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水病」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水病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多因感受外邪,內傷飲食,或情志失調,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所致。臨床主要表現為水液停聚於體內,或水液泛溢於體表,或水液混濁而成痰飲,或水液化熱而成水腫等。

水病的證候主要包括:

  • 水腫:以全身或局部水腫為主要表現,常伴有頭暈、乏力、納呆、尿少等症。
  • 痰飲:以痰多、咳嗽、胸悶、氣短等為主要表現。
  • 水腫兼痰飲:兼有水腫和痰飲的症狀。
  • 水腫兼水熱:兼有水腫和發熱、口渴、尿黃等症狀。
  • 水腫兼血尿:兼有水腫和血尿等症狀。

水病的治療,以健脾利水、化痰行水、清熱利水等法為主。具體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而定。

水病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暴飲暴食。
  • 適當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水病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但如果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可以治癒的。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預防水病,一旦出現水病的症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真武湯

  • 1.《類證治裁》:「脈沉,大越婢加半夏湯。水病喘滿,腎邪犯肺,宜通陽泄濁,真武湯合四郁散去白朮。痰喘必滌其源,氣鬱生涎,溫膽湯。火動生痰,清膈煎。怒喘兼平其氣,四七湯。如吸音頗促,勞動則劇,氣弱脈微,或浮大而弦,按仍如無,察其外無客邪,內無實熱,皆虛候也。如肺虛金燥,生脈散。

防己黃耆湯

  • 1.《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水病身重,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者。」

調胃承氣湯

  • 1.《皇漢醫學》:「欲辨胃熱,即大便秘結,或食已即吐,或手足心熱,或目黃赤,或上氣頭痛,則可知為胃熱矣。若以上衝證為目的而用之即無大誤,雖虛證而大便久燥結者,亦可用此方,是權道也,不必膠柱。贊州御池平作以此方為丸而多用之,即今之大甘丸也。中川修亭以調胃承氣湯為丸,能治吐水病,皆同此意也。

腎著湯

  • 1.《全生指迷方》:「若腰冷,腹重如帶五千錢,如坐於水,由腎經為陰濕所逼,復受風冷,久不治,變成水病,腎著湯主之。
  • 2.《是齋百一選方》:「又方,苦腰間常冷,仍重若腰五千錢,如坐水中,形狀如水,不渴。此由腎虛,內有積水,復為風冷所乘,久而不已,令人水病,謂之腎著,宜服腎著湯。

小青龍湯

  • 1.《保命歌括》:「_小青龍湯_,治水病腰以上腫甚者,宜此汗之。

四物湯

  • 1.《醫學傳心錄》:「肥人色談屬瘀痰,配合二陳(湯)為一劑。經水行來太去多,柴胡(黃)芩(黃)連(黃)柏可同科,尤加荊芥(炒黑)升(麻)羌(活)獨(活),升提其氣自安和。方加(人)參(白)朮能安胎,胎痛砂(仁)(紫)蘇鬱自開。腹大異常胎水病,心胸氣逆如鼓硬,鯉魚湯⑤煎朮茯苓,減地芎加薑橘應。
  • 2.《儒醫心鏡》:「腹大異常成水病,心胸氣逆如鼓硬,鯉魚湯煎術茯苓,減地芎加姜橘應。

麻黃附子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甘草麻黃(湯)治里水,水從汗解斯方美。(《金匱要略·水氣病篇》云:「水病發其汗即已。」)脈沉小者屬少陰,溫固必須加附子。(名麻黃附子湯)麻得甘草緩中焦,汗不傷陰厥有旨。(王晉三《古方選注》曰:「甘草緩麻黃於中焦,取水穀之津為汗,則內不傷陰,邪從表散。」深得厥旨。
  • 2.《金匱方歌括》:「客又曰。何以知杏子湯方用麻黃而不用石膏乎。余答曰。師云。水病發其汗即已。故知其必用麻黃。而不用石膏矣。夫以石膏質重。寒涼之性能除裡熱。清肺胃。同麻黃、杏仁降逆鎮喘。外則旋轉於皮毛。用之退熱止汗則可。用之發表驅寒則不可耳。然則此篇師言脈沉小屬少陰。
  • 3.《退思集類方歌注》:「甘草麻黃(湯)治里水,水從汗解斯方美。(《金匱要略·水氣病篇》云:「水病發其汗即已。」)脈沉小者屬少陰,溫固必須加附子。(名麻黃附子湯)麻得甘草緩中焦,汗不傷陰厥有旨。(王晉三《古方選注》曰:「甘草緩麻黃於中焦,取水穀之津為汗,則內不傷陰,邪從表散。」深得厥旨。
  • 4.《大方脈》:「_麻黃附子湯_,《金匱》治水病,脈沉,虛脹,屬少陰氣水者。

越婢加朮湯

  • 1.《金匱方歌括》:「(見上。),里水病。此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九味羌活湯

  • 1.《身經通考》:「_九味羌活湯_,治□觸冒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水病腰以上腫,微汗則愈□,服尤妙。
  • 2.《濟陽綱目》:「_九味羌活湯_,治水病腰以上腫者,此方微汗之,則愈。
  • 3.《醫方考》:「水病,腰以上腫者,此方微汗之,即愈。

防己茯苓湯

  • 1.《古今醫統大全》:「(《金匱》)_防己茯苓湯_,治水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
  • 2.《皇漢醫學》:「和久田氏曰:「聶聶者,微動貌,即為肉瞤貌也。」又曰:「防己茯苓湯,治皮水病,四肢腫、衝逆、肉瞤者,是亦正氣不能達於皮膚而腫滿也。加以水氣衝逆,至於肉瞤,故重用茯苓為主治,佐以防己、黃耆、桂枝、甘草,以宣正氣而降衝氣,可見是利水氣之意。」

木防己湯

  • 1.《證治摘要》:「木防己湯,水病心下痞鞕。煩渴者。
  • 2.《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水病喘滿,心下痞堅,煩渴而上衝者。」

溫膽湯

  • 1.《醫方集解》:「經又曰: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準繩》云:《內經》半夏湯,皆去飲之劑,無飲者勿服。《金匱》治虛勞虛煩不眠,用酸棗仁湯: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茯苓、芎藭各二兩;深師加生薑二兩,此補肝之劑。經曰:臥則血歸於肝。
  • 2.《成方切用》:「又曰:陽氣滿,不得入於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瞑。半夏能和胃而通陰陽,故內經用治不眠。二陳非特溫膽,亦以和胃也。(三因云:心虛膽怯,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或短氣悸乏,或自汗,並溫膽湯主之,嘔則以人參代竹茹。經曰: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

白朮散

  • 1.《醫方集解》:「此足太陽、太陰藥也。水病當令上下分消,姜皮、橘皮辛而能散,使水從毛竅出;腹皮、苓皮淡而能泄,使水從溺竅出;水盛由於土衰,故用白朮之甘溫以扶脾土,而提防之,不致泛溢也。
  • 2.《成方切用》:「水病當令上下分消,姜皮橘皮,辛而能散,使水從毛竅出。腹皮苓皮,淡而能泄,使水從溺竅出。水盛由於土衰,故用白朮之甘溫,以扶脾土而堤防之,不致泛溢也。

大黃甘草湯

  • 1.《皇漢醫學》:「欲辨胃熱,即大便秘結,或食已即吐,或手足心熱,或目黃赤,或上氣頭痛,則可知為胃熱矣。若以上衝證為目的而用之即無大誤,雖虛證而大便久燥結者,亦可用此方,是權道也,不必膠柱。贊州御池平作以此方為丸而多用之,即今之大甘丸也。中川修亭以調胃承氣湯為丸,能治吐水病,皆同此意也。

附子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水病,遍身腫滿,小便不利,心下痞硬,下利腹痛,身體痛,或麻痹,或惡風寒者。」

甘草麻黃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治水病而腫脹,或喘,或自汗出,或無汗者。」

白虎加人參湯

  • 1.《金匱方歌括》:「男元犀按。小便不利者水病也。天水一氣。金為水母。金氣不行則水道不通。曰渴欲飲水口乾燥者。火甚燥金。水源將竭也。治求其本。故用白虎加人參湯潤燥金。補水源。使天氣降而水氣行。則渴燥自止矣。

疏鑿飲子

  • 1.《醫方集解》:「上下內外分消其熱,亦猶神禹疏江鑿河之意也(經曰:腎何以主水,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腎何以聚水而生病,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水聚而從其類也。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