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氣促」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氣促是中醫的一個病症,指的是呼吸急促、氣短、胸悶、喘息等症狀。在古代,氣促被認為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氣促的病因有很多,包括肺部疾病、心臟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其中,肺部疾病是引起氣促最常見的原因。肺部疾病會導致肺部功能受損,從而影響呼吸。心臟疾病也會導致氣促,因為心臟疾病會影響心臟的功能,從而影響血液循環。神經系統疾病也會導致氣促,因為神經系統疾病會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從而影響呼吸。

氣促的症狀主要包括呼吸急促、氣短、胸悶、喘息等。呼吸急促是指呼吸速度加快,呼吸次數增加。氣短是指呼吸不暢,每次呼吸只能吸入很少的空氣。胸悶是指胸部有壓迫感或緊縮感。喘息是指呼吸時發出喘息聲。

氣促的治療方法根據病因不同而不同。如果是肺部疾病引起的氣促,可以通過治療肺部疾病來緩解氣促。如果是心臟疾病引起的氣促,可以通過治療心臟疾病來緩解氣促。如果是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氣促,可以通過治療神經系統疾病來緩解氣促。

氣促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如果出現氣促的症狀,一定要及时就醫,以免耽误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濟生集》:「搐犯胎不安,腰腹痛,或下漿水血水,或上搶心氣促,用四物湯加阿膠、黃耆薑棗引。

十全大補湯

  • 1.《保嬰撮要》:「_十全大補湯_(二方見腹脹氣促)
  • 2.《保嬰撮要》:「_十全大補湯_(方見腹脹氣促)
  • 3.《保嬰撮要》:「_十全大補湯_(方見腹脹氣促)
  • 4.《保嬰撮要》:「_十全大補湯_(方見腹脹氣促)
  • 5.《保嬰撮要》:「_十全大補湯_(方見腹脹氣促)
▼ 展開更多

大建中湯

  • 1.《嬰童類萃》:「_大建中湯_,治虛熱盜汗,怔忡驚悸,四肢倦怠,氣促。

麻黃湯

  • 1.《育嬰家秘》:「乍暖脫衣,風邪從背肺俞穴而入,面赤唇紅,氣粗發熱,咳來痰鳴。或因汗出未乾,遽戰冷水者,眼胞微浮,額汗痰鳴,如此數者,當以鼻中辨之。因乎風者,則鼻流清涕,有汗,宜參蘇飲主之。因於寒者,則氣塞氣促,聲濁無汗,以麻黃湯主之。

桂枝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趙××,患溫病。醫者投以桂枝湯,覺熱渴氣促。又與柴胡湯,熱尤甚,且增喘嗽,頻吐痰涎,不得臥者六七日。醫者謂病甚重,不能為矣。舉家聞之,惶恐無措。伊弟××延為診治。既至,見病人喘促肩息,頭汗自出,表裡皆熱,舌苔深灰,縮不能言。急診其脈,浮數有力,重按甚空。

大柴胡湯

  • 1.《古今醫統大全》:「【下】喘而腹滿,有潮熱者,此為欲解。喘而氣促短,腹滿,大柴胡湯、小承氣湯;兼結胸者,陷胸湯。
  • 2.《醫宗必讀》:「水停心下,腎氣乘心,為悸為喘,五苓散。陰喘脈伏而逆,理中湯,四逆湯。喘而氣促,腹滿,大柴胡湯。

小承氣湯

  • 1.《古今醫統大全》:「【下】喘而腹滿,有潮熱者,此為欲解。喘而氣促短,腹滿,大柴胡湯、小承氣湯;兼結胸者,陷胸湯。

理中湯

  • 1.《古今醫統大全》:「(《和劑》)_胡椒理中湯_,治肺虛感寒,氣不宣通,咳嗽喘急,胸膈氣促,不進飲食,嘔吐痰涎。

逍遙散

  • 1.《證治針經》:「)早晚分治為長。(熟地、萸肉、龜甲、阿膠、牛膝、茯苓、遠志、五味、磁石,秋石蜜丸。早服。臥時另服威喜丸。竹瀝、薑汁泛丸。上並仿《指南案》論。)又如逍遙散入茱連,治郁喘而當效,(脈澀肢冷拂拂,氣促而喘,此火鬱之症。《醫貫》。)白虎湯加瓜蔞仁枳殼、黃芩,療火喘以彌良。

歸脾湯

  • 1.《沈俞醫案合鈔》:「(案5)憂愁悒鬱,心神受傷,腎不上交,故應酬無意緒,行動則氣促,診脈左弦右細,知非痰火為病,宜歸脾湯、寧志膏之類。

清暑益氣湯

  • 1.《瘍醫大全》:「若濕熱流注經絡,肢節煩疼,脊背沉重,手足遍身疼痛熱腫者,當歸拈痛湯。若感冒暑濕,肢節疼痛,身熱口渴,小便赤澀,氣虛氣促者,清暑益氣湯。若肝腎陰虛血熱,腳脊疼痛,行止艱難,小水不利者,續斷丸。
  • 2.《濟陽綱目》:「_清暑益氣湯_,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脹,小便赤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身重。
  • 3.《刪補頤生微論》:「_清暑益氣湯_,治濕熱困倦,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小便黃數,大便溏滑或瘧痢等症。
  • 4.《景岳全書》:「若濕熱流注經絡,肢節煩痛,肩背沉重,手足遍身疼痛熱腫者,當歸拈痛湯。若感冒暑濕,肢節疼痛,身熱口渴,小便赤澀,氣虛氣促者,清暑益氣湯。若肝腎陰虛血熱,腳瘠疼痛,行止艱難,小水不利者,續斷丸。
  • 5.《景岳全書》:「(東垣),清暑益氣湯,治暑熱蒸人,四肢倦怠,胸滿氣促,肢節疼痛,身熱而煩,小便黃數,大便溏瀉,自汗口渴,不思飲食。
▼ 展開更多

蘇子降氣湯

  • 1.《大方脈》:「治上盛下虛,氣促喘急而無痰者,服蘇子降氣湯。若七情鬱結,上氣喘急,服四磨湯、養親湯、七氣湯(俱見理氣門)。氣虛而喘,不能續息,服五味子湯,夏服清暑益氣湯(俱見清暑門)。
  • 2.《証治準繩‧雜病》:「戴復庵云:虛炎之證,陰陽不升降,下虛上盛,氣促喘息,宜蘇子降氣湯去前胡,下黑錫丹或養正丹,氣急甚而不能眠臥者,沉附湯或正元散,或四柱散去木香用沉香,並以鹽煎,下黑錫丹,或靈砂丹、三炒丹,不效則以前藥下硃砂丹。(此多用香燥剛熱之劑,若陰虛內熱者,誤用立殆,醫者審之。

補中益氣湯

  • 1.《醫學原理》:「或愈後勞役復作者,仍用補中益氣湯。若愈後因飲食復作者,切不可輕用大黃、芒硝之類下之。蓋病後氣血大虛,若復下之必死。若傷寒下後譫語,不能認人,三五日後妄言不休,此乃神不守舍。切勿復下。脈多沉細,足冷氣促,面青褐色,口中燥,宜用補中益氣湯,倍人參,加竹葉三十片。
  • 2.《脾胃論》:「如胸中氣壅滯,加青皮二分;如氣促,少氣者,去之。
  • 3.《高淑濂胎產方案》:「凡妊娠腿膝浮腫,腳面足指出水,氣促滿悶,此由脾虛,血化為水所致,名曰「子滿」又名「子氣」,宜服加味天仙藤散,如脾氣虛甚者,宜服補中益氣湯。
  • 4.《續名醫類案》:「龔子才治小兒患痞癖,服檳榔、蓬朮、枳實、黃連之類,痞益甚。曰:此脾經血虛痞也,不可克伐,遂用六君子加當歸,數劑。胃氣耗憊,脾胃損傷,氣血乾涸,肢體羸瘦,面色瘦黃,肚大青筋,身熱自汗,喘急氣促,泄瀉腹脹,浮腫,不思飲食,與補中益氣湯,久服而愈。

生化湯

  • 1.《家用良方》:「_氣促:_,生化湯加人參一錢,塊痛緩用。

生脈飲

  • 1.《雜病源流犀燭》:「其腸澼下痢赤白癃閉者,宜益元散。其暑邪伏久傷肺,喘咳煩渴氣促者,宜清肺生脈飲。其大煩大渴及霍亂後渴者,宜濯熱散。

六味地黃丸

  • 1.《醫驗隨筆》:「西門內太平巷某媼年七十三每值夜半子時氣逆喘促起坐至天明其氣稍平汗出不止微咳稍有痰不得吐診脈細軟舌上少苔其孫問先生曰此何故耶曰子時者陰靜陽動之時高年陰分已虧陰不斂陽故氣促汗出仿高鼓峰用六味地黃丸一兩五錢坎氣青鉛小麥白芍牡蠣等同煎服數劑而安

九味羌活湯

  • 1.《不居集》:「予治虞山顏三舍,春初偶感風寒,發熱咳嗽。醫家以九味羌活湯、芎蘇飲,屢散不休,即汗出不止,昏憒發呃,氣促,脈三五不調,浮大無力。予知其人素有勞倦內傷也,偶感表邪,故脈大無力,初起用托散之法,可微汗而解。醫乃以大劑妄汗過表,而不顧其元氣之虛弱,致汗漏神昏,亡陽不足之症。

獨參湯

  • 1.《保嬰撮要》:「_獨參湯_(方見腹脹氣促)

華蓋散

  • 1.《幼科心法要訣》:「方歌,華蓋散治風寒盛,氣促胸滿咳嗽頻,麻杏蘇子前橘草,桑皮桔梗赤茯苓。
  •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寒熱相交,秋、冬之間多有此證,可與款冬花散、半夏丸、華蓋散、人參款花膏、人參潤肺丸、小兒潤肺丸、青金丸、潤金散,一貼作二服,老人尤宜服。喘急氣促,睡臥不得者,與定喘湯、瑞應丸、蠟煎散、降氣湯、款花散、潤金散、人參養肺丸、華蓋散之類。唾膿血者,與款冬花散、九仙散。

溫膽湯

  • 1.《三家醫案合刻》:「體盛之人氣必弱,寒熱乍起,即現小便短數,頭項瞤動,舌乾齒燥,氣促,脈左弦右弱,渴不欲飲,皆元不勝邪之象。恐其乘津液之衰,遽爾內陷,宜謹慎斟酌,緣化時正當燥令故耳。

甘草麻黃湯

  • 1.《皇漢醫學》:「一男子六十餘歲,患上證。余診之,即與甘草麻黃湯服之,一夜汗出,煩悶而死。後閱《濟生方》有云:「有患氣促,積久不瘥,遂成水腫者,服之有效。但此藥發表,於老人、虛人不可輕用。」余當弱冠,方脈未妥,逮讀《濟生》而大悔前非。

半夏白朮天麻湯

  • 1.《奇方類編》:「治頭目眩暈,噁心,煩悶,氣促,上喘,精神顛倒,欲吐,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頭疼如裂,身重如山。
  • 2.《古今醫鑒》:「_半夏白朮天麻湯_,〔批〕(按此方治氣虛痰厥眩暈之劑),治頭旋眼黑,噁心煩悶,氣促上喘,心神顛倒,目不敢開,頭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能安睡。此乃胃氣虛損停痰所致。
  • 3.《醫學正傳》:「_半夏白朮天麻湯_(東垣)治痰厥頭痛,眼黑頭旋,噁心煩悶,氣促上喘,無力以言,心神顛倒,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頭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
  • 4.《醫方選要》:「半夏白朮天麻湯,治頭目眩暈,噁心煩悶,氣促上喘,無力,心神顛倒,兀兀欲吐,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痰厥,頭痛如裂,身重如山;脾胃虛損停痰,並皆治之。
  • 5.《脾胃論》:「戊申有一貧士,七月中病脾胃虛弱,氣促憔悴,因與人參芍藥湯。
▼ 展開更多

定喘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寒熱相交,秋、冬之間多有此證,可與款冬花散、半夏丸、華蓋散、人參款花膏、人參潤肺丸、小兒潤肺丸、青金丸、潤金散,一貼作二服,老人尤宜服。喘急氣促,睡臥不得者,與定喘湯、瑞應丸、蠟煎散、降氣湯、款花散、潤金散、人參養肺丸、華蓋散之類。唾膿血者,與款冬花散、九仙散。
  • 2.《成方切用》:「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作哮喘。(膈有膠固之痰,外有非時之感,則令人哮喘。由寒束於表,陽氣並於膈中,不得泄越。故膈熱氣逆。聲粗為哮,外感之有餘也。氣促為喘,肺虛而不足也。)
  • 3.《醫方集解》:「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作哮喘(膈有膠固之痰,外有非時之感,則令人哮喘。由寒束於表,陽氣並於膈中,不得泄越,故膈熱氣逆。聲粗為哮,外感之有餘也;氣促為喘,肺虛而不足也)。

桑白皮湯

  • 1.《聖濟總錄》:「治肺壅氣促,四肢痠疼,鼻塞及痛,桑白皮湯方
  • 2.《世醫得效方》:「上為末。每服一錢,小麥二十粒煎湯下。涎盛氣促,桑白皮湯下。

參蘇飲

  • 1.《仁齋直指方論》:「金沸草散,治外感風寒,痰氣內郁,咳唾稠黏。參蘇飲亦治外感風寒,痰飲停積胸膈,咳嗽氣促,言語不能相續。(並見傷風門。),小青龍湯,治外感風寒,內生溢飲、支飲,倚怠喘滿。(方見咳嗽門。)蘇子降氣湯,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方見諸氣門。)
  • 2.《奇效良方》:「治痰飲停積胸膈,咳嗽氣促,言語不能相續者。
  • 3.《沈氏女科輯要》:「沈堯封曰,喘有閉、脫二證。下血過多者是脫證。喉中氣促,命在須臾,方書雖有參蘇飲一方,恐不及待。惡露不快者是閉證。投奪命丹可定;如不應,當作痰治。此皆急證。更有一種緩者,樓全善所云:產後喘者多死。有產二月,洗浴即氣喘,坐不得臥者;五月惡風,得暖稍緩。
  • 4.《濟世全書》:「氣促泄瀉渴不止,目無魂者命不供,聲啞失音叫與哭,痘色縱好也難終,有種氣急亦難治,如灌膿好是傷風,見此宜服參蘇飲,餘症參詳須用功。
  • 5.《濟陽綱目》:「_參蘇飲_,治外感風寒,咳嗽氣逆,血蘊上焦,發熱氣促,或咳血衄血,咳嗽不止。

清肺飲

  • 1.《活幼心書》:「治肺受風邪客熱,嗽聲不斷,氣促喘悶,痰壅鼻塞,流涕失音,及解時行疹毒豆瘡,涎多咳嗽,咽痛煩渴。
  • 2.《証治準繩‧幼科》:「_清肺飲_,治肺受風邪客熱,嗽聲不斷,氣促喘悶,痰壅鼻塞,流涕失音。及解時行疹毒豆瘡,涎多咳嗽,咽痛煩渴。

瀉黃散

  • 1.《証治準繩‧幼科》:「又有風痢,多是黃褐色,與疳瀉頗同,但不臭為異耳,此風毒停滯於脾,宜去脾經風毒,瀉黃散主之,若見赤白同下,久而不禁,小便少,澀痛熱並作,唇裂眼赤,氣促心煩,坐臥不安,狂渴飲水,穀道傾陷,時復面容如妝,飲食不進者難治。〔薛〕錢仲陽云:瀉痢黃赤黑,皆熱也。

十灰散

  • 1.《胎產心法》:「若有血塊痛而形色脫,或有汗,或氣促,宜服加參生化止崩湯以益氣,使陽生而陰血自旺,非十灰散之可止者。如血塊痛止,或產後半月外崩證者,又宜滋榮益氣止崩湯,或升舉大補湯,少佐黃連墜火,寧血歸經,或用《尊生》升舉大補湯亦妙。亦有少腹空痛,不可誤認有瘀,察其下血少而無紫塊者是也。

瀉青丸

  • 1.《續名醫類案》:「一痘後驚搐,氣促痰喘,口開目直,二便閉澀,此類急驚,乃風邪有餘症,宜清涼解散瀉氣,以天麻抱龍瀉青丸治愈。

五皮散

  • 1.《蘭臺軌範》:「_五皮散_(《局方》),治風濕客於脾經,氣血凝滯,以致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促急。兼治皮水,妊娠胎水。

五味異功散

  • 1.《醫醫偶錄》:「嘈雜者,躁擾不寧,得食暫已,氣促食少,中虛挾痰也,五味異功散主之。
  • 2.《醫學答問》:「有郁者,宜逍遙散;不能食者,胃氣虛而難受也,宜六君子湯;胃脘痛者,心悸怔忡喜按,宜歸脾湯或四君子,加柴胡、木香;停滯者,土虛不化也,宜枳朮丸;濕腫者,土不勝濕也,宜香砂六君子湯;痰者,土衰濕化也,宜六君子湯;嘈雜者,躁擾不安,得食暫已,氣促食少,中虛挾痰也,宜五味異功散。

宣毒發表湯

  • 1.《麻疹專論》:「壯熱無汗,皮膚乾燥,必風寒阻滯,麻疹難出,或腹脹痛,或發氣促,速與疏解,宣毒發表湯主之(方見驗麻)。冬月加紫蘇葉,使毒從汗解,元府開而麻疹透,衛中之表邪隨之而散矣。

達原飲

  • 1.《全國名醫驗案類編》:「_原因_,風熱客於會厭,咽痛音啞。醫以養陰清肺,咽痛愈而胸閉,畏寒而惡食。易醫以溫表主之,遂變發熱肢痛。又易醫以桂麻姜辛投之,又變淋漓氣餒頭暈。醫又謂病變冬溫,投以達原飲,遂變氣促鄭聲(喊叫亂言為譫語,聲細語重為鄭聲),耳鳴舌燥,諸醫束手,告以不治。

保元湯

  • 1.《痘科輯要》:「泄瀉日久,內虛腹脹作喘者,宜陳氏木香散(百三十八)。痘漿半足而倒靨喘脹者,宜保元湯(一百七十)加防風調獨聖散,用穿山甲(炒)、朱、麝一分,痘密以致鼻塞,口中氣促似喘者,此非喘也,不必施治。

全真一氣湯

  • 1.《馮氏錦囊秘錄》:「余侄孫年止三歲,身熱咳嗽數日,適鄉間痘瘡盛行,因有近醫以疏散風痰,兼行托痘為治,至六七日後,熱勢更甚,乾噦吐蛔,神昏氣促,食乳即吐,目閉不語,面青目直,哭無涕淚,乃來告急,余視之,此子先天不足,故面色㿠白皮細,初受外感雖輕,而中氣之虛已甚,復加疏散透托,元陽湯液皆兩亡矣。

控涎丹

  • 1.《古今醫統大全》:「_控涎丹_,治水氣喘逆浮腫,喘嗽氣促。(方見痰飲門。)

異功散

  • 1.《景岳全書發揮》:「若血虛熱毒未清者,宜四物加牛蒡、木通、山楂。熱毒未清,如此三味,未必能清,宜金銀花、甘草之類為主。○若因食少,脾胃氣虛而不收者,宜六氣,或六物煎。六物不利於脾胃。○若當靨不靨之際,忽見頭面溫,足指冷,身不熱,或泄瀉腹脹,氣促煩渴,急與陳氏異功散,或九味異功煎。
  • 2.《古今醫鑑》:「_異功散_,治小兒痘瘡欲靨之際,頭溫足指冷,或腹脹泄瀉,口渴氣促,或身不熱,寒戰,悶亂不寧,臥則哽氣,煩渴咬牙,急服此。切不可與蜜水、紅柿、西瓜、梨果食之。
  • 3.《保嬰撮要》:「陳文宿先生云:痘瘡六日至七日,肥滿紅活光澤,八日至九日,肥滿蒼蠟色者,皆不須服藥。如身溫氣促,口乾肚脹,足冷寒戰咬牙,飲水瀉渴者,急用木香散加官桂、丁香服之,如不愈,服異功散。蓋咬牙者,齒槁也。竊謂:前症若手足並冷,渴飲熱湯,大便泄瀉者,陽氣虛寒也,宣熱補之。
  • 4.《古今醫鑒》:「_異功散_,治小兒痘瘡欲靨之際,頭溫足指冷,或腹脹泄瀉,口渴氣促,或身不熱,寒戰,悶亂不寧,臥則哽氣,煩渴咬牙,急服此。切不可與蜜水、紅柿、西瓜、梨果食之。
  • 5.《醫學綱目》:「張巽之云:吐瀉渴少食為裡虛,異功散減官桂主之。此症瀉渴,不可吃蜜水。痘出之間不光澤,不起發,根窠不紅,或瀉渴,或腹脹,或氣促,是為表裡俱虛,與異功散,送下七味肉豆蔻丸治之。(異功散方見痘出不快。)

滾痰丸

  • 1.《幼科心法要訣》:「痰癇平素自多痰,發時痰壅在喉間,氣促昏倒吐痰沫,一捻金方1),與滾痰丸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