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溫病」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溫病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病證,是由於外感溫熱病邪所致,以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口渴、舌紅、苔黃、脈浮數等為主要臨床表現。

溫病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外感六淫中,風熱為溫病的主要病因,其次為暑熱、濕熱。內傷七情中,以肝鬱化火為多見。飲食勞倦則可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而引起溫病。

溫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口渴、舌紅、苔黃、脈浮數等。發熱是溫病最主要的臨床表現,多為高熱,可達40℃以上。惡寒是指發熱前或伴隨發熱出現的畏寒、怕冷,多表現為四肢冰冷、蜷縮。頭痛多為脹痛、搏痛,可伴有頭暈。身痛多為肌肉關節疼痛,可伴有全身不適、乏力。無汗是指發熱過程中汗出不暢,或汗出不解。口渴是指口乾舌燥,喜飲冷飲。舌紅是指舌質紅,常伴有舌苔黃。脈浮數是指脈象浮大、數快。

溫病的治療以清熱解毒、疏風散熱、養陰清肺等為主。常用方藥有銀翹散、桑菊飲、清暑益氣湯、白虎湯等。

溫病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環境清潔。
  2. 避免接觸傳染源。
  3.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4. 在流行季節及時接種疫苗。

溫病是中醫學的重要病證,其臨床表現多樣,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在治療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葛根湯

  • 1.《經方實驗錄》:「_佐景按_,本案為吾師所親撰者,竊謹敬照錄,未敢損益毫釐,拜讀再四,乃恍然悟曰:夏姓婦所病者即太陽溫病也。向使吾師用葛根湯原方,未始不可優治之。今更以花粉易生薑,則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技之神,嘆觀止矣!
  • 2.《經方實驗錄》:「《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生氣通天論》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數語也,凡習中醫者類能道之。然而議論紛紛,每悖經旨。佐景不敏,請以本案袁姓少年病為《內經》之註釋可也。簡言之,袁姓少年宿妓荒唐,不藏於精,故生溫病。
  • 3.《經方實驗錄》:「葛根湯證(太陽溫病)——葛根芩連湯證……病所偏於血脈神經
  • 4.《祖劑》:「即葛根湯去生薑加黃芩,治溫病頭疼壯熱者。
  • 5.《傷寒六書》:「溫病熱未除,重被暴寒入胃,蘊結不散,變噦,梓皮飲子。溫病有熱,飲水暴冷,作噦,茅根葛根湯。溫病胃冷,變噦,茅根橘皮湯。溫病有熱,飲水暴冷,枇杷茅根湯。
▼ 展開更多

調胃承氣湯

  • 1.《經方實驗錄》:「我今姑舍甘草一味之小者近者不論,而論九首湯方之大者遠者。學者當知此九方者處同等重要之地位,各有專功,不容漠視。集此九方,即成《傷寒論》中太陽陽明二經之骨幹。識此九方,即能治傷寒,亦能治溫病。學者將疑吾言之誇乎?吾敢實陳讀者,歷來大醫竟無有能盡識此九方者。

白虎湯

  • 1.《形色外診簡摩》:「如白苔者,邪傷氣分,肺主氣而色白,又主皮毛,故凡白苔,猶帶表證;仲景以為胸中有寒,止宜和解,禁用攻下,攻下必致結痞,變證不測。若溫病、熱病,一發便壯熱,昏憒燥渴,舌正赤(此即舌質)而有白滑苔,即當用白虎湯汗之。(白虎湯雖可生汗,初起總宜略加表藥。
  • 2.《傷寒纘論》:「諺云春不服白虎為瀉肺也。蓋春主陽氣上升。石膏知母苦寒墜下。惡其瀉肺之陽而不得生髮也。此特指春不可用者。恐人誤以治溫病之自汗煩渴也。至於秋冬感冒傷寒反可渾用以傷金水二臟之真氣乎。此湯專主熱病中暍。在氣虛不能蒸發者。則加人參。故張隱菴以為陽明宣劑。
  • 3.《驗方新編》:「白虎湯:治溫病身熱自汗口乾、脈來洪大。霍亂、傷暑、發痧神妙。石膏(煨)五錢,知母三錢,甘草錢,粳米一撮。
  • 4.《醫學衷中參西錄》:「近世用白虎湯者,恆恪守吳氏四禁。所謂四禁者,即其所著《溫病條辨》白虎湯後所列禁用白虎湯之四條也。然其四條之中,顯有與經旨相反之兩條,若必奉之為金科玉律,則此救顛扶危挽回人命之良方,幾將置之無用之地。
  • 5.《張氏醫通》:「桂枝白虎湯,治溫病感冒客邪而渴。及溫瘧先熱後寒。
▼ 展開更多

烏梅丸

  • 1.《傷寒論類方》:「臟結、冷結、除中、伏氣、晚發、痙、濕、風濕、濕溫、溫毒、暍、陰毒、陽毒、溫病、熱病、兩感、風溫、溫疫、腳氣、多眠、狐惑、百合、臟厥見烏梅丸條。屍厥見刺法。

黃芩湯

  • 1.《隨息居重訂霍亂論》:「治溫病變霍亂之主方,用者因證加減。
  • 2.《經方例釋》:「〔泉案〕此芍藥甘草湯加黃芩也。近徐大椿說:黃芩湯,治熱痢之主方,信然。張璐說:黃芩湯,本治溫病之方,未當。《千金》加葛根、麻黃,為解肌湯。此方芍藥當作桂枝,何以言之?經曰:太陽與陽明合病,必下利,與葛根湯。若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不加生薑者,以本方已有。
  • 3.《霍亂燃犀說》:「_黃芩湯_(《傷寒論》),治溫病變霍亂之主方。
  • 4.《雜病源流犀燭》:「夏氣熱,故病當其時亦曰熱也。春溫之伏寒,伏於少陰,而發必由於少陽,以當春而病,少陽司令,故少陽即為伏寒所出之途。夏熱之伏寒,伏於少陰,而發則由於陽明,以當夏而病,陽明司令,故陽明即為伏寒所出之途也。至兼見之經不一,溫與熱病同。溫病主方用黃芩湯,以熱尚淺,不必大為滌盪也。

銀翹散

  • 1.《時病論》:「_銀翹散_,:治風溫溫病冬溫等證。
  • 2.《溫病辨症》:「溫病在肺衛,宜辛涼苦甘,(如銀翹散、清露飲及清心涼膈散、白虎湯。)在心胞,宜鹹寒甘苦,(如玉女煎、犀角地黃湯、清宮湯。)在心營,宜芳香開竅,(如清營湯及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以上證治輕重有序,毫釐千里。若症宜辛涼,而用鹹寒,謂之太過;如應用鹹寒,而以辛涼,謂之不及。
  • 3.《中西溫熱串解》:「銀翹散,方及服法加減法見《溫病條辨》。

麻黃湯

  • 1.《馮氏錦囊秘錄》:「溫病、熱病發於暄熱之時,鬱熱自內達外,無寒在表,則非辛涼苦寒苦酸之劑不能解之,此桂枝、麻黃等,所以不可用也。然前哲謂,冬不用麻黃,夏不用桂枝者,蓋以冬主閉藏,不應疏泄,夏本炎熱,不可辛溫,《經》所謂:必先歲氣,毋伐天和也。又曰:麻黃惟冬月寒邪在表,腠密無汗者,必用。

桂枝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蓋前所受者寒風,後所受者熱風,故一則宜用桂枝,一則忌用桂枝,彼用桂枝湯以治溫病者可不戒哉!特是,徐氏既知桂枝誤用可致吐血,而其《洄溪醫案》中載,治一婦人外感痰喘證,其人素有血證,時發時止,發則微嗽(據此數語斷之,其血證當為咳血),因痰喘甚劇,病急治標,投以小青龍湯而愈。
  • 2.《醫學衷中參西錄》:「病名傷寒,而太陽篇之開端,實中風、傷寒、風溫並列,蓋寒氣多隨風至,是中風者傷寒之誘起也。無論中風、傷寒,入陽明後皆化為溫,是溫病者傷寒之歸宿也。惟其初得之時,中風、傷寒、溫病,當分三種治法耳。為中風為傷寒之誘起,是以太陽篇開始之第一方為桂枝湯,其方原為治中風而設也。
  • 3.《素軒醫語》:「若曰身自出汗,當言「自汗出」已。本條下文已如此,固不必多引證也。風溫為病云云,言誤治前後之證狀,其所以為辛溫誤表者何?古人治病,往往明於寒而昧於溫。觀宋世治溫,猶以麻桂諸方加黃芩、石膏為治,則辛溫發汗,為中夏醫學史上一大傳統勢力。故雖旁門別派如吳鞠通,仍不敢徑廢桂枝湯以治溫病。
  • 4.《脈義簡摩》:「張石頑曰:仲景有服桂枝湯,大汗出,大渴煩,不解,脈洪,為溫病。溫病乃冬時伏氣所發。發於春者為溫病,發於夏者為熱病。其邪伏藏於內而發出於表,脈多浮洪,而混混不清,每多盛於右手。《寒溫條辨》亦云:溫病脈必右盛於左。若溫熱時行,脈反細小弱者,陽病陰脈也。

大承氣湯

  • 1.《重訂溫熱經解》:「謂予曰:求先生救命。予診其脈微數,視其前方,用大承氣湯。予曰:先生年高氣虛,何以用大承氣湯,先生善治溫病,蓋善用此方,但先生未病溫而用此方,何也。彼曰:予胸膈痞悶,是以用之。予曰:君休矣,氣虛中滿,而用大承氣湯,下傷陽氣,予實無法治。另請高明可也。

大青龍湯

  • 1.《素軒醫語》:「仲聖所謂發汗者,指麻黃獨用,抑指麻桂並用,而無監製而言也。中風有汗而桂芍並用,即謂之解肌,不得為發汗。故麻杏甘石湯,石膏十倍麻黃而監之,即可以治有汗之風溫,張壽甫實驗之說也。大青龍湯石膏超過十倍麻黃而用之,即可以治溫病。不佞臆測之說也。臆測之說,誠有待商。
  • 2.《醫學衷中參西錄》:「此方所主之證,即《傷寒論》大青龍湯所主之證也。然大青龍湯宜於傷寒,此則宜於溫病。至傷寒之病,其胸中煩躁過甚者,亦可用之以代大青龍,故曰猶龍也。
  • 3.《醫學衷中參西錄》:「細思此節之文,知所言之證原系溫病,而節首冠以傷寒二字者,因中風、溫病在本書之定例,均可名為傷寒也。凡外感之脈多浮,以其多兼中風也。前節言傷寒脈浮緊,是所中者為凜冽之寒風,是中風兼傷寒也。後節言傷寒脈浮緩,知所中者非凜冽之寒風,當為柔和之溫風,既中柔和之溫風,則即成風溫矣。
  • 4.《素軒醫語》:「吾前以大青龍湯為可以治溫病,以其重用石膏知之也。及觀鹽山張氏論說,益擊節讚歎,而內有以自信,此固早贅言之矣。然前輩學說之有合於鄙見者,正不乏人。其得失演進之際,固歷歷可道也。錢璜曰:大青龍之涼解,為治溫之首劑,而作一大柱名也。此與不佞所見略同。

小承氣湯

  • 1.《傷寒恆論》:「【闡釋】,鄭氏指出「瘟疫獨發熱不惡寒,仍是一陽明證也」,是有其獨特見解。溫病總是一個熱病,麻杏石甘湯、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大、小承氣湯,皆治溫病之方也。

小青龍湯

  • 1.《醫門棒喝》:「近有淮陰吳鞠通先生,著《溫病條辨》一書,其《下焦篇》有一條云,秋濕內伏,冬寒外加,脈緊無汗,惡寒身痛,喘咳稀痰,胸滿,舌白滑,惡水不欲飲,甚則倚息不得臥,腹中微脹,小青龍湯主之。其自注曰:此條以《內經》有「秋傷於濕,冬生咳嗽」之明文,故略示門徑。

小柴胡湯

  • 1.《傷寒瘟疫條辨》:「在溫病,並宜增損大柴胡湯加歸尾、桃仁、穿山甲。若發熱經水適來,晝則明瞭,夜則譫語,此則經水既來而不斷,里無留滯之邪,故晝日明瞭,但暮夜則譫語。俟經盡熱隨血散自愈,不可刺期門犯胃氣,及用柴胡犯上二焦也。在溫病亦宜小柴胡湯去人參,加陳皮、丹皮、梔子、黃連、益母草以清其熱。
  • 2.《赤水玄珠》:「頭略痛,發熱耳聾脅痛,或往來寒熱如瘧,和解散治之。和解散即小柴胡湯加減。如嘔逆,加姜九片,陳皮一錢,如頭痛惡寒,加羌活、防風各一錢;寒熱間作,加桂枝一錢。夏月中暑,發熱頭痛,加黃連一錢。春天溫病時行,加生地黃、川升麻一錢。瘧疾或先寒後熱,加川常山、尖檳榔半錢。

麻杏石甘湯

  • 1.《傷寒恆論》:「【闡釋】,鄭氏指出「瘟疫獨發熱不惡寒,仍是一陽明證也」,是有其獨特見解。溫病總是一個熱病,麻杏石甘湯、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大、小承氣湯,皆治溫病之方也。

甘草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溫病,下之大便溏,當自愈;若下之利不止者,必腹滿,宜茯苓白朮甘草湯主之。茯苓白朮甘草湯方茯苓四兩白朮三兩甘草一兩(炙)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附子湯

  • 1.《傷寒鈐法》:「桂枝附子湯煎療,陽復經溫病即安。

玉女煎

  • 1.《環溪草堂醫案》:「原注:此玉女煎合生脈散,蓋溫病以救陰為急也。

黃連解毒湯

  • 1.《傷寒瘟疫條辨》:「若溫病小便自利,無陰證,乃邪熱干於血分,蓄血尿血,邪留欲出,小便數急,膀胱不約而自遺也,升降散,或桃仁承氣湯去桂加丹皮、牛膝、枳殼,合黃連解毒湯去其邪熱,自愈。

涼膈散

  • 1.《溫病辨症》:「溫病在肺衛,宜辛涼苦甘,(如銀翹散、清露飲及清心涼膈散、白虎湯。)在心胞,宜鹹寒甘苦,(如玉女煎、犀角地黃湯、清宮湯。)在心營,宜芳香開竅,(如清營湯及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以上證治輕重有序,毫釐千里。若症宜辛涼,而用鹹寒,謂之太過;如應用鹹寒,而以辛涼,謂之不及。
  • 2.《辨舌指南》:「舌中尖見灰色者,外症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則吐蛔,乃傷寒邪入厥陰也,宜烏梅丸。若雜病見此舌,為實熱里證,則宜大承氣湯與白虎湯合用。全舌純灰無苔而少津者,火邪直中三陰也,宜三黃白虎大承氣並用。舌苔灰色重暈者,為溫病熱毒傳遍三陰也,急去表藥,用涼膈散合承氣以下之。
  • 3.《辨舌指南》:「《舌鑑》:灰根黃尖中赤舌,乃腸胃燥熱、真水涸竭之候,必大渴、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轉矢氣者,急下以存真陰。如溫病熱病惡寒脈浮者,涼膈散、雙解散兩下之。
  • 4.《兒科要略》:「(十五)涼膈散,治溫病表裡實熱,及心火上盛,心癰膈熱,中焦燥實,煩躁多渴,頭昏目赤,面發毒熱唇焦咽燥,舌腫喉閉,吐血衄血,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黏,大小便秘,諸風瘛瘲,胃熱發斑,譫語狂妄,小兒急驚,痘瘡黑陷,一切臟腑積熱等證。

九味羌活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張元素方),治傷寒傷風,憎寒壯熱,無汗,頭項腰脊強痛,嘔吐口渴,及感冒四時不正之氣,溫病熱病。此解表之通劑。
  • 2.《退思集類方歌注》:「(張元素方),治傷寒傷風,憎寒壯熱,無汗,頭項腰脊強痛,嘔吐口渴,及感冒四時不正之氣,溫病熱病。此解表之通劑。

白虎加桂枝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溫瘧,溫同溫病之溫,謂不惡寒而熱也。此病骨節煩疼為目的,因邪散漫於肌肉之間,至於骨節,而發為煩疼,故用辛涼解散之劑加桂枝,峻其達表之力。他病有上衝頭痛等劇證,亦有效。東洋用於此類之中風,與白虎加黃連云。」

瓜蒂散

  • 1.《皇漢醫學》:「張子和《儒門事親》有「時氣、溫病、傷寒等,一二日以裡,頭痛、身熱、惡寒者,以通聖散,益元散,蔥白、蓮鬚、豆豉一撮吐之」之法,余試之數十人,時有效,要之不為之亦可。

人參白虎湯

  • 1.《推拿抉微》:「_人參白虎湯_(見上溫病方內)
  • 2.《推拿抉微》:「_人參白虎湯_(見前溫病方內)
  • 3.《推拿抉微》:「_人參白虎湯_,見前溫病方內

清燥救肺湯

  • 1.《醫方簡義》:「一凡痙症角弓反張。系木來剋土。不論有汗無汗。以六一順氣湯下之。此治溫病痙症。形類傷寒者。與金匱中論痙病不同。仲景治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脈遲。曰柔痙。宜栝蔞桂枝湯。方見正傷寒。又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欲作剛痙。宜葛根湯。方見前陽明症。

白虎加人參湯

  • 1.《傷寒恆論》:「【闡釋】,鄭氏指出「瘟疫獨發熱不惡寒,仍是一陽明證也」,是有其獨特見解。溫病總是一個熱病,麻杏石甘湯、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大、小承氣湯,皆治溫病之方也。

小青龍加石膏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陳修園謂:山藥為尋常服食之物,不能治大病,非也。若果不治大病,何以《金匱》治勞瘵有薯蕷丸。嘗治一室女,溫病痰喘,投以小青龍加石膏湯,又遵《傷寒論》加減法,去麻黃加杏仁,喘遂定。時已近暮,一夜安穩。至黎明喘大作,脈散亂如水上浮麻,不分至數,此將脫之候也。

三仁湯

  • 1.《醫宗己任編》:「近代溫病條辨之三仁湯。法極精妙。蓋專究三焦立法。較白虎蒼朮六經法。更勝一籌矣。)
  • 2.《余無言醫案》:「**2.三仁湯(《溫病條辨》方):**治頭痛惡寒,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高熱,證若陰虛。方藥組成及用法:杏仁三錢,飛滑石六錢,白通草二錢,白蔻仁二錢,厚朴二錢,生薏苡仁六錢半夏五錢,竹葉二錢,甘瀾水八碗。上藥以甘瀾水八碗,煎取三碗,每服一碗,一日三次。

三甲復脈湯

  • 1.《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廉按:辨證詳明,處方精切,從吳氏三甲復脈湯加減,潛鎮攝納,為治內虛暗風之正法,是得力於《溫病條辨》者。

五汁飲

  • 1.《成方便讀》:「五汁飲,梨汁,荸薺汁,鮮蘆根汁,藕汁,甘蔗汁,臨時斟酌多少,和勻涼服。不喜涼者,重湯燉溫服之。治手太陰溫病口渴甚者,此湯主之。夫溫病之來,皆從口鼻而入,無不先傷肺胃。倘肺胃之陰素傷,則津枯液涸之象,早見一斑。急以甘寒之屬滋液救焚,其無形之邪,不清自解。

至寶丹


達原飲

  • 1.《醫學衷中參西錄》:「北方醫者治溫病,恆用吳又可達原飲,此大謬也。吳氏謂崇禎辛巳,疫氣流行,山東、浙江南北兩道感者尤多,遂著《瘟疫論》一書。首載達原飲,為治瘟疫初得之方,原非治溫病之方也。疫者,天地戾氣,其中含有毒菌,遍境傳染若役使然,故名為疫。因疫多病熱,故名為瘟疫(病寒者名為寒疫),瘟即溫也。
  • 2.《醫法圓通》:「今人於春令偶感外邪,發熱、身疼、口渴飲冷、汗出譫語、便閉、惡熱等情,舉世皆云溫病,動用達原飲、三消飲、升解散、三黃石膏、大小承氣、普濟消毒散,種種方法。予思此等施治,皆是治客邪。([眉批]客邪二字,春為風客,夏為火客,夏為濕客,按六氣即候可。

桃仁承氣湯

  • 1.《傷寒瘟疫條辨》:「若溫病小便自利,無陰證,乃邪熱干於血分,蓄血尿血,邪留欲出,小便數急,膀胱不約而自遺也,升降散,或桃仁承氣湯去桂加丹皮、牛膝、枳殼,合黃連解毒湯去其邪熱,自愈。

雙解散

  • 1.《傷寒瘟疫條辨》:「麻黃、附子同劑,治法委實奇特,學者引伸觸類,可應無窮之變矣。且傷寒兩感,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此仲景傷寒兩感之冶法;溫病兩感雙解散主之,此河間補仲景溫病兩感之治法。此二方者,乃辨溫病與傷寒,發表攻裡兩感異治之要訣也。(此論僅見,真出人頭地矣,傷寒溫病分門另治從此得解。
  • 2.《辨舌指南》:「《舌鑑》:灰根黃尖中赤舌,乃腸胃燥熱、真水涸竭之候,必大渴、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轉矢氣者,急下以存真陰。如溫病熱病惡寒脈浮者,涼膈散、雙解散兩下之。

三黃石膏湯

  • 1.《傷寒總病論》:「溫病壞後三黃石膏湯
  • 2.《成方便讀》:「_三黃石膏芩柏連,梔豉麻黃薑棗煎。溫病三焦陽毒盛,縱橫表裡火如炎。_

青蒿鱉甲湯

  • 1.《兒科要略》:「(十四)青蒿鱉甲湯,治溫病,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熱自陰來者。

升麻葛根湯

  • 1.《醫學入門》:「熱甚便難者,小承氣下之;便軟者,諸瀉心湯選用。溫病發渴飲冷作噦者,升麻葛根湯加茅根。凡嘔、噦,必用半夏散結氣也,用竹茹澀胃解煩也,用生薑散逆氣也。嘔、噦、呃皆因氣逆,故姜為嘔家聖藥,熱者烏梅丸代之。

黃龍湯

  • 1.《新修本草》:「交廣俚人用焦銅為箭鏃,射人才傷皮便死,惟飲糞汁即差。而射豬狗不死,以其食糞故也。時行大熱,飲糞汁亦愈。今近城寺,別塞空罌口,內糞倉中,積年得汁甚黑而苦,名為黃龍湯,療溫病垂死飲皆瘥。若人初得頭痛,直飲溺數升,亦多愈,合蔥豉作湯彌佳。溺垽及青渥為療並如所說。
  • 2.《瀕湖炮炙法》:「〔大明曰〕臘月截淡竹,去青皮,納糞中,浸滲取汁,治天行熱疾中毒,名糞清。〔弘景曰〕以空罌塞口,納糞中,積年得汁,甚黑而苦,名為黃龍湯,療溫病垂死者皆瘥。
  • 3.《證類本草》:「陶隱居云:交廣俚(音里)人,用焦銅為箭鏃射人,才傷皮便死,唯飲糞汁即瘥。而射豬、狗不死,以其食糞故也。時行大熱,飲糞汁亦愈。今近城寺別塞空罌口,納糞倉中,積年得汁,甚黑而苦,名為黃龍湯,療溫病垂死皆瘥。唐本注云:人屎,主諸毒,卒惡熱黃悶欲死者。
  • 4.《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小兒停食不瀉者,日久必腹脹乾燒,用神麯麥芽各五分以消食,當歸芍藥各五分以潤血,白糖五錢以養中,血潤食消,則經脈通而燒熱止,不可用攻破藥。如日久積深,非下不可者。腹必脹滿,按之覺痛。只宜大黃三分附片一分溫下之。宜緩宜妥。或用溫病篇之加減黃龍湯,少少服之自愈。

生脈散

  • 1.《環溪草堂醫案》:「原注:此玉女煎合生脈散,蓋溫病以救陰為急也。

復脈湯

  • 1.《中西溫熱串解》:「璜按:溫熱病後所以多水腫者,此亦其一原因。吳鞠通《溫病條辨》中於下焦病關於少陰者,每用減味復脈湯,最為卓見。喻氏有病後血虛氣盛,下部發腫之說,亦腎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