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牙齦」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牙齦是口腔黏膜的一部分,位於牙齒的根部,與牙槽骨相連。牙齦的健康與否,關係到牙齒的健康。牙齦發炎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中醫稱之為「牙齦腫痛」。牙齦腫痛的常見症狀包括牙齦紅腫、疼痛、出血、牙齒鬆動等。

牙齦腫痛在中醫的病因病機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風熱上攻:風熱之邪侵襲口腔,導致牙齦發炎腫痛。
  2. 胃火上炎:胃火上炎,灼傷牙齦,導致牙齦發炎腫痛。
  3. 肝火上炎:肝火上炎,灼傷牙齦,導致牙齦發炎腫痛。
  4. 脾虛濕熱:脾虛濕熱,上蒸口腔,導致牙齦發炎腫痛。
  5. 腎虛牙齦萎縮:腎虛精虧,牙齦失去濡養,導致牙齦萎縮。

牙齦腫痛在中醫的治療上,主要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養陰生津等方法為主。常用的中藥有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藍根、大青葉、黃連、黃芩、黃柏、赤芍、丹皮、生地黃、玄參、麥冬、石斛等。

牙齦腫痛的日常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保持口腔清潔,飯後漱口,早晚刷牙。
  2. 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3. 戒菸戒酒。
  4.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
  5.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如果牙齦腫痛的症狀比較嚴重,或者自行治療效果不佳,建議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芍藥甘草湯

  • 1.《皇漢醫學》:「《麻疹一哈》曰:「一人患麻疹,疹後經數十日,自舌本之左邊至牙齦,腫痛如刺,又自耳後連左額,痛楚不堪,呻吟之聲達於四鄰。更醫十一人,芎黃、梅肉之類,亦無所不知,或緩或急,遷延自若。越二年,春三月,請余診治。舌本強直,腫痛不能言,妻為代告苦楚之狀。

白虎湯

  • 1.《醫法圓通》:「一治牙齦紅腫痛甚,飲冷。夫牙齦乃陽明所主,今胃火聚於上,故見紅腫痛甚,又見飲冷,知其邪火傷陰。白虎湯力能清胃之熱,故治之而愈。

甘草湯

  • 1.《專治麻痧初編》:「凡出疹之先,或有胃火,及出疹之後,餘毒不散,此熱毒收於牙齦上下,故並唇口生瘡,遇有此證,每日用溫米泔水洗十餘次,(或用生甘草湯漱口)急用解毒之藥治之,若或失治多變走馬疳也。

補中益氣湯

  • 1.《濟陰綱目》:「一婦人性多郁善怒,勤於女工,小腹內結一塊,或作痛,或痞悶,月經不調,恪服伐肝之劑,內熱寒熱,胸膈不利,飲食不甘,形體日瘦,牙齦蝕爛,此脾土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腎水,腎水不能生肝木,當滋化源,用補中益氣湯、六味丸,至仲春而愈。

清胃散

  • 1.《雜病廣要》:「清胃散,治胃經有熱,牙齒或牙齦作腫,出血不止並效。
  • 2.《古今醫統大全》:「_清胃散_,治胃經濕熱,牙齦腫痛,或牽引頭腦,或面發熱。
  • 3.《醫方選要》:「清胃散,治因服補胃熱藥,致使牙齦上下疼痛難忍,牽引頭腦,滿面熱發大痛。足陽明之別絡於腦,喜寒惡熱,乃手足陽明經中熱盛而作痛也。
  • 4.《奇效良方》:「治因服補胃熱藥,致使牙齦上下疼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熱發大痛,足陽明之別絡於腦,喜寒惡熱,乃手足陽明經中熱盛而作痛也。
  • 5.《醫方集解》:「治胃有積熱,上下牙痛,牽引頭腦,滿面發熱,其牙喜寒惡熱;或牙齦潰爛,或牙宣出血,或唇口頰腮腫痛(足陽明胃脈循鼻外,入上齒中,俠口環唇,循頰車,上耳前,主上牙齦,喜寒飲而惡熱:手陽明大腸脈上頸貫頰,入下齒,俠口,主下牙齦,喜熱飲而惡寒。
▼ 展開更多

三黃湯

  • 1.《咽喉秘集》:「左雀舌因多食煎炒炙煿之物,積毒於胃,故發於舌之旁,似生小舌,位近牙齦,初起針破出血,搽吹藥,用六味湯加三黃湯、清膈散(即涼隔散)治之,久之必爛,用龍骨生肌散收功。

甘露飲

  • 1.《類證治裁》:「〔齒衄〕血出齒縫牙齦,屬胃腎二經。陽明入下齒,少陰入上齒。陽明火盛必口臭,牙齦腐腫,甘露飲。或血湧齒不搖,必酒食炙爆積熱,清胃散,外敷冰玉散。甚則衄不止,大便秘,調胃承氣湯。陽明風壅,齒齦微腫,或牽引作痛,消風散加犀角、連翹,外擦青鹽、藁本末。
  • 2.《醫方集解》:「治胃中濕熱,口臭喉瘡,齒齦宣露,及吐衄齒血(胃之竅在口,其脈上齒俠鼻,濕熱內盛,故口臭口瘡;陽熱怫鬱胃中,越出於口鼻,故吐血衄血;齒屬少陰腎,齦屬陽明胃,二經有熱,則齒齦齒縫出血,名齒衄,或牙齦袒脫,齒齦宣露也。)
  • 3.《景岳全書》:「《千金》,甘露飲,治男婦小兒胃中客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爛,時出膿血,及脾胃受濕,瘀熱在內,或醉飽多勞,濕熱相搏,致生膽病,身面皆黃,或身熱而腫,大小便不調。
  • 4.《慈幼新書》:「凡口疳,皆胃熱致之。有輕者,有重者,有死不治者。滿口白糜,或紅點簇,輕症也,吹口丹治之。唇舌腫硬,牙齦黑爛成疳者,重也,內服甘露飲,外吹靈棗丹。爛入喉者,亦以藥吹之。色如干醬,臭爛自甚,而鼻發紅者,俗名走疳,難治。然此醫之過也。

通關散

  • 1.《馮氏錦囊秘錄》:「細辛,簿荷,豬牙皂角,雄黃(各二錢),為末,每用少許,吹入鼻中,俟噴嚏後,然後進藥,如不嚏者不治,牙關緊甚,前藥中加麝香少許,或用烏梅或白梅,去核,同藥擦牙。酸先入筋,使牙關痠軟利開,亦木剋土之義,蓋牙齦屬陽明胃土也。或有單用烏梅擦牙齦,涎出即開。

三生飲

  • 1.《經驗選秘》:「用烏梅擦牙齦,涎出即開,再有皂角、半夏末搐鼻取嚏,有嚏者肺氣未絕,可治,宜用三生飲、小續命酌服。若口開手撤,三生飲斷不宜服,宜延明醫診視,不可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