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肝風」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肝風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由肝陽上亢所致,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眼花、肢體震顫、抽搐等。

肝風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

  • 肝陽上亢:肝陽是指肝臟陽氣過盛,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眼花、耳鳴、急躁易怒、失眠多夢等。
  • 肝陰不足:肝陰是指肝臟陰液不足,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眼花、視物模糊、耳鳴、耳聾、腰膝酸軟、腿腳無力等。

肝風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頭暈目眩:是肝風最常見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頭暈、眼花、視物不清。
  • 肢體震顫:是肝風的另一個常見症狀,主要表現為手足震顫、肌肉跳動。
  • 抽搐:是肝風最嚴重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全身抽搐、不省人事。

肝風的治療主要以平肝熄風為主,常用中藥有羚羊角、白礬、天麻、鉤藤等。

肝風是中醫古代疾病,雖然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但我們還是要了解它的相關知識,以便在出現相關症狀時能夠及時就醫。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承氣湯

  • 1.《經方實驗錄》:「熱毒熏灼神經,則見痙攣抽搐,是即所謂肝風動陽。羚羊角能涼和神經,使之舒靜,故用之得法合量,可以治大承氣所不能治之證。他藥如石決、鉤鉤、蠍尾、蜈蚣,皆可以為佐。張氏錫純善用本藥,余心折之。

小建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秦(四十七歲),血虛肝風頭暈(玉女煎加減,方如鮮花,恰當病情。)
  • 2.《三家醫案合刻》:「經以腎司二便,若腎無藏液,下竅氣不運化,腸中即不能通水液之燥。水火吸消為多,議知、柏苦寒,滋其水源,龜甲性潛,以通其陰,人中白咸重以入下,蓯蓉鹹溫以通便,少佐肉桂化肝風以制木,是為穩當方法。

小柴胡湯

  • 1.《續名醫類案》:「薛立齋治一婦人,素性急,患肝風之症,常服搜風順氣丸、秦艽湯之類,後大怒吐血,唇口牽緊,小便頻數,或時自遺,此肝火旺而血妄行,遂用小柴胡湯加山梔、丹皮漸愈。一年之後,又大怒吐血,誤用降火祛風化痰之劑,大便頻數,胸中少食。用清氣化痰之劑,嘔而不食,頭暈口乾,不時吐痰。
  • 2.《醫學入門》:「耳瘡三焦肝風熱,耳瘡發熱焮痛,屬三焦、厥陰風熱者,柴胡清肝湯、梔子清肝湯;中氣素虛者,補中益氣湯加酒炒山梔、黃芩、牛蒡子。寒熱作痛,屬肝風熱者,小柴胡湯加山梔、川芎。

五苓散

  • 1.《怡堂散記》:「五苓散,仲景太陽膀胱腑之下藥也。太陽之邪在表則汗而發之,在裡則引而竭之,此仲景制方之義也。後人通治濕熱泄瀉小便不利者多效,遂為濕家通用之方。曾世榮治小兒驚風泄瀉用五苓散以瀉丙火滲土濕,云:內有桂能抑肝風而扶脾土。可謂善用五苓者矣。
  • 2.《馮氏錦囊秘錄》:「小兒驚風及泄瀉,並宜用五苓散,以瀉丙火,滲土濕,蓋內有肉桂能抑肝風而扶脾土也。
  • 3.《本草詳節》:「又能疏導肝氣,以破血瘀;大熱行血,故墮胎產;直入肝腎,故利筋骨;補陰藥中用二三分,可行□滯;至於喉痹咳逆,則從治而引火歸元也;內托癰痘,引血化膿,亦必癰痘陰寒,血脈凝滯,用其熱以通迅而已。曾世榮言:小兒驚風及泄瀉,並宜用五苓散瀉丙火、滲土濕,內有桂,能抑肝風而扶脾土。

四物湯

  • 1.《醫學原理》:「如咳嗽,宜前藥再加青皮、香附。乃或用四物湯加青皮等藥以疏肝風。

真武湯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今之醫家,動以瞤動為肝風,殆不然也(按此證仲師不出方治,似宜真武湯加五味、乾薑、細辛,未知然否)。

逍遙散

  • 1.《醫述》:「總之,陰戶腫痛,薛氏謂即婦人便毒,有在小腹兩拗者,有在玉門內外者,治法不同,概投散血攻毒之藥可乎?○又有陰癢,《大全》云:婦女陰癢者,是蟲蝕於陰內,微則癢,重乃痛。此蟲屬肝風所化,治以清肝為主(宜柴胡清肝湯、逍遙散)。外用藥納陰中(宜桃仁泥、雄黃末、雞肝納陰中)。

甘草湯

  • 1.《沈菊人醫案》:「(案7)吳。經行腹痛,頭暈心嘈,飲以甘草湯其痛即止,顯然營液內虛,肝風戕賊,肝為藏血之臟,脾為生化之源,凡經行之際,諸經之血交會於衝脈,衝脈隸胃,陽明所司,肝胃膜本相連。下血則血舍空虛,肝陽化風得以戕賊其土,肝性剛苦急。法當以甘緩之,故得甘而痛緩也。

獨活寄生湯

  • 1.《得心集醫案》:「趙近仁,年將五十,須鬢已蒼,左䚡自肩臑肘胛,麻木不舒,腦中鳴響。醫者見其滿面油光,飲食如常,輒稱其氣血之華,誰識真陽外露,肝風內鼓?所服之藥,不出獨活寄生湯之法,欲為驅風,適以招風,乃由平時不講內外之風故耳。即有進以八珍之屬,冀其血行風滅,無如杯水車薪,不濟所事。

還少丹

  • 1.《未刻本葉氏醫案》:「向有肝風乘胃。陰弱可知。近頭痛轉在右太陽。且鼻衄。上焦未免暑風侵焉。

羚角鉤藤湯


柴胡清肝湯

  • 1.《醫學入門》:「耳瘡三焦肝風熱,耳瘡發熱焮痛,屬三焦、厥陰風熱者,柴胡清肝湯、梔子清肝湯;中氣素虛者,補中益氣湯加酒炒山梔、黃芩、牛蒡子。寒熱作痛,屬肝風熱者,小柴胡湯加山梔、川芎。
  • 2.《醫述》:「總之,陰戶腫痛,薛氏謂即婦人便毒,有在小腹兩拗者,有在玉門內外者,治法不同,概投散血攻毒之藥可乎?○又有陰癢,《大全》云:婦女陰癢者,是蟲蝕於陰內,微則癢,重乃痛。此蟲屬肝風所化,治以清肝為主(宜柴胡清肝湯、逍遙散)。外用藥納陰中(宜桃仁泥、雄黃末、雞肝納陰中)。

六味地黃丸

  • 1.《三家醫案合刻》:「診得真氣久不周於四肢,又暴受暑邪類中,遺溺目瞑,脈弦數而上承魚際,肝風為足厥陰,暑風為手厥陰,手足兩經得病,喑而不能言者不治,且移至近地涼處為病室,外解暑邪,內用對證之藥以救其逆。

川芎茶調散

  • 1.《成方便讀》:「川芎茶調散,薄荷(八錢),川芎,荊芥(各四錢),羌活,白芷,炙甘草(各二錢),防風(一錢半),細辛(一錢),共為末,每服三錢,食後茶調下。治風邪上攻,留而不去,則成頭風,或偏或正,作止無時,盛則憎寒壯熱,或肝風上乘,頭目暈眩等證。夫頭痛久而不愈,即為頭風。
  • 2.《銀海精微》:「充風淚出者,症非一也,有腎虛不生肝木,肝經受風而虛損,故木動也,迎風而淚出也,肝經虛者,宜服止淚補肝散止之。大止淚之法,點用重藥,熱淚者服川芎茶調散,點用清涼散,肝風者宜蒼朮止之。不赤不痛淚出,是謂之風淚,腫痛赤澀淚出者此熱淚也。
  • 3.《醫方集解》:「薄荷、荊芥,並能消風散熱,清利頭目,故以為君(辛香輕清,能入肝經氣分而搜風熱,肝風散則頭目清明);同諸藥上行,以升清陽而散鬱火(清陽不升,則濁陰上干,故頭痛)。加甘草者,以緩中也;用茶調者,茶能上清頭目也(《湯液》云:茶苦寒下行,如何是清頭目。
  • 4.《成方切用》:「羌活治太陽頭痛,白芷治陽明頭痛,川芎治少陽頭痛,細辛治少陰頭痛,防風為風藥卒徒,皆能解表散寒。以風熱在上,宜於升散也。頭痛必用風藥者,以巔頂之上,惟風可到也。薄荷荊芥,並能消散風熱,清利頭目,故以為君。(辛香輕清,能入肝經氣分,而搜風熱,肝風散,則頭目清明。

玉女煎


二陳湯

  • 1.《醫學摘粹》:「眩暈者,眩冒而旋轉不定也。如因肝風痰飲而致者,統以二陳湯加味主之。如因虛而致者,以一味鹿茸酒主之。如因火亢而致者,以一味大黃散主之。

續命湯

  • 1.《千金翼方》:「肝中風者,但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眼連額微有青者,肝風之證也,若唇色青面黃尚可治,急灸肝俞百壯,急服續命湯。若色大青黑者,此為肝已傷,不可復治,數日而死。

白朮散

  • 1.《仁術便覽》:「上竄咬牙額上紅是心熱,加黃連、甘草。目連閃是肝熱,加柴胡、防風、甘草。左腮紅是肝風,瀉青散。右腮紅是肺風,瀉白散。鼻上紅是脾熱,瀉黃散。耳上紅是腎熱,加知母、黃柏、炙甘草。無故忽然大叫者必死,是火大發,其氣虛甚故也。

消風散

  • 1.《醫方集解》:「薄荷、荊芥,並能消風散熱,清利頭目,故以為君(辛香輕清,能入肝經氣分而搜風熱,肝風散則頭目清明);同諸藥上行,以升清陽而散鬱火(清陽不升,則濁陰上干,故頭痛)。加甘草者,以緩中也;用茶調者,茶能上清頭目也(《湯液》云:茶苦寒下行,如何是清頭目。

防風通聖散

  • 1.《成方切用》:「)折跌損傷,瘀血便血,腸風痔漏。手足瘛瘲,驚狂譫妄。(肝風胃火。)丹斑癮疹。(風熱在胃也。)

白虎加人參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乃後世方書用此二藥以治虛勞之證者甚多,即名醫如吳鞠通,其治溫邪深入下焦,熱深厥深,脈細促,心中憺憺大動,此邪實正虛,肝風煽動將脫,當用白虎加人參湯,再加龍骨、牡蠣,庶可挽回,而吳氏竟治以三甲復脈湯,方中鱉甲、龜板並用,雖有牡蠣之收澀,亦將何補?此乃名醫之偶失檢點也。

敗毒散

  • 1.《醫學入門》:「火盛生蟲,即腐草為螢意也。蟲疥,癢不知痛,延蔓易於傳染。便秘者,肝風熱甚,蘆薈丸,或敗毒散,磨羚羊角汁刺之;久者,古苦皂丸。便利者,肝經火鬱,逍遙散,磨羚羊角汁刺之;久不愈者,胡麻散。但諸瘡久則生蟲,須兼外治敷洗。

小續命湯

  • 1.《古今醫統大全》:「滄州翁治一人,病下利完穀,眾以洞泄中寒,服理中、四逆輩,轉劇。脈兩尺寸俱弦長,右關浮於左關一倍,自外皆如草滋,知肝風傳脾,因成飧泄,非臟寒也,以小續命湯損麻黃加白朮,服三五升利止。續命非止利之藥,飲不終劑而利止者,以從本治故也。

瀉青丸

  • 1.《推拿抉微》:「目連眨者,肝有風也。凡病或新或久,肝風入目,上下左右因風吹,兒不能任,故連眨也,瀉青丸。目直視者,肝有熱也。熱氣入目,障其筋脈,目之兩角俱緊,不能轉運,故直視也,瀉青丸。
  • 2.《醫學啟源》:「小兒但見上竄及搖頭咬牙,即是心熱,黃連、甘草。目連閃,肝熱,柴胡、防風、甘草。若左腮紅,是肝風,與錢氏瀉青丸。〔右〕腮紅,肺熱,與瀉白散。額上紅者,是心熱,與黃連一味。鼻上紅,是脾熱,與錢氏瀉黃散。頦上紅者,腎熱,知母、黃柏皆二制,甘草炙。
  • 3.《玉機微義》:「傷食後發搐錢氏曰因食得之身體溫多唾多睡或吐不思食而發搐當先定搐搐退白餅子下之後與安神丸潔古曰傷食發搐謂不因他病忽然而搐此因飲食過度致損脾胃故見多睡或吐不思食脾胃既虛引肝風則發搐當先定其搐加羌活防風煎下瀉青丸後用白餅子下其食漸漸用調中丸異功散養其氣
  • 4.《醫學啓源》:「小兒但見上竄及搖頭咬牙,即是心熱,黃連、甘草。目連閃,肝熱,柴胡、防風、甘草。若左腮紅,是肝風,與錢氏瀉青丸。〔右〕腮紅,肺熱,與瀉白散。額上紅者,是心熱,與黃連一味。鼻上紅,是脾熱,與錢氏瀉黃散。頦上紅者,腎熱,知母、黃柏皆二制,甘草炙。

葦莖湯

  • 1.《三家醫案合刻》:「明系肝風上冒,右尺脈碎亂搏指,此乙癸同源,腎肝同病也。但少陰之脈,不至於巔,惟厥陰能至,以肝為重,腎次之。

三甲復脈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乃後世方書用此二藥以治虛勞之證者甚多,即名醫如吳鞠通,其治溫邪深入下焦,熱深厥深,脈細促,心中憺憺大動,此邪實正虛,肝風煽動將脫,當用白虎加人參湯,再加龍骨、牡蠣,庶可挽回,而吳氏竟治以三甲復脈湯,方中鱉甲、龜板並用,雖有牡蠣之收澀,亦將何補?此乃名醫之偶失檢點也。

至寶丹

  • 1.《濕溫時疫治療法》:「此由濕溫化火,竄經入絡,內陷心臟,陡動肝風也,治宜大劑犀地清神湯,重加瓜霜紫雪,清心透絡,瀉肝熄風,或用加減神犀湯合犀珀至寶丹,清營解毒,通血宣竅,急救得法,尚可十全三四。
  • 2.《全國名醫驗案類編》:「_療法_,首當清熱熄風,故以翹、竹、桑、菊、鉤藤為君,其次潤燥舒筋,故以鮮地、元參為臣,木瓜為使。然痙厥兼臻,肝風挾痰,直衝神經,故佐以至寶丹之開竅清神,以定昏厥也。

鉤藤散

  • 1.《沈氏尊生書》:「或肝風虛動頭痛,而兼目眩耳聾(宜生熟地黃丸、鉤藤散)。

三生飲

  • 1.《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廉按,薛院判人參三生飲,施於中風挾寒、寒痰壅閉之危證,確係急救良法,若誤用於積熱釀痰、肝風沖逆,以致壅塞氣道者,則反速其斃。故醫者不必拘於西北多真中、東南多類中,及真中屬實、類中屬虛等說,以橫於胸中,總須隨證辨其虛實,析其寒熱,而施治法也。

阿膠雞子黃湯

  • 1.《重訂廣溫熱論》:「景岳新方),調補脾陽以疏肝。若胃液已虧肝風內擾者,則以阿膠雞子黃湯、桑丹泄肝湯(冬桑葉二錢,醋炒丹皮錢半,石決明六錢,茯神木三錢,生白芍四錢,東白薇三錢,大麥冬二錢,鮮石斛三錢,木瓜八分,童便一鍾沖。廉臣驗方)等,調補胃陰以柔肝。

異功散

  • 1.《隨息居重訂霍亂論》:「水煎服。肝風動而身痛肢浮者,加木瓜、薑、棗。
  • 2.《玉機微義》:「傷食後發搐錢氏曰因食得之身體溫多唾多睡或吐不思食而發搐當先定搐搐退白餅子下之後與安神丸潔古曰傷食發搐謂不因他病忽然而搐此因飲食過度致損脾胃故見多睡或吐不思食脾胃既虛引肝風則發搐當先定其搐加羌活防風煎下瀉青丸後用白餅子下其食漸漸用調中丸異功散養其氣

復脈湯

  • 1.《雜病廣要》:「一人手足搐掣,似角弓反張狀,遍體動搖,不能安臥,兩晝夜無寧刻,即脈亦難診。予用炙甘草湯,二劑立瘳。(程星海)(按:此蓋陰虛筋急證,原文冗而少要,今僅節錄。又《臨證指南·肝風門》有復脈湯去參、薑、麻仁案,旨趣不了,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