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風痰」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風痰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由風邪和痰濕兩種病理因素相互作用而成。風邪主動,痰濕主靜,兩者相互作用,可導致人體臟腑功能失調,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

風痰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頭痛、眩暈、肢體麻木、胸悶、咳嗽、痰多、痰粘等。風痰的治療以祛風化痰、通絡止痛為主。常用中藥有白附子、半夏、天麻、川芎、白芷、僵蠶、全蠍等。

風痰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和起居。
  2. 避免感冒、受涼等誘發因素。
  3.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4.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出現風痰的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柴胡湯

  • 1.《成方切用》:「蓋恐硝性燥急,故不輕用。周揚俊曰:仲景於太陽入膀胱腑證,則有五苓散,少陽兼陽明腑證,則有大柴胡湯,皆表裡兩解之法也。),以前胡易柴胡,名大前胡湯。(崔氏取其清降而治風痰。)

小柴胡湯

  • 1.《活幼心書》:「若初得時面赤唇紅,氣粗發熱,嗽來痰鳴,此是傷風痰壅作嗽,用清肺飲、五拗湯及小柴胡湯、羌活散,皆可解表,次青木香湯。有小兒汗出未乾,遽爾戲水,亦致傷風咳嗽,外證眼胞微浮,額汗痰鳴,亦宜清肺飲、瀉肺湯,與之疏風化痰,解利邪熱,小柴胡湯亦可。若嗽日久,津液枯耗,肺經虛矣。

五苓散

  • 1.《活幼心書》:「嘗觀其書,則審證施劑,信有異乎人者。五苓散在諸家止用之解傷寒溫濕暑毒霍亂,而德顯於驚風痰搐瘡疹等疾,通四時而用之,前同知衡州府事胡省齋因其子驚風得愈,問之曰:五苓散何以愈斯疾乎?德顯曰:此劑內用茯苓,可以安此心之神。用澤瀉導小便,小腸利而心氣通。

麻黃湯

  • 1.《醫方考》:「肺部原有風痰,背腧復感寒邪而成哮喘者,此方主之。
  • 2.《雜病廣要》:「_疏肺諸方_,麻黃湯,肺部原有風痰,背腧復感寒邪而成哮喘者,此方主之。(《醫方考》)
  • 3.《蒼生司命》:「_麻黃湯_(見傷寒),肺部原有風痰,背腧復感寒邪而成哮喘者,此方主之。

麥門冬湯

  • 1.《活幼心書》:「上件銼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淨湯無時調服。驚風痰搐加薑汁、蔥湯同調,熱極者入寬熱飲,薄荷蜜湯調下,或麥門冬湯。

甘草湯

  • 1.《嬰童百問》:「千金論云:小兒始生,其氣尚盛,若有微患,即須下之,若不時下,即成大疾,疾成則難療矣,紫霜丸可量與之;治風噤,用控痰散,吐風痰,不若用甘草湯,吐痰極穩,然後和胃益脾散加減用,又用辰砂膏利驚即愈;或手握拳,禁口不開者不治。又撮口用殭蠶膏,敷唇口中,或甘草湯、撮風散。
  • 2.《金匱方歌括》:「歌曰,體瞤臂腫主藜蘆。癇痹風痰俱可驅。蘆性升提草甘緩。症詳跌蹶遍尋無。

茯苓飲

  • 1.《方劑辭典》:「延年茯苓飲,主風痰。氣發即嘔吐。欠伸煩悶不安。或吐痰水者方。(同上)

理中湯

  • 1.《冷廬醫話》:「胡氏子咽痛氣急,勺水不能下,或曰風溫,或曰風痰,先生切其脈細微,手足清而脾滑,曰:虛寒喉痹也,用理中湯。觀者皆駭相顧,先生曰:急服之,遲將不及,苟無效,余任咎耳。覆杯而平。

小半夏湯

  • 1.《明醫雜著》:「_小半夏湯_,治嘔吐風痰水飲。

小陷胸湯

  • 1.《醫經國小》:「治風痰之劑,青州白丸子,天南星丸,玉壺丸,水煮金花丸治熱痰之劑,小陷胸湯,機要小黃丸,人參半夏丸治寒痰之劑,清肺消飲丸,實鑒溫胃丸,溫中化痰丸理氣降痰之劑,局方四七湯,指迷茯苓丸降氣墜痰溫補之劑,蘇子降氣湯降痰滋陰之劑,金匱順氣丸中風風熱與傷風。對證設施無不遂。

苓桂朮甘湯

  • 1.《景岳全書》:「參附湯(補三七),朮附湯(補四一),益氣補腎湯(補百三,氣虛),玉液湯(和九六,痰運),祛痰丸(和百三,風痰),苓桂朮甘湯(和三六,虛痰運),養正丹(熱一八八,痰涎上盛),芎術湯(熱五十,寒濕眩運)

二陳湯

  • 1.《一見能醫》:「風痰南星白附枳,天麻牙皂姜蠶咽。
  • 2.《丹溪治法心要》:「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也。有氣虛挾痰者,四君、二陳,耆、芎、荊芥。風痰眩運,二陳湯加芩、蒼、防、羌治之。眩運不可當者,以大黃酒浸,炒三次為末,茶調服。氣實人有痰,或頭重或眩運者,皆治之。壯實人熱痛甚,大便結燥大承氣湯。
  • 3.《明醫雜著》:「二陳湯加南星、白朮、黃芩,治濕痰、風痰、火痰。再加竹瀝、薑汁,以行肌表經絡之痰,共五錢九分。羌活、防風、天麻、柳桂,皆行經絡肌表,辛溫開發之劑,引送血藥,流散邪滯。柳桂橫行手臂,牛膝、黃柏行腰腿。
  • 4.《醫學摘粹》:「眩暈者,眩冒而旋轉不定也。如因肝風痰飲而致者,統以二陳湯加味主之。如因虛而致者,以一味鹿茸酒主之。如因火亢而致者,以一味大黃散主之。
  • 5.《張氏醫通》:「千緡湯,治風痰喘急脈證俱實者。
▼ 展開更多

六味地黃丸

  • 1.《傷科彙纂》:「使腎氣一虛,水不能生木,則肝氣奔騰,逆而不下,痰氣亦隨之以升,非風痰也,乃水泛為痰也,宜六味地黃丸,或六味地黃湯加清肝之劑。
  • 2.《傷科匯纂》:「又雲∶腎水足,則肝氣充溢,經脈強健,雖有傷損,氣血不虧,而潰斂以時,氣路不至於上逆,痰涎何由而上壅。使腎氣一虛,水不能生木,則肝氣奔騰,逆而不下,痰氣亦隨之以升,非風痰也,乃水泛為痰也,宜六味地黃丸,或六味地黃湯加清肝之劑。

大黃附子湯

  • 1.《景岳全書》:「柴胡清肝散(寒五九,肝火),梔子清肝散(寒六十,風熱),桃仁承氣湯(攻四,瘀血),神芎丸(攻七三,風痰),神保丸(攻五三,寒氣食積),大黃附子湯(攻百十二,寒積),控涎丹(攻八二,痰),白朮丸(和三七八,息積),加味小柴胡湯(散二一,傷寒),木香順氣散(和四三,肝氣)

旋覆花湯

  • 1.《校註婦人良方》:「_旋覆花湯_,治風痰嘔逆,飲食不下,頭目昏悶等症。
  • 2.《景岳全書》:「《良方》,旋覆花湯,治風痰嘔逆,飲食不下,頭目昏悶等證。
  • 3.《婦人大全良方》:「治婦人風痰,嘔逆不下飲食,頭目昏悶。

華蓋散


補中益氣湯

  • 1.《奉時旨要》:「挾寒者加附、桂,虛者補中益氣湯加秦艽、天麻,如風痰互入經絡作痛,則茯苓丸、秦艽天麻湯二方,合用可也。

荊防敗毒散

  • 1.《瘍醫大全》:「又曰:木舌、乳娥,此證為因心經熱毒,或因酒後溫床厚被,以致熱氣攻於心經。故生單娥及舌脹而紫,吐出風痰,急用三稜針刺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及刺乳娥,俱破出血痰,即用膽硝丹吹入喉中,仍服荊防敗毒散。

半夏散及湯

  • 1.《傷寒瘟疫條辨》:「_甘草桔梗湯_,主治少陰病,二三日咽痛,此陰陽通用之藥也。若風痰挾邪,上壅咽痛,半夏散及湯;若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聲不出者,苦酒湯;若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獵膚湯。三湯補後。

瓜蒂散

  • 1.《簡明醫彀》:「_瓜蒂散_,諸風痰壅,膈食諸癇,脹滿,吐後服降火利氣清神藥。
  • 2.《古今醫統大全》:「(《仲景》)_瓜蒂散_,專治五癇風痰有效。_稀涎散_(二方見中風門。)
  • 3.《方症會要》:「治風痰:

蘇子降氣湯

  • 1.《成方便讀》:「蘇子降氣湯,蘇子,半夏,前胡,厚朴,橘紅,當歸(各一錢),炙甘草,肉桂(各五分),加姜煎。治風痰上感,喘嗽不寧,大便不利,或虛陽上攻,氣升不降,以致上盛下虛,而為嘔血等證。夫風邪外來,必先犯肺,於是肺中之氣,壅而不行,肺中之津液,鬱而為痰,故喘嗽不寧。
  • 2.《醫經國小》:「治風痰之劑,青州白丸子,天南星丸,玉壺丸,水煮金花丸治熱痰之劑,小陷胸湯,機要小黃丸,人參半夏丸治寒痰之劑,清肺消飲丸,實鑒溫胃丸,溫中化痰丸理氣降痰之劑,局方四七湯,指迷茯苓丸降氣墜痰溫補之劑,蘇子降氣湯降痰滋陰之劑,金匱順氣丸中風風熱與傷風。對證設施無不遂。
  • 3.《成方切用》:「蘇子前胡厚朴橘紅半夏,皆能降逆上之氣,兼能除痰,氣行則痰行也。數藥亦能發表,既以疏內壅,又以散外寒也。(風痰壅盛,多挾外感。)當歸潤以和血,甘草甘以緩中。下虛上盛,故又用官桂引火歸元也。(玉機微義曰:此散郁和中之劑。準繩曰:口鼻出血,皆由上盛下虛,有升無降,血隨氣升。

生化湯

  • 1.《資生集》:「慎齋按:已上四條,序產後有發喘之證也。產後發喘,有虛實之分。敗血入肺,汙血感寒,此屬於實也,參蘇飲、奪命丹、血竭散,下之而愈。若去血過多,榮血暴竭,衛氣無主,孤陽上浮,此血脫而氣不歸元也,非大劑人參生脈散與生化湯加桂、附莫療,誤以風痰汙血為治,是速之斃矣。
  • 2.《盤珠集胎產症治》:「遍身疼痛,手足癱瘓,血虛有風痰,生化湯加薑汁、竹瀝。(和二十四)

人參湯

  • 1.《保嬰撮要》:「_七寶辰砂丹_,治風痰奇效,慢驚慢脾,以辰砂為主,木香佐之,用開元錢一個,背後上下有兩月片者,放鐵匙上炭火內燒,少頃成珠子,取入盞中,作一服,用木香煎湯送下,人參湯亦可。

十棗湯

  • 1.《醫方集解》:「本方除大棗,加大黃、黑醜、輕粉,水丸,名三花神佑丸(河間):治壯實人風痰鬱熱,支體麻痹,走注疼痛,濕熱腫滿,氣血壅滯,不得宣通;及積痰翻胃。服二丸後,轉加痛悶,此痰涎壅塞,頓攻不開,再加二丸,快利則止(加牽牛、大黃、大瀉氣血之濕;加輕粉,無竅不入,以去痰積。虛人不可輕用)。
  • 2.《成方切用》:「除大棗,加大黃黑醜輕粉,水丸,名三花神佑丸。(河間)治壯實人風痰鬱熱,肢體麻痹,走注疼痛,濕熱腫滿,氣血壅滯,不得宣通,及積痰翻胃。服二丸後,轉加痛悶,此痰涎塞,頓攻不開,再加二丸,快利則止。(加牽牛大黃,大瀉氣血之濕。加輕粉無竅不入,以去痰積,虛人尤不可輕用。

牽正散

  • 1.《醫方論》:「但口眼喎斜,而別無他症,則經絡臟腑均未受傷,乃太陽、陽明兩經之風痰蘊熱所致。三藥直走內絡,祛風化痰,極為得力,故不必加血藥也。

桔梗湯

  • 1.《慈幼新書》:「咽喉與肺胃相接,為出入樞要,種種之症,與大人不同。大抵由熱毒蘊積,致生風痰,壅滯不散,為瘡為腫,甚至吐咽不通,治宜桔梗湯。或牛蒡子湯,先去風痰,然後解其熱毒,次則以上清丸時時噙化服之亦佳。

藿香正氣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前、產後,血氣刺痛;小兒疳傷,並宜治之。

人參敗毒散

  • 1.《時方歌括》:「治傷寒瘟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痛目眩。四肢痛。增寒壯熱。項強睛疼。老人小兒皆可服。

半夏湯

  • 1.《醫方集宜》:「一風痰作暈者,宜用 芎藭半夏湯。
  • 2.《壽世青編》:「川烏、天雄、附子,其性劣,灰中慢慢炮之裂,去皮臍及尖,再以童便浸一宿,制其燥毒也。半夏湯泡七次,南星水浸,俱於臘月冰凍二三宿,去其燥性更妙,用治風痰,俱以薑汁浸一宿。南星治驚癇,以黃牛膽釀陰乾,取壯其膽氣也。吳茱萸味惡,須湯泡七次。麻黃先煮兩沸,去沫,免令人煩悶。

金沸草散

  • 1.《嬰童百問》:「_金沸草散_,治傷風痰盛,頭目昏痛,頸項強急,往來寒熱,肢體煩疼,胸膈滿痛,咳嗽喘逆,涕唾稠黏。及時行寒疫,壯熱惡風。

辛夷散

  • 1.《醫方考》:「鼻氣通乎天,清陽往來之竅也。風盛則氣壅,故令鼻塞。《內經》曰:清陽出上竅;又曰:氣薄則發泄。辛夷、川芎、蒼耳,皆清陽氣薄之品也,故可透氣竅。佐以南星者,醒其風痰。佐以酒芩者,清其風熱也。

洗肝散

  • 1.《仁術便覽》:「治肝熱,眼目赤腫,疼痛,眵淚羞明,或筋脈拘急,有挾風痰火。
  • 2.《古今醫統大全》:「_洗肝散_,治肝經積熱,眼目赤腫,羞明,兼有風痰。

滌痰湯

  • 1.《成方切用》:「(嚴氏),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心在竅為舌,心別脈系舌根,脾脈連舌本,散舌下,腎脈挾舌本。三脈虛,則痰涎乘虛,閉其脈道,故舌不能轉運言語也。若三脈亡血,不能榮養而喑者,又當加補血藥。風痰塞其經絡,舌強不能言,其證為重。若壅熱上攻,舌腫不能轉者,其證為輕。)
  • 2.《醫方集解》:「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心在竅為舌,心別脈系舌根,脾脈連舌本、散舌下,腎脈俠舌本,三脈虛則痰涎乘虛閉其脈道,故舌不能轉運言語也;若三脈亡血,不能榮養而喑者,又當加補血藥。風痰塞其經絡,舌強不能言,其證為重;若壅熱上攻,舌腫不能轉者,其證為輕)。
  • 3.《金匱翼》:「_滌痰湯_,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 4.《雜病源流犀燭》:「至其所兼,有緣風痰者宜滌痰,有緣濕痰者清脾熱,有緣迷心竅者清心火,有緣風熱者清肝火,有緣虛火上炎者壯水之主,有緣虛寒厥逆者益火之原,各隨症兼治之(宜神仙解語丹、滌痰湯、八味丸、加味轉舌膏,隨所當用而施治)。四曰四肢不舉,脈緩大有力者,土太過也(宜平胃散、五苓散)。
  • 5.《大方脈》:「此因七情氣鬱,痰走尿竅,故小便時通時秘,滑白如脂,莖或澀痛,服三因七氣湯(見理氣門)。風痰,服青洲白丸子、滌痰湯(俱見除痰門)。

大補元煎

  • 1.《胎產心法》:「如產已數日,腹無塊痛,即用滋榮活絡湯。如語澀、四肢不利,宜天麻湯。密齋治語言蹇澀,加味生麥散。治汗多,口噤,背反,氣微類痓,用止汗生血飲。治無汗筋攣,用芎歸棗仁湯。諸書所用,悉皆參附、十全、理陰、大補元煎之類,溫養而峻補之,從未有以風痰治之者。

參蘇飲

  • 1.《醫方論》:「補散兼行,風痰並解,當病即止,不為過量,制方最佳。
  • 2.《馮氏錦囊秘錄》:「治壯熱風痰。寒熱體痛咳嗽。

敗毒散

  • 1.《古今名醫方論》:「治傷寒,溫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老人小兒皆可服。煩熱口乾加黃芩。
  • 2.《醫壘元戎》:「活人敗毒散太陽證,治傷寒溫疫風溫風眩風痰痹溫,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枳殼,人參茯苓,桔梗,甘草,川芎(分兩隨病加減),上為細末生薑水煎或沸湯亦可大人小兒皆宜瘴煙之地溫疫時行或人多風痰或處卑濕腳氣此藥不可缺一方少加薄荷同煎
  • 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傷寒、溫疫、風濕,頭痛目昏眩,四肢疼痛,憎寒壯熱,項強,眼睛痛,尋常風眩拘急,風痰,並宜服之。
  • 4.《校注醫醇賸義》:「_活人敗毒散_,治瘟疫風濕風痰,頭痛目眩,憎寒惡熱,山嵐瘴氣。
  • 5.《蘭臺軌範》:「_敗毒散_(《活人書》),治傷寒,瘟疫,風濕,風眩,拘踡,風痰,頭痛,目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

清肺飲

  • 1.《活幼心書》:「若初得時面赤唇紅,氣粗發熱,嗽來痰鳴,此是傷風痰壅作嗽,用清肺飲、五拗湯及小柴胡湯、羌活散,皆可解表,次青木香湯。有小兒汗出未乾,遽爾戲水,亦致傷風咳嗽,外證眼胞微浮,額汗痰鳴,亦宜清肺飲、瀉肺湯,與之疏風化痰,解利邪熱,小柴胡湯亦可。若嗽日久,津液枯耗,肺經虛矣。

半夏白朮天麻湯

  • 1.《古今名醫彙粹》:「一妊婦,煩熱吐痰,噁心頭暈,惡食。此脾虛風痰為患,用半夏白朮天麻湯,以補元氣、祛風邪,漸愈。惟頭暈未痊,乃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以升補陽氣而愈。
  • 2.《古今名醫匯粹》:「一妊婦,煩熱吐痰,噁心頭暈,惡食。此脾虛風痰為患,用半夏白朮天麻湯,以補元氣、祛風邪,漸愈。惟頭暈未痊,乃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以升補陽氣而愈。
  • 3.《古今醫統大全》:「春甫治一婦人,忽眩倒不能動,診其脈,兩寸浮大而滑,知風痰眩運而兼火也,以半夏白朮天麻湯下滾痰丸一百粒,即愈。
  • 4.《醫學正傳》:「_半夏白朮天麻湯_(東垣)治風痰眩運。(方見頭痛門。)
  • 5.《續名醫類案》:「薛立齋治一妊婦,煩熱吐痰,惡熱,噁心頭暈。此脾虛風痰為患,用半夏白朮天麻湯,以補元氣、祛風邪,漸愈。惟頭昏未痊,乃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以升補陽氣而愈。

四君子湯

  • 1.《成方便讀》:「_四君補氣首方推,脾肺虛衰聽主裁。參朮甘苓薑棗合。若加陳夏六君來;香砂加入六君子,氣滯虛寒脘痛開;星附六君風病取;和營須配芍當歸。風痰類中脾虛疾,烏蠍六君可濟危。更有一方四獸飲,六君草果與烏梅。_

桃仁承氣湯

  • 1.《景岳全書》:「柴胡清肝散(寒五九,肝火),梔子清肝散(寒六十,風熱),桃仁承氣湯(攻四,瘀血),神芎丸(攻七三,風痰),神保丸(攻五三,寒氣食積),大黃附子湯(攻百十二,寒積),控涎丹(攻八二,痰),白朮丸(和三七八,息積),加味小柴胡湯(散二一,傷寒),木香順氣散(和四三,肝氣)

牛黃清心丸

  • 1.《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中風之症,暮年者多,中年者少。蓋因精血耗損,不能榮養,筋骨強直;或因體元形盛氣衰,內伏濕痰,外邪乘虛,卒然仆倒,不省人事,既而受病,當救其急,以牛黃清心丸為主。此藥治中風痰厥,昏迷不省,口噤痰喘,手足抽掣,五癇僵仆。

四七湯

  • 1.《醫經國小》:「治風痰之劑,青州白丸子,天南星丸,玉壺丸,水煮金花丸治熱痰之劑,小陷胸湯,機要小黃丸,人參半夏丸治寒痰之劑,清肺消飲丸,實鑒溫胃丸,溫中化痰丸理氣降痰之劑,局方四七湯,指迷茯苓丸降氣墜痰溫補之劑,蘇子降氣湯降痰滋陰之劑,金匱順氣丸中風風熱與傷風。對證設施無不遂。

參附湯

  • 1.《景岳全書》:「參附湯(補三七),朮附湯(補四一),益氣補腎湯(補百三,氣虛),玉液湯(和九六,痰運),祛痰丸(和百三,風痰),苓桂朮甘湯(和三六,虛痰運),養正丹(熱一八八,痰涎上盛),芎術湯(熱五十,寒濕眩運)

玉液湯

  • 1.《景岳全書》:「參附湯(補三七),朮附湯(補四一),益氣補腎湯(補百三,氣虛),玉液湯(和九六,痰運),祛痰丸(和百三,風痰),苓桂朮甘湯(和三六,虛痰運),養正丹(熱一八八,痰涎上盛),芎術湯(熱五十,寒濕眩運)

定喘湯


全真一氣湯

  • 1.《馮氏錦囊秘錄》:「余侄孫年止三歲,身熱咳嗽數日,適鄉間痘瘡盛行,因有近醫以疏散風痰,兼行托痘為治,至六七日後,熱勢更甚,乾噦吐蛔,神昏氣促,食乳即吐,目閉不語,面青目直,哭無涕淚,乃來告急,余視之,此子先天不足,故面色㿠白皮細,初受外感雖輕,而中氣之虛已甚,復加疏散透托,元陽湯液皆兩亡矣。

蘇合香丸

  • 1.《醫學正傳》:「_蘇合香丸_(局方)治卒厥不知人,未詳風痰氣厥,先與此藥極妙。每用一丸,以湯調化灌之即醒,醒後察脈而用他藥。
  • 2.《雜病廣要》:「蘇合香丸,治卒暴厥不知人,未辨風痰氣厥,宜與此膏,化濃湯灌之,醒後卻議脈證用藥。(《微義》)(按:此門別無通治之方,仍附於此。)
  • 3.《濟陽綱目》:「_蘇合香丸_,治卒厥不知人,未詳風痰氣厥,不可妄投湯劑,且先以此藥灌下,待醒後察脈,然後隨證用他藥。

蠲痹湯

  • 1.《證治彙補》:「蠲痹湯,治風痰濕火。鬱於四肢。手足頑痹。
  • 2.《證治匯補》:「蠲痹湯,治風痰濕火。鬱於四肢。手足頑痹。

控涎丹

  • 1.《景岳全書》:「柴胡清肝散(寒五九,肝火),梔子清肝散(寒六十,風熱),桃仁承氣湯(攻四,瘀血),神芎丸(攻七三,風痰),神保丸(攻五三,寒氣食積),大黃附子湯(攻百十二,寒積),控涎丹(攻八二,痰),白朮丸(和三七八,息積),加味小柴胡湯(散二一,傷寒),木香順氣散(和四三,肝氣)
  • 2.《雜病心法要訣》:「癲狂癇疾三聖吐,風痰白丸熱滾痰,痰實遂心氣礬郁,痰驚須用控涎丹,無痰抱膽鎮心治,發灸百會自然安,初發皂角灌鼻內,涎多欲止點湯鹽。

滾痰丸

  • 1.《古今醫統大全》:「春甫治一婦人,忽眩倒不能動,診其脈,兩寸浮大而滑,知風痰眩運而兼火也,以半夏白朮天麻湯下滾痰丸一百粒,即愈。

三聖散

  • 1.《傷寒瘟疫條辨》:「_瓜蒂_,味苦,有毒。入口即吐,實熱痰涎多用之。《類編》曰:一女子病齁喘不止,遇一人令取瓜蒂七枚為末,調服其汁,吐痰如膠之黏,三進而病如掃。(仲景有瓜蒂散。子和用瓜蒂、藜蘆、防風等份為末,名三聖散,荸薺汁調末一錢,吐風痰。)

生脈散

  • 1.《資生集》:「慎齋按:已上四條,序產後有發喘之證也。產後發喘,有虛實之分。敗血入肺,汙血感寒,此屬於實也,參蘇飲、奪命丹、血竭散,下之而愈。若去血過多,榮血暴竭,衛氣無主,孤陽上浮,此血脫而氣不歸元也,非大劑人參生脈散與生化湯加桂、附莫療,誤以風痰汙血為治,是速之斃矣。

通關散

  • 1.《濟世全書》:「_通關散_,治中風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絕者。
  • 2.《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又通關散_,治中風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絕者。

導痰湯

  • 1.《雜病源流犀燭》:「_千緡導痰湯_,〔風痰哮〕半夏(七個泡切四片),南星,陳皮,赤苓,枳殼(各一錢),皂角,甘草各一寸並蜜炙,加姜五片,煎服。
  • 2.《醫方選要》:「又有風癇之證,卒然倒僕,不知人,手足瘈瘲,口吐涎沫,或如羊鳴,不時舉發。此病多由風痰膠固胸中,迷悶發作,宜吐痰為先,然後以導痰湯、壽星丸、虎睛丸之類治之。
  • 3.《醫學入門》:「痰喘必有痰聲。風痰,千緡湯,或合導痰湯;痰氣,蘇子降氣湯、四磨湯;食積濕痰,古二母散、神保丸、大蘿皂丸。
  • 4.《丹溪心法》:「上氣喘而躁者為肺脹,欲作風水證,宜發汗則愈。有喘急風痰上逆者,大全方千緡湯佳,或導痰湯加千緡湯。有陰虛挾痰喘者,四物湯加枳殼、半夏,補陰降火。諸喘不止者,用劫藥一二服則止。劫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劫藥以椒目研極細末一二錢,生薑湯調下止之,氣虛不用。
  • 5.《明醫指掌》:「風痰上逆而喘者,千緡湯或導痰湯。痰喘者,先降氣,氣降則痰自清,四磨湯、定肺湯。
▼ 展開更多

吹喉散

  • 1.《滇南本草》:「又附吹喉散,治乳蛾、痄腮、咽喉疼痛,喉風痰塞等症,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