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心腎不交」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心腎不交是中醫學上的病症,指心、腎兩臟功能失調,相互不協調的病理現象。心主血脈,腎主水液,兩者相互依賴,共同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心腎不交的病因多與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養、情志不遂、外邪侵襲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主要有心悸、失眠、健忘、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遺精早泄、尿頻尿急等症狀。

心腎不交的治療以調理心腎、平衡陰陽為原則。常用中藥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此外,還可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

心腎不交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戒酒,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2. 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4.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心腎不交是中醫學上的病症,但並非不治之症。只要積極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療。因此,如果出現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續名醫類案》:「湯封君簡庵,血分熱甚,以善飲致腸風,且心腎不交,以四物湯加棗仁、側柏葉、槐花、連翹,蜜為丸,服之即愈。

黃連阿膠湯

  • 1.《傷寒尋源》:「按此條之不得臥。乃熱傷陰而心腎不交也。雞子黃入心。阿膠入腎。病本少陰。自宜心腎同治。

小青龍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蓋細辛人皆知為足少陰之藥,故傷寒少陰證多用之,然其性實能引足少陰與手少陰相交,是以少陰傷寒,心腎不交而煩躁者宜用之,又能引諸藥之力上達於腦,是以陰寒頭疼者必用之,且其含有龍腦氣味,能透發神經使之靈活,自能發動肺葉闟闢之機使靈活也。

酸棗仁湯

  • 1.《醫宗必讀》:「_酸棗仁湯_,治心腎不交,怔忡恍惚,夜臥不安,精血虛耗,脾胃泄瀉。

歸脾湯

  • 1.《醫醫偶錄》:「產後不語者,由心腎不交,氣血虛弱所致,七珍散、歸脾湯並主之。若虛火上炎,六味地黃丸。
  • 2.《醫醫偶錄》:「健忘者,心腎不交,神明不充也,歸脾湯、十補丸主之。
  • 3.《醫醫偶錄》:「健忘者,心腎不交也,歸脾湯、十補丸主之。

吳茱萸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吳茱萸湯之實用,乃肝胃同治之劑也。至於此證煩躁欲死,非必因肝邪盛極,實因寒邪阻塞而心腎不交也。蓋人心腎之氣,果分毫不交,其人即危不旋踵,至於煩躁欲死,其心腎幾分毫不交矣。

交泰丸

  • 1.《四科簡效方》:「生川連(五錢),肉桂心(五分),研細,白蜜丸,空心淡鹽湯下。治心腎不交,怔忡無寐,名交泰丸。
  • 2.《重訂廣溫熱論》:「_十二、瘥後怔忡_,乃水衰火旺,心腎不交也,宜補水養心,硃砂安神丸最妙,半夏秫米湯合交泰丸尤捷。

清心蓮子飲

  • 1.《本草詳節》:「按:蓮實,味甘氣溫,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脾為黃庭,交媾水火,會合木金者也。而元氣以之為母,母氣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所以能利益十二經血脈,安靖上下君相火邪。昔人治心腎不交,勞傷白濁,有清心蓮子飲;補心腎,益精血,有瑞蓮丸,皆得此理。
  • 2.《本經逢原》:「_發明_,蓮子得水土之精英,補中養神,益氣清心,固精止瀉,除崩帶赤白濁,能使心腎交而成既濟之妙。昔人治心腎不交、勞傷、白濁,清心蓮子飲。補心腎益精血,有瑞蓮丸,皆取其補益黃庭,實堤御水之義。
  • 3.《本草綱目》:「昔人治心腎不交,勞傷白濁,有清心蓮子飲;補心腎,益精血,有瑞蓮丸,皆得此理。

萆薢分清飲

  • 1.《景岳全書》:「脾胃氣虛者,用補中益氣加山茱萸、山藥。思慮傷脾者,兼用歸脾湯加山茱萸、山藥。肝腎虧損者,六味丸。真陽虛敗者,八味丸。心腎不交,用萆薢分清飲。心氣虛熱者,清心蓮子飲。
  • 2.《不居集》:「腎氣不足,用益志湯,金鎖正元丹。肝腎虛熱者,用六味丸,加味逍遙散。脾虛熱者,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凡此悉屬不足之症,宜用十全大補湯,或用萆薢分清飲。思慮傷脾者,兼用歸脾湯加山萸、山藥。肝腎虧損者,六味丸。真陽虛敗者,八味丸。心腎不交,萆薢分清飲。心氣虛熱者,清心蓮子飲。
  • 3.《明醫雜著》:「愚按前症屬足三陰虧損所致,蓋腎主閉藏,肝主疏泄。若肝腎虛熱者,用四物加柴胡、山梔、山茱萸、山藥;脾胃氣虛者,用補中益氣加山茱、山藥;思慮傷脾者,兼用歸脾湯和山茱、山藥;肝腎虧損者,六味丸;真陽虛敗,八味丸;心腎不交,用萆薢分清飲;心氣虛熱者,清心蓮子飲。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桂甘龍牡湯同意,火逆燒針煩躁良。(鎮其陰氣,散其火邪,上下同治。前方驚狂,治重在心,故用蜀漆;此無驚狂,故蜀漆不用。其證大段相同。)《金匱》桂龍牡蠣湯,失精亡血夢交嘗,脈微遲芤陰陽弱,鎮攝精神使斂藏。(此心腎不交,精傷氣竭,神不斂藏之證。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桂甘龍牡湯同意,火逆燒針煩躁良。(鎮其陰氣,散其火邪,上下同治。前方驚狂,治重在心,故用蜀漆;此無驚狂,故蜀漆不用。其證大段相同。)《金匱》桂龍牡蠣湯,失精亡血夢交嘗,脈微遲芤陰陽弱,鎮攝精神使斂藏。(此心腎不交,精傷氣竭,神不斂藏之證。

仙方活命飲

  • 1.《雜病源流犀燭》:「纏腰火丹者,即火帶瘡,由心腎不交,肝火內熾,流入膀胱,纏於帶脈,故腰間生瘡,累累如珠,如束帶者然,急宜服藥以解之(宜仙方活命飲),壯實者下之(宜內疏黃連湯),外用清熱解毒藥敷之,不早治,毒由臍入,亦膨脹死也。蛇纏瘡亦往往生腰間,如蛇盤之狀(宜醋調雄黃末塗之,仍酒調服)。

人參湯

  • 1.《醫學集成》:「心腎不交,朱雀交泰丸:茯神四兩、沉香、黃連各一兩、肉桂一錢,蜜丸,人參湯下,無真沉香,用香附。

七寶美髯丹

  • 1.《馮氏錦囊秘錄》:「周痹者,周身痿痹也,由氣血不足;無子由腎冷精衰;消渴、淋瀝由水不制火;遺精由心腎不交;崩帶瘡痔由營血不調。
  • 2.《醫方集解》:「治氣血不足,羸弱周痹,腎虛無子,消渴,淋瀝,遺精,崩帶,癰瘡,痔腫等證(周痹,周身痿痹也,由氣血不足。無子,由腎冷精衰。消渴、淋瀝,由水不制火。遺精,由心腎不交。崩帶、瘡痔,由營血不調)。
  • 3.《成方切用》:「(邵應節),治精血不足,羸弱周痹,腎虛無子,消渴淋瀝,遺精崩帶,癰瘡痔腫等證。(周痹周身痿痹也,由氣血不足。無子,由腎冷精衰。消渴淋瀝,由水不制火。遺精,由心腎不交。崩帶瘡痔,由營血不調。)

六味地黃丸

  • 1.《萬病回春》:「_六味地黃丸_,治心腎不交,消渴引飲。(方見虛怯。)依本方加麥門冬、五味子。
  • 2.《雲林神彀》:「_六味地黃丸_(方見諸虛,治心腎不交,消渴引飲。依本方加麥門冬、五味子)
  • 3.《王九峰醫案(二)》:「濕熱傷陰,氣化無權,利濕傷陰,清熱耗氣,無形幻出有質。補則氣聚,破則氣滿,輕可去實,澀以固脫。肝腎內虧,心腎不交,每朝服六味地黃丸,合十四味資生丸。一助坤順,一法乾健。午後服豬膽丸三錢,化脾腎濕熱。

金鎖固精丸

  • 1.《醫方集解》:「治精滑不禁(精滑者,火炎上而水趨下,心腎不交也)。
  • 2.《成方切用》:「治精滑不禁。(精滑者,火炎上而水趨下,心腎不交也。)

四生丸

  • 1.《時方歌括》:「柯韻伯曰心腎不交。則五臟齊損。陰虛而陽無所附。則火炎上焦。陽盛則陽絡傷。故血上溢於口鼻也。凡草木之性。生者涼。而熟之則溫。熟者補。而生者瀉。四味皆清寒之品。盡取其生者。而搗爛為丸。所以全其水氣。不經火煮。更以遠於火令矣。生地多膏。清心腎而通血脈之源。

三甲復脈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愚曾治一媼年近五旬,患溫病半月不愈。其左脈弦硬有真氣不斂之象,右脈近洪而不任重按,此邪實證虛也,為擬補正祛邪之劑。病者將藥飲一口,嫌其味苦不服。再延他醫,為開三甲復脈湯方,略有加減,服後煩躁異常,此心腎不交,陰陽將離也。醫者猶不省悟,竟於原方中加大黃二錢,服後汗出不止。

十補丸

  • 1.《醫醫偶錄》:「健忘者,心腎不交也,歸脾湯、十補丸主之。
  • 2.《醫醫偶錄》:「健忘者,心腎不交,神明不充也,歸脾湯、十補丸主之。

天王補心丹

  • 1.《何氏虛勞心傳》:「治憂愁思慮傷心,(心為君主,心傷則神去,頃刻云亡。凡云心病皆包絡受病,)心血不足,神志不寧,(心藏神,腎藏志,心腎不交,神志不寧。)健忘怔忡,心跳善驚,(皆心血虛之,故血虛則心生火,火則生痰,痰動心包,故驚跳及夢寐不寧。怔忡者,心中惕惕,恍惚不安,如人將捕之狀也。

孔聖枕中丹

  • 1.《醫方簡義》:「治心腎不交。怔忡健忘等症。
  • 2.《醫方簡義》:「治心腎不交諸症。方見心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