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經候不調」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經候不調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是指人體臟腑經絡功能失調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症狀。其主要表現為月經失調、經行不暢、經色異常、經量過多或過少等。

引起經候不調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先天因素:如先天稟賦不足、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等。
  2. 後天因素:如不良的生活習慣、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累過度等。
  3. 病理因素:如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

經候不調在中醫學中屬於婦科常見病,其治療方法主要以調理氣血、疏肝理脾、健脾益腎等為主。常用中藥有當歸、白芍、川芎、熟地、白朮、茯苓、山藥、澤瀉、丹參、桃仁、紅花等。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2. 飲食要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波動。
  4. 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和治療疾病。

經候不調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其治療方法以調理氣血、疏肝理脾、健脾益腎等為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清淡,保持心情舒暢,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家傳女科經驗摘奇》:「_四物湯_,治婦人經候不調,不孕並服。
  • 2.《醫學傳心錄》:「丹溪論經水之大義是:經水者陰血也。血為氣之配,因氣而行。經水來而成塊者,氣之凝也。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經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色淡者,多痰亦虛也。錯經妄行者,氣之亂也。紫者,氣之熱也。黑者,熱之甚也。凡經候不調者,悉以四物湯為主。
  • 3.《考證病源》:「血者,氣之配也。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故經水來而成塊者,氣之凝也。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行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色淡者亦虛也,而有水以混之也。錯經妄行者,氣之亂也。紫者,氣之熱。黑者,熱之甚。凡經候不調,總以四物湯為主,看病之虛實而增損之。
  • 4.《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經候不調,心腹刺痛,四物湯去熟地、白芍,名君臣散主之。

逍遙散

  • 1.《証治準繩‧瘍醫》:「,一婦小腹內,如有所梗,兩拗與人門俱腫,小便淋瀝,經候不調,內熱作渴,飲食少思,腹內初如雞卵而漸大,脈洪數而虛,左關尤甚,屬肝脾鬱結之證也,用加味歸脾湯,肝火退而脾土健,間以逍遙散下蘆薈丸而愈。一婦人,兩拗腫痛,腹內一塊不時上攻,月餘不調,小便不利。
  • 2.《醫方捷徑指南全書》:「_逍遙散_,治發熱,經候不調,勞熱咳嗽。

加味逍遙散

  • 1.《保嬰撮要》:「一女子臂癰,潰後瘡口突肉如菌,用毒藥蝕之,突肉益甚,面青寒熱,經候不調,此肝經血燥而生風,脾氣虛而不能生肌耳,先用加味逍遙散、五味異功散兩月餘,卻用地黃丸、托裡散而愈。
  • 2.《雜病源流犀燭》:「如冷而小腹痞痛,小便赤澀(宜龍膽瀉肝湯)。如冷而內熱寒熱,經候不調(宜加味逍遙散)。如冷而寒熱體倦,飲食少思(宜加味四君子湯)。如冷而鬱怒發熱,少寐懶食(宜加味歸脾湯)。如冷而口苦脅脹寒熱,小便黃澀,必先祛利濕熱(宜龍膽湯),再調補氣血(宜加味逍遙散)。
  • 3.《校註婦人良方》:「愚按:前症屬肝經內有濕熱,外乘風冷所致。若小便澀滯,或小腹痞痛,用龍膽瀉肝湯。若內熱寒熱,或經候不調,用加味逍遙散。若寒熱體倦,飲食少思,用加味四君子。若鬱怒發熱,少寐懶食,用加味歸脾湯。
  • 4.《類證治裁》:「〔陰冷〕婦人陰冷,由風冷客於子臟。宜五加皮酒。其肥盛而陰冷者,多濕痰下流。二術二陳湯加羌活、防風。立齋謂:陰冷屬肝經濕熱,外乘風冷。若小便澀滯,小腹痞痛,宜龍膽瀉肝湯。內傷寒熱,經候不調,宜加味逍遙散。寒熱體倦,飲食少思,加味四君子湯。鬱怒發熱,少寐懶食,加味歸脾湯。

五積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治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噁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並宜服之。
  • 2.《祖劑》:「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治脾胃宿冷,腹肋脹痛,胸膈停痰,嘔逆噁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
  • 3.《養生類要》:「冬月正傷寒,悉遵用仲景治法,不可移易,惟內傷生冷,外感風寒,頭疼發熱,肩背拘急,心腹痞悶,嘔逆惡風,四肢浮腫,寒熱往來,腰膝疼痛,及婦人經候不調,並宜服生料五積散
  • 4.《山居四要》:「_生料五積散_,治四時調中,快氣化痰,脾胃宿食不化,臍腸脹滿,胸膈停疼,嘔逆噁心,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項背拘急,四肢浮腫,寒熱往來,腰膝疼痛,及婦人難產,血氣經候不調,或不通,一切治之。
  • 5.《御藥院方》:「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治脾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噦噁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暗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並宜服之。
▼ 展開更多

四七湯

  • 1.《醫方簡義》:「治七情鬱結。經候不調。

五味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女子臂癰,潰後瘡口突肉如菌,用毒藥蝕之,突肉益甚,面青寒熱,經候不調,此肝經血燥而生風,脾氣虛而不能生肌耳,先用加味逍遙散、五味異功散兩月餘,卻用地黃丸、托裡散而愈。

失笑散

  • 1.《醫學入門》:「血與氣並,心腹痛連腰脅背膂,甚則搐搦,經候不調,謂之血氣,玄胡索散、手拈散、失笑散、單幹漆丸。數證因痰瘀氣積者,與上諸方通用。

托裡散

  • 1.《保嬰撮要》:「一女子臂癰,潰後瘡口突肉如菌,用毒藥蝕之,突肉益甚,面青寒熱,經候不調,此肝經血燥而生風,脾氣虛而不能生肌耳,先用加味逍遙散、五味異功散兩月餘,卻用地黃丸、托裡散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