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冷痹」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冷痹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其主要症狀為關節疼痛、僵硬、麻木,活動不利,常伴有發冷、畏寒等。

冷痹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外感風寒濕邪,侵襲人體,導致經絡阻塞、氣血不通;二是內傷勞損,導致氣血虧虛、筋骨失養。

臨床上,冷痹的治療以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為主。常用中藥有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甘草等。針灸治療可選用風池、合谷、足三里、陽陵泉等穴位。

冷痹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3.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4. 飲食清淡,少吃生冷油膩食物。
  5.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如果出現關節疼痛、僵硬、麻木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腎著湯

  • 1.《世醫得效方》:「治身重,腰冷痹,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從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而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
  • 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身重,腰冷痹,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飲如故,病屬下焦,以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而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貫錢。

防己黃耆湯

  • 1.《醫碥》:「(不可大發。)已得汗而發熱不去者,敗毒散加蒼朮一錢、防己五分。若兼感寒則無汗,慘凜煩痛,五積散(見中寒)和除濕湯(見中濕)、五苓散各半帖。若感寒又感風者,汗出身重,惡風喘滿,骨節煩痛,狀如歷節風,臍下至腳冷痹,不能屈伸,所謂風寒濕合而為痹也,防己黃耆湯或五痹湯(見痹)。
  • 2.《醫辨》:「因於濕者,遇陰雨即發,身體沉重,宜除濕蠲痛湯,佐以竹瀝、薑汁,或大橘皮湯。傷濕而兼感風寒者,汗出身重,惡風,喘滿,骨節煩疼,狀如歷節風,臍下連腳冷痹,不能屈伸,宜防己黃耆湯或五痹湯。

二陳湯

  • 1.《大方脈》:「治心腹釣痛,因痰飲停伏,走移攻注,手足冷痹,氣脈不通,筋骨牽引疼痛,用控涎丹攻之,攻後用二陳湯,隨症加味(俱見除痰門)。

獨活寄生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夫腰痛,皆由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所得,不時速治,喜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痹,宜急服此。
  • 2.《瘍科心得集》:「《千金》,獨活寄生湯,治肝腎虛熱,風濕內攻,腰膝作痛,冷痹無力,屈伸不便。
  • 3.《目經大成》:「肝腎虛極,風寒濕三氣內攻,腰膝痛楚,手足冷痹,此方主之。
  • 4.《備急千金要方》:「夫腰背痛者,皆由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得之,不時速治,喜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痹,宜急服此方。
  • 5.《備急千金要方》:「腰背痛者,皆是腎氣虛弱,臥冷濕當風得之。不時速治,喜流入腳膝,或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若有腰痛攣,腳重痹急,宜服之。(方見前八卷偏風門)。
▼ 展開更多

烏藥順氣散

  • 1.《養生類要》:「四肢皆有冷痹加川烏,附子,交桂(各八分)。麻痹疼痛極者合三五七散。左癱右瘓加當歸,天麻,白蒺藜(各一錢)。二三年不能行者合和獨活寄生湯服。婦人血氣加防風,荊芥,薄荷(各七分)。風氣日夜疼痛,午間輕夜又重,合和神秘左(經湯)。

地黃飲子

  • 1.《醫學心悟雜症要義》:「若兼脾虛生痰,食少嘔惡,更佐以六君子湯。若兼腎氣虛寒,厥冷痹痛,更佐以地黃飲子。若兼水虛火炎,內熱面赤,更佐以六味地黃湯。如此調治,自應痊愈。倘妄行祛風攻痰,失之遠矣。」
  • 2.《醫學心悟》:「若兼脾虛生痰,食少嘔惡,更佐以六君子湯。若兼腎氣虛寒,厥冷痹痛,更佐以地黃飲子。若兼水虛火炎,內熱面赤,更佐以六味地黃湯。如此調治,自應漸愈,倘妄行祛風攻痰,失之遠矣。

升陽散火湯

  • 1.《雜病心法要訣》:「蠲痹冷痹身寒厥,附歸耆草桂羌防,肌熱如火名熱痹,羚犀升陽散火湯。

五積散

  • 1.《秘珍濟陰》:「_五積散_,治少陰傷寒,及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身痛,項背拘急,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腳氣腫痛,冷痹寒瘧,惡寒無汗,婦人經不調。
  • 2.《本經逢原》:「_發明_,穿山甲入厥陰、陽明及陰陽二蹻。通經下乳,瘧疾癰腫發痘為要藥。蓋其穴山而居,寓水而食,出陰入陽,能竄經絡達於病所,凡風濕冷痹之證,因水濕所致,渾身上下強直不能屈伸,痛不可忍者,於五積散內加穿山甲七片、全蠍炒十個,蔥姜水煎熱服,取汗避風甚良。癰疽潰後不宜服。

蠲痹湯

  • 1.《大方脈》:「_蠲痹湯_,治中風身體煩痛,項背拘急,手足冷痹,腰膝沉重,舉動艱難。
  • 2.《赤水玄珠》:「嚴氏,蠲痹湯,治身體煩疼,四肢項背拘急,或疼,或痛重,舉動艱難,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
  • 3.《醫方選要》:「蠲痹湯,治冷痹手足,腰痛沉重,及身體煩疼,背項拘急。
  • 4.《濟陽綱目》:「_蠲痹湯_,治冷痹,手足腰痛沉重,身體煩疼,背項拘急。一云治濕氣著於肌肉,致榮衛之氣不榮,令人痹而不仁,發為肉痹。
  • 5.《成方便讀》:「蠲痹湯,黃耆,當歸(酒洗),赤芍(酒炒),羌活,防風,片子姜(黃酒炒),炙甘草,加薑、棗煎。治中風項背拘急,手足冷痹,腰膝沉重,舉動艱難等證。夫風痹一證,有痹於筋骨、肌肉、經絡、營衛種種之不同。其痹於筋骨者,另已論之矣。然邪之所入,無不先自營衛、經絡、肌肉,而及於筋骨也。
▼ 展開更多

控涎丹

  • 1.《保命歌括》:「_控涎丹_(一名妙應丸),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頸項、腰胯隱痛不忍,筋骨牽引釣痛,時時走移不定,乃是痰涎在心膈上下,變為此痰,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誤認癱瘓,非也。一名妙應丸。
  • 2.《退思集類方歌註》:「(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項筋骨牽引釣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非風證也。
  • 3.《大方脈》:「_控涎丹_,治飲留於上下內外,凡忽患胸背手足腰項筋骨牽引釣痛,走移不定,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此因痰飲留滯胸膈上下,勿誤作癱瘓。
  • 4.《大方脈》:「治心腹釣痛,因痰飲停伏,走移攻注,手足冷痹,氣脈不通,筋骨牽引疼痛,用控涎丹攻之,攻後用二陳湯,隨症加味(俱見除痰門)。
  • 5.《成方便讀》:「控涎丹,甘遂(去皮),大戟(去皮),白芥子(各等分),為末,糊丸。臨臥薑湯送下五分至一錢,當瀉利。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項筋骨牽引釣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不可誤認癱瘓,宜此方主之。李時珍曰:痰涎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
▼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