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血熱」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血熱是中醫學上的一種病理狀態,是指人體內血液的溫度過高,導致一系列不適症狀。血熱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熱、口乾舌燥、心煩易怒、失眠多夢、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等。

血熱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外感六淫之邪,如風熱、火熱之邪入侵人體,可導致血熱;二是內生臟腑功能失調,如肝火旺盛、心火過盛等,可導致血熱。

血熱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清熱涼血、疏肝解鬱、滋陰降火等。常用的中藥包括:黃連、黃芩、梔子、丹皮、赤芍、生地、知母、麥冬、石斛等。

血熱是中醫學上的一種常見病症,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導致一系列嚴重後果,如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肝炎、糖尿病等。因此,如果出現血熱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

血熱的預防

  1.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戒酒,避免熬夜,注意勞逸結合。
  2. 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3.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4.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5.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類證治裁》:「〔血熱〕,四物湯,地,芍,歸,芎
  • 2.《類證治裁》:「怒動肝火者,加味小柴胡湯。大腸風熱者,四物湯加側柏、槐花。大腸血熱者,四物湯加芩、連、槐花。腸胃虛弱者,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元氣下陷者,補中湯加茯苓、半夏。氣血虛者,八珍湯加升、柴。產後諸淋,虛則頻數,肺虛,補中益氣湯。腎虛,六味丸。熱則澀痛,滑石散。
  • 3.《本草從新》:「)極善滑腸。瀉者禁用。(當歸為君、白芍為臣、地黃為佐、芎藭為使、名四物湯、治血之總劑、血虛佐以人參黃耆、血熱佐以條芩梔連、訒庵曰:血屬陰、須得陽氣而生、四物純陰、不能生血、氣虛血弱之人、當用參耆、取陽旺生陰之義。)川產力剛善攻。秦產力柔善補。
  • 4.《証治準繩‧幼科》:「凡痘子出得稀疏者,自然易發易靨,不可妄治,若瘡稠密,常患其發不能透,宜細視之,但紅活不甚長大者,氣不足也,用四君子湯合勻氣散、加燒人屎治之。如焮腫色帶紅紫者,血熱也,用四物湯(失血)合消毒飲(見形)加燒人屎治之。如不潤澤而乾者,此血弱也,用活血散加消毒飲與之。
  • 5.《女科折衷纂要》:「按:前證治法,陽勝陰月候多者,當歸散(即四物湯加黃芩、白朮)。陰勝陽月候少者,七沸湯(即四物湯加蓬朮、川芎、木香)。大概後期二三日為血虛,四物湯加參、耆、苓、術,補氣而調血。先期三五日為血熱,四物湯加酒炒芩、連,清熱而和榮。更當參以人之肥瘦、挾痰、挾火而分治之。
▼ 展開更多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橘窗書影》中曰:「一婦人年四十,…後時時發血熱,肩背強急,發齒痛,與小柴胡湯加地黃、瓜蔞根而痊愈。」
  • 2.《皇漢醫學》:「淺田氏《勿誤藥室方函口訣》小柴胡加地黃湯條曰:「此方許叔微為熱入血室之主劑,不拘經水適斷,血熱之甚者有效。凡治血熱,有三等之別:頭疼面赤,耳鳴齒痛者,宜小柴胡加石膏。血氣刺痛,心下衝逆嘔吐者,宜小柴胡加紅花。五心煩熱,日晡發寒熱如瘧者,宜小柴胡加鮮芐。」
  • 3.《皇漢醫學》:「一室女十四歲,天癸未至,身發赤斑而癢痛,左關脈弦數,此因肝火血熱也。以本方加生地、山梔、丹皮,治之而愈。
  • 4.《世醫得效方》:「治血熱癲狂,加生薑、生地黃同煎,日三服,須服百餘服即安。凡婦人顛狂,未可頓服補心藥多。(方見大方科傷寒類。)
  • 5.《女科撮要》:「一婦人因怒,寒熱頭眩,或耳項胸脅脹痛,或小腹陰道悶墜,或小便頻數下血,此屬肝火血熱,先用小柴胡湯加炒黑山梔、川芎、當歸、車前,二劑諸症頓退,又用加味逍遙散,補其陰血而愈。後因飲食勞倦,前症復作,瘡口出血,用補中益氣湯治之而愈。
▼ 展開更多

逍遙散

  • 1.《類證治裁》:「有積勞疲瘦,嗜臥寒熱而成勞者,宜十四味建中湯。有負重致傷而成勞者,宜補中湯。有傷暑咯血而成勞者,清暑益氣湯加減。有縱酒傷脾而成勞者,宜葛花解酲湯。有童年稟賦怯弱,骨蒸黃瘦而成勞者,宜麥煎散。有婦女經閉,由血熱血枯而成勞者,宜逍遙散、補血養陰丸。
  •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 3.《婦人大全良方》:「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 4.《世醫得效方》:「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主室女血弱陰虛,營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 5.《何氏虛勞心傳》:「)脅肋作痛,(肝脈布脅肋也。)肢體盡疼,(血不能榮筋也。)嗜臥少食,(子病及母,故嗜臥,肝木乘胃,故食少。)月水不調,(血熱相搏故也。)或小腹重墜,水道澀痛,或腫痛出膿,(亦有陰中癢者,皆肝火所致,以肝脈繞陰器,抵小腹也。)或遍身瘙癢,赤白遊風,或瘰癧結核等症。
▼ 展開更多

白頭翁湯

  • 1.《醫方集解》:「徐可忠曰:此主熱利下重,乃熱傷氣,氣下陷而重也;陷下則傷陰,陰傷則血熱,雖後重而不用調氣之藥,病不在氣耳。周揚俊曰:邪傳厥陰,少陽其表也,臟腑相連,於法禁下,故但謀其去熱,熱除而利自止矣)。
  • 2.《成方切用》:「白頭翁苦寒,能入陽明血分,而涼血止澼。秦皮苦寒性澀,能涼肝益腎,而固下焦。(漬水色青。故能入肝除熱。)黃連涼心清肝,黃柏瀉火補水,並能燥濕止利。取其寒能勝熱,苦能堅腎,澀能斷下也。(徐忠可曰:此主熱利下重,蓋下陷則傷陰,陰傷則血熱。雖後重而不用調氣之藥,病不在氣爾。

五苓散

  • 1.《傷寒六書》:「飲水過多,下焦蓄血熱,小便不利,脈浮者,用五苓散;脈沉者,豬苓湯。

歸脾湯

  • 1.《何氏虛勞心傳》:「胃脘心痛,倍木香,加砂仁、橘紅。大便泄瀉,倍白朮,加米仁、山藥、蓮肉。便血加生地、白芍、麥冬、五味。血熱甚者,加地榆。血虛發熱晡熱加地冬,而參、耆、木香隨症去留。如因肝經血虛而寒熱如瘧者,則宜逍遙散加減。如腎中陰虛而發熱者,則宜保陰六味之屬。
  • 2.《女科撮要》:「一婦人尿血,因怒氣寒熱,或頭痛,或脅脹,用加味逍遙,諸症稍愈,惟頭痛,此陽氣虛,用補中益氣加蔓荊子而痊。後鬱怒,小腹內㽲痛,次日尿血熱甚,仍用前散加龍膽草並歸脾湯,將愈,因飲食所傷,血仍作,徹夜不寐,心忡不寧,此脾血尚虛,用前湯而痊。
  • 3.《古今名醫彙粹》:「一婦人,尿血,因怒氣寒熱,或頭痛,或脅脹,用加味逍遙,諸證稍愈,惟頭痛,此陽氣虛,用補中益氣加蔓荊子而痊。後鬱怒,小腹癘痛,次日尿血熱甚,仍用前藥加龍膽草並歸脾湯,將愈,因飲食所傷,血仍作,徹夜不寐,心忡不寧,此脾血尚虛,用前湯而安。
  • 4.《古今名醫匯粹》:「一婦人,尿血,因怒氣寒熱,或頭痛,或脅脹,用加味逍遙,諸證稍愈,惟頭痛,此陽氣虛,用補中益氣加蔓荊子而痊。後鬱怒,小腹癘痛,次日尿血熱甚,仍用前藥加龍膽草並歸脾湯,將愈,因飲食所傷,血仍作,徹夜不寐,心忡不寧,此脾血尚虛,用前湯而安。
  • 5.《醫宗己任編》:「歸脾湯乃宋嚴用和所創。以治二陽之病發心脾者也。原方止人參白朮黃耆茯神甘草木香圓眼肉棗仁薑棗。薛新甫加遠志當歸於本方。以治血虛。又加丹皮梔子為加味。以治血熱。而陽生陰長之理乃備。隨手變化。通於各症。無不神應。曰歸脾者。從肝補心。從心補脾。率所生所藏。

黃連阿膠湯

  • 1.《傷寒六書》:「血熱者,黃連阿膠湯、地榆柏皮湯、三黃瀉心湯。

三黃瀉心湯

  • 1.《傷寒六書》:「血熱者,黃連阿膠湯、地榆柏皮湯、三黃瀉心湯。

甘草湯

  • 1.《古今醫統大全》:「原夫受胎者要血熱,硫黃亦只暖血耳,或者云熱而有小毒,先以甘草湯煮之,所以制其性也。孕後又服清熱涼血之劑,得非清其源而為治之至也。制方如此,可謂知道。

桂枝湯

  • 1.《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桂枝湯多熱薬,吐膿血者,血熱也。以上三章,論桂枝湯用法。)

導赤散

  • 1.《錢氏小兒直訣》:「薛按:前症因小兒元氣未充,腠理不密;或因飲食停滯鬱熱;或厚衣溫暖,臟腑生熱,而津液妄泄也。其喜汗屬心經血熱,用導赤散;血虛,用團參湯。其盜汗屬腎經虛熱,用五味異功散;氣血虛弱,用人參養榮湯。若寒水侮土,用益黃散。設泛行施治,誤損脾胃,多成疳瘵。
  • 2.《醫經小學》:「赤屬血熱而淋,導赤散,石韋散
  • 3.《醫經國小》:「喉痹輕者甘桔湯,涼膈散腫痛者僵蠶大黃閉者膽礬,巴豆入明礬枯過者,雄黃,塵煤,芒硝等吹之皆可選用淋赤白濁,痛白屬氣熱而淋,八正散,寶鑒海金砂散赤屬血熱而淋,導赤散,石韋散內傷痞郁及氣滯。脹滿當分熱與寒。
  • 4.《傷寒大白》:「導赤散,治血熱小便不利者。今合瀉心湯則氣血兼清,且木通、川連同用,引心火下通小便;生地、川連同用,涼心血而心火自清。人但知川連涼心火,而不知心主血,同生地其功乃全。

雞鳴散

  • 1.《濟陽綱目》:「_丹溪_,云:杖瘡用黃柏、生地黃、紫荊皮,此皆要藥也。只是血熱作痛,用涼藥去瘀血為先,須下雞鳴散之類。
  • 2.《醫學綱目》:「〔丹〕杖瘡痛,用黃柏、生地黃、紫荊皮敷。此皆要藥也。只是血熱作痛,用涼藥去瘀血為先,須下雞鳴散之類。(雞鳴散方,見攧撲傷損條。本草紫荊,破宿血。)

加味逍遙散

  • 1.《傷科匯纂》:「《正體類要》曰∶若患處或諸竅出血者,肝火熾盛,血熱錯經而妄行也,用加味逍遙散熱養血。若中氣虛弱,血無所附而妄行,用加味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或元氣內脫,不能攝血,用獨參湯,加炮薑以回陽;如不應,急加附子。或血蘊於內而嘔血,用四物加柴胡、黃芩。
  • 2.《中國內科醫鑑》:「女子戀愛男子不能達意至於發狂者。名為華瘋。亦名花癲。(華與花通)其證亦有陰陽。可用前之治法。又妊娠中或產後發狂者。其治法亦可用前方。血熱不解者用加味逍遙散。惡露不盡而發狂者可用桃核承氣湯、甲字湯加大黃。或哭或笑或歌或悲者用甘麥大棗湯。(下略)
  • 3.《不居集》:「薛立齋曰:若脾經氣滯而痰中有血者,宜加味歸脾湯。若肝經血熱而痰中有血者,宜加味逍遙散。若肝腎陰虛而痰中有血者,宜六味地黃丸。若過服寒涼而痰中有血者,宜四君子湯之類。
  • 4.《薛氏濟陰萬金書》:「四物膠艾湯,若內熱,胎漏不止者,宜暫用之。若因肝經風熱,而下血者,宜用防風黃芩丸;若因肝火血熱者,宜用加味逍遙散;若因脾經鬱火,用加味歸脾湯;若因脾氣虛陷,宜用補中益氣湯,倍加升麻、柴胡;若因房事下血者,宜八珍湯加膠、艾。
  • 5.《校註婦人良方》:「一、四物膠艾湯,若內熱胎痛,下血不止者,宜暫用之。若因肝經風熱而下血者,宜用防風黃芩丸。若因肝火血熱,宜用加味逍遙散。若因脾經鬱火,宜用加味歸脾湯。若因脾氣虛陷,宜用補中益氣湯倍加升麻、柴胡。若因事下血者,宜用八珍湯加膠、艾。
▼ 展開更多

抵當湯

  • 1.《傷寒說意》:「太陽表寒不解,經熱內傳,結於膀胱。膀胱者,太陽之腑,經腑合邪,熱結血分,則其人如狂,以心主血而藏神,血熱則神亂也。其結血自下者愈,結血不下,必須攻之。若經證未解,不可攻也,攻之恐衛氣內陷,當先解其表,表解後,但覺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破其結血。
  • 2.《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有火劫發汗而發譫語,小便利者,宜大承氣以下之(仲師未出方治)。總之誤用汗吐下溫針,非病胃燥,即為血熱,治法俱在太陽篇中,故曰:「以法治之。」胃燥之證,輕則小承氣,略重則調胃承氣,最重則為大承氣。血熱之證,輕者刺期門,重者桃核承氣,尤重者抵當湯,隨證施治可也。
  • 3.《醫方考》:「瘀熱在裡,熱結而燥,是瘀血也。經曰:苦走血,咸勝血。虻蟲、水蛭之鹹苦,所以除蓄血;滑能利腸,苦能瀉熱,桃仁、大黃之苦滑,所以利血熱。

百合地黃湯

  • 1.《傷寒瘟疫條辨》:「百脈一宗,舉身皆病,無復經絡傳次,故曰百合。大抵病後虛勞,臟腑不調所致。其病似寒不寒,似熱不熱,欲食不食,欲臥不臥,默默不知苦所在,服藥即吐,如見鬼狀,俱因病在陰則攻陽,病在陽則攻陰,藥劑乖違,故成百合病,通宜小柴胡湯加百合、知母、粳米。血熱用百合地黃湯。
  • 2.《醫宗必讀》:「通用小柴胡湯加百合、知母、粳米、生薑。血熱,百合地黃湯。一月不解而渴,百合一斤,水二十碗,漬一宿,煮熱浴身。

人參白虎湯

  • 1.《一見能醫》:「傷寒血熱發斑者,裡實表虛也,人參白虎湯主之,一名化斑湯。傷寒汗吐下後,煩躁口渴,陽厥極深者,表裡大熱也,黃連解毒湯主之。傷寒瘥後,食復勞後者,梔子豆豉湯主之。傷寒病後不得眠,此心膽虛也,溫膽湯主之。傷寒汗下後,昏悶不省人事者,獨參湯主之。

黃連解毒湯

  • 1.《萬病回春》:「治婦人血崩。年四十以上,悲哀太甚,則心悶急,肺葉舉焦,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故血走崩而面黃肌瘦。慎不可服燥熱之藥。蓋血熱而流行,先以黃連解毒湯,後以涼膈散合四物湯調治,效。
  • 2.《古今醫鑒》:「一婦人血崩,年四十以上,悲哀太甚,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故血走而崩。面黃肌瘦,慎不可服熱燥之藥。蓋血熱而流行,先以黃連解毒湯,後以涼膈散合四物湯調治最效。
  • 3.《古今醫鑑》:「一婦人血崩,年四十以上,悲哀太甚,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故血走而崩。面黃肌瘦,慎不可服熱燥之藥。蓋血熱而流行,先以黃連解毒湯,後以涼膈散合四物湯調治最效。
  • 4.《幼幼集成》:「_黃連解毒湯_,治痘出純紫赤色,血熱氣實也。
  • 5.《專治麻痧初編》:「熱甚鼻衄,或便血、溺血熱甚者,黃連解毒湯;血甚者,犀角地黃湯。
▼ 展開更多

涼膈散

  • 1.《萬病回春》:「治婦人血崩。年四十以上,悲哀太甚,則心悶急,肺葉舉焦,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故血走崩而面黃肌瘦。慎不可服燥熱之藥。蓋血熱而流行,先以黃連解毒湯,後以涼膈散合四物湯調治,效。
  • 2.《醫經國小》:「喉痹輕者甘桔湯,涼膈散腫痛者僵蠶大黃閉者膽礬,巴豆入明礬枯過者,雄黃,塵煤,芒硝等吹之皆可選用淋赤白濁,痛白屬氣熱而淋,八正散,寶鑒海金砂散赤屬血熱而淋,導赤散,石韋散內傷痞郁及氣滯。脹滿當分熱與寒。
  • 3.《古今醫鑒》:「一婦人血崩,年四十以上,悲哀太甚,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故血走而崩。面黃肌瘦,慎不可服熱燥之藥。蓋血熱而流行,先以黃連解毒湯,後以涼膈散合四物湯調治最效。
  • 4.《古今醫鑑》:「一婦人血崩,年四十以上,悲哀太甚,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故血走而崩。面黃肌瘦,慎不可服熱燥之藥。蓋血熱而流行,先以黃連解毒湯,後以涼膈散合四物湯調治最效。
  • 5.《喉科指掌》:「凡針舌下兩邊青筋,血出鮮者易治,成塊黑者死。若痰血熱結於胸中,連服涼膈散,消痰解毒為妙。

補中益氣湯

  • 1.《舊德堂醫案》:「檇李孝廉沈天生夫人血崩不止勢如湧泉醫謂血熱則行血寒則止四物加芩柏等劑兩晝夜不減延家君往治診其脈息安靜全無病象肌體清癯原非壯實知為脾胃氣虛不能攝血苦寒雜進反以潛消陽氣須用甘溫之品以回生長之令乃以補中益氣湯加阿膠炮姜大補脾元升舉陽氣二劑而崩止以後調理漸安
  • 2.《傷寒瘟疫條辨》:「盜汗者,睡著而汗出也,是由邪在半表半裡。何者?若邪氣一切在表與衛,則自然汗出也,此則邪氣侵行於里,外連於表,及睡則衛氣行於里,乘表中陽氣不致,津液得泄,故但睡而汗出,覺則氣散於表而止矣。雜病盜汗者,或陽虛血熱,補中益氣湯加防風、麻黃根、生地黃、牡丹皮。
  • 3.《女科指要》:「主以安胎飲,氣虛加人參,血虛培熟地,血熱換生地,氣鬱加香附,氣陷加柴胡,氣逆加連灰,邪傷血室加荊芥灰,血竅滑脫加赤石脂,勞役傷脾補中益氣湯,若傷營氣補陰益氣,煮最捷。

八正散

  • 1.《醫經國小》:「喉痹輕者甘桔湯,涼膈散腫痛者僵蠶大黃閉者膽礬,巴豆入明礬枯過者,雄黃,塵煤,芒硝等吹之皆可選用淋赤白濁,痛白屬氣熱而淋,八正散,寶鑒海金砂散赤屬血熱而淋,導赤散,石韋散內傷痞郁及氣滯。脹滿當分熱與寒。
  • 2.《婦科問答》:「答曰:此血熱積於小便也,宜服八正散:

普濟消毒飲

  • 1.《目經大成》:「蓋連翹、薄荷、元參、板藍根、鼠、馬、蠶、橘,皆清喉利膈之物,雖多無礙。升麻主降濁,甘草緩之。柴胡主升清,桔梗載之,使氣味浮而不沉,自可徐徐宣力。再有人參輔主,芩連逐容,則熱邪不得復居其位,活人宜矣。倘血熱便秘,加桃仁、大黃以下血。渴肉瞤,加防風、芎、歸而行。

生化湯

  • 1.《回春錄》:「語云:「量體裁衣」,而治病者,可不辨證而施治耶?孟英嘗曰:凡產後,世俗多尚生化湯,是以一定之死方,療萬人之活病,體寒者固為妙法,若血熱之人,或兼感溫熱之氣者,而一概投之,驟則變證蜂起,緩則蓐損漸成,人但知產後之常有,而不知半由生化湯之歷階。

荊防敗毒散

  • 1.《痘疹心法要訣》:「【注】癍乃血之餘也。因毒火鬱遏,傷於陰血,血熱相搏,故浮游之火,散布皮膚之間,與痘相夾而出,片片如雲頭突起,謂之夾癍,以荊防敗毒散主之。七日後見此,謂之發癍,乃血熱不故也,以黃連解毒湯主之。

涼血地黃湯

  • 1.《婦科問答》:「答曰:此症有血熱者,有氣多傷血海者,大抵血熱妄行之症多耳。血熱者,宜服涼血地黃湯:(批:此症宜問經色紫者為火為熱,淡者為寒為虛)。
  • 2.《女科切要》:「室女婦人經事先期而來,其故有二:有熱甚者,有氣血多而傷血海者。血熱者腹多不痛,乃火也,身必熱,其色必紫,其脈必洪,宜涼血地黃湯。虛熱者逍遙散,或補中益氣加黃柏、知母,或四物加陳皮、香附、黃柏、知母,醋糊丸服。如腹中冷痛,禁用寒涼,而用五積散。
  • 3.《醫方集宜》:「治血熱暴崩不止

清胃散

  • 1.《目經大成》:「內瞼責陽明,腫責血熱,痛責火盛。升麻、黃連能瀉火,丹皮、生地能涼血。乃當歸之用,所以益陰,使陽不得獨亢。石膏之加,所以清胃,使病不難勇退。
  • 2.《湯頭歌訣》:「(東垣)用升麻(黃)連,當歸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熱,口瘡吐衄(口血、鼻血)及牙宣(齒齦出血。黃連瀉心火,亦瀉脾火,丹皮、生地平血熱,當歸引血歸經,石膏瀉陰陽之火,升麻升陽明之清。昂按:古人治血,多用升麻。然上升之藥,終不可輕施。)

六味地黃丸

  • 1.《濟陰綱目》:「一產婦小便不禁,二年不愈,面色或青赤,或黃白,此肝脾氣虛血熱,用加味逍遙散為主,漸愈,佐以六味地黃丸而痊。後因怒小便自遺,大便不實,左目頓緊,面色頓赤,仍用前散,佐以六君子湯,以清肝火生肝血培脾土而痊。

黃土湯

  • 1.《金匱方歌括》:「入肝以治血熱。白朮、甘草、附子。扶陽補脾以治本虛。近血內瘀。專力清利。遠血因虛。故兼溫補。治出天淵。須明辨。按。此方以灶心黃土易赤石脂一斤。附子易炮乾薑二兩。炮紫更妙。或加側柏葉四兩。絡熱。加鮮竹茹半斤。

消風散

  • 1.《仁術便覽》:「治丹毒屬血風血熱,亦治頭面赤腫,或成瘡癤。
  • 2.《仁術便覽》:「治丹疹屬血風血熱。

柴胡桂枝乾薑湯

  • 1.《皇漢醫學》:「《橘窗書影》曰:「一婦人產後惡露盡後,時時惡寒面熱,舌上赤爛,但頭汗出,心下微結,腹滿,小便不利,腰以下有微腫。醫或為蓐勞,或為黃胖,眾治不驗。余診為血熱挾蓄飲證,與柴胡薑桂湯加吳茱萸、茯苓。自秋至明年春,舊疴已愈逾半矣。仍守前方,遂得全治。於是沉疴痼疾,皆乞診而至矣。」

甘露飲

  • 1.《仁齋直指方論》:「洗心散,治心熱;四順清涼飲,治脾熱;甘露飲,治血熱;牛黃涼膈丸,治唇焦口瘡、咽痛。(並見積熱門。)
  • 2.《世醫得效方》:「治血熱,口瘡。(以上方並見大方科積熱類。)
  • 3.《景岳全書》:「養勞湯(和三五四,虛勞疸),加減五苓散(和一八三),茵陳四逆湯(熱十九,陰黃汗),綠礬丸(和三五五,黃胖),甘露飲(寒十,濕熱),犀角地黃湯(寒七九,血熱),茵陳湯(寒一二八,濕熱),火府丹(寒百二十,消渴),茯苓滲濕湯(寒一二九,濕熱),柴胡茵陳五苓散(和一八六,傷寒、濕熱)

六和湯

  • 1.《仁術便覽》:「每服一兩,姜三片,棗一枚,水煎。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利,心腹齊痛,吐利並作。若即飲食。立死。須當吐以提其氣。兼發散。吐用鹽湯、白礬湯。轉筋屬血熱,用四物湯。

健步丸

  • 1.《仁術便覽》:「一方,轉筋,皆屬血熱。四物湯加酒芩、紅花煎服。筋動於足大指,上至大腿近腰結,此奉養厚。

當歸六黃湯

  • 1.《兒科要略》:「一痘後自汗盜汗者,此由衛氣弱榮血熱所致,宜保元湯、當歸六黃湯間服,兼服敗蒲散。

真人養臟湯

  • 1.《成方切用》:「脫肛由於虛寒,故用參朮甘草,以補其虛。肉桂肉蔻。以祛其寒。木香溫以調氣,當歸潤以和血。芍藥酸以收斂,訶子罌殼,則澀以止脫也。(此虛寒脫肛,故宜大補氣血,或加川芎以調血,及升柴以升提之,又有氣熱血熱,而肛反挺出者,宜用芩連槐柏,或四物加升柴艽防之類。)

四君子湯

  • 1.《竹林女科證治》:「產後乳自出,乃陽明胃氣之不固,當分有火無火而治之。若無火而泄不止,由氣虛也。宜八珍湯(方見前滑胎條中)、十全大補湯(方見前產門不閉條中)。若陽明血熱而溢者,宜保陰煎,或四君子湯加梔子。若肝經怒火上衝,乳脹而溢者,宜加減一陰煎。若乳多脹痛而溢者,宜溫帛熨而散之。
  • 2.《景岳全書》:「一、痘瘢發癢,剝去痂皮,或血出,或後成膿如瘡疥者,此血熱氣虛也,宜四君子湯,或四物湯加紅花、紫草、牛蒡子治之。

潤腸丸

  • 1.《嬰童類萃》:「_潤腸丸_,治大便秘澀不通,體弱氣虛,血熱內結,難以轉下,此方常服甚佳;及婦人產後,老人虛秘。

大補元煎

  • 1.《婦人規》:「_大補元煎_(見血熱經早)
  • 2.《婦人規》:「_大補元煎_(見血熱經早)

一掃光

  • 1.《瘍科心得集》:「(陳氏),一掃光,治血熱濕熱癢瘡。

化斑湯

  • 1.《醫效秘傳》:「發斑者,蓋因傷寒當下失下,邪熱蘊蓄於胃而致。不當下而下早,邪熱乘虛入胃。又有陽症誤服熱藥者,熱極焦腐而致。若汗下後熱不解,足冷耳聾,煩悶欲嘔,便是發斑之症。然斑症有二,一曰溫毒發斑,二曰熱病發斑。皆邪熱傷血,血熱不散,發於皮膚,輕為癮疹,重為錦紋也,俱用化斑湯主之。

十灰散

  • 1.《明醫指掌》:「如嘔吐咯嗽血者,先以十灰散揭住,如極甚者,須以花蕊石散主之,大抵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則止,此其理也。止血之後,患人之體必稍疏解,用獨參湯一補,容其熟睡一覺,不令驚醒,睡起病勢去其五、六。卻分病用後諸藥:保和湯,止嗽寧肺。保真湯,補虛除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