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目黃」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目黃

目黃,又稱黃疸,是指眼睛的鞏膜或結膜發黃。中醫認為,目黃多由肝膽濕熱、脾虛濕盛、外感風熱等原因引起。

肝膽濕熱

肝膽濕熱是目黃最常見的原因。肝膽主疏泄,如果肝膽功能失調,會導致肝膽濕熱,從而出現目黃、目赤、口苦、大便乾結等症狀。

脾虛濕盛

脾主運化水濕,如果脾虛,運化功能失常,會導致水濕停聚,從而出現目黃、身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狀。

外感風熱

外感風熱是目黃的另一個常見原因。風熱之邪侵襲人體,會導致肝膽受損,從而出現目黃、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治療

目黃的治療方法,根據不同的病因,可分為以下幾種:

  • 肝膽濕熱:可用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等清利肝膽濕熱的藥物治療。
  • 脾虛濕盛:可用四君子湯、白朮茯苓丸等健脾利濕的藥物治療。
  • 外感風熱:可用銀翹散、桑菊飲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藥物治療。

預防

要預防目黃,平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暴飲暴食,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
  • 適當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出現目黃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諸血熱妄行,凡吐血、衄血不止,昏眩目黃者,可與龍腦雞蘇丸、薄荷煎、四物湯加荊芥煎。

大承氣湯

  • 1.《醫方集解》:「少陰病陽虛,尺脈弱澀者,不可下;脈數不可下,數為血虛、為熱,下之則熱邪入里,血虛為亡陰;惡水者,不可下,下之則里冷,不嗜食,完穀出。頭痛目黃者,不可下,虛家不可下。陽微不可下,下之痞硬。諸四逆厥者,不可下。
  • 2.《成方切用》:「少陰病,陽虛,尺脈弱澀者,不可下。脈數不可下,數為血虛。下之則熱邪入里,血愈虛而亡陰。惡水者,不可下,下之裡冷,不嗜食,完穀出。頭痛目黃者,不可下,諸四逆厥者,不可下。陽微不可下,下之痞硬。諸虛,不可下。諸動氣者,不可下。)

麥門冬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盛(木瀆,五十四歲),暑必兼濕,濕鬱生熱,頭脹目黃,舌腐不飢,能食。暑濕熱皆是一股邪氣,迷漫充塞三焦,狀如雲務,當以芳香逐穢,其次莫如利小便(聖於此矣。)

五苓散

  • 1.《傷寒六書》:「太陽病,目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 2.《傷寒六書》:「太陽中濕,發黃身熱,頭痛目黃,汗出,濕在裡,五苓散、梔子柏皮湯。

白虎湯

  • 1.《醫學啓源》:「注云:四之氣為病,多發暑氣,頭痛身熱,發渴,不宜作熱病治(宜)以白虎湯,得此病不傳染,次發脾泄,胃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霍亂吐瀉,〔白利〕及赤白相雜,米穀不消,腸鳴切痛,面浮足腫,目黃口乾,脹滿氣痞,手足無力,小兒亦如之。四之氣〔病〕宜滲泄,五苓之類是也。
  • 2.《醫學啟源》:「注云:四之氣為病,多發暑氣,頭痛身熱,發渴,不宜作熱病治(宜)以白虎湯,得此病不傳染,次發脾泄,胃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霍亂吐瀉,〔白利〕及赤白相雜,米穀不消,腸鳴切痛,面浮足腫,目黃口乾,脹滿氣痞,手足無力,小兒亦如之。四之氣〔病〕宜滲泄,五苓之類是也。

茵陳五苓散

  • 1.《雜病源流犀燭》:「試即五疸形症治法詳言之:如遍身面目悉黃,寒熱,食即飢,黃疸也。經言目黃者曰黃疸,以目為宗脈所聚,諸經之熱上熏於目,故目黃,可稔知為黃疸也(宜茵陳五苓散連服,以小便清為度)。若無汗則汗之(宜桂枝黃耆湯)。腹滿,小便澀,出汗,則斟酌下之(宜酌用硝黃湯)。

茵陳蒿湯

  • 1.《傷寒直指》:「此太陽濕熱,並於陽明也。如根黃色潤,目黃小便黃者,茵陳蒿湯。(健曰:尖灰,根黃,心脾熱盛,上蒸於肺,而中白多燥,應與四苓散加黃連、茵陳以瀉之。)
  • 2.《辨舌指南》:「《舌鑑》:此太陽經濕熱並於陽明也。舌根黃潤,面黃、目黃、小便黃,宜茵陳蒿湯加淡豆豉、紫背浮萍。
  • 3.《辨舌指南》:「《辨正》:黃苔生瓣舌,苔黃而澀,中有花瓣形者,熱入胃府,邪毒深矣。心火煩渴,宜大承氣湯急下之。身黃如橘,目黃如金者,宜茵陳蒿湯。如下焦蓄血者,宜桃仁抵當湯;熱在下焦,少腹鞕,瘀血在裡,小便自利,屎硬,如狂善忘諸症,宜通瘀湯。(大黃、生地、歸尾、桃仁、穿山甲、元明粉、猺桂心。

小柴胡湯

  • 1.《赤水玄珠》:「中濕身目黃者,加茵陳。水結胸證加木通、燈芯。如小水不利而見頭汗出者,乃陽脫也,此死證。自得病起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此湯治之。此因熱結膀胱太陽經之裡症也,一名太陽本病。

越婢加朮湯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裏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朮湯主之。(方見中風)**

黃芩湯

  • 1.《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廉按:暑濕痢,初多噤口,由濕熱鬱滯胃脘,證必兼身熱口渴,腹灼目黃面垢,舌苔黃濁,或兼寒熱如瘧,長沙黃芩湯加味卻是正治。然其所用藥品,仍不出潔古芍藥湯之範圍。

越鞠丸

  • 1.《柳寶詒醫論醫案》:「脾胃一門,目黃脘痞,越鞠丸之註腳。中虛挾濕,枳實消痞之註腳。他可類推。

龍膽瀉肝湯

  • 1.《症因脈治》:「【燥火腹痛之治】脈數應下者,芍藥黃連湯。攻刺脅肋者,柴胡清肝飲。目黃便赤,痛連小腹,龍膽瀉肝湯。口乾脈數者,葛根石膏湯。小便赤澀,木通湯,調益元散。大便結,四順飲,合本事涼膈散。

溫膽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膽虛寒,眩厥足痿,指不能搖,躄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虛勞煩擾,因驚膽懾,奔氣在胸,喘滿浮腫,不睡。

補中益氣湯

  • 1.《一見能醫》:「內傷挾痰尋半夏,竹瀝薑汁可同加;頭痛川芎蔓荊子,項痛藁本細辛佳。耳鳴目黃頰頜腫,更兼面赤脈來洪;羌防甘蒿通經血,芩連二味腫消松。口乾咽燥加乾葛,上升胃氣潤口渴;心下痞悶芍連隨,腹脹香砂兼厚實。腹疼芍藥炙甘草,桂心惡寒冷痛極;若是惡熱用黃芩,仍增甘草時熱息。

梔子柏皮湯

  • 1.《傷寒六書》:「太陽中濕,發黃身熱,頭痛目黃,汗出,濕在裡,五苓散、梔子柏皮湯。

瀉黃散

  • 1.《衛生寶鑒》:「_【瀉黃散】_,治脾熱目黃。口不吮乳。(一名瀉脾散。錢氏方)
  • 2.《衛生寶鑑》:「_【瀉黃散】_,治脾熱目黃。口不吮乳。(一名瀉脾散。錢氏方)
  • 3.《玉機微義》:「瀉黃散治脾熱目黃口不能吮乳
  • 4.《醫學綱目》:「脾熱,則目黃肚大,怠惰嗜臥,身熱飲水,四肢不收,瀉黃散主之。
  • 5.《保嬰撮要》:「一小兒右頰患瘡,作渴飲冷,目黃唇裂,此脾胃實熱也,用瀉黃散而愈。後傷食作渴,遍身皆黃,少用瀉黃散,黃退而渴益甚,此熱退而真氣虛也,用白朮散而痊。
▼ 展開更多

桃仁承氣湯

  • 1.《感症寶筏》:「●兩目黃色,此濕熱內盛,欲發黃也,必兼小便不利(熱瘀證據在此)、腹滿口渴、脈沉數。輕則茵陳五苓散,重則茵陳大黃湯。若目黃小便自利、大便黑(蓄血證據在此)、小腹硬滿而痛,屬蓄血,桃仁承氣湯下之。若目黃身冷、口不渴、脈沉細,屬陰黃,茵陳理中湯。
  • 2.《濟世全書》:「_桃仁承氣湯_,治熱邪傳裡,熱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滿痛,身目黃,譫語燥渴,為蓄血症,脈沉有力,宜此下盡黑物則愈。未服前而血自下者為欲愈,不必服。

三黃石膏湯

  • 1.《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三黃石膏湯_,治陽毒發斑目黃,身如塗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燥渴欲死,鼻乾面赤齒黃,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時出血衄,可用此湯治之。
  • 2.《羅氏會約醫鏡》:「_三黃石膏湯_,治目赤、目黃屬熱者,並治瘟疫、躁渴等症。

甘露消毒丹

  • 1.《醫效秘傳》:「先生云:時毒癘氣,必應司天。癸丑,太陰濕土氣化運行,後天太陽寒水,濕寒合德,挾中運之火,流行氣交,陽光不治,疫氣乃行。故凡人之脾胃虛者,乃應其厲氣,邪從口鼻皮毛而入。病從濕化者,發熱,目黃,胸滿,丹疹,泄瀉,當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乾焦者,濕邪猶在氣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

瀉青丸

  • 1.《眼科闡微》:「小兒目黃,脾經熱也。宜服:

半夏湯

  • 1.《備急千金要方》:「左手關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搖躄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䀮䀮,名曰膽虛寒也。

清肺飲

  • 1.《景岳全書》:「若鼻外生瘡,咽喉不利,頸腫齒痛,咳嗽寒熱,皮膚皺錯,欠伸少氣,鼻癢出涕,衄血目黃,小便頻數,此肺經內外疳也,用地黃清肺飲主之。若腦熱吐痰,手足逆冷,寒熱往來,滑泄肚痛,口臭作渴,齒齦潰爛,爪黑麵黧,身耳生瘡,或耳出水,或食自發,此腎經內外疳也,用地黃丸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