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心熱」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心熱是中醫學的病症名,是指心臟熱盛的病證。心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心煩、口渴、尿黃、舌紅、苔黃、脈數等。心熱的病因主要有外感熱邪、內傷情志、飲食不節等。外感熱邪,如夏季暑熱之邪侵襲人體,可導致心熱;內傷情志,如長期情志不舒,可導致心火內生;飲食不節,如過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可導致心火上炎。心熱的治療,以清心火、涼血解毒為主。常用方藥有清心蓮子飲、瀉心湯、導赤散等。心熱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辛辣、肥甘厚味之品。
  2.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3. 適當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4. 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睡眠。
  5.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本草從新》:「(頭面上不起發者、用之尤宜。)男婦一切血證。(芍地酸寒為陰、歸芎辛溫為陽、故四物湯取其相濟、以行血藥之滯耳、川芎辛散、豈能生血者乎、治法云:婦人經過三月、用川芎末、空心熱湯調一匙服、腹中微動者是胎、不動是經閉。)凡氣升痰喘。虛火上炎。嘔吐咳逆。
  • 2.《奇效良方》:「,嘔逆,飲食不入,加白朮丁香甘草人參縮砂益智仁胡椒。經行腹痛,腰背痛,蕓薹牛膝紅花吳茱萸菴䕡甘草,銀器燈心熱服。虛渴,人參乾葛烏梅栝蔞根。受胎,小腸氣痛,木香茴香。胎前嗽,枳殼甘草款花知母兜鈴半夏木通葶藶人參苦梗麥門冬。腳腫,大腹皮赤小豆茯苓皮生薑皮。
  • 3.《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白芍藥,川當歸,熟地黃,川芎,上等分,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空心熱服。一方只用當歸、大黃二味。
  • 4.《古今醫統大全》:「上水二盞,姜三片、蔥一莖,煎一盞,空心熱服。
  • 5.《古今醫鑒》:「四物湯加丁香、阿膠、艾葉,煎,空心熱服。
▼ 展開更多

黃連湯

  • 1.《類證治裁》:「〔心熱〕,黃連湯,連,梔,歸,芍,地,麥,草,犀角,薄荷,水煎。
  • 2.《醫法圓通》:「其中尚有口苦者,心膽有熱也。心熱者,可與導赤散、黃連湯。膽熱者,可與小柴胡湯倍黃芩,或瀉肝湯。口酸者,肝有熱也,可與當歸蘆薈散、龍膽瀉肝湯。口辛者,肺有熱也,可與瀉白散、清肺飲。口甘者,脾氣發泄也,可與理中湯、六君子湯。口淡者,脾氣不足也,可與歸脾湯、參苓白朮散。
  • 3.《濟陽綱目》:「_瀉心湯_(一名黃連湯),治心熱癲狂譫語,二府澀黃者。

梔子豉湯

  • 1.《皇漢醫學》:「心中懊憹者,《類聚方廣義》云:「成無己曰:『懊憹者,俗謂骨突是也。』蓋心中憒悶不可名狀之義。劉完素曰:『懊憹者,煩心熱躁,悶亂不寧也。』若以現代的解說換言之,則懊憹者,即因炎性充血,腦刺激症狀中之劇烈者,而不眠與反覆顛倒,亦皆由於此也。」

溫經湯

  • 1.《世醫得效方》:「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空心熱服。經事來多不斷,以此吞服暖宮丸,亦效。

甘草湯

  • 1.《奇效良方》:「治心熱,為瘧不止,或止後熱不渴,乍來乍去,令人煩心,甚欲飲清水,反寒多不甚熱者。
  • 2.《衛生易簡方》:「治谷疸,用苦參三兩,龍膽草一兩,為末,牛膽一個入少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熱水或生薑、甘草湯下。

五苓散

  • 1.《外科心法要訣》:「若女兒陰戶腫脹者,心熱相傳也,宜導赤湯服之,或五苓散用薏苡、車前子煎湯調服。外治法,俱敷立消散,甚效。
  • 2.《幼幼集》:「熱吐者,或感驚而心熱,或感暑氣而脾熱,或飲熱乳而胃熱,吐有黃涎而夾乳食成片者,頭額溫熱,五心熱,小便短赤者,是用五苓散加生薑及抱龍丸、香薷飲、天水散等去驚、清熱、清暑之藥。

平胃散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空心熱服。
  • 2.《幼科指南》:「小兒哯乳之證,非止一端。有宿乳,有停痰,有胃熱,有胃寒之分。如面色多赤,二便微閉,手足指熱,此為熱哯也,宜和中清熱飲主之。面色青白,糞青多沫,手足指冷,此因寒而哯也,用溫中止吐湯煎服。如口燥唇乾,夜臥不寧,手足心熱,此為傷乳而哯也,宜平胃散最妙。

白虎湯

  • 1.《馮氏錦囊秘錄》:「痧疹初發咳嗽,宜清熱透毒,不得止嗽疹後咳嗽,但用貝母、苦梗、甘草、薄荷、天花粉、玄參、麥冬,以清餘熱,消痰壅則自愈,慎勿用收斂之劑。多喘者,邪熱壅於肺也。慎勿用定喘藥,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加西河柳兩許,玄參、薄荷各二錢。心熱勢盛者,即用白虎湯,加西河柳,忌用升麻,服之必喘。

烏梅丸

  • 1.《備急千金要方》:「治心熱為瘧不止,或止後熱不歇,乍來乍去,令人心煩,甚欲飲清水反寒,多不甚熱者方:

逍遙散

  • 1.《寧坤秘笈》:「凡氣緊動紅久嗽不止,其紅每月應期而來,日午心熱,氣緊人皆作癆治不效,先用逍遙散退熱,後用紫菀湯。二方俱詳第四症內。

生薑甘草湯

  • 1.《丹溪心法》:「上為末,用牛膽汁入少,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熱水或生薑甘草湯送下。

黃芩湯

  • 1.《金匱翼》:「_《濟生》黃芩湯_,治心熱,口瘡煩渴,小便不利。

歸脾湯

  • 1.《成方便讀》:「故用棗仁之酸以收之,茯神之靜以寧之,遠志泄心熱而寧心神。思則脾氣結,故用木香行氣滯、舒脾郁,流利上中二焦,清宮除道。然後參、耆、朮、草、龍眼等大隊補益心脾之品,以成厥功。繼之以當歸,引諸血各歸其所當歸之經也。原方有生薑、大棗,似與此方未合,訒庵集解中亦未解出,故刪之。

三黃湯

  • 1.《醫通祖方》:「治心熱神昏,驚悸不寧。
  • 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取汗為效。心熱,加大黃半兩;脹滿,加枳實一分;氣逆,加人參三分;心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寒,加附子一枚,炮熟入。
  • 3.《張氏醫通》:「清心丸,治心熱神昏。驚悸不寧。
  • 4.《金匱方歌括》:「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 5.《世醫得效方》:「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不以時候服,取汗為效。心熱,加大黃半兩。氣滿,枳實一分。氣逆,人參三分。心悸,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寒,加附子一枚炮,煎熟入。

人參湯

  • 1.《痙病與腦膜炎全書》:「[用法]用人參湯化下三丸至五丸。又治小兒諸癇,急驚心熱,卒中客忤,不得眠,煩躁,風涎搐搦,每二歲兒服二丸,人參湯下之。《本事方》中,多人參、南星、天竺黃。
  • 2.《醫學綱目》:「上為細末,好蜜二斤,先煎一二沸,然後下生地黃末,不住手攪,時加木通、柴胡汁浸熬成膏,勿令火緊焦了。然後加前藥末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虛勞虛煩,梔子湯下。肺熱,黃芩湯下。心熱,悸動恍惚,人參湯下。唾、咳、吐、衄四血,去心麥門冬湯下。
  • 3.《醫碥》:「又療小兒諸癇,急驚心熱,卒中客忤,不得眠睡,煩躁,風涎,搐搦,每二歲兒服二丸,人參湯化下。
  • 4.《証治準繩‧類方》:「上將生犀、玳瑁為細末,入余藥研勻,將安息香膏重湯煮烊,入諸藥中和搜成劑,盛不津器中,並旋丸如桐子大。用人參湯化下三丸至五丸。又療小兒諸癇急驚心熱,卒中客忤,不得眠睡煩躁,風涎搐搦,每二歲兒服二丸,人參湯化下。

養心湯

  • 1.《古今醫鑑》:「_養心湯_,治用心過度,心熱遺精,恍惚多夢,或驚而不寐者。
  • 2.《古今醫鑒》:「_養心湯_,治用心過度,心熱遺精,恍惚多夢,或驚而不寐者。
  • 3.《成方切用》:「參耆以補心肺之氣,(肺為心之華蓋。)芎歸以養心肝之血,(肝木能生心火。)二茯遠志,以泄心熱。柏仁酸棗,以寧心神,五味收神氣之散越,半夏去擾心之痰涎。甘草補土以培心子,赤桂引藥以入心經。潤以滋之,溫以補之,酸以收之,香以舒之,則心得其養矣。
  • 4.《醫方集解》:「此手少陰藥也。人參、黃耆以補心氣,川芎、當歸以養心血,二茯、遠志、柏仁、酸棗以泄心熱而寧心神,五味收神氣之散越,半夏去擾心之痰涎,甘草補土以培心子,肉桂引藥以入心經,潤以滋之,溫以補之,酸以斂之,香以舒之,則心得其養矣。

導赤散

  • 1.《醫醫偶錄》:「夜啼之症有二。一曰脾寒,一曰心熱。若僅胃停乳食,則不能安寐而已。不啼者,脾寒也。溫其脾而啼止,藿香和中湯主之。心熱者,清其心而啼亦止,導赤散加川連主之。或花火膏亦可,切勿亂投消痰破氣之藥,致損真元。
  • 2.《蒼生司命》:「_導赤散_,治心熱,小便黃赤。
  • 3.《方症會要》:「治心熱小便黃赤
  • 4.《醫學原理》:「如目內之症: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無精光者腎虛,地黃丸主之。必在分經理治。
  • 5.《御藥院方》:「治小兒心熱,其證目赤、口中氣溫、合面睡,或上竄咬牙。
▼ 展開更多

補中益氣湯

  • 1.《痘科輯要》:「聶:發熱稍緩,頭熱面不熱,手足心熱,手足背不熱,精神困倦,大小便利或胸腹熱,飲食減少,宜補中益氣湯,渴加麥冬、五味。

補陽還五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是以臨此證者,原當細審其脈,且細詢其未病之先狀況何如。若其脈細弱無力,或時覺呼吸短氣,病發之後並無心熱頭疼諸證,投以補陽還五湯,恆見效。即不效,亦必不至有何弊病。

涼膈散

  • 1.《沈氏尊生書》:「心熱則口苦,或生瘡(宜涼膈散、瀉心湯)。肝移熱於膽亦口苦。
  • 2.《醫學原理》:「如心熱而口苦,或口舌生瘡,以黃連瀉心湯、牛黃清心丸、涼膈散之類。如肺熱而口辛者,宜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之類。
  • 3.《萬病回春》:「《原病式》曰:心熱則汗出,亦有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作汗,涼膈散主之(方見火證)。
  • 4.《醫學原理》:「_涼膈散肥市_,瀉白散,治心熱口苦。
  • 5.《古今醫統大全》:「_洗心散_(治心熱口瘡),_四順清涼飲_(治脾熱口瘡),_甘露飲_,_黃連阿膠丸_,_涼膈散_(以上諸方通治上焦諸熱口瘡,方並見積熱門。)
▼ 展開更多

清心蓮子飲

  • 1.《方症會要》:「治心熱腎虛見消門
  • 2.《蒼生司命》:「_清心蓮子飲_(見三消),治心熱腎虛。
  • 3.《蒼生司命》:「_清心蓮子飲_(見三消),治心熱腎虛。

黃連解毒湯

  • 1.《痘科辨要》:「黃連解毒湯,治心熱如灼。煩渴躁悶者。
  • 2.《痘科辨要》:「黃連解毒湯,治心熱如灼煩渴躁悶者。
  • 3.《証治準繩‧幼科》:「錢氏云:痘瘡只出一般者善。凡痘初出,其間碎密若芥子者,夾疹也。皮肉紅腫成片者,夾癍也。疹由心熱,癍由胃熱,宜急解其毒,消疹用黃連解毒湯(煩躁)合消毒飲。化癍用人參白虎湯(痘渴)合消毒飲。或只以升麻葛根湯。夾疹者加防風、荊芥穗、木通、麥門冬、黃連。

補肝湯

  • 1.《外科理例》:「作一服。水煎。空心熱服。
  • 2.《奇效良方》:「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熱服,忌酒濕面。

九味羌活湯

  • 1.《方症會要》:「羌活(太陽) 川芎(厥陰) 防風(治一身痛) 細辛(少陰) 白芷(陽明) 黃芩(少陽) 生地(治少陰心熱,去血中之熱)蒼朮(太陰) 甘草(和諸藥,去氣中之熱)
  • 2.《赤水玄珠》:「生地黃,治少陰心熱在內。
  • 3.《此事難知》:「使邪氣不納傳之於足太陰脾),細辛(治足少陰腎苦頭痛),川芎(治厥陰頭痛在腦),香白芷(治陽明頭痛在額),生地黃(治少陰心熱在內),黃芩(治太陰肺熱在胸),甘草(能緩裡急調和諸藥)

小薊飲子

  • 1.《大方脈》:「有因心熱遺於小腸,熱結尿竅,致血與尿同出,莖中痛甚,先服小薊飲子清之,後用四物湯調琥珀、滑石末,常服自愈(俱見理血門)。
  • 2.《成方切用》:「治下焦結熱,而成血淋。(心主血,小腸其腑也。熱甚搏血,流入胞中,與便俱出,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溺血。蓋心熱者,小腸必熱,經所謂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是也,然熱必兼濕。戴氏曰:血鮮者,心小腸實熱,血瘀者,腎膀胱虛冷。準繩曰:多有熱極而血凝黑者,未可便以為冷也。)

白朮散

  • 1.《仁術便覽》:「上竄咬牙額上紅是心熱,加黃連、甘草。目連閃是肝熱,加柴胡、防風、甘草。左腮紅是肝風,瀉青散。右腮紅是肺風,瀉白散。鼻上紅是脾熱,瀉黃散。耳上紅是腎熱,加知母、黃柏、炙甘草。無故忽然大叫者必死,是火大發,其氣虛甚故也。

八正散

  • 1.《醫述》:「黃席有先生謂予曰:木通能引邪過界,不可輕用。其用處必如心熱之導赤散,淋證之八正散,痘瘡一、二朝之大熱利小便,諸疹瘡疥之表氣已通而濕熱未泄,舍此無用者矣。○麻黃之性,通自里而達於表也;木通之性,通自上而導之下也。陽分之邪自里達表,自能得汗而解。
  • 2.《仁齋直指方論》:「八正散,治心熱煩躁,目赤咽疼,小便淋閉。
  • 3.《仁術便覽》:「車前子(炒),瞿麥,萹蓄,滑石,甘草,梔子,大黃,木通,燈心,竹葉,上水一鍾半,煎至一鍾,空心熱服。

附子瀉心湯

  • 1.《祖劑》:「地黃丸 用黃連(四兩)為末,生地黃(半斤)研取汁連滓拌黃連末和勻曬乾,再為細末蜜丸,桐子大門冬湯下三十丸,治心熱。

抵當湯

  • 1.《醫方集解》:「附:代抵當丸:大黃(四兩),生地,歸尾,桃仁,穿山甲,玄明粉(各一兩),桂(三錢)。蜜丸(桃仁、歸尾、生地潤以通之,桂心熱以動之,大黃、玄明粉苦寒鹹寒以推蕩之,加穿山甲引之以達於瘀所也)。
  • 2.《成方切用》:「減水蛭十個,虻蟲桃仁各減五個,分為四丸,每水煮一丸,名抵當丸,治本病無喜忘如狂之證者。附代抵當丸,大黃(四兩)、生地、歸尾、桃仁、穿山甲、元明粉(各一兩)、桂心(三錢)、蜜丸。(桃仁歸尾生地,潤以通之,桂心熱以動之,大黃元明粉,苦寒鹹寒以推蕩之,加穿山甲,引之以達於瘀所也。)

三黃石膏湯

  • 1.《兒科萃精》:「因毒熱壅滯者,必面赤心熱,譫語煩渴,疹色赤紫滯黯,古法主三黃石膏湯(如麻黃石膏、淡豆豉、黃柏、黃連、梔子、黃芩等味)。

至寶丹

  • 1.《蘇沈良方》:「上丸如皂角子大,人參湯下一丸,小兒量減。舊說主疾甚多,大體專療心熱血凝,心膽虛弱,喜驚多涎,眠中驚魘,小兒驚熱,女子憂勞,血滯血厥,產後心虛怔忪尤效,血病生薑小便化下。
  • 2.《嬰童百問》:「_至寶丹_,治諸癇急驚,心熱卒中客忤,不得眠睡,煩躁風涎搐搦,及傷寒狂語,伏熱嘔吐,並宜治之。
  • 3.《醫碥》:「又療小兒諸癇,急驚心熱,卒中客忤,不得眠睡,煩躁,風涎,搐搦,每二歲兒服二丸,人參湯化下。
  • 4.《玉機微義》:「局方至寶丹療卒中急風不語中惡氣絕,又療心肺積熱及小兒諸癇急驚心熱(詳見本方)
  • 5.《保嬰撮要》:「_至寶丹_,治諸驚癇心熱,及卒中客忤煩躁,風涎搐搦,或傷寒狂語,伏熱嘔吐。
▼ 展開更多

芍藥湯

  • 1.《聖濟總錄》:「治傷寒後,心熱口瘡,久不瘥,芍藥湯方

甘露飲

  • 1.《奇效良方》:「治口舌生瘡,牙宣心熱。
  • 2.《証治準繩‧類方》:「_甘露飲_,治口舌生瘡,牙宣心熱。
  • 3.《古今醫統大全》:「_洗心散_(治心熱口瘡),_四順清涼飲_(治脾熱口瘡),_甘露飲_,_黃連阿膠丸_,_涼膈散_(以上諸方通治上焦諸熱口瘡,方並見積熱門。)

五積散

  • 1.《奇效良方》:「治體虛冷,膀胱小腸氣作,痛不可忍,每服一兩,,入鹽炒吳茱萸茴香各一錢,生薑三片,蔥白五十煎,空心熱服。
  • 2.《古今醫統大全》:「(《局方》)_五積散_,加鹽炒吳茱萸、小茴香各一錢,姜五片、蔥白五寸煎,空心熱服,治一切腸疝氣痛不可忍。(方見寒門。)
  • 3.《景岳全書》:「一法以五積散加鹽炒吳茱萸、小茴香各一錢,姜五片,蔥白五寸,同煎,空心熱服,大治氣痛不可忍。
  • 4.《証治準繩‧雜病》:「通治不問何證,皆可用生料五積散,每服一兩,入鹽炒吳茱萸、茴香各一錢,生薑三片,蔥白五寸煎,空心熱服。服藥未效,大痛攻刺不已,陰縮,手足厥冷,宜香附子,仍炒鹽乘熱,用絹裹熨臍下。若大小腑不甚通者,五苓散加桂,下青木香丸。初發或頭疼身熱,或憎寒壯熱,並宜參蘇飲加木香。
  • 5.《醫辨》:「不問何證,皆可用生料五積散,每服一兩,入鹽炒吳茱萸、茴香各一錢,生薑三片,蔥白五寸煎,空心熱服。

瀉青丸

  • 1.《仁術便覽》:「治小兒肝經風熱,目赤腫痛。兼治肝經實熱,手尋衣領亂捻物,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身反折強,直目連扎,或臟腑飧泄,諸藥不止,脾虛肝盛。
  • 2.《玉機微義》:「錢氏曰:面上證,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赤者熱也,隨證治之;目內證,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熱,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淺淡者補之,黃者脾熱,瀉黃散主之,無精光者腎虛,地黃丸主之。潔古曰:青是腹痛,桂芍藥。
  • 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瀉青丸_,治小兒肝經風熱,目赤腫痛,兼治肝臟實熱,尋衣捻物,目直不搐,得心熱則搐,身反折強,直目連札或目遍青,或臟腑饗泄,諸藥不止,脾虛肝盛。
  • 4.《御藥院方》:「治小兒肝臟實熱,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身反折強直,目連扎或目內青者,或臟腑泄瀉諸藥不能止者,以致脾胃久虛,並宜服之。

當歸六黃湯

  • 1.《兒科萃精》:「心熱者,火傷於陰也,身多煩熱,古法主當歸六黃湯(如當歸、生地、熟地、黃芩、黃柏、黃連、炙黃耆,引用浮麥)。

牛黃清心丸

  • 1.《痧疹輯要》:「_牛黃清心丸_,治心熱神昏。
  • 2.《古今醫統大全》:「心熱而口苦,或口舌生瘡、黃連瀉心湯、牛黃清心丸、涼膈散之類主之。脾熱而口甜者,三黃丸、平胃散之類。肺熱而口辛者,以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之類。
  • 3.《痘科辨要》:「牛黃清心丸,治心熱神昏者。
  • 4.《景岳全書》:「(萬氏)_牛黃清心丸_(九四),治心熱神昏。
  • 5.《醫學原理》:「如心熱而口苦,或口舌生瘡,以黃連瀉心湯、牛黃清心丸、涼膈散之類。如肺熱而口辛者,宜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之類。

升麻葛根湯

  • 1.《續名醫類案》:「一痘發熱時,咬牙兼竄視,乃心熱甚也,用升麻葛根湯合導赤散,服之而愈。

參蘇飲

  • 1.《古今醫統大全》:「_參蘇飲_,加黃芩、麥冬,並治五心煩熱,手足掌心熱甚者。(方見傷寒門。)

瀉黃散

  • 1.《玉機微義》:「錢氏曰:面上證,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赤者熱也,隨證治之;目內證,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熱,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淺淡者補之,黃者脾熱,瀉黃散主之,無精光者腎虛,地黃丸主之。潔古曰:青是腹痛,桂芍藥。

升陽除濕湯

  • 1.《蘭室秘藏》:「上銼如麻豆大,勿令作末。都作一服,以潔淨新汲水三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渣,空心熱服。待少時以早飯壓之。可一服而已。如灸足太陰脾經中血海穴二七壯亦已。

瀉白散

  • 1.《醫學原理》:「_涼膈散肥市_,瀉白散,治心熱口苦。

二陰煎

  • 1.《證治針經》:「火炎心熱二陰煎,生地木通元參茯苓、甘草黃連,酸棗仁麥冬加燈草,驚狂煩熱總能捐。

香薷飲

  • 1.《成方便讀》:「本方加黃連薑汁炒三錢,名四物香薷飲。治暑熱上盛,口渴心煩,或見吐血、下血等證。以暑必傷心,心熱熾盛,則必傷肺;且心主血,熱則逼血妄行,故見以上諸證。不得不用黃連,苦寒入心以直折之。
  • 2.《幼幼集》:「熱吐者,或感驚而心熱,或感暑氣而脾熱,或飲熱乳而胃熱,吐有黃涎而夾乳食成片者,頭額溫熱,五心熱,小便短赤者,是用五苓散加生薑及抱龍丸、香薷飲、天水散等去驚、清熱、清暑之藥。

復脈湯

  • 1.《葉氏醫案存真》:「陰液枯槁,陽氣獨升,心熱驚惕,倏熱汗泄,議用復脈湯,甘以緩熱,充養五液。

當歸龍薈丸

  • 1.《目經大成》:「肝火為風,心火為熱。心熱則驚悸,肝熱則搐搦上視。嗌塞不利者,肺亦火也。腸胃燥濕者,脾亦火也。狂越者,狂妄而越禮也。經曰:狂言為失志。又曰:腎藏志。如斯言之,則腎亦火矣。故用黃連、山梔以瀉心,黃芩以瀉肺,青黛、龍膽草以瀉肝,大黃以瀉脾,黃柏以瀉腎。
  • 2.《醫方考》:「肝火為風,心火為熱。心熱則驚悸,肝熱則搐搦;嗌塞不利者,肺亦火也;腸胃燥澀者,脾亦火也;狂越者,狂妄而越禮也。經曰:狂言為失志;又曰:腎藏志。如斯言之,則腎亦火矣。此一水不勝五火之謂也。故用黃連以瀉心,用黃芩以瀉肺,青黛、龍膽、蘆薈以瀉肝,大黃以瀉脾,黃柏以瀉腎。

甘露散

  • 1.《奇效良方》:「上件為末,和勻,量兒大小,或一錢,或半錢,熱月冷服,寒月熱服,用薄荷湯調,或燈心湯調,被驚心熱不安臥,皆可服。小便不通快,麥門冬燈心湯調。若驚熱入硃砂少許,不拘時服。一方有赤茯苓一兩,蘇沈方用滑石,不是石膏,錢氏名玉露散,每服一字,或半錢,或一錢,食後溫白湯調下。

梔子湯

  • 1.《聖濟總錄》:「治肝心熱毒,目生瘡及磣痛,梔子湯方

牡蠣散

  • 1.《太平聖惠方》:「_治心熱汗出不止,宜服牡蠣散方。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