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時疫」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時疫是中醫古代對瘟疫的稱呼,是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多見高熱、寒戰、頭痛、身痛、無汗、煩躁、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等症狀。

時疫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其中外感六淫是主要病因。外感六淫侵襲人體,導致人體正氣失調,而發為時疫。

時疫的治療以扶正祛邪為原則,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可選用不同的中藥方劑進行治療。常用的中藥方劑有:

  • 麻黃湯:適用於風寒感冒,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鼻塞流涕等。
  • 桂枝湯:適用於風熱感冒,症見發熱、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
  • 白虎湯:適用於熱病高熱、煩躁、口渴、汗出不暢等。
  • 黃連解毒湯:適用於溫病熱盛、煩躁、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等。

時疫的預防主要包括個人防護和環境防護。個人防護包括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勤換衣,避免接觸患者。環境防護包括對公共場所進行消毒,做好通風換氣等。

時疫是一種嚴重的傳染病,但只要做好防護,是可以有效避免感染的。如果不幸感染,也要積極配合治療,以免病情加重。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吳氏《瘟疫論》曰:「婦人之傷寒時疫,與男子無二。惟經水適斷、適來,及崩漏、產後等,與男子稍有不同耳。夫經水之來,乃血滿於諸經,歸注於血室,下泄為月水。血室一名血海,即衝任之脈也,為諸經之總任。經水適來,則疫邪不入於胃,乘勢而入血室,故夜發熱譫語。
  • 2.《普濟本事方》:「有一師尼患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自汗。是時疫氣大行,醫見其寒熱,作傷寒治之,以大小柴胡湯雜進,數日病劇。予診視曰:三部無寒邪脈,但厥陰脈弦長而上出魚際,宜服抑陰等藥。予制此地黃丸。
  • 3.《婦人大全良方》:「許學士云:有一師尼,患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自汗。是時疫氣大行,醫見寒熱,作傷寒治之,大小柴胡湯雜進,數日病劇。余診視之曰:三部無寒邪脈,但厥陰肝脈弦長而上魚際,宜服抑陰等藥。余制此方,治之愈。
  • 4.《証治準繩‧女科》:「_〔本〕生地黃丸_,許學士治一尼患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悸,或時自汗。是時疫氣大行,醫見其寒熱,作傷寒治之,用大小柴胡湯雜進,數日病急,召予診之,三部無寒邪脈,但厥陰弦長而上魚際,宜服抑陰等藥,故制此方。
  • 5.《立齋外科發揮》:「_生地黃丸_,許白雲學士云:有一師尼,患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自汗。是時疫氣大行,醫見寒熱,作傷寒治之,大、小柴胡湯雜進,數日病劇。余診視之曰:三部無寒邪脈,但厥陰肝脈,弦長而上魚際,宜用抑陰之藥。遂用此方,治之而愈。
▼ 展開更多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一婦人因時疫,發熱譫語,舌黑乾縮,人事不知,余用大承氣湯,八九日許,不食,即點滴米飲亦不進,惟服藥耳。余以其不因前證處方之故而不食,必須用大承氣以攻毒,病雖危,當除邪毒為要。以此曉其家人及親戚,半月餘,精神稍清,始用米飲,後胃納漸加,與柴胡薑桂承湯四十餘日而愈。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瘟疫論》曰:「大小便蓄血、便血者,不論傷寒時疫,盡因失下,邪熱久羈,無由以泄,血為熱搏,留於經絡,敗為紫血,溢於腸胃,腐為黑血,便色如漆,大便反易(求真按:『宜參考抵當湯條』)。雖為結糞,得瘀(求真按:『瘀為瘀血之略』)潤下,結糞雖行,真元已敗,多至危殆。

當歸芍藥散

  • 1.《皇漢醫學》:「《元和紀用經》云:「本為六氣經緯圓,能祛風,補勞,養真陽,退邪熱,緩中,安和神志,潤澤容色,散邪熱、溫瘴、時疫。安期先生賜李少君久餌藥,後仲景增減之(求真按:『增減用量也』),為婦人懷孕腹痛之本方。」
  • 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食前服。《元和紀用經》云:本六氣經緯丸,能祛風補勞,養真陽,退邪熱,緩中,安和神志,潤澤容色,散邪寒,溫瘴時疫。安期先生賜李少君久餌之藥,後仲景增減為婦人懷妊腹痛本方。用芍藥四兩,澤瀉、茯苓、川芎各一兩,當歸、白朮二兩,亦可以蜜為丸服。

麻黃湯

  • 1.《世醫得效方》:「發散四時傷寒,潮熱,頭痛,時疫。
  • 2.《傷寒廣要》:「上前十二味。為粗末。分作六服。大鍋內。緩火炒令微赤。香熟即止。不可過焦。取出。以淨紙藉板床上。晾令冷。入後三物。和之和氣。(○二字。活人。作入瓷合盛。似是。)每服三錢。加薑棗。煎至六分。去滓服。(蘇沉)和劑如傷寒時疫。頭痛體疼。惡風發熱。項背強痛。
  • 3.《醫權初編》:「庸醫誤人,固不足言。有等大行之醫,或如時疫、瘧、痢、痘、疹、感冒大行,醫者應接不暇,不細辨其本質虛弱,或病已將虛,或兼舊疾,而徒以三指一按,以了故事,概投以達原飲、清脾飲、芍藥湯、升麻葛根湯、麻黃湯、桂枝湯、小柴胡湯之類,恐虛弱之人,不能任此一劑也。

平胃散

  • 1.《醫方論》:「人非脾胃無以養生。飲食不節,病即隨之。多食辛辣則火生,多食生冷則寒生,多食濃厚則痰濕俱生。於是為積聚,為脹滿,為瀉痢,種種俱見。平胃散乃治脾胃之聖劑,利濕化痞,消脹和中,兼治時疫瘴氣,燥而不烈,故為消導之首方

十全大補湯

  • 1.《保嬰撮要》:「一婦人時疫將愈,出痘發熱,體倦痛甚,昏憒飲湯,脈洪數,按之如絲,用十全大補湯,調硃砂末一錢,二劑其痛頓止,食進體健,仍用前湯十餘劑而愈。

白虎湯

  • 1.《廣瘟疫論》:「時疫初起多睡,兼身重者,熱邪阻滯其經脈也,有汗白虎湯,無汗或加麻黃。屢經汗、下後,表裡熱愈甚,二便俱利而身痛、多睡者,陰傷也,四物,六味、生脈三方合用,大劑養陰方效,失治即危。服此數劑,身痛已和,表裡熱退,而仍多睡者,於三方中加生棗仁即愈。
  • 2.《張氏醫通》:「清熱解毒湯,治時疫大熱。
  • 3.《顧松園醫鏡》:「溫熱病者,乃感春溫夏熱之邪為病,發於三、四、五、六月間,俗呼為傷寒者是也。按仲淳云:傷寒時疫諸病,兼陽明症者獨多。故一見潮熱自汗,喜涼惡熱,煩躁飲冷,舌苔譫語,發厥斑狂,脈洪大者,急宜白虎湯加竹葉、麥冬,解熱生津止渴;勢甚者,大劑連投,諸症自平。
  • 4.《醫通祖方》:「治時疫大熱。
  • 5.《醫權初編》:「梁宏九令堂,母死染疫脈數而弱,寸口帶促,予與以清暑藥,不效。復延一老醫時疫者,以為溫疫無補法,大劑白虎湯與之,煩躁更甚。後延吳克憲先生,先以附子連理湯救其失,次以參、耆、朮、草、麥冬、五味而愈。

葛根黃芩黃連湯

  • 1.《廣瘟疫論》:「鼻孔扇張有三。一痰壅於肺,氣出入有聲,喘咳、胸滿、不渴,宜栝蔞、貝母、桑皮、蘇子瀉肺,肺氣通自愈。一鬱熱於肺,氣出入多熱,有微表束其鬱熱,古人獨主越婢湯,蓋散其外束,清其內郁也,用於時疫中,以葛根易麻黃,或葛根黃芩黃連湯亦可。一腎氣虛而上逆,氣出入皆微,多死。

豬苓湯

  • 1.《廣瘟疫論》:「時疫初起在表時,頭痛、發熱、小便不利者,熱入膀胱也,益元散主之,四苓散、豬苓湯皆可用。東垣云:小便不利而渴者,熱在上焦,法當淡滲;小便不利而不渴者,熱在下焦,法當苦寒。此可為據。

越婢湯

  • 1.《廣瘟疫論》:「鼻孔扇張有三。一痰壅於肺,氣出入有聲,喘咳、胸滿、不渴,宜栝蔞、貝母、桑皮、蘇子瀉肺,肺氣通自愈。一鬱熱於肺,氣出入多熱,有微表束其鬱熱,古人獨主越婢湯,蓋散其外束,清其內郁也,用於時疫中,以葛根易麻黃,或葛根黃芩黃連湯亦可。一腎氣虛而上逆,氣出入皆微,多死。

桂枝湯

  • 1.《醫權初編》:「庸醫誤人,固不足言。有等大行之醫,或如時疫、瘧、痢、痘、疹、感冒大行,醫者應接不暇,不細辨其本質虛弱,或病已將虛,或兼舊疾,而徒以三指一按,以了故事,概投以達原飲、清脾飲、芍藥湯、升麻葛根湯、麻黃湯、桂枝湯、小柴胡湯之類,恐虛弱之人,不能任此一劑也。

小承氣湯

  • 1.《辨舌指南》:「《辨正》:純紅舌,非純而不雜,即瘀血之色也。臟腑極熱者、中時疫者、誤服溫補者皆有之,宜三黃白虎湯加連翹,或大小承氣湯等藥酌用。此舌亦有表證者,則兩臉周身必發熱,頭暈目眩,乍寒乍熱,脈浮數,邪熱在太陽也。宜用薄荷、荊芥、葛根、竹葉、生甘草等,以涼散表邪,不可遽用寒涼攻下。

四物湯

  • 1.《痘科輯要》:「此熱毒下注大腸,或值時疫所染,五六日上,痘與痢俱,宜清毒活血,用四物湯加芩、連、木香、紅花、木通,則二症兼治矣,此時既解毒,至痘起脹用補,亦無妨於痢也。

涼膈散

  • 1.《辨舌指南》:「白苔多而滑者,黃黑苔少者,表證多也,尚宜和解。若黃黑苔多而白苔少,或生芒刺,黑點乾燥者,里證多也,必下無疑。雖中心黃黑而潤,邊仍白者,此表證未盡,風寒尚未全化熱也。傷寒則大柴胡湯而解之;溫熱時疫則涼膈散,或白虎合承氣攻下之。
  • 2.《辨舌指南》:「《舌鑑》未盡善。(《正義》云:凡舌見白苔中微黃者,此太陽陽明合病也。如太陽未罷,雙解散,太陽已罷,選承氣下之。張石頑云:若舌苔中心黃黑,而邊白滑潤者,表證未盡,風寒尚未化熱也。傷寒,則大柴胡湯解之。溫熱時疫,則涼膈散,或白虎合承氣湯攻下之。)

普濟消毒飲

  • 1.《奉時旨要》:「若天行時疫,咽痛項腫,有大頭、蝦蟆、發頤之名,此陽明熱毒,腫髮夾車兩穴,普濟消毒飲治之。痰甚脹急者,紫雪丹開之。然陰虛陽虛,俱有此等惡症,其應溫清補瀉,全在脈之有力無力,唇之赤白、口之渴否辨之,庶不致誤。
  • 2.《羅氏會約醫鏡》:「_普濟消毒飲_,治天行時疫,邪客上焦,頭痛莫當,腫大如斗。
  • 3.《類證治裁》:「因腎虛氣逆,為腎厥,玉真丸、來復丹。外如雷頭風,頭痛起塊,或鳴如雷震,清震湯。大頭痛,頭面盡腫,由天行時疫,甚則潰膿,普濟消毒飲。輕者發頤,腫耳前後,甘桔湯加薄荷、荊芥、鼠黏子、連翹、黃芩。眉稜骨痛,由風熱外干,痰濕內郁,選奇湯。眼眶痛,俱屬肝經,肝虛見光則痛,生熟地黃丸。
  • 4.《程杏軒醫案》:「荔翁尊堂,年屆六旬,初發寒熱,疏散不解,越日頭顱紅腫,漸及面目頤頰,舌焦口渴,發熱脈數。予視之曰:此大頭時疫證也,東垣普濟消毒飲最妙。翁云:家慈向患腸風,體質素弱,苦寒之劑,恐難勝耳。予曰:有病當之不害,若恐藥峻,方內不用黃連亦可。市藥煎熟,僅飲一杯,旋覆吐出。
  • 5.《素問經注節解》:「昔元太和二年,東垣制普濟消毒飲以救時疫,所活甚眾,即此類也。夫人殊稟賦,令易寒暄,利害不侔,氣交使然。故凡以太陽之人而遇流衍之氣,以太陰之人而遇赫曦之紀,強者有制,弱者遇扶,氣得其平,何病之有。或以強陽遇火,則炎烈生矣;陰寒遇水,則冰霜及矣。

補中益氣湯

  • 1.《古今醫統大全》:「_補中益氣湯_,治內傷勞倦時疫發熱。(二方見脾胃門。)
  • 2.《癘瘍機要》:「一男子時疫愈後,遍身發癗作癢,服補中益氣湯而愈。有同患者不信余言,乃用砭法出血而死,此因陰虛血熱,色黑作癢也,何乃反傷陰血哉。

藿香正氣散

  • 1.《古今醫鑑》:「_藿香正氣散_,治四時不正之氣,寒溫時疫,山嵐瘴氣,雨濕熏蒸;或中寒腹痛吐利,中暑冒風,中濕身重泄瀉;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或飲食停滯,復感外邪,頭痛發熱,戰慄惡寒,或嘔吐噁心,膈膈滿悶,一切氣逆不安之症,並能調治。
  • 2.《古今醫鑒》:「_藿香正氣散_,治四時不正之氣,寒溫時疫,山嵐瘴氣,雨濕熏蒸;或中寒腹痛吐利,中暑冒風,中濕身重泄瀉;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或飲食停滯,復感外邪,頭痛發熱,戰慄惡寒,或嘔吐噁心,膈膈滿悶,一切氣逆不安之症,並能調治。
  • 3.《嬰童類萃》:「_藿香正氣散_,治傷寒頭疼發熱,四時疫症,及山嵐瘴氣,不服水土,霍亂吐瀉。

大羌活湯

  • 1.《怡堂散記》:「又傷寒與時疫,有同處,有不同處。其同處在傳經,其不同處,傷寒有直中症,時疫無直中症,以時疫由於傳染而又非嚴寒之令也。

柴葛解肌湯

  • 1.《不知醫必要》:「_柴葛解肌湯_,涼散,治時疫邪傳陽明,熱而兼渴者。

三黃湯

  • 1.《醫通祖方》:「治熱病時疫,頭痛壯熱。
  • 2.《張氏醫通》:「三黃梔子豉湯,治熱病時疫。頭痛壯熱。

桔梗湯

  • 1.《治痢捷要新書》:「桔梗湯表裡兩解感冒時疫挾熱者宜之黃苓連翹梔子薄荷桔梗竹葉甘草大黃各等分燈心煎

生化湯

  • 1.《家用良方》:「_產後時疫:_,凡產後發熱類疫,不可照常疫治之,如服生化湯不愈,再用參、耆、地、草、歸、芎、麥、五味、陳皮、白朮、附子。

苦參湯

  • 1.《簡明醫彀》:「_苦參湯_,傷寒大熱多日及時疫。

荊防敗毒散

  • 1.《兒科萃精》:「小兒當疫毒流行,忽染此病(病狀已詳時疫解說內,不再贅),古法主發毒邪者,以荊防敗毒散(如荊芥、防風、羌活、獨活等十一味。引用生薑)。清毒邪者,以普濟消毒飲(如板藍根、升麻、芩、連等十四味,引用燈芯),攻毒邪者,以二聖救苦丹(如大黃、皂角二味),水丸。無根水化服。
  • 2.《古今醫統大全》:「(《蘊要》)_荊防敗毒散_,治天行時疫,發散瘟邪。

黃連解毒湯

  • 1.《古今醫統大全》:「_黃連解毒湯_,治時疫以經汗解,或因飲食復劇,大熱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睡。(方見火門。)

十神湯

  • 1.《目經大成》:「此陽經外感通劑也。吳鶴皋曰:古人治風寒必分六經,見症用藥。然兩目暴病,發熱頭痛,而六經不甚顯明,總以疏風利氣之藥主之。是方除芍藥、甘草,余皆疏利。故可以解感冒氣塞之症。又必用斯二者,欲陰陽之氣無盡向汗中泄也。吳綬曰:此方用升麻、葛根,能解陽明時疫。

抵當湯

  • 1.《皇漢醫學》:「《瘟疫論》曰:「大小便蓄血、便血者,不論傷寒時疫,盡因失下,邪熱久羈,無由以泄,血為熱搏,留於經絡,敗為紫血,溢於腸胃,腐為黑血,便色如漆,大便反易(求真按:『宜參考抵當湯條』)。雖為結糞,得瘀(求真按:『瘀為瘀血之略』)潤下,結糞雖行,真元已敗,多至危殆。

金沸草散

  • 1.《奇效良方》:「治肺經受風,頭目昏痛,咳嗽聲重,涕唾稠黏,及治時疫寒熱。
  • 2.《醫學入門》:「金沸草散麻甘芍,荊芥前胡半夏姜,肺受風寒頭目痛,咳嗽聲黏時疫方。(見三卷)

升麻葛根湯

  • 1.《醫方論》:「此方用升麻、葛根以升散陽明。又恐升提太過,致人喘滿,故用芍藥、甘草,酸收甘緩以佐之。究竟互相牽制,不如獨用葛根為君,加牛蒡、連翹、桔梗、薄荷等。斑疹、時疫,則加馬勃、青黛等,未為不可也。
  • 2.《成方切用》:「陽明多氣多血,寒邪傷人,則血氣為之壅滯。辛能達表,輕可去實,故以升葛辛輕之品,發散陽明表邪。陽邪盛,則陰氣虛,故用芍藥斂陰和血,又用甘草調其衛氣也。(云岐子曰:葛根為君,升麻為佐,甘草芍藥以安其中。)升麻甘草,升陽解毒,故又治時疫。(感時疫者,必先入胃,故用陽明胃藥。
  • 3.《退思集類方歌注》:「)熱迫下利均堪保。(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此因邪熱內陷於太陰,是表實裡虛,故用升、葛升陽散表,白芍斂陰,甘草和里,表解里和,下利自止。)亦治時疫與陽斑,(升麻、甘草解毒之功。)痘疹已出慎勿搗。(痘疹初起,熱自內達表,故亦宜於涼散;若已出者勿用,恐升散重虛其表也。
  • 4.《萬病回春》:「_升麻葛根湯_,治傷寒頭痛時疫,憎寒壯熱、肢體痛、發熱惡寒、鼻乾不得眠,兼治寒暄不時,人多病疫,乍暖脫衣及瘡疹已發未發疑似之間宜用。
  • 5.《退思集類方歌註》:「)熱迫下利均堪保。(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此因邪熱內陷於太陰,是表實裡虛,故用升、葛升陽散表,白芍斂陰,甘草和里,表解里和,下利自止。)亦治時疫與陽斑,(升麻、甘草解毒之功。)痘疹已出慎勿搗。(痘疹初起,熱自內達表,故亦宜於涼散;若已出者勿用,恐升散重虛其表也。
▼ 展開更多

人參敗毒散

  • 1.《增訂葉評傷暑全書》:「萬曆戊子己丑年,時疫盛行,凡服人參敗毒散發表者,無不全活。江應宿治陳氏子,年十七歲,患疫,大渴大熱,頭痛如破,泄瀉頻數,六脈洪大,與三黃石膏湯,日進三服,石膏加至一兩,三日而愈。
  • 2.《兒科要略》:「(四十)人參敗毒散,治時疫,傷風,風濕,寒熱,頭眩,項強,目疼,肢疼,咳嗽,鼻塞聲重,瘡瘍邪氣在表應發者,以及小兒感冒,發熱惡風,痰阻胸膈,頭目不清,風熱瘙癢。療脫疽,頑核,毒瘡。
  • 3.《兒科醒》:「人參敗毒散,治時疫癍疹。
  • 4.《張氏醫通》:「人參敗毒散(局方),治時疫初起發熱。及感冒發散後熱不止。
  • 5.《齊氏醫案》:「崇禎辛巳、壬午,大飢大疫,道殣相望,惟加人參者多活。更有發斑一證最毒,惟加參於消斑藥中,全活甚眾。凡遇飢殣兵荒之歲,飲食起居不謹,致患時疫者,宜用此法。
▼ 展開更多

甘露消毒丹

  • 1.《隨息居重訂霍亂論》:「十一味,不可加減,生曬研細末,瓷瓶密收,每服三錢,開水溫服,日二。或以神麯糊丸如彈子大,調化服亦可。此丹治濕溫時疫,著效亦神。累年同人合送,價廉功敏,無出此方之右者,一名普濟解疫丹。
  • 2.《辨舌指南》:「_甘露消毒丹_,治濕溫時疫,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腫,斑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閉,吐瀉瘧痢,淋濁瘡瘍等症。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者,是暑濕疫熱之邪尚在氣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

達原飲

  • 1.《兒科要略》:「(七)達原飲,治時疫邪氣,初犯募原,及疫瘧壯熱,多汗而渴者。
  • 2.《形色外診簡摩》:「)時疫初起,舌上白苔如積粉者,達原飲解之。若傷寒邪入胃腑,則白苔中黃;邪傳少陰,則白中變黑。若純色為一經證,邊與中間兩色俱傳經證。若從根至尖直分兩路者,是合病與夾陰舌也。合病則白中兼兩路黃,夾陰則白中兼兩路黑潤及灰色也。從根至尖橫分兩三截苔色者,是並病舌也。
  • 3.《溫病正宗》:「治時疫邪氣,初犯募原,及疫瘧壯熱,多汗而渴者。
  • 4.《一見能醫》:「白苔者,邪傷氣分。肺主氣而色白,又主皮毛,故凡白苔猶帶表症,仲景以為胸中有寒,故正宜和解,禁用攻下,攻下必結痞,變症不側。若溫病熱病,一發便壯熱,昏憒躁渴,舌正赤而有白滑苔,即當用白虎和汗之。時疫初起,舌上白苔如積粉者,達原飲解之。若傷寒邪入胃腑,則白苔中黃。
  • 5.《溫疫明辨歌訣》:「心痛疝氣本宜溫,一感疫邪溫更疼。氣色舌苔皆疫象,疏通仍宜達原(飲)君。(心胃痛與疝氣皆喜溫通,如薑、桂、吳萸之類。若一受疫邪發熱,仍以達原飲開達膜原,若用溫藥,反致危殆。時疫夾疝,但治疫而疝自消,若兼心胃痛,亦當治時疫為主,可於達原飲中加木香、蒼朮,以開通郁疫,邪達而痛即止。)
▼ 展開更多

養胃湯

  • 1.《瘴瘧指南》:「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增寒壯熱。頭目昏痛。肢體拘急。乃闢山嵐瘴氣。脾寒痰瘧。四時疫病。治冷瘴及寒痰。加附子。人參。伏苓。甘草。半夏。蒼朮。厚朴。藿香。草果。陳皮。上各等分。每服三錢。烏梅一個。姜七片煎。熱服不拘時。是方乃不換金。合二陳加人參烏梅。

芍藥湯

  • 1.《醫權初編》:「庸醫誤人,固不足言。有等大行之醫,或如時疫、瘧、痢、痘、疹、感冒大行,醫者應接不暇,不細辨其本質虛弱,或病已將虛,或兼舊疾,而徒以三指一按,以了故事,概投以達原飲、清脾飲、芍藥湯、升麻葛根湯、麻黃湯、桂枝湯、小柴胡湯之類,恐虛弱之人,不能任此一劑也。

敗毒散

  • 1.《幼科折衷秘傳真本》:「其脾胃虛者,用仁齋法以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末,陳粳米湯調下,此方有蓮肉、山藥,胸次一開,自然能食矣。有時疫作痢,傳染相似,宜首用敗毒散加陳皮、陳倉米,名倉廩湯,隨其所勝之氣加減用之。
  • 2.《保命歌括》:「有時疫作痢,傳染相似,宜推明運氣之勝復以治之。所謂勝復者,不越六氣之變也。四時疫痢,宜首用敗毒散,加陳皮、陳倉米,名倉廩湯為主治,隨其所勝之氣,加減用之。

香蘇散

  • 1.《醫學答問》:「傷暑風者,惡寒、頭痛、煩渴,宜香薷飲加荊芥、秦艽;中時疫者,初頭痛發熱,漸嘔惡、胸滿,或脹悶、譫狂、唇焦、口渴,先宜香蘇散,次宜神朮散及治疫清涼散,如便閉則宜加大黃。

清脾飲

  • 1.《醫權初編》:「庸醫誤人,固不足言。有等大行之醫,或如時疫、瘧、痢、痘、疹、感冒大行,醫者應接不暇,不細辨其本質虛弱,或病已將虛,或兼舊疾,而徒以三指一按,以了故事,概投以達原飲、清脾飲、芍藥湯、升麻葛根湯、麻黃湯、桂枝湯、小柴胡湯之類,恐虛弱之人,不能任此一劑也。

復脈湯

  • 1.《喻選古方試驗》:「傷寒壞證,凡傷寒時疫,不問陰陽老幼,及妊婦誤服藥餌,困重垂死,脈沉伏,不省人事,七日後皆可治,百不失一,名奪命散,又名復脈湯。人參一兩,水二鍾,緊火煎一鍾,以井水浸冷服,少頃,鼻梁有汗出,脈復,立瘥。(《百一選方》)

普濟消毒飲子

  • 1.《醫學原理》:「如人參、黃柏、荊芥、竹瀝之類。又有天行時疫,名捏頸瘟,其症甚惡,當推運氣,如東垣普濟消毒飲子之類。全在臨機應變,不可拘執一方。大抵此症,針砭為上,經云:砭石可去壅是也。學者宜深思焉。

清熱解毒湯

  • 1.《張氏醫通》:「清熱解毒湯,治時疫大熱。

黃龍湯

  • 1.《張氏醫通》:「人參敗毒散(局方),治時疫初起發熱。及感冒發散後熱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