》:「治妊娠傷寒,汗下虛痞脹滿,用四物湯加厚朴、枳實,煎服。
  • 2.《奇效良方》:「若妊娠傷寒,汗下後,虛痞脹滿者,陽明本虛也,宜厚朴六合湯。亦治咳嗽喘滿。

半夏瀉心湯

  • 1.《先哲醫話》:「脾勞證心下痞,腹中雷鳴,無痛而下利,利後心下不快,反痞脹者,半夏瀉心湯主之。若脾勞下利而腹痛無熱,心下有水氣而咳,或下部有水氣,腹痛下利者,真武湯主之,此方亦用五更瀉效。

龍膽瀉肝湯

  • 1.《資生集》:「(眉批:婦人小腹痞脹,小便時下白帶,小水淋漓,此肝經濕熱下注,用龍膽瀉肝湯而愈。婦人小腹痞悶!小便不利,內熱體倦,用八珍湯加柴胡、山梔、龍膽草治之而安。)
  • 2.《濟陰綱目》:「一婦人小腹痞脹,小便時下白帶,小水淋瀝,此肝經濕熱下注,用龍膽瀉肝湯而愈。

半夏茯苓湯

  • 1.《薛氏濟陰萬金書》:「人參橘皮湯,若胎前氣痞痰滯,作嘔不食者,宜暫用之。若脾胃氣虛,胸高痞脹,痰停作嘔者,飲食少思,宜用半夏茯苓湯;若因怒動肝火,剋制脾土,而致前症者,宜六君子加柴胡、山梔、蘇梗、枳殼;脾胃虛寒者,六君子加木香、砂仁、肉桂。

桑螵蛸散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楊(三十歲),三瘧是邪在陰而發,自秋入冬,寒熱悠悠忽忽,自述煩勞必心胸痞脹,凡勞則傷陽,議以溫養營分,亦托邪一法(托邪藉乎溫養營分,亦固正以祛邪也。)

清暑益氣湯

  • 1.《治痢捷要新書》:「清暑益氣湯治暑熱氣喘痞脹身熱心煩口渴自汗脈虛體重等熱痢:人參、黃耆、蒼朮、白朮、神麯、黃柏、麥冬各二錢,升麻、陳皮、富歸、葛根、澤瀉各一錢,五味子、青皮各五分。水煎溫服。

生脈飲

  • 1.《續名醫類案》:「後早晨以生脈飲送下,加五味牛膝之八味丸三錢,申酉仍以前方服之,兩日諸症悉平,向之痞脹如失。張氏子亦患腹腫,消導幾死,亦以八味去附子倍熟地,加麥冬、五味、牛膝而愈。第不能久服丸藥,次年夏,忽兩脅腫硬,如婦人之乳垂下,外科與解毒不效,加兩頤之下,腫亦如之,百治不減。

保和丸

  • 1.《目經大成》:「飲食內傷,令人惡食及腹痛泄瀉,痞脹,噯酸,此方主之。
  • 2.《肯堂醫論》:「按:中食之證,亦各有致病之因,未可拘執一端而論。余少時文期匆促,每飯後無暇散步,錄抄課藝,日無暇晷,飽餐後即倚案揮毫,因時患腹痛、胸膈滿悶、便秘、痞脹,食不知飢,服保和丸及查、曲、米炭等不效。有一老友云:三世醫驗中,潤字丸最妙。遂照方配合服之,便通,諸恙均瘳。
  • 3.《養生四要》:「人之傷食者,未可便吐下之,恐傷胃氣。如傷之輕者,損谷自愈,不必服藥。若覺胸腹痞脹,當時自以指探而吐之可也,或服前加減二陳湯一二劑,或取保和丸服之,階快為度,不可遽下。惟覺腹中滿痛,煩躁不安,不可下。當問其所傷之物,以前取積丸攻而去之,不可隱忍,便成損聚。

四苓湯

  • 1.《羅氏會約醫鏡》:「_四苓湯_,治水停心下,飽悶痞脹,胸脅滯塞。

黃芩滑石湯

  • 1.《醫原》:「苔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投苦泄清下,此濕鬱未達,或素多痰飲,雖中脘痞痛,亦不可攻,宜用開化,如杏、蔻、枳、桔、陳皮、茯苓、通草之類。舌苔黃濁,胸膈按痛,或自痛,或痞脹,此濕熱混合,宜苦降辛通,如蔞貝溫膽、小陷胸、半夏瀉心、黃芩滑石湯之類。

全真一氣湯

  • 1.《馮氏錦囊秘錄》:「果數日後咳嗽身熱俱退,飲食進而精神健旺,其兩載之痞脹,一日化為正氣而守丹田,毫無形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