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虛火上炎」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虛火上炎是中醫學的病症名,是指由於陰虛內熱,虛火上炎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虛火上炎的症狀主要有: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心煩失眠、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牙齦腫痛、鼻出血、尿赤便秘、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虛火上炎的病因主要有:

  • 久病體虛:由於長期患病,導致陰液耗損,虛火內生。
  • 情志不遂:長期情志不遂,導致肝鬱化火,虛火上炎。
  • 飲食不節:飲食過於辛辣、燥熱,導致內熱加重,虛火上炎。
  • 勞倦過度:勞倦過度,導致氣血兩虛,虛火上炎。

虛火上炎的治療方法主要有:

  • 滋陰降火:滋陰降火是治療虛火上炎的主要方法。常用中藥有生地、熟地、麥冬、天冬、沙參、玉竹、百合、知母、黃柏、黃連等。
  • 清熱解毒:清熱解毒可以緩解虛火上炎所引起的咽喉腫痛、牙齦腫痛、鼻出血等症狀。常用中藥有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蒲公英、夏枯草等。
  • 養心安神:養心安神可以緩解虛火上炎所引起的頭暈目眩、心煩失眠等症狀。常用中藥有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遠志、合歡皮、夜交藤等。

虛火上炎的預防方法主要有: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 飲食清淡,少吃辛辣、燥熱的食物。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虛火上炎是中醫學的病症名,是指由於陰虛內熱,虛火上炎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虛火上炎的症狀主要有: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心煩失眠、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牙齦腫痛、鼻出血、尿赤便秘、舌紅少苔、脈細數等。虛火上炎的病因主要有:久病體虛、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倦過度。虛火上炎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滋陰降火、清熱解毒、養心安神。虛火上炎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清淡、保持心情舒暢、適當進行體育鍛煉。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麥門冬湯

  • 1.《古今名醫方論》:「喻嘉言曰:此方治胃中津液乾枯,虛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藥而火反升,用寒涼之藥而熱轉熾者,徒知與火熱相爭,而正氣不致,津液不生,不惟無益,而反害之矣。凡肺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者,肺之母氣也。本草有知母之名者,謂肺藉其清涼,知清涼為肺之母也。
  • 2.《成方切用》:「喻嘉言曰:此胃中津液乾枯,虛火上炎之證。用寒涼藥而火反升,徒知與火相爭,知母貝母,屢施不應。不知胃者,肺之母氣也。仲景於麥冬人參粳米甘草,大補中氣,大生津液隊中,增入半夏之辛溫一味,用以利嚥下氣。此非半夏之功,實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 3.《增訂葉評傷暑全書》:「霖按:此方治胃中津液乾枯,虛火上炎之良法。海藏去半夏加竹葉,治房勞復氣欲絕者佳。

四逆湯

  • 1.《成方切用》:「)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陰盛格陽於外。)裡寒外熱。或乾嘔,(膈有寒飲,)或咽痛,(虛火上炎。)脈沉微細欲絕。(少陰脈有沉有緊有數,而仲景統以微細言之。蓋沉必重按始得,緊數亦在沉細中見,不似陽證浮大而緊敷也。薛慎齊曰:人知數為熱,不知沉細中見數為寒甚,真陰寒證。

四物湯

  • 1.《產鑒》:「薛立齋曰:產後發渴,若出血過多,虛火上炎,用童子小便或四物湯加白朮、麥冬、丹皮。若胃氣虛而有熱,用竹葉歸耆湯。血脫髮熱,煩躁,用當歸補血湯。若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因吐瀉者,七味白朮散。
  • 2.《醫通祖方》:「此方本膠艾湯而立,以虛火上炎,唇口乾燥,故用麥冬;濁濕下滲,不時帶下,故用半夏。若無二證,不必拘執成方也。
  • 3.《醫述》:「前證若去血過多,虛火上炎者,用四物湯,入童便,加麥冬、丹皮;胃虛有熱者,用竹葉黃耆湯;血虛發熱者,用四物湯加麥冬、五味;血脫煩躁者,用當歸補血湯;胃氣虛弱者,用七味白朮散。(薛立齋)
  • 4.《張氏醫通》:「四物湯去地黃加阿膠、甘草、人參、肉桂、吳茱萸、牡丹皮。麥門冬、半夏、生薑。更加白朮。名大溫經湯。此方本膠艾湯而立。以虛火上炎。唇口乾燥。故用麥冬。濁濕下滲。不時帶下。故用半夏。若無二證。不必拘執成方也。
  • 5.《產鑑》:「薛立齋曰:產後發渴,若出血過多,虛火上炎,用童子小便或四物湯加白朮、麥冬、丹皮。若胃氣虛而有熱,用竹葉歸耆湯。血脫髮熱,煩躁,用當歸補血湯。若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因吐瀉者,七味白朮散。

大柴胡湯

  • 1.《先哲醫話》:「稟質強盛者,偶損下元,虛火上炎,加之以疫邪,醫誤為實,與大柴胡湯一下忽脫者有焉。余故曰:視色不以目,聽聲不以耳。

炙甘草湯

  • 1.《辨舌指南》:「此固汗下過傷津液,虛火上炎所致,其脈必虛微少力,治宜救陰為急,雖無心悸脈代,亦當用炙甘草湯主之,內有生地、阿膠、麻仁、麥冬之甘潤,可以滋陰潤燥。蓋陽邪亢盛,則用硝黃以救陰;陰血枯涸,則宜生地以滋陰,可不辨乎。)

理中湯

  • 1.《一見能醫》:「口者,脾之外候也。脾火上行,則口內生瘡,瀉黃散治之。黃連、乾薑,為粗末,嚼之。有虛火上炎,服涼藥不愈者,理中湯從治之。
  • 2.《醫學傳心錄》:「口者,脾之外候也。脾火上行,則口內生瘡,瀉黃散治之。黃連、乾薑為末敷之。有虛火上炎,服涼藥不愈者,理中湯從治之。心熱則口苦,瀉心湯治之。脾熱則口甘,瀉黃散治之。肺熱則口辣,瀉白散治之。腎熱則口鹹,滋腎丸治之。肝膽實熱則口酸而苦,宜柴胡、龍膽草、青皮、黃芩之類。

補中益氣湯

  • 1.《薛案辨疏》:「故此案於五更服六味地黃丸,所以壯腎於一陽,初動之時,且抑其虛火上炎之勢,於食前服補中益氣湯,所以補元氣於陽明,正旺之時,且助其升騰易上之勢,此欲升先降,補陽根陰之法也。若讀其諸法,而此症之靈變盡矣。
  • 2.《醫述》:「劉允功,形體魁偉,不慎酒色,偶因勞怒,頭暈仆地,痰涎上湧,手足麻痹,口乾引飲,六脈洪數而虛。余以為腎經虧損,不能納氣歸原而為暈,不能攝水歸原而為痰,陽氣內虛而麻痹,虛火上炎而作渴,用補中益氣湯合六味丸治愈。(薛立齋)

麥味地黃丸

  • 1.《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此丸專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消渴飲水,五心煩熱,心火不降,陰水不升,咳嗽痰血,五臟各損,腰痛耳鳴,眼目昏花,四肢無力,盜汗遺精等症。每服二錢或三錢亦可,鹽湯送下。忌蘿蔔、燒酒等熱物。

六味地黃丸

  • 1.《醫醫偶錄》:「產後不語者,由心腎不交,氣血虛弱所致,七珍散、歸脾湯並主之。若虛火上炎,六味地黃丸。
  • 2.《大方脈》:「或虛火上炎,咽微腫痛,語音嘶啞,先服滋陰降火湯,後服六味地黃丸。若食生冷,或犯風寒,突然聲嘶者,服香砂六君湯(俱見補養門)。
  • 3.《薛案辨疏》:「故此案於五更服六味地黃丸,所以壯腎於一陽,初動之時,且抑其虛火上炎之勢,於食前服補中益氣湯,所以補元氣於陽明,正旺之時,且助其升騰易上之勢,此欲升先降,補陽根陰之法也。若讀其諸法,而此症之靈變盡矣。
  • 4.《醫學實在易》:「_六味地黃丸_,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痰嗽發熱,口瘡吐血,淋濁遺精,腰痛等症。
  • 5.《保嬰撮要》:「愚按:前症若津液偏滲於大腸,大便瀉而小便少者,宜用此藥分利。若陰陽已分而小便短少者,此脾肺虛而不能生也,宜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虛火上炎而小便赤少者,此肺氣受傷,而不能生水也,用六味地黃丸料加麥門冬、五味。不可概以小便不利,而用滲泄之劑也。
▼ 展開更多

還少丹

  • 1.《景岳全書》:「_益陰腎氣丸_,治足三陰虧損,虛火上炎,致目睛散大,視物不的,或昏花緊澀,作痛羞明,或卒見非常等證,其功與六味還少丹同類。
  • 2.《祖劑》:「用熟地黃、山茱萸、乾山藥,加五味子、麥門冬、當歸、肉蓯蓉、枸杞、甘菊花、巴戟肉,各等分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湯下。治足三陰虧損,虛火上炎,致目睛散大,視物不的,或昏花、澀緊、作痛、畏明,或卒見非常之處,其效與還少丹相似。

蘇子降氣湯

  • 1.《嬰童類萃》:「_蘇子降氣湯_,治咳嗽日久,虛火上炎,痰涎壅盛,氣不升降。此藥降火、清痰、順氣。

六君子湯

  • 1.《雜病源流犀燭》:「黃昏咳,腎經陽衰陰弱,虛火上炎也,當補脾肺,生腎水,不可專用嗽藥(宜六味丸、六君子湯間服)。不論大人小兒,黃昏熟睡中忽咳兩三聲,食積痰也,消其痰而咳自止(宜二陳湯加山楂、神麯、麥芽)。後半夜嗽,風也(宜二陳湯加防風)。日輕夜重咳,血少也(宜二陳湯多加當歸即止)。

左歸丸

  • 1.《何氏虛勞心傳》:「上用膠丸如桐子大,空心服。煎膏服亦可。如真陰失守,虛火上炎者,宜用純陰至靜之劑,去枸杞、鹿角膠,加女貞子、麥冬(三兩)。火灼肺金,干苦多痰者,加百合(三兩)。夜熱骨蒸,加骨皮(三兩)。小水不利,加白茯苓(三兩)。大便燥澀,去菟絲子,加肉蓯蓉(四兩)。
  • 2.《成方切用》:「大懷熟(八兩),山藥,萸肉,枸杞,菟絲子(制),鹿角膠(敲碎炒珠四兩),牛膝(酒洗蒸熟三兩精滑者不用),龜膠(切碎炒珠四兩無火者不用),丸法如前。每食前,滾清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如純陰失守,虛火上炎者,宜用純陰至靜之劑,於本方去鹿膠枸杞加女貞子麥冬三兩。

玉女煎

  • 1.《冷廬醫話》:「(炳章)按:治牙痛方,蟲牙痛最效,風火牙痛,亦可治之,虛火上炎牙痛,牙根浮長,外肉不腫,外塗無效,宜玉女煎。

白朮散

  • 1.《証治準繩‧幼科》:「大抵此證亦有稟父腎氣不足、不能言者,有乳母五志之火遺兒熏閉清道、不能言者,或兒病津液耗損、會厭乾涸、不能言者,或腎氣不充、虛火上炎傷肺、不能言者,有驚風中風不能言者,若遺熱與津液耗者,用七味白朮散。清氣不升者,用補中益氣湯。稟腎不足與虛火傷肺者,用六味地黃丸。

百合固金湯

  • 1.《目經大成》:「肺金受傷,則腎水之源絕。腎脈挾咽,虛火上炎,故痛。火上蒸肺,故喘咳。痰因火生,血由火逼,故氣輪赤痛。須生地、麥冬、貝母、元參、桔梗潤燥除痰,芍藥、當歸、熟地黃、百合、甘草養陰滋本。
  • 2.《醫方集解》:「治肺傷咽痛,喘嗽痰血(肺金受傷,則腎水之源絕;腎脈挾咽,虛火上炎,故咽痛;火上熏肺,故喘嗽;痰因火生,血因火逼)。
  • 3.《成方切用》:「(趙蕺庵),治肺傷咽痛,喘咳痰血。(肺金受傷,則腎水之源絕。腎脈挾咽,虛火上炎,故咽痛。火上熏肺,故喘咳。痰因火生,血因火逼。)

秦艽鱉甲散

  • 1.《醫方集解》:「治風勞骨蒸,午後壯熱,咳嗽,肌瘦,頰赤,盜汗,脈來細數(風,陽邪也,在表則表熱,在裡則裡熱,附骨則骨蒸。午後盛者,陰虛也;風火相搏,則咳嗽;蒸久血枯,則肌瘦;虛火上炎,則頰赤;睡而汗出,曰盜汗,陰虛也,脈細為虛,脈數為熱)。
  • 2.《成方切用》:「(謙甫),治風勞骨蒸,午後壯熱,咳嗽肌瘦,頰赤盜汗,脈來細數。(風陽邪也,在表則表熱,在裡則裡熱,附骨則骨蒸,午後甚者,陰虛也。風火相搏則咳嗽,蒸久血枯則肌瘦,虛火上炎則頰赤,睡而汗出曰盜汗,陰虛也。脈細為虛,脈數為熱。)

滌痰湯

  • 1.《雜病源流犀燭》:「至其所兼,有緣風痰者宜滌痰,有緣濕痰者清脾熱,有緣迷心竅者清心火,有緣風熱者清肝火,有緣虛火上炎者壯水之主,有緣虛寒厥逆者益火之原,各隨症兼治之(宜神仙解語丹、滌痰湯、八味丸、加味轉舌膏,隨所當用而施治)。四曰四肢不舉,脈緩大有力者,土太過也(宜平胃散、五苓散)。

補肺湯

  • 1.《景岳全書》:「_參耆補肺湯_(三十)治肺證咳喘短氣,或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痰涎壅盛,或吐膿血,發熱作渴,小便短澀。
  • 2.《外科備要》:「_參耆補肺湯_,治肺癰咳喘短氣,或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痰涎壅盛,或吐膿血,發熱作渴,小便短澀。
  • 3.《不居集》:「_參耆補肺湯_,治肺腎不足,虛火上炎,痰壅,或吐膿血。

滋陰降火湯

  • 1.《大方脈》:「或虛火上炎,咽微腫痛,語音嘶啞,先服滋陰降火湯,後服六味地黃丸。若食生冷,或犯風寒,突然聲嘶者,服香砂六君湯(俱見補養門)。
  • 2.《外科備要》:「虛火上炎咽痛,淡紅微腫,聲啞,服滋陰降火湯(昃),常噙兒茶、硼砂,或研薄荷葉和白砂糖、烏梅肉搗如泥,作丸噙服,或噙肉桂。

香薷飲

  • 1.《內傷集要》:「人有勞倦中暑,服香薷飲,反虛火上炎,面赤身熱,六脈洪數無力,此乃內傷中氣也。蓋人正氣足,暑邪不能犯,今暑氣侵,皆氣虛招之也。夏月伏陰在內,重寒相合,反激虛火上炎,此陰盛格陽之證也。治宜補陽以退陰,但驟用陽藥入至陰,必扞格不入,惟熱因寒用為妙也。順陰湯甚效。

都氣丸

  • 1.《風勞臌膈四大證治》:「八味丸:即六味丸加肉桂、熟附子各一兩。此補腎之主方也。腎兼水火,腎水真陰不足,六味丸。腎中真陽不足,八味丸。此定方也。方中去附子,加五味,名都氣丸,能治腎水真陰不足,虛火上炎,咳嗽喘急,面赤足冷,上熱下寒諸症。

生脈散

  • 1.《醫學原理》:「有因飲食太過,填塞胸中,致氣不得升降而作咳者,治宜瓜蒂散加人參蘆以吐之。有因痰閉於上,火起於下,其氣不得升越而咳者,治宜六君子湯加黃柏以降火。有因中氣不足,虛火上炎,氣不相續而作咳者,治宜以生脈散加補中益氣以補之。經云虛火宜補是也。有因陽火內實失下而作者,宜大小承氣等類以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