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咽喉不利」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咽喉不利是中醫的一個常見證候,主要表現為咽喉部不適,常見症狀包括咽喉乾燥、疼痛、腫脹、異物感、吞咽困難等。咽喉不利的病因多為外感風寒、風熱、燥邪,或內傷脾胃虛弱、肝火上炎等。

外感風寒、風熱、燥邪侵襲人體,可導致咽喉部充血、腫脹、疼痛,常伴有發熱、咳嗽、流鼻涕等症狀。

脾胃虛弱,可導致津液不足,咽喉失潤,表現為咽喉乾燥、疼痛、吞咽困難等症狀。

肝火上炎,可導致咽喉部充血、腫脹、疼痛,常伴有口苦、咽干、目赤等症狀。

咽喉不利的治療,以清熱利咽、養陰潤燥、疏風散寒為主。常用中藥包括金銀花、薄荷、甘草、桔梗、麥冬、沙參、川貝母等。

咽喉不利的預防,應注意保暖,避免受涼,飲食清淡,多吃新鮮蔬果,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咽喉不利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麥門冬湯

  • 1.《本經疏證》:「白虎湯證、白虎加人薓湯證,皆有煩渴;麥門冬湯之火逆上氣,咽喉不利;附子稉米證之胷脅逆滿,嘔吐,不可謂無煩。是三等煮法,適合《別錄》三件功能矣。然其所以先煎後入,而取其止洩、益氣,則又必有故。蓋後入,則所煮之時少。煮時少,則得味寡而得氣全;先煎,則煮時多,煮時多,則氣散而味全。
  • 2.《皇漢醫學》:「**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金匱要略》)**
  • 3.《重訂靈蘭要覽》:「氣甚去五味子、人參,加黃芩、荊芥穗。冬月去荊芥穗,加草豆蔻仁。仲景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以麥門冬湯主之。用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四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經云: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火氣咳喘。
  • 4.《校注醫醇賸義》:「_麥門冬湯_,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
  • 5.《備急千金要方》:「下氣止逆,治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方。
▼ 展開更多

麻黃升麻湯

  • 1.《千金翼方》:「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後,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瀉利不止,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方:
  • 2.《祖劑》:「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
  • 3.《傷寒六書》:「經曰: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犀角地黃湯。大下後寸脈沉遲,尺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者,麻黃升麻湯。此有兩證,一陽毒,一陰毒。陽毒用升麻湯,陰毒用甘桔湯加半夏、生薑。
  • 4.《傷寒括要》:「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傷寒六七日。邪傳厥陰之時也。大下後。下焦氣虛。陽氣內陷。寸脈遲而手足厥。下部脈不至。厥陰之脈貫膈循喉嚨。故咽喉不利而吐膿血也。此肝家雷火燥金。
  • 5.《傷寒論類方》:「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皆上熱下寒之症。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此乃傷寒壞症,寒熱互見,上下兩傷,故藥亦照症施治。病症之雜,藥味之多,古方所僅見,觀此可悟古人用藥之法。
▼ 展開更多

麻黃湯

  • 1.《本草綱目》:「遂以小續命湯投之,一服而愈。昔仲景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脈沉遲,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用麻黃湯平其肝肺,兼升發之,即斯理也。神而明之,此類是矣。
  • 2.《張氏醫通》:「麻黃湯去杏仁。用麻黃二錢。桂枝、甘草各八分。加升麻、當歸各一錢。知母、黃芩、葳蕤各二錢。天門冬、芍藥、乾薑、白朮、茯苓、石膏各八分。此方專主陽熱陷於厥陰。經脈為邪氣所遏。故下部脈不至。而證見咽喉不利。唾膿血也。邪遏經脈。非兼麻黃、桂枝之制。不能開發肌表以泄外熱。
  • 3.《醫通祖方》:「治冬溫誤行汗下,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
  • 4.《痘治理辨》:「痘疹未出,發熱之初,非微汗,則表不解。其症令人身熱頭痛、鼻塞、咽喉不利、咳嗽、目赤、毛焦、皮膚緊而脈數,此皆熱極為瘡疹,雖順而毒亦不輕,宜微汗解散,則痘出亦輕,如水解散、控心散、麻黃湯等主之。如班已出,切勿用此,有用發散,隨汗為白珠子。有出小紅點,亦由汗而毒氣隨散,不可不知。

甘草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傷寒初起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仲景云此陰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方。
  • 2.《醫學綱目》:「〔《活》〕,陰毒甘草湯,治傷寒時氣,初得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後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而疾,身如被杖,咽喉痛,五六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 3.《赤水玄珠》:「咽喉不利,致毒氣攻心,如傷寒時氣得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後三四日或十餘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脹滿硬如石,短氣不息,嘔逆,唇青面黑,四體如冰,身如被杖,其脈沉細而疾,或伏絕,用陰毒甘草湯。先進一服,如人行十里,再進一服,取汗出乃愈。
  • 4.《陰證略例》:「治傷寒時氣,初得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後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氣短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而疾。仲景云:陰毒三候,身如被杖,咽喉痛,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

小柴胡湯

  • 1.《經驗良方全集》:「如小柴胡湯、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去人參之類,大要不可克伐元氣為主,若天行時毒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痛,或咽喉不利,舌乾口燥,最宜用普濟消毒飲,仍當固胃氣。

天雄散

  • 1.《陰證略例》:「治陰毒傷寒,身重背強,腹中㽲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逆,其脈沉細而疾。
  • 2.《玉機微義》:「天雄散治陰毒傷寒身重背強腹中㽲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逆其脈沉細而厥

防風通聖散

  • 1.《大方脈》:「_防風通聖散_,通治風寒、暑濕、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氣血怫鬱,表裡三焦脈症懼實,壯熱憎寒,頭暈目眩,眼赤睛痛,鼻塞耳鳴,口苦舌乾,咽喉不利,唾涕稠黏,咳嗽上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瘡瘍腫痛,折跌損傷,瘀血便血,腸風痔漏,手足瘛瘲,驚狂譫妄,丹毒癮疹,服此解表通里。
  • 2.《成方切用》:「(河間),治一切風寒濕暑,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氣血怫鬱,表裡三焦俱實。憎寒壯熱,(邪在表。)頭目昏暈,目赤睛痛。風熱上攻,耳鳴鼻塞,口苦舌乾,咽喉不利,唾涕稠黏,咳嗽上氣,大便秘結,(熱結大腑。)小便赤澀。(熱蓄膀胱。)瘡瘍腫毒。(氣血怫鬱。
  • 3.《兒科要略》:「(六)防風通聖散,治一切風濕暑濕,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氣血怫鬱,表裡三焦俱實,憎寒壯熱,頭目昏運,目赤睛痛,耳鳴鼻塞,口苦舌乾,咽喉不利,唾涕稠黏,咳嗽上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瘡瘍腫毒,折跌損傷,瘀血便血,腸風痔漏,手足瘛瘲,驚狂譫妄,丹斑癮疹等證。

涼膈散

  • 1.《濟陽綱目》:「_涼膈散_,治臟腑積熱,口舌生瘡,痰實咽喉不利,煩躁多渴,腸胃秘澀,小便不利,一切風熱,並皆治之。

普濟消毒飲

  • 1.《經驗良方全集》:「如小柴胡湯、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去人參之類,大要不可克伐元氣為主,若天行時毒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痛,或咽喉不利,舌乾口燥,最宜用普濟消毒飲,仍當固胃氣。
  • 2.《景岳全書》:「(東垣),普濟消毒飲,治疫癘憎寒壯熱,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乾舌燥,俗云大頭瘟病,諸藥不效。元泰和二年,東垣制以濟人,所活甚眾,時人皆曰天方。
  • 3.《顧松園醫鏡》:「_普濟消毒飲_,〔重訂〕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閉,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傷寒諸風藥不愈。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耳。此方治之,活者甚眾。
  • 4.《景岳全書》:「普濟消毒飲(寒十三),大寒,凡疫癘大行,憎寒壯熱,頭腫目閉,喘渴,咽喉不利,俗名大頭瘟、熱毒等證宜此。
  • 5.《景岳全書》:「若瘟疫火盛,脈洪大而熱躁甚者,三黃石膏湯。若瘟疫熱毒上浮,頭面俱腫,目不能開,口乾舌燥,咽喉不利者,普濟消毒飲。若瘟疫脈洪大,煩躁熱渴者,白虎湯。或兼嘔吐者,仲景竹葉石膏湯。若瘟疫發狂譫語,脈洪大滑實,而大便秘結不通者,大承氣湯,或雞子清飲。
▼ 展開更多

竹葉石膏湯

  • 1.《祖劑》:「即竹葉石膏湯去竹葉、石膏,加大棗,治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濟生麥門冬湯,有遠志、茯神、黃芩、生地、生薑,無半夏、粳米、大棗,治虛勞脈實極,氣血衰等症。

蘇子降氣湯

  • 1.《瘴瘧指南》:「治男子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壅隔痰響。咽喉不利。咳嗽虛煩。引飲頭昏。腳疼腰痛。倦怠肚腹。刺痛。冷熱氣泄。大便風秘。澀滯不通。
  • 2.《雜病廣要》:「蘇子降氣湯,治男女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虛煩引飲,頭目昏眩。
  •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男、女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虛煩引飲,頭目昏眩,腰疼腳弱,肢體倦怠,腹肚㽲刺,冷熱氣瀉,大便風秘,澀滯不通,肢體浮腫,有妨飲食。

苦酒湯

  • 1.《傷寒六書》:「咽喉不利而痛,或成瘡,不納穀食,皆邪熱毒氣上衝而痛,甘桔苦酒湯。咽喉不利,吐膿血,手足厥冷不止者,難治,升麻六物湯主之。

金沸草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停痰證候,有痰在胸膈之間,亦能憎寒壯熱,惡風自汗,咽喉不利,只是頭不痛,身體不疼者,可與金沸草散、消飲丸、辰砂化痰丸、倍術丸之類皆可與。

清肺飲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咳嗽寒熱,咽喉不利,鼻上有瘡,久而不結痂,此肺經疳症也,用地黃清肺飲而痊。
  • 2.《續名醫類案》:「一小兒咳嗽喘逆,壯熱惡寒,皮膚如粟,鼻癢流涕,咽喉不利,頤爛吐紅,氣脹毛焦,是名曰肺疳,以地黃清肺飲,及化蟲丸治之而愈。
  • 3.《景岳全書》:「若鼻外生瘡,咽喉不利,頸腫齒痛,咳嗽寒熱,皮膚皺錯,欠伸少氣,鼻癢出涕,衄血目黃,小便頻數,此肺經內外疳也,用地黃清肺飲主之。若腦熱吐痰,手足逆冷,寒熱往來,滑泄肚痛,口臭作渴,齒齦潰爛,爪黑麵黧,身耳生瘡,或耳出水,或食自發,此腎經內外疳也,用地黃丸主之。

人參敗毒散

  • 1.《經驗良方全集》:「如小柴胡湯、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去人參之類,大要不可克伐元氣為主,若天行時毒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痛,或咽喉不利,舌乾口燥,最宜用普濟消毒飲,仍當固胃氣。

升麻葛根湯

  • 1.《經驗良方全集》:「如小柴胡湯、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去人參之類,大要不可克伐元氣為主,若天行時毒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痛,或咽喉不利,舌乾口燥,最宜用普濟消毒飲,仍當固胃氣。

普濟消毒飲子

  • 1.《保命歌括》:「_普濟消毒飲子_,昔太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甚,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傷寒。諸藥雜治不效,漸至危篤。東垣制方治之,活者甚眾,人皆曰天方,謂神仙所制也。
  • 2.《簡明醫彀》:「_普濟消毒飲子_,疫癘初覺憎寒壯熱,頭面漸腫,咽喉不利,服之即愈。
  • 3.《醫方考》:「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傷寒,諸藥雜治,終莫能愈,漸至危篤。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面而為腫爾。乃主是方,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呷之,半用蜜丸噙化,活者甚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