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喘滿」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喘滿是中醫學上的一個病證,主要表現為呼吸急促、氣喘不止、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等症狀。

喘滿的病因多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肺主呼吸,脾主運化,腎主水液代謝。當肺功能失調,則可導致氣道阻塞,呼吸不暢;當脾功能失調,則可導致水濕停聚,痰液增多;當腎功能失調,則可導致水液代謝障礙,水腫形成。

喘滿的治療以宣肺、利水、化痰為主。常用中藥有麻黃、杏仁、白果、陳皮、半夏、茯苓、澤瀉、白朮等。

喘滿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

  • 戒菸限酒,避免接觸粉塵、煙霧等有害物質。
  •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蔬果,少吃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
  • 適量運動,增強體質。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激動。

喘滿是中醫學上的一個常見病證,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麥門冬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消渴,身熱,喘而咽喉不利者,加天花粉。大便燥結,腹微滿者,兼用調胃承氣湯。治久咳,勞嗽,喘滿短氣,咽喉不利,時噁心嘔吐者。《肘後方》曰:『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按生薑甘草湯證亦如爾云,可疑。今驗病者,此方為勝。」
  • 2.《醫方論》:「麥門冬湯,解之者多談玄理,予則謂初起便見喘滿,則明是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水溢高原也。擬以桑白皮、栝蔞皮、苡仁米等代之,亦未為不可。

半夏厚朴湯

  • 1.《皇漢醫學》:「《導水瑣言》曰:「又水氣蓄滯於心胸而難利,用吳茱萸、橘皮湯等而不通利者,可用半夏厚朴湯加犀角。又小瘡、頭瘡,內攻而腫,不至喘滿甚,只腹脹而小便難者,亦妙。」

麻黃湯

  • 1.《活幼心書》:「治傷寒頭疼發熱,身痛無汗喘滿,又治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痛,八九日,表證不解者。
  • 2.《証治準繩‧幼科》:「_麻黃湯_,治太陽證頭疼發熱,身痛惡風,無汗喘滿,脈浮緊,八九日不解,當發汗,汗已,煩悶瞑目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傷寒頭痛,發熱惡風,骨節疼痛,喘滿無汗。
  • 4.《保嬰撮要》:「_麻黃湯_,治太陽症,頭疼發熱,身頭惡風,無汗喘滿,脈浮緊,八九日不解,當發汗,汗已煩悶瞑目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 5.《傷寒大白》:「此言太陽表邪為重,故以太陽經絡而分輕重也。又云合病並病,要看症之多少輕重,舍少從多,舍輕從重主治,未可盡執經絡上分輕重。又見仲景於太陽陽明合病,見嘔加半夏,不加太陽藥。太陽陽明合病,見喘滿用麻黃湯,不用陽明藥。下文太陽陽明合病,見下利用黃芩湯清少陽,不用太陽藥。
▼ 展開更多

小承氣湯

  • 1.《醫方論》:「此治邪在中、上兩焦之正法也。注中但有譫語潮熱、喘滿等症,而無腹脹堅滿之象,故減去芒硝,不使伐無病之地以劫陰。略一加減,必有精義,規矩方圓之至也。
  • 2.《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更煩熱喘滿者,並可用小承氣湯復下之,若大下後身熱不退心中結痛,
  • 3.《醫通祖方》:「治痘瘡乾紫,便秘喘滿。
  • 4.《景岳全書》:「(仲景),小承氣湯,治病在太陰,無表證,汗後潮熱狂言,腹脹脈實,六七日不大便,喘滿者。
  • 5.《張卿子傷寒論》:「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 展開更多

小青龍湯

  • 1.《仁齋直指方論》:「金沸草散,治外感風寒,痰氣內郁,咳唾稠黏。參蘇飲亦治外感風寒,痰飲停積胸膈,咳嗽氣促,言語不能相續。(並見傷風門。),小青龍湯,治外感風寒,內生溢飲、支飲,倚怠喘滿。(方見咳嗽門。)蘇子降氣湯,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方見諸氣門。)
  • 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溢飲、支飲,倚息不得臥,及喘滿者。
  • 3.《活人事證方後集》:「_小青龍湯_,治溢飲、支飲,倚息不得臥,及喘滿者。
  • 4.《醫學研悅》:「青龍者,東方木神,主發育萬物,二方以發散為義,故名之。凡太陽症,傷寒見風,或傷風見寒,是為榮衛兩傷,大青龍湯主之。若無煩躁,有自利者,不可用,用之亦量虛實,不可過,過則有肉瞤筋惕之病。至有咳嗽、喘滿、嘔吐者,又須小青龍湯。

四物湯

  • 1.《奇效良方》:「若婦人虛勞氣弱,咳嗽喘滿,宜厚朴六合。
  • 2.《不居集》:「江應宿治周三者,年近三十,潮熱咳嗽咽啞,診之六脈弦數。周故以酒豪,先年因酒後嘔血,是年又復嘔血數升,遂咳不止,百治不應,飲食遞減,煩躁喘滿,江與四物湯換生地,加貝母、丹皮、阿膠、麥冬、五味煎服,加生蔗汁一小酒杯,薑汁少許,嗽漸止。食少,再加白朮、茯苓、人參,食漸進。

白虎湯

  • 1.《奇效良方》:「且正患瘡疹中,暑氣大作,則或煩躁而咽痛,或喘滿而作渴,此乃暑氣與瘡疹表裡熱氣並遏,壅滯而出不快,宜與白虎湯荊芥散。如出瘡疹中遇天氣暴寒,令兒膚腠秘密,寒氣結聚出不快者,宜用麻黃正氣散之類。
  • 2.《經驗良方全集》:「因暑氣壅閉,熱毒反致內攻,煩渴喘滿,昏悶如狂者,四苓散加辰砂、麥冬,或白虎湯、解毒湯。有表症亦宜發散。
  • 3.《痘治理辨》:「有班點見齊,血包結起遲者,若便秘、渴而腹脹,宜勻氣解毒,甚熱者宜利小便。有正患痘疹,中遇暑氣大作,或煩渴咽痛,或喘滿作渴,此乃暑熱與瘡熱並遏,壅滯而出不快,宜白虎湯、荊芥散。有大小便秘,氣壅遏而出不快,宜紫草木通散。有痘疹發而不出者,鉤藤紫草散。

黃芩湯

  • 1.《幼科類萃》:「咽痛者大如聖散、鼠黏子湯。喘滿氣壅者麻黃、黃芩湯。煩渴者甘草散、烏梅湯。下痢嘔吐者木香湯、理中湯。

當歸散

  • 1.《奇效良方》:「水腫之疾,多由腎水不能攝養心火,心火不能滋養脾土,故土不制水,水氣盈溢,氣脈閉塞,滲透經絡,發為浮腫之證。心腹堅脹,喘滿不安。
  • 2.《証治準繩‧類方》:「_當歸散_,水腫之疾,多由腎水不能攝養心火,心火不能滋養脾土,故土不制水,水氣盈溢,氣脈閉塞,滲透經絡,發為浮腫之證,心腹堅脹,喘滿不安。
  • 3.《沈氏尊生書》:「)有腫而心腹堅脹喘滿者(宜當歸散;)有頭身俱腫,腹前脹疼者(宜蟠桃丸;
  • 4.《濟陽綱目》:「_三因當歸散_,水腫之疾,由腎水不能攝心火,心火不能養脾土,脾土不能制水,水氣盈溢,氣脈閉塞,滲透經絡,發為浮腫之證,心腹堅脹,喘滿不安。

葛根湯

  • 1.《兒科要略》:「(四)葛根湯,治太陽與陽明合病,或利,或嘔,或小便少,或發熱無汗,或喘滿不食,或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豬苓湯

  • 1.《聖濟總錄》:「治傷寒表不解,心下喘滿,及大小便難豬苓湯方

小半夏湯

  • 1.《金匱方歌括》:「元犀按。傷寒論云。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此云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者。可知內無瘀熱矣。蓋喘滿屬中氣虛弱。故曰不可除熱。師恐後人誤投寒劑傷中。故立小半夏湯以救誤治也。用半夏和胃以鎮逆。生薑溫理中臟。中溫則升降自如。而喘滿嘔逆自愈。

大承氣湯

  • 1.《傷寒括要》:「陽明病。潮熱譫語。腹滿而喘。手足濈然汗者。大便已硬。此湯主之。潮熱者。陽明內實也。譫語喘滿者。熱聚於胃也。手足汗出。知大便已硬。非大承氣不能療也。承者順也。胃為水穀之海。邪氣入胃。胃氣壅滯。糟粕秘結。必盪滌之。正氣乃順。故有承氣之名也。王冰曰。

五苓散

  • 1.《赤水玄珠》:「仲景云: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以五苓散主之。

防己黃耆湯

  • 1.《醫碥》:「(不可大發。)已得汗而發熱不去者,敗毒散加蒼朮一錢、防己五分。若兼感寒則無汗,慘凜煩痛,五積散(見中寒)和除濕湯(見中濕)、五苓散各半帖。若感寒又感風者,汗出身重,惡風喘滿,骨節煩痛,狀如歷節風,臍下至腳冷痹,不能屈伸,所謂風寒濕合而為痹也,防己黃耆湯或五痹湯(見痹)。
  • 2.《醫辨》:「因於濕者,遇陰雨即發,身體沉重,宜除濕蠲痛湯,佐以竹瀝、薑汁,或大橘皮湯。傷濕而兼感風寒者,汗出身重,惡風,喘滿,骨節煩疼,狀如歷節風,臍下連腳冷痹,不能屈伸,宜防己黃耆湯或五痹湯。

桂枝湯

  • 1.《圓運動的古中醫學》:「表病攻裏,故表病不解而加喘滿。桂枝湯解表,加杏仁、厚朴溫降肺胃以消太陰之喘滿也。

黃連解毒湯

  • 1.《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黃連解毒湯_,治傷寒雜病、熱毒煩悶、乾嘔口燥、呻吟喘滿,或下後發熱煩渴飲水不解,以此治之。(方見火門)
  • 2.《醫方捷徑指南全書》:「_黃連解毒湯_,治傷寒染病燥熱毒,煩悶乾嘔,口燥呻吟,喘滿陽厥及深蓄熱內甚,俗多妄為陰毒者,及汗下吐後,寒涼諸藥不能退熱勢,而感症同法。
  • 3.《醫方選要》:「黃連解毒湯,治傷寒、雜病,熱毒煩悶,乾嘔口燥,呻吟喘滿,陽厥極深,蓄熱於內,傳為陰毒,並皆治之。
  • 4.《萬病回春》:「_黃連解毒湯_,治傷寒大熱不止、煩躁乾嘔、口渴喘滿、陽厥極深、蓄熱內甚及汗吐下後,寒涼不能退其熱者。
  • 5.《黃帝素問宣明論方》:「_黃連解毒湯_,治傷寒雜病,熱毒煩悶,乾嘔口燥,呻吟喘滿,陽厥極深,蓄熱內甚,俗妄傳為陰毒者。及汗下吐後,寒涼諸藥不能退熱勢。兩感證同法。
▼ 展開更多

溫膽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膽虛寒,眩厥足痿,指不能搖,躄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虛勞煩擾,因驚膽懾,奔氣在胸,喘滿浮腫,不睡。

木防己湯

  • 1.《方機》:「喘滿心下痞堅者。
  • 2.《退思集類方歌註》:「治膈間支飲,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者。
  • 3.《經方例釋》:「_木防己湯方_(《金匱要略》),治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脈沉緊,曾經吐下者。
  • 4.《金匱懸解》:「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 5.《證類本草》:「張仲景治傷寒有增減木防己湯,及防己地黃、五物防己、黃耆六物等湯。深師療膈間支滿,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吐下之乃愈,木防己湯主之。木防己二兩,石膏二枚,雞子大。碎,綿裹,桂心二兩,人參四兩,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 展開更多

旋覆花湯

  • 1.《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_旋覆花湯_,治產後傷風,感寒,暑濕咳嗽,喘滿,痰涎壅塞,坐臥不安。
  • 2.《世醫得效方》:「治產後血風,感寒暑濕,喘滿,痰涎壅甚,咳嗽,坐臥不寧。

三子養親湯

  • 1.《成方便讀》:「三子養親湯,紫蘇子沉水者,白芥子,萊菔子(各微炒研),煎服。治老人氣實痰盛,喘滿懶食等證。夫痰之生也,或因津液所化,或由水飲所成,然亦有因食而化者,皆由脾運失常,以致所食之物,不化精微而化為痰。然痰壅則氣滯,氣滯則肺氣失下行之令,於是為咳嗽,為喘逆等證矣。
  • 2.《成方切用》:「(韓𢘅),治老人氣實痰盛,喘滿懶食。(痰不自動,因火而動,氣有餘便是火。氣盛上壅,故喘。痰火塞胸,故懶食。)
  • 3.《醫方集解》:「治老人氣實痰盛,喘滿懶食(痰不自動,因火而動。氣有餘便是火。氣盛上湧故喘,痰火塞胸故懶食)。

二陳湯

  • 1.《一見能醫》:「潔古曰:咳者有聲而無痰,傷於肺氣。嗽者有痰而無聲,動於脾濕。咳嗽者有聲有痰,因傷肺氣而動於脾濕也。又曰:鼻塞聲重惡寒者,風寒也。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者,痰飲也。有聲痰少面赤者,火鬱也。盜汗出,痰多作寒熱者,勞嗽也。動則喘滿,氣急息重者,肺脹也。

瓜蒂散

  • 1.《普濟本事方》:「又記一家病身體痛,面黃喘滿,頭痛,自能飲食,大小便如經。予診之脈大而虛,鼻塞且煩。予曰:非濕熱宿谷相摶,此乃頭中寒濕,茵陳五苓不可行也。仲景云:濕家病身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能自飲食,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

大陷胸丸

  • 1.《醫方論》:「變湯為丸,加葶藶、杏仁以泄肺氣,是專為上焦喘滿而設。

補中益氣湯

  • 1.《醫方集解》:「《醫貫》曰;治腫滿先以脾土為主,宜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或疑水脹喘滿,而純補之劑不益脹滿乎,曰:肺氣既虛,不可復行其氣;腎水既衰,不可複利其水;純補之劑,初覺不快,過時藥力得行,漸有條理矣。昂按:此即《內經》塞因塞用之義)。

消風散

  • 1.《嬰童百問》:「或因食熱毒之物,誕生之後,兒多虛痰,氣急喘滿,眼目眵淚,神困呵欠,不得伸舒,呃呃作聲,大小便不利,或通利即有血水,甚則手常拳緊,腳常搐縮,眼常斜視,身常掣跳,皆由胎中受熱,宜速與大連翹飲子,解散諸熱,次與消風散數服無恙。其胎驚、胎風、自見本症,茲不贅述。

六君子湯

  • 1.《醫方集解》:「《醫貫》曰;治腫滿先以脾土為主,宜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或疑水脹喘滿,而純補之劑不益脹滿乎,曰:肺氣既虛,不可復行其氣;腎水既衰,不可複利其水;純補之劑,初覺不快,過時藥力得行,漸有條理矣。昂按:此即《內經》塞因塞用之義)。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 1.《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云:「治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之不煩渴有水氣者。」然茫然之議論,難以為確據。又當有喘滿之證,然是亦非必有之證,故難為定則也。由余之實驗,本條明述急性、多發性關節炎之證治。苟存其證,於他病亦可活用之,無待言矣。
  • 2.《方機》:「發熱皮膚枯燥喘滿(桃花)者。

金沸草散

  • 1.《醫學正傳》:「_金沸草散_(活人),治傷寒咳嗽,頭疼發熱,胸膈痰壅,喘滿等證。

參蘇飲

  • 1.《胎產心法》:「_二味參蘇飲_,治惡露入胞,脹大不能出,及產後敗血沖肺,喘滿面赤幾死者。
  • 2.《婦科秘書》:「_二味參蘇飲_,治惡露入胞,脹大不能出,及產後敗血沖肺喘滿,面赤幾死者。

導水茯苓湯

  • 1.《校注醫醇賸義》:「_導水茯苓湯_,治頭面遍身腫如爛瓜,手按之塌陷,手起則隨手而起,喘滿倚息,小便澀少。
  • 2.《醫學實在易》:「導水茯苓湯,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如爛瓜之狀,按而塌陷,胸腹喘滿,不能轉側安睡,飲食不下,小便秘澀,溺出如割,或如豆汁而絕少,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者,用此即漸利而愈。
  • 3.《景岳全書》:「(《良方》),導水茯苓湯,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之狀,按而塌陷,胸腹喘滿,不能轉側安睡,飲食不下,小便秘澀,溺出如割,或如黑豆汁而絕少,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者,用此即漸利而愈。
  • 4.《症因脈治》:「_導水茯苓湯_,原文治遍身腫,喘滿倚息,不能轉身,飲食不下,小便溺出如割而
  • 5.《醫宗必讀》:「_導水茯苓湯_,治遍身水腫,喘滿,小便閉澀,諸藥不效者,用此即愈。

瀉白散

  • 1.《顧松園醫鏡》:「_瀉白散_,治肺熱咳嗽,喘滿氣急。〔火乘肺則為咳,為氣急,氣上逆則喘滿。〕
  • 2.《蒼生司命》:「_瀉白散_,治肺火為患,氣急喘滿。
  • 3.《方症會要》:「治肺火為患喘滿氣急: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各一錢)
  • 4.《醫學原理》:「如肝熱,則手尋衣領及亂捻,瀉青丸主之。壯熱,飲水,喘滿,瀉白散主之。
  • 5.《醫方考》:「肺火為患,喘滿氣急者,此方主之。

葦莖湯

  • 1.《傷寒論集成》:「〔附考〕謹考仲景氏全論。有胸脅苦滿。胸滿脅痛。(並小柴胡湯條)及支滿。(金匱苓桂朮甘湯條)逆滿。(六十七條又金匱附子粳米湯條)咳滿。(金匱苓甘五味姜辛湯條)煩滿。(金匱葦莖湯厥陰篇三百四十七條)喘滿(陽明篇二百二十八條)諸語。先輩諸家並未之有辨也。

至寶丹

  • 1.《慈幼新書》:「胎熱者,生後氣急喘滿,眼閉或目赤,眼胞浮腫,神困呵欠,呢呢作聲,遍體壯熱,小便赤,大便澀,時復驚煩,宜至寶丹研服之,木通散與乳母服之。目不開,以二妙散溫洗之。不治,則生鵝口、木舌、重舌、紫赤丹瘤。

大菟絲子丸

  • 1.《不居集》:「咳而發作寒熱,引腰背痛,或喘滿,此因房勞,大菟絲子丸主之。

牛黃清心丸

  • 1.《大方脈》:「風邪中臟之人形氣實者,其症痰涎壅塞,神昏不語,口眼喎斜,兩手握固,及牙關噤急、喘滿閉症,俱服牛黃清心丸(見祛風門)。

神秘湯

  • 1.《校註婦人良方》:「_神秘湯_,治水氣乘肺作喘,或支飲喘滿,痰嗽不食。
  • 2.《奇效良方》:「治水氣乘肺而喘,及治支飲喘滿。

升麻葛根湯

  • 1.《醫方論》:「此方用升麻、葛根以升散陽明。又恐升提太過,致人喘滿,故用芍藥、甘草,酸收甘緩以佐之。究竟互相牽制,不如獨用葛根為君,加牛蒡、連翹、桔梗、薄荷等。斑疹、時疫,則加馬勃、青黛等,未為不可也。

疏鑿飲子

  • 1.《醫方集解》:「《醫貫》曰;治腫滿先以脾土為主,宜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或疑水脹喘滿,而純補之劑不益脹滿乎,曰:肺氣既虛,不可復行其氣;腎水既衰,不可複利其水;純補之劑,初覺不快,過時藥力得行,漸有條理矣。昂按:此即《內經》塞因塞用之義)。

升陽益胃湯

  • 1.《醫方論》:「東垣論飢飽勞役,陽陷入陰,面黃氣弱,發熱者,當升舉陽氣,以甘溫治之。此真卓識確論,為治陽虛發熱者開一大法門。惟方中輒用升、柴,恐上實下虛者更加喘滿。在東垣必能明辨,當病而投。後人若執定此法,一概施之,則誤人不淺矣。

十味香薷飲

  • 1.《明醫雜著》:「其與中風相類者,不可不別。如中於寒,謂冬月卒中寒氣,昏冒,口噤,肢攣,惡寒,脈浮緊,用麻黃、桂枝、理中湯之類;中於暑,謂夏月卒冒炎暑,昏冒,痿厥,吐瀉,喘滿,用十味香薷飲之類;中於濕,丹溪所謂因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用清燥湯之類加竹瀝、薑汁。

控涎丹

  • 1.《奇效良方》:「治痰飲停積胸膈,或結為塊,喘滿不安,痛連胸脅,走注不定,決不可誤作風痛癱瘓等證治之。
  • 2.《醫方選要》:「控涎丹,治痰飲停積胸膈,或結為塊,喘滿不安,痛連胸脅,走注不定,決不可誤作風痛、癱瘓等證治之。

沉香散

  • 1.《楊氏家藏方》:「治中脘氣塞,元臟虛冷,胸膈痞悶,臍腹㽲痛,氣噎不快,繞臍虛鳴,嘔吐酸水,泄利虛滑,心痛氣刺,手足逆冷,倦怠少力,不美飲食,口苦舌澀,嘔逆噁心,噫氣吞酸,脅肋疼痛,喘滿氣逆,小便頻數。又治婦人脾血冷氣,發作不常及中惡腹痛,蠱毒疰忤,悉皆治之。

生脈散

  • 1.《証治準繩‧雜病》:「瀉利後並過服通利藥,以致脾胃太弱而脹,專以補脾為主,若瀉痢未止,間用胃風湯。喘滿不得臥,虛者,人參生脈散之類。實者,葶藶湯之類。胸膈滿脹,一身面目盡浮,鼻塞咳逆,清涕流出,當用小青龍湯二三服,分利其經,卻進消脹藥。經久患泄瀉,晝夜不止,乃氣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