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上消」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上消

上消是指胃脘部以上,胸膈以下的病證。主要症狀為胃脘部疼痛,噯氣,嘔吐,泛酸,吞酸,食欲不振,消瘦,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脈弦滑。

上消的病因主要有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倦過度等。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損傷脾胃,導致胃氣上逆;情志不遂,憂思惱怒,肝氣鬱結,橫逆犯胃,胃氣上逆;勞倦過度,耗傷氣血,脾胃失健,導致胃氣上逆。

上消的治療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嘔為主。常用方藥有香砂六君丸、保和丸、左金丸等。

上消的預防應注意飲食調節,避免暴飲暴食,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上消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其病因病機複雜,臨床表現多樣,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因此,在治療上消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以取得最佳療效。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白虎湯

  • 1.《經方實驗錄》:「前案消渴是為上消,本案消食是為中消。上中不同,一湯愈之,所謂通仲聖方能治百病者此也。
  • 2.《醫法圓通》:「一治上消證。夫上消者,渴而多飲也。由邪火在胃,血液大傷。血為陰,陰傷而引水以救者,陰與陰相親也。白虎湯力能滅火以存陰,故治之而愈。
  • 3.《醫學從眾錄》:「《經》云: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昔醫名為上消,以白虎湯加人參治之。又云: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昔醫謂為中消,以調胃承氣湯下之;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輪焦乾,小便如膏,或飲一升尿一升,飲一斗尿一斗,以腎氣丸主之。
  • 4.《口齒類要》:「一男子不慎酒色,冬喜飲冷,舌常作痛,小便頻數,舌裂痰盛。此腎水枯涸,陰火無制,名下消,用加減八味丸而愈。若寸脈洪數有力,多飲少食,大便如常,口舌生瘡,大渴引飲者,名上消,是心移熱於肺,用白虎湯加人參治之。若關脈洪數有力,喜飲冷,小便黃,大便硬而自汁者,名中消,調胃承氣湯下之。
  • 5.《醫學答問》:「里有胃熱,唇紅,舌中紅,或有黃苔、口臭,右關脈洪數。其症為三消者,燥熱結聚也。口渴消水,而小便少為上消,宜二冬湯、承氣湯、白虎湯酌用。消穀易機,隨食不飽,罕有大便,為中消。陰虛者,宜生地八物湯;實熱者,宜大承氣湯、白虎湯。口渴,小便如膏為下消。

四物湯

  • 1.《醫學入門》:「上消引飲便如常,熱在上焦心肺,煩躁,舌赤唇紅,少食引飲,小便數者,四物湯合生脈散,加天花粉、地黃汁、藕汁、乳汁,酒客,加葛汁。能食者,白虎加參湯;不食者,錢氏白朮散、清心蓮子飲。又膈滿者,謂之膈消,門冬飲子。火留肉分,變為癰腫者,忍冬藤丸、黃耆六一湯、益元散。

麥門冬湯


人參白虎湯

  • 1.《大方脈》:「治上消,氣虛熱盛,服人參白虎湯;初起熱微者,服蓮花飲(俱見瀉火門)。中消胃熱,善消水穀,服消渴方;胃熱甚者,當按前法先下實熱。下消腎熱,腰足痿軟,服茯苓丸;清渴煩躁,而赤咽乾,服地黃飲子。三消煩躁,不生津液,不思飲食,服本事黃耆湯(以上俱見潤燥門)。
  • 2.《醫學芻言》:「消渴,火證也。脈宜數大,忌虛小。口渴不止為上消,人參白虎湯;食入即飢為中消,調胃承氣湯;飲一溲一為下消,腎氣丸。此古法也。
  • 3.《仁術便覽》:「治上消。見傷寒門。
  • 4.《類證治裁》:「〔上消〕,人參白虎湯,白虎湯見一卷中風,加人參。
  • 5.《醫學衷中參西錄》:「方書消證,分上消、中消、下消。謂上消口乾舌燥,飲水不能解渴,繫心移熱於肺,或肺金本體自熱不能生水,當用人參白虎湯;中消多食猶飢,系脾胃蘊有實熱,當用調胃承氣湯下之;下消謂飲一斗溲亦一斗,系相火虛衰,腎關不固,宜用八味腎氣丸。
▼ 展開更多

補中益氣湯

  • 1.《幼科切要》:「看腫症法:上腫下消,皮膚麻閉,當發汗,宜越婢湯;腫症以手指掐起,遲者水腫也,當服五皮飲;體虛二便皆清者,宜服金匱腎氣湯。腫症以手指掐,隨手起者,宜服木香流氣飲;腫症下腫上消,乃元氣下陷,當升提,宜服補中益氣湯;因食積腫痛,宜消導,當服香平散。

白虎加人參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中暑即中暍,暍者暑熱之氣也。膈消即上消,消者為能消水也。)
  • 2.《中國內科醫鑑》:「白虎加人參湯,此治所謂上焦渴之上消方者也。友人青圃患消渴。舌白苔而燥。脈緩。用此方得奇驗。
  • 3.《退思集類方歌註》:「(中暑即中暍,暍者暑熱之氣也。膈消即上消,消者為能消水也。)

二冬湯

  • 1.《醫學答問》:「里有胃熱,唇紅,舌中紅,或有黃苔、口臭,右關脈洪數。其症為三消者,燥熱結聚也。口渴消水,而小便少為上消,宜二冬湯、承氣湯、白虎湯酌用。消穀易機,隨食不飽,罕有大便,為中消。陰虛者,宜生地八物湯;實熱者,宜大承氣湯、白虎湯。口渴,小便如膏為下消。
  • 2.《醫學答問》:「二冬湯,治上消虛。寒者宜,實熱者不宜。
  • 3.《醫醫偶錄》:「三消者,燥熱結聚也。口渴消水為上消,二冬湯主之。消穀易飢為中消,生地八物湯主之。口渴小便如膏為下消,六味地黃湯加生脈散主之。
  • 4.《醫醫偶錄》:「_二冬湯_,治上消。
  • 5.《醫學心悟雜症要義》:「「經云:渴而多飲為上消。消穀善飢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為下消。三消之症,皆燥熱結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湯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生地八物湯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地黃湯,生脈散並主之。夫上消清胃者。
▼ 展開更多

玉液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方書消證,分上消、中消、下消。謂上消口乾舌燥,飲水不能解渴,繫心移熱於肺,或肺金本體自熱不能生水,當用人參白虎湯;中消多食猶飢,系脾胃蘊有實熱,當用調胃承氣湯下之;下消謂飲一斗溲亦一斗,系相火虛衰,腎關不固,宜用八味腎氣丸。

生脈散

  • 1.《醫學入門》:「上消引飲便如常,熱在上焦心肺,煩躁,舌赤唇紅,少食引飲,小便數者,四物湯合生脈散,加天花粉、地黃汁、藕汁、乳汁,酒客,加葛汁。能食者,白虎加參湯;不食者,錢氏白朮散、清心蓮子飲。又膈滿者,謂之膈消,門冬飲子。火留肉分,變為癰腫者,忍冬藤丸、黃耆六一湯、益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