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肌熱」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肌熱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症狀是肌肉發熱,常伴有口渴、煩躁、尿黃等症狀。肌熱的病因多為外感熱邪、內生熱邪或飲食不節,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為主。

肌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 肌肉發熱,可伴有疼痛、腫脹、皮膚灼熱等症狀。
  • 口渴、煩躁、尿黃等熱象。
  • 舌紅、苔黃、脈滑數。

肌熱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為主。常用中藥有:

  • 黃連、黃芩、梔子、大黃等清熱解毒藥。
  • 赤芍、丹皮、生地黃等涼血止痛藥。
  • 生甘草、大棗等調和諸藥。

肌熱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傳染源。
  • 飲食清淡,不吃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肌熱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湯

  • 1.《皇漢醫學》:「《橘窗書影》曰:「一婦人臨產破漿後,振寒,腰痛如折,不能分娩。前醫與破血劑,余診曰:『脈浮數而肌熱,恐係外感,與麻黃湯加附子,溫覆使發汗。』須臾,腰痛稍寬而發陣縮。余謂產期將至,使坐草,俄產一女。」
  • 2.《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夫傷寒之候,頭項痛,腰脊強,身體拘急,表熱惡寒,不煩躁,無自汗,或頭而痛,肌熱鼻乾,或胸滿而喘,手足指末微厥,脈浮數而緊者,邪熱在表,皆麻黃湯發汗之證也,或天水散之類,甚佳。

小柴胡湯

  • 1.《醫方集解》:「本方除半夏,加當歸、白芍、大黃,名柴胡飲子子和:治肌熱、蒸熱、積熱,汗後餘熱,脈洪實弦數(表為肌熱,里為蒸熱,壅為積熱);亦治瘧疾(喻嘉言曰:子和法中略施攻補,深中肯綮)。本方加羌活、防風,名柴胡羌活湯,治溫疫少陽證。本方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湯:治春嗽。
  • 2.《金匱方歌括》:「男蔚按。嘔而發熱者。少陽表症也。表未解則內不和。故作嘔也。陽明主肌肉。木邪忤土。故作肌熱而嘔。用小柴胡湯轉樞以出其邪。邪解則熱退而嘔止矣。
  • 3.《古今醫統大全》:「少陽病發於耳之上下前後,並頭角紅腫者是也。若肌熱日晡潮熱,或寒熱往來,口苦咽乾目痛,胸脅滿悶,小柴胡湯加消毒之藥。

白虎湯

  • 1.《証治準繩‧女科》:「_當歸補血湯_,治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
  • 2.《証治準繩‧幼科》:「_當歸補血湯_,治流注及潰瘍肌熱、面赤、煩渴,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血虛證也,誤服白虎湯,必死。(方見虛熱)
  • 3.《女科撮要》:「_當歸補血湯_,治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
  • 4.《保嬰撮要》:「_當歸補血湯_,治瘡瘍血氣虧損,或妄服峻劑,致血氣俱虛,肌熱大渴,喜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其症似宜服白虎湯,但脈不長實為可驗耳。若服白虎湯必死。
  • 5.《証治準繩‧幼科》:「_當歸補血湯_,治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宜此主之。
▼ 展開更多

葛根湯

  • 1.《成方切用》:「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亦治太陽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者。〔(此條據喻注。當去麻黃。)傷寒有並病。有合病。本經未解,傳入他經,有催併之義,為並病。二經三經同受邪者為合病,合病者,邪氣甚也。太陽陽明合病,其證頭痛,腰痛,肌熱,鼻乾,目痛,脈浮大而長。
  • 2.《醫學入門》:「鼻者,呼吸清氣之路,上竅於肺,下通膀胱。風寒壅則鼻鳴而必乾嘔,太陽病,桂枝湯;太陽陽明合病,鼻乾肌熱者,葛根湯。
  • 3.《醫效秘傳》:「至若下利而有頭疼,腰痛,肌熱,目疼,鼻乾,脈長者是也,此太陽陽明合病,葛根湯主之。若下利而有頭疼,胸滿,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脈弦而嘔者,此太陽少陽合病也,柴苓湯主之。若下利而有身熱,脅痛,往來寒熱,或乾嘔,脈弦而長者,此陽明少陽合病,承氣湯主之。
  • 4.《孫氏醫案》:「兩寸脈虛,以故服藥無汗,口渴,漱水而不欲咽,咽熱,此邪傳陽明經,不急涼血,必作鼻衄。病勢至此,可謂極惡矣。投黃芩芍藥湯合生脈散,以止嗽渴。用葛根湯以解肌熱。白芍藥三錢,葛根、升麻、黃芩各一錢,人參一錢五分,麥冬、滑石各三錢,甘草、五味子各五分,烏梅一枚。急煎二帖飲之。

調胃承氣湯

  • 1.《長沙方歌括》:「能泄肌熱以作汗。陽明證用之。能調胃氣以解微結。內臺方自注云脈浮者三字。大有意義。

烏梅丸

  • 1.《醫學入門》:「上、中二消者,蘭香飲子。心火乘脾者,黃連豬肚丸。肝侵氣衝,肌熱不食,食即吐蛔者,烏梅丸、鐵粉丸。有蟲耗其津液者,單苦楝湯。水停於下,變為跗腫者,五苓散,或去桂加人參尤妙。

真武湯

  • 1.《醫述》:「一人脈虛自汗,誤與真武湯,遂至神昏脈伏,肌熱灼指。此營熱致斑,非陽病陰脈可比。先與白虎加入參湯化其斑,復以桃仁承氣下之而愈。(呂滄州)

麥門冬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用辰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米湯、溫酒任下。盜汗不止,麥麩湯下;亂夢失精,人參龍骨湯下;卒暴心痛,乳香湯下;肌熱虛煩,麥門冬湯下;吐血,人參卷柏湯下;大便下血,當歸地榆湯下;小便尿血,赤茯苓湯下;中風不語,薄荷牛黃湯下;風癇涎潮,防風湯下。

當歸補血湯

  • 1.《衛生寶鑑》:「_【當歸補血湯】_,治肌熱躁熱。困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內經曰。脈虛則血虛。血虛則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為辨也。誤服白虎湯必危。此病得之於肌困勞役。
  • 2.《赤水玄珠》:「_當歸補血湯_,治肌熱,燥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者。
  • 3.《赤水玄珠》:「薛氏謂:陽氣不足,陰氣上入於陽中而惡寒者,用補中益氣湯。若因陰氣不足,陽氣下陷於陰中而發熱者,用六味丸。若氣血不足而惡寒發熱者,用八珍湯。若病後寒熱倦怠者,用補中益氣湯。若肌熱大渴,目赤面紅者,用當歸補血湯。
  • 4.《濟世全書》:「_當歸補血湯_,治男婦肌熱,燥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內經》曰:脈虛血虛,脈實血實。又曰,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之虛實為辨也。若誤服白虎必死,此病得之於飢飽勞役。
  • 5.《蘭臺軌範》:「_當歸補血湯_(《寶鑑》),治男婦血虛,似白虎證,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來洪大而虛,重按則微。
▼ 展開更多

二陳湯

  • 1.《孫文垣醫案》:「公曰:清肅中焦,當用何劑?予曰:二陳湯加薏苡仁、酒炒白芍藥、麥芽以養脾而消痰,以枳實、黃連泄痞而去熱,以青蒿分利陰陽而消其黃,葛根升引清陽之氣,使肌熱清,而口渴可止矣,當服十劑。公曰:先生之方善,但枳實、黃連恐體虛者不足以當之。予曰:惟此二味,適可以去公之病根,舍是則不效。

葛根加半夏湯

  • 1.《傷寒括要》:「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此方主之。太陽表症。與陽明裡症。合同而見。其邪甚於里者。必自利。與葛根湯。以徹二陽之邪。其不下利而嘔者。里邪稍輕。故加半夏以理逆氣。外症。必頭痛。腰痛。肌熱。目痛。鼻乾。不眠。

白朮散

  • 1.《證治彙補》:「錢氏白朮散,治脾虛泄痢肌熱。
  • 2.《目經大成》:「中氣不和,肌熱泄下,此方主之。
  • 3.《臨症驗舌法》:「按:上方主治脾虛,肌熱泄瀉,虛熱作渴。如去乾葛、木香、藿香,加陳皮,則治脾胃氣虛,飲食不進,致成痰癖,不能咳唾。或胃氣虛寒,動成嘔惡。凡虛及諸病後,皆可以此調之。
  • 4.《吳氏醫方彙編》:「本方加陳皮、半夏,名六君子湯,治氣血虛、脾弱、食少、痰多;再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治虛寒胃冷、或腹痛瀉泄。本方加木香、藿香、乾葛,名七味白朮散,治脾虛肌熱、瀉泄作渴。
  • 5.《刪補名醫方論》:「吳琨曰:夫面色痿白,則望之而知其氣虛矣。言語輕微,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四肢無力,則問之而知其氣虛矣。脈來虛弱,則切之而知其氣虛矣,如是則宜補氣。是方也,四藥皆甘溫,甘得中之味,溫得中之氣,猶之不偏不倚之人,故名君子。本方加木香、藿香、葛根名七味白朮散,治小兒脾虛肌熱,泄瀉作渴。
▼ 展開更多

人參湯

  • 1.《聖濟總錄》:「治熱勞、肌熱煩躁,面紅頰赤,人參湯方
  • 2.《聖濟總錄》:「治虛勞羸瘦,肌熱盜汗,四肢少力,不思飲食,咳嗽多痰,人參湯方

白虎加人參湯

  • 1.《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而肌熱灼指,此營業致斑之候,非陽病陰脈之比,先與白虎加人參湯化其斑,

瀉黃散

  • 1.《醫方簡義》:「治風挾火。口瘡胃熱肌熱之症。

升陽散火湯

  • 1.《成方切用》:「(東垣),治肌熱表熱,四肢發熱,骨髓中熱,熱如火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得之,及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並宜服此。
  • 2.《醫方集解》:「治肌熱表熱,四肢發熱,骨髓中熱,熱如火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得之;及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並宜服此(脾主四肢,四肢熱即五心煩熱也;火性上行,若鬱而不達,則反以銷爍真陰,而肌膚筋骨皆為之熱也;若飲食填塞至陰,則清陽不得上行,故不能傳化也。經曰:火鬱發之)。
  • 3.《雜病心法要訣》:「蠲痹冷痹身寒厥,附歸耆草桂羌防,肌熱如火名熱痹,羚犀升陽散火湯。
  • 4.《奇效良方》:「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痹熱,骨髓中熱,發睏熱如煉,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 5.《脾胃論》:「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痹熱,骨髓中熱,發睏,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 展開更多

升麻葛根湯

  • 1.《時方歌括》:「新訂症同太陽。而目痛鼻乾不眠稱陽明者。是陽明自病。而非太陽轉屬也。此方仿仲景葛根湯。惡薑桂之辛熱。大棗之甘壅而去之。以升麻代麻黃。便是陽明表劑。與太陽表劑迥別。葛根甘涼。生津去實。挾升麻。可以托散本經自病之肌熱。並可以升提與太陽合病之自利也。

四君子湯

  • 1.《成方切用》:「為病後調理,助脾進食之劑。加棗仁(炒)治振悸不得眠,(胡洽居土)加薑汁竹瀝治半身不遂,在右者屬氣虛,亦治痰厥暴死。加木香藿香乾葛,名七味白朮散。(錢氏)治脾虛肌熱,泄瀉,虛熱作渴。(參朮乾葛。皆能生津。)楊仁齊再加五味柴胡,治消渴不能食。除人參加白芍,名三白湯。
  • 2.《醫方集解》:「本方加竹瀝、薑汁:治半身不遂,在右者屬氣虛;亦治痰厥暴死。本方加木香、藿香、乾葛,名七味白朮散(錢氏):治脾虛肌熱,泄瀉,虛熱作渴(人參、白朮、乾葛皆能生津。)楊仁齋再加五味子、柴胡:治消渴不能食。本方除人參,加白芍,名三白湯:治虛煩,或泄或渴,為調理內傷外感之奇方。

秦艽鱉甲散

  • 1.《醫學讀書記》:「羅氏秦艽鱉甲散,與柴胡梅連同意,亦治風勞骨蒸肌熱之症。然減前胡之泄氣,而加當歸之和血,去黃連之苦寒,而用青蒿之辛涼,氣味為較和矣。久病之人,未必不宜緩法也。
  • 2.《續名醫類案》:「羅氏秦艽鱉甲散,與柴胡梅連同意,亦治風勞骨蒸肌熱之症。然減前胡之泄氣,而加當歸之和血,去黃連之苦寒,而用青蒿之辛涼,氣味為較和矣。久病之人,未必不宜緩法也。

敗毒散

  • 1.《醫學入門》:「疹如粟米,微紅,隱隱皮膚不出,作癢,全無腫痛;麻即如麻,頂平軟,不礙指,即有清水。痘多夾疹同出,麻亦多夾疹同出,故曰痘疹、麻疹。但痘成膿疱後,出疹者反順,水疱後出者逆。又有先發疹而後發斑者,亦無害。治疹宜消風熱,用敗毒散加葛根、升麻、白芷,表退肌熱,則疹自無矣。

清宮湯

  • 1.《鼠疫約編》:「鄭按:下後餘熱未盡肅清,故間有譫語,用本方再加羚羊、犀角、藏紅花以去餘毒。若肌熱退後,仍有譫語,但用清宮湯大意,清火以寧神,胡膽識未到者,一二劑即止,而不敢連服急追耶。

八珍湯

  • 1.《古方彙精》:「(治氣血兩虛。肌熱火嗽。皮寒骨痛。病後失調。飲食不香。兼治婦人經水不調。赤白帶等症。)

香薷飲

  • 1.《醫醫偶錄》:「小兒性秉純陽,不受火迫,一染邪暑,熱焰沸張,其症肌熱煩躁,口渴唇紅,溺澀,急宜香薷飲調服益元散以解之。且暑中有濕,濕易傷脾,故每作瀉利,甚者兼吐,治法詳吐瀉門。若受暑風而清涕頭痛者,用香薷飲加秦艽、荊芥主之。若熱動肝風,而發搐厥,宜用清熱湯,利其暑熱,而風自息。

異功散

  • 1.《雜病心法要訣》:「脾胃氣虛四君子,脈軟形衰面白黃,倦怠懶言食少氣,參苓朮草棗姜強。氣滯加陳異功散,有痰橘半六君湯,肌熱瀉渴藿木葛,虛瘧六君果梅姜。

蘇合香丸

  • 1.《蘇沈良方》:「古方雖云用酒下,酒多不效,切宜記之。東陽劉使君,少時嘗病瘵,日漸羸削。至於骨立,肌熱盜汗,勞狀皆具,人有勸服此藥,凡服八九兩,所苦都瘥。一方有牛黃半兩,古方本無,乃後人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