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聲啞」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聲啞是中醫的常見病證,主要表現為發音困難,聲音嘶啞,音量減弱,音調變高或變低,甚至完全不能發音。

聲啞的病因多種多樣,主要包括外感風寒、內傷痰熱、肝火上炎、脾胃虛弱等。

外感風寒:多因受涼感冒,風寒之邪侵襲肺系,肺失宣發,聲音失調而致。

內傷痰熱: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生痰助火,痰熱上擾,肺失清肅,聲音失調而致。

肝火上炎:多因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化火上炎,灼傷肺絡,聲音失調而致。

脾胃虛弱:多因脾胃虛弱,運化失常,痰濕內生,阻礙肺氣宣發,聲音失調而致。

聲啞的治療,應根據病因辨證施治。外感風寒者,可用辛溫解表,宣肺散寒之法,常用藥物有麻黃、桂枝、白朮、生薑、大棗等。內傷痰熱者,可用清熱化痰,宣肺利咽之法,常用藥物有黃連、黃芩、浙貝母、天花粉、甘草等。肝火上炎者,可用清肝瀉火,疏肝利咽之法,常用藥物有柴胡、黃芩、龍膽草、白芍、甘草等。脾胃虛弱者,可用健脾益氣,化痰利咽之法,常用藥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陳皮等。

聲啞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暖,避免受涼感冒;飲食宜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聲啞是中醫的常見病證,如果治療不當,可能會導致聲音嘶啞加重,甚至完全失音。因此,患者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甘草瀉心湯

  • 1.《類證治裁》:「嘔吐蝦蟲,銅綠煎湯飲之,遂絕。口發言,腹應聲,搗藍汁飲,或服雷丸湯。狐惑症,狀類傷寒,起臥不安,四肢沉重,蟲食其臟,上唇生瘡,為惑。必聲啞,宜桃仁湯,或甘草瀉心湯。蟲蝕其肛,下唇生瘡,為狐。必咽乾,宜苦參湯洗,以雄黃銳散納穀道中。穀道微癢,糞後蛆蟲,宜調補脾胃。

當歸建中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黃耆建中湯條曰:「此方加當歸名歸耆建中湯,治諸瘍膿潰之後,荏苒不愈,虛羸煩熱,自汗盜汗,稀膿不止,新肉不長者。若惡寒下利,四肢厥冷者,更加附子。又治痘瘡淡白而不灌膿之際,及灌膿之際平塌灰白,或內陷外剝,下利微冷,聲啞脈微者,兼用伯州散。」

甘草湯

  • 1.《皇漢醫學》:「《麻疹一哈》曰:「有一男孩年十三,疹後咳嗽不已,聲啞不出,數十日。雖用藥而無效,更請診於予。按其腹狀,心下悸,上逆耳鳴,目眩,胸間痰鳴,因作苓桂五味甘草湯使服之。又使雜服滾痰丸,下利日二三行。半月許,前證全治而復舊。」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山田業廣曰:「業廣於明治十二年初冬,感受微邪,咳嗽頻頻,雖用有桂、麻、瓜蔞、蘇子、杏仁諸方不愈。因飲食起居如常,不以為意。至本年二月初,咳嗽特甚,聲啞短氣,息迫如哮喘。一日併發嘈雜怔忡,診脈有結代之象,始知不可輕視。使小兒診腹狀,謂有心下硬滿之形,為大柴胡湯之候。

炙甘草湯

  • 1.《成方切用》:「千金翼用治虛勞,外臺用治肺痿。究竟本方所治,亦何止二病哉。外臺所取,在於益肺氣之虛,潤肺金之燥。至於桂枝辛熱,似有不宜。不知桂枝能通營衛,致津液,則肺氣能轉輸涎沫,以漸而下,尤為要緊,所以云治心中溫溫液液也。玉機微義曰:肺痿,如咳久聲啞聲嘶咯血,此屬陰虛火熱甚也。

麻黃湯

  • 1.《經驗麻科》:「夫瘄之初發,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微腫微赤,淚欲汪汪,腮赤面腫,皆是出瘄之兆,一冒風寒食積,論其大概,不必一一如是。重則遍身膨脹,眼赤封閉,或壯熱無汗,氣粗氣喘,嘔吐,驚搐,鼻煤,咳嗽聲啞,至五六七日不見點者,急用表散以升發之,用麻黃湯主之。

小柴胡湯

  • 1.《古今醫鑒》:「一傷寒頭痛發熱,口乾,口鼻血出,腹脹,午後昏沉,聲啞耳聾,脅痛,俗云血汗病也,犀角地黃湯合小柴胡湯。血盛加茅根、韭汁,汗出如雨隨瘥。
  • 2.《古今醫鑑》:「一傷寒頭痛發熱,口乾,口鼻血出,腹脹,午後昏沉,聲啞耳聾,脅痛,俗云血汗病也,犀角地黃湯合小柴胡湯。血盛加茅根、韭汁,汗出如雨隨瘥。

麥門冬湯

  • 1.《羅氏會約醫鏡》:「_竹衣麥門冬湯_,治一切勞瘵,痰嗽聲啞難治者,服之神效。

附子理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葉(二十七歲),此腎損久瀉亡陰,當暑熱氣自上吸入,氣傷熱熾,音啞痰多,水涸金痿,非小恙也。絕欲固下,勿擾煩以寧心,精氣再蘇,望其痊可(蓋金從水養,母隱子胎,水涸而金必痿也。凡癆病腎精內奪,每聲啞而死,亦此議也。)

三黃瀉心湯

  • 1.《沈氏尊生書》:「其聲啞,上唇必有瘡(宜三黃瀉心湯。)食其肛則為狐,其咽乾,

華蓋散

  • 1.《扁鵲心書》:「又有肺寒一證,令人頭微痛,多清涕,聲啞,惡寒,肩背拘攣,脈微浮緊,當服華蓋散,重則姜附湯,忌冷物。此證不可誤認作癆證治,故表而出之。(肺寒之證,世醫不識,不能用溫散,但用桑皮、貝母、麥冬、玉竹等味壅住寒邪,做成弱證者多矣。)
  • 2.《醫學入門》:「外因四氣隨時令,風乘肺,咳則鼻塞聲重,口乾喉癢,語未竟而咳,參蘇飲加桑白皮、杏仁,或柴胡半夏湯,後用諸咳丸。如久咳、夜咳、冬咳,風入肺竅者,宜熏之。寒乘肺,咳則胸緊聲啞,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或蘇沉九寶飲、華蓋散、單生薑丸。有寒熱者,小柴胡湯。

黃連解毒湯

  • 1.《續名醫類案》:「一痘收靨身熱,咳嗽血痰,聲啞鼻衄,此火刑肺金,黃連解毒湯加麥冬、犀角、丹皮、知母、牛蒡而愈。

二陳湯

  • 1.《醫學入門》:「外因四氣隨時令,風乘肺,咳則鼻塞聲重,口乾喉癢,語未竟而咳,參蘇飲加桑白皮、杏仁,或柴胡半夏湯,後用諸咳丸。如久咳、夜咳、冬咳,風入肺竅者,宜熏之。寒乘肺,咳則胸緊聲啞,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或蘇沉九寶飲、華蓋散、單生薑丸。有寒熱者,小柴胡湯。

三黃湯

  • 1.《皇漢醫學》:「《痘證寶箋》曰:「痘瘡,有胃實聲啞者,必口渴熱盛,大便秘結,其瘡不起發,宜三黃湯。」

苦酒湯

  • 1.《皇漢醫學》:「錢氏曰:「半夏,開上焦痰熱之結邪。卵白,清氣,治伏熱。苦酒味酸,使斂降陰中熱淫之氣。今之伶人,每遇聲啞,即以生雞子白啖之,聲音即出者,亦此方之遺意也。」

金沸草散

  • 1.《仁齋直指方論》:「金沸草散、人參款冬花膏兼服,治傷風鼻塞涕流,壅嗽聲啞。熱證通用。(方見嗽門。)

人參敗毒散

  • 1.《仁術便覽》:「治傷寒,頭痛壯熱,或感冒非時,暴寒頭痛,肢節骨痛,惡寒。往來寒熱,合小柴胡湯尤可。又大小腮、蝦蟆瘟、或聲啞者,亦服。如腮腫,車前草汁敷,好。

宣毒發表湯

  • 1.《兒科萃精》:「小兒麻疹閉證,其初出時眼胞腫,白夾赤色,聲啞,唇腫掀翻,鼻乾鼻煽,氣喘煩躁,口渴,腰痛腹脹,人事昏沉,口鼻出血,煩亂狂叫,二便出血,此乃毒火鬱內而閉也,方用宣毒發表湯,除升麻、桔梗、甘草三味,加酒炒黃芩七分,酒蜜炒麻黃三分,或更加玄參錢半,山豆根一錢。

一陰煎

  • 1.《奉時旨要》:「燥則必癢,癢則必嗽,而從此喘促、咽痛、喉瘡、聲啞等症滋起,治法惟以甘涼至靜滋養金水,如四陰煎、一陰煎、六味丸、貝母丸之類。更在病家憂怒胥捐,飲食自慎,靜心調理,庶可迴天,徒求速效無益也。

四陰煎

  • 1.《奉時旨要》:「燥則必癢,癢則必嗽,而從此喘促、咽痛、喉瘡、聲啞等症滋起,治法惟以甘涼至靜滋養金水,如四陰煎、一陰煎、六味丸、貝母丸之類。更在病家憂怒胥捐,飲食自慎,靜心調理,庶可迴天,徒求速效無益也。

參蘇飲

  • 1.《濟世全書》:「氣促泄瀉渴不止,目無魂者命不供,聲啞失音叫與哭,痘色縱好也難終,有種氣急亦難治,如灌膿好是傷風,見此宜服參蘇飲,餘症參詳須用功。

清肺飲

  • 1.《景岳全書》:「(萬氏)_清肺飲_(八七)治肺熱喘嗽聲啞。
  • 2.《方劑辭典》:「清肺飲,治痘兒咽乾聲啞。(保赤)
  • 3.《簡明醫彀》:「_清肺飲_,咽乾聲啞。

滋陰降火湯

  • 1.《外科備要》:「_滋陰降火湯_,治虛火上升,咽痛喉瘡,淡紅微腫,聲啞痰喘,脈弱者,及口、舌、唇、齒、目、鼻諸虛腫痛。

通關散

  • 1.《醫學綱目》:「〔世〕,通關散,治小兒驚風已退,只是聲啞不能言,百藥不效者。
  • 2.《証治準繩‧幼科》:「漢東,王先生通關散,治小兒驚風並退,只是聲啞不能言。

清熱解毒湯

  • 1.《疹科類編》:「_清熱解毒湯_,治疹後咳嗽喘急,煩躁聲啞,痰涎壅盛,此餘毒未盡,或飲食積熱所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