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陽病」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陽病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之一,是指由於陽氣過盛或陽氣不足所導致的疾病。陽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口渴、煩躁、尿黃、大便乾結等。

陽病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外感六淫之邪,如風、寒、暑、濕、燥、火等;二是內傷七情所致,如喜、怒、憂、思、悲、恐、驚等。

陽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疏散風熱:適用於外感風熱證。常用方劑有銀翹散、桑菊飲等。
  • 清熱解毒:適用於外感熱毒證。常用方劑有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等。
  • 養陰清熱:適用於陰虛內熱證。常用方劑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
  • 滋陰降火:適用於陰虛火旺證。常用方劑有麥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

陽病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抽菸、不喝酒。
  • 適當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陽病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加葛根湯

  • 1.《本經疏證》:「稽其效,曰「出汗」,亦僅能令霾中見晛,不能令旱處致霖。曰「下氣」,卻祇能於橫中闢道,不能於直下鑿渠。又可謂「性理有偏」著,否耶?「太陽病,項背強几几,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反無汗,惡風者,葛根湯」,用麻黃、不用麻黃,其別在汗。「咳而衇浮者,厚朴麻黃湯。
  • 2.《張卿子傷寒論》:「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
  • 3.《醫效秘傳》:「項強者,頸硬而不能回顧左右者也。蓋太陽感受風寒,則經脈不利,而項為之急,頸為之強耳。是則傷寒頸項強急,乃太陽表症也,發散則解。若結胸項強,誤下之症。寒濕項強,則多痙症。一云: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寒者,葛根湯主之。
  • 4.《傷寒尋源》:「經云。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此方主之。按太陽病頭項強痛。強不及背。項背強𠘧𠘧五字連讀。𠘧音殊。鳥之短羽者。動則引頸𠘧𠘧然。形容病人俯仰不能自如之狀。此屬太陽兼陽明之象。汗出惡風。太陽未罷。故仍以桂枝為主方。加葛根者。恐邪氣愈轉愈深。亟伐陽明之邪也。

麻黃湯

  • 1.《皇漢醫學》:「**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傷寒論》)**
  • 2.《本經疏證》:「「太陽病,衇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病金瘡,王不畱行散主之」、「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主之」,夫云「因不發汗」,則知苟發汗,必不動血。云「不止不解」,則知曾有以止之、解之而不應。
  • 3.《經方實驗錄》:「余曰:桂枝湯為治太陽病之屬於腸胃虛寒者,麻黃湯為治太陽病之屬於肺臟寒實者。故余伸述桂枝湯之義,凡六則,計八千餘言,獨不一及肺字。及述麻黃湯證,即著重肺字,此其彰明較著者也。為桂枝湯為治虛,故余曰桂枝湯為補方;麻黃湯為治實,故余曰麻黃湯為攻方。
  • 4.《千金翼方》:「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為傷寒。
  • 5.《醫方集解》:「夫即病之傷寒,有惡風惡寒之證者,風寒在表,表氣受傷也;後發之溫熱病,有惡風惡寒之證者,必重感風寒,而表氣亦受傷也,若無新中之風寒,則無惡風惡寒之證,故仲景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溫病如此,則知熱病亦如此,而不渴惡寒者,非溫熱病矣。
▼ 展開更多

桂枝湯

  • 1.《皇漢醫學》:「太陽者,為太陽病之略稱。中風者,中於風之意,即現今之感冒也。故所謂太陽中風者,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感冒之謂也。陽浮而陰弱之陽為外之意,陰為內之意。陽浮而陰弱者,謂脈有浮於外而弱於內之狀。「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二句,由脈狀而預斷熱與汗出之詞也。
  • 2.《皇漢醫學》:「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若不上衝中者,不可與之。(《傷寒論》)
  • 3.《皇漢醫學》:「在太陽病篇桂枝湯條。
  • 4.《類證治裁》:「其因多由血液虛燥,筋脈失榮,風寒濕熱之邪,得以襲入經絡而為病。此陳無擇、薛立齋、張介賓諸賢,所以切指痙為亡血陰虛也。故宜滋營液以治本,疏風濕以治標。症屬表者,如《金匱》云: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為剛痙,葛根湯主之。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為柔痙,栝蔞桂枝湯。
  • 5.《醫方集解》:「二義相通否乎?曰:仲景云,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用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黃能開腠理髮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
▼ 展開更多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傷寒論》)**
  • 2.《皇漢醫學》:「求真按:「此證宜用本方合用桃核承氣湯。因胸脅滿悶者,本方證也。小腹堅塊者,桃核承氣湯證也。而本方治耳聾者,由《少陽病總論》中曰「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云云,可知矣。桃核承氣湯亦療之者,由此方成於桂枝甘草湯之加味方可知。」
  • 3.《傷寒貫珠集》:「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 4.《傷寒六書》:「太陽病,發熱汗出,心下煩郁,痞硬不利,嘔吐,大柴胡湯。
  • 5.《傷寒瘟疫條辨》:「表證未罷,寒熱脅痛口苦而嘔尚在也;里證又急,大便難而燥實也。有表證故用柴、芩以解表,有里證故用枳、黃以攻裡,白芍能和少陽,半夏能止嘔逆,薑、棗又所以和中而調衛榮也。少陽病,六七日至十餘日,大便不行,脅下濈然汗出,方可用大柴胡湯微利之。緣膽無出入,瀉土所以瀉木也。
▼ 展開更多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在少陽病篇小柴胡湯條。
  • 2.《皇漢醫學》:「**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傷寒論》)**
  • 3.《皇漢醫學》:「**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傷寒論》)**
  • 4.《皇漢醫學》:「貧血者,則四肢厥冷,四肢厥冷時,則必發鬱冒。然四肢厥冷,不獨因貧血之故,有水毒亦然,故鬱冒亦同此理(由大汗出而解,則明為水毒之所主矣)。冒家欲解者,冒家服小柴胡湯而欲解之義。大汗出者,《金匱要略述義》云:「冒家大汗出,即是小柴胡湯適宜之效,亦與少陽病振汗相類。
  • 5.《千金翼方》:「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堅滿,乾嘔不能食飲,往來寒熱,而未吐下,其脈沉緊,可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 展開更多

五苓散

  • 1.《皇漢醫學》:「**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傷寒論》)**
  • 2.《成方切用》:「(仲景),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湯主之。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表以外證未罷言,里以煩渴屬腑言。邪熱挾積飲上逆,故外水格而不入。
  • 3.《祖劑》:「辛甘發散為陽,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滲泄。此太陽膀胱經下藥也。太陽病高則汗而發,之下則引而竭之,使邪從膀胱出也。)
  • 4.《傷寒懸解》:「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方在太陽四十一)。
  • 5.《醫學入門》:「_五苓散_,治太陽病,初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與人不相當,及汗後胃中乾燥不得眠,尿赤微煩作渴。惟上焦微煩;邪猶在表;唯渴則入里,熱未成實;不能消水,停蓄不散。或傷寒下早,心下痞滿不痛;或太陽少陽同病;及中暍,霍亂煩躁,中濕關節疼痛,濕痹小便不便,大便反快等證。
▼ 展開更多

桂枝加芍藥湯

  • 1.《皇漢醫學》:「**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傷寒論》)**
  • 2.《醫學綱目》:「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痛,是有表復有里,仲景用桂枝加芍藥湯。痛甚者,桂枝加大黃。又云:太陽病桂枝症,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湯主之。此皆仲景治傷寒有表復有里之法也。

黃芩湯

  • 1.《皇漢醫學》:「太陽與少陽合病者,有太陽病之頭項強痛而惡寒(發熱自包在內),與少陽病之口苦、咽乾、目眩併發也。自下利者,非由藥力,自然下痢也。前半段之頭項強痛,惡寒發熱,口苦、咽乾、目眩,及自然的下痢者,可與黃芩湯也。後半段若更加噁心嘔吐者,以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為主治也。
  • 2.《重訂通俗傷寒論》:「可用表劑發汗。壯熱無汗為熱病。按其胸腹熱蒸灼手。如仲景陽明病之梔豉湯。少陽病之黃芩湯。皆可通治。以上一歌。論舌苔之白黃。辨時病新感伏氣之總訣。
  • 3.《傷寒指掌》:「凡溫熱之症。不可發汗。如仲景陽明病之梔豉湯。少陽病之黃芩湯。皆可通治。少陽溫病從何斷。舌絳須知木火燃。目赤耳聾身熱甚。梔翹、犀角、牡丹鮮。
  • 4.《辨舌指南》:「凡溫熱之證,不可發汗,如仲景陽明病之梔豉湯、少陽病之黃芩湯,皆可通治。(此條亦伏氣所發之熱病,切不可辛溫發汗,宜用梔豉黃芩等方清解少陽、陽明。若是傷寒,可用表劑發汗矣。邵仙根評。)
  • 5.《感症寶筏》:「凡溫熱之證,不可發汗。如仲景陽明病之梔豉湯,少陽病之黃芩湯,皆可通治。

葛根湯

  • 1.《皇漢醫學》:「**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傷寒論》)**
  • 2.《本草崇原》:「起陰氣者,藤引蔓延,從下而上也,解諸毒者,氣味甘辛,和於中而散於外也。元人張元素曰:葛根為陽明仙藥,若太陽初病,未入陽明,而頭痛者,不可便用升麻、葛根,用之反引邪入陽明,為引賊破家也。愚按:仲祖《傷寒論》方有葛根湯,治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
  • 3.《類證治裁》:「其因多由血液虛燥,筋脈失榮,風寒濕熱之邪,得以襲入經絡而為病。此陳無擇、薛立齋、張介賓諸賢,所以切指痙為亡血陰虛也。故宜滋營液以治本,疏風濕以治標。症屬表者,如《金匱》云: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為剛痙,葛根湯主之。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為柔痙,栝蔞桂枝湯。
  • 4.《經方實驗錄》:「其意猶曰「微惡風寒」,節言之,即本案吾師所謂「微惡寒」是也。為其尚不能盡脫惡寒本色,而合於太陽首條提綱之旨,故仲聖稱此為太陽病。又為其兼口渴津傷,易於化熱,故仲聖稱此為太陽溫病。
  • 5.《外台秘要》:「又療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不出惡風者,屬葛根湯方。
▼ 展開更多

調胃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又曰:「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極自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之。」
  • 2.《傷寒論類方》:「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脈法無停字,疑似沉滯不起,即下微字之義。寸為陽,尺為陰。先振慄汗出而解。陰陽爭而復和。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當發其陽。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當和其陰。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按:此微字,即上停字之意,與微弱不同,微弱則不當復汗下也。
  • 3.《傷寒懸解》:「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 4.《傷寒貫珠集》:「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黃連阿膠湯

  • 1.《皇漢醫學》:「然本條之病證,尿色不清白,反而赤濁,其實非少陰病,是屬於少陽病瀉心湯證之虛者。心中煩者,即心中煩悸也。不得臥者,不得安臥就眠也。

梔子豉湯

  • 1.《本經疏證》:「再證之以「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用阿膠。則阿膠,當為不得眠設矣。然「太陽病,虛煩,不得眠,梔子豉湯」、「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皆不用阿膠,何也?夫固曰「阿膠治有津液,有水溼,不能化血之候」。梔子豉湯證,有火無陰。酸棗仁湯證,陰虛有火。
  • 2.《傷寒括要》:「(梔子豉湯)陽明下後。外有熱。手足溫。懊憹。頭汗出。(梔子豉湯))陽病下之懊憹。尚有燥屎。(大承氣湯)陽明無汗。小便不利。懊憹。必發黃。(茵陳湯)
  • 3.《保命歌括》:「如少陽病少,陽明病多,寒少,渴欲飲水者,宜小柴胡湯去半夏合白虎梔子豉湯主之。

酸棗仁湯

  • 1.《本經疏證》:「再證之以「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用阿膠。則阿膠,當為不得眠設矣。然「太陽病,虛煩,不得眠,梔子豉湯」、「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皆不用阿膠,何也?夫固曰「阿膠治有津液,有水溼,不能化血之候」。梔子豉湯證,有火無陰。酸棗仁湯證,陰虛有火。

瓜蔞桂枝湯

  • 1.《皇漢醫學》:「**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几几然,脈反沉遲,此為痙,瓜蔞桂枝湯主之。(《金匱要略》)**

桂枝加附子湯

  • 1.《皇漢醫學》:「**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傷寒論》)**
  • 2.《長沙方歌括》:「男元犀按。太陽之臟即是少陰。太陽病本宜發汗。發之太過而為漏不止。必用附子以固之。重至肢厥。必用四逆輩以救之。若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皆汗出過多脫液。尚喜腎中之真陽未亡。
  • 3.《普濟本事方》:「有一士人,得太陽證,因發汗,汗不止,惡風,小便澀,足攣曲而不伸。予診其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予曰:在仲景方中有兩證大同而小異,一則小便難,一則小便數,用藥稍差,有千里之失。仲景《第七證》云: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
  • 4.《脈經》:「太陽病,發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屬桂枝加附子湯。服桂枝湯,大汗出,若脈但洪大,與桂枝湯。若其形如瘧,一日再三發,汗出便解,屬桂枝二麻黃一湯。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若脈洪大,屬白虎湯。
  • 5.《傷寒尋源》:「此治汗出漏風之方也。經云。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此方主之。按太陽病當取漐漐微似有汗者佳。不可令如水流漓。大發其汗。衛撤藩籬。營不能守。遂至漏不止矣。腠理既開。風無所御。而津液盡隨陽氣外泄。無復滲膀胱而柔筋脈。
▼ 展開更多

甘草湯

  • 1.《皇漢醫學》:「仲景稱少陰病云云,有深意存焉(可參照太陽病篇半夏散及湯條)。但本方不限於少陰病,總以主治急迫者,故雖咽喉痛,但視診上無著變。只由急迫而疼痛者,以本方為主治也。詳細處可對照太陽病篇甘草之醫治效用條。

大承氣湯

  • 1.《成方切用》:「陽明多血多氣,法當自汗,過汗亡液,無水以制火,腸胃有燥糞,結而不下,故妄見妄言也。經曰:何緣行陽明病?曰:太陽病,若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胃實,大便難也。又曰:太陽初病,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陽明證,能食為中風,風陽邪,能消穀。

大青龍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薑棗藏。發熱惡寒太陽病,無汗煩躁力能攘。(「發熱惡寒無汗煩躁」八字,是大青龍著眼。)一服汗出停後服,汗多溫粉撲之良。(仲景溫粉方失,成無己《傷寒明理論》用白芷、藁本、白朮、川芎、米粉撲之。)寒之淺者僅傷衛,風而甚者營亦傷。
  • 2.《退思集類方歌註》:「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薑棗藏。發熱惡寒太陽病,無汗煩躁力能攘。(「發熱惡寒無汗煩躁」八字,是大青龍著眼。)一服汗出停後服,汗多溫粉撲之良。(仲景溫粉方失,成無己《傷寒明理論》用白芷、藁本、白朮、川芎、米粉撲之。)寒之淺者僅傷衛,風而甚者營亦傷。

小承氣湯

  • 1.《長沙方歌括》:「大便不硬。恐有燥屎。少與此湯轉矢氣者。可與大承氣攻之。若不轉矢氣者不與。及太陽病吐下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令邪去而正不傷。論中逐條俱有深義。張令韶云。胃與大腸小腸交相貫通者也。胃接小腸。小腸接大腸。胃主消磨水穀。化其精微。內灌溉於臟腑。
  • 2.《張卿子傷寒論》:「腹滿身重。難以反側。口不仁。譫語者。陽明也。針經曰。少陽病甚則面微塵。此面垢者。少陽也。遺尿者。太陽也。三者以陽明證多。故出陽明篇中。三陽合病。為表裡有邪。若發汗攻表。則燥熱益甚。必愈譫語。若下之攻裡。表熱乘虛內陷。必額上汗出。手足逆冷。其自汗出者。
  • 3.《醫學綱目》:「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 4.《傷寒直指》:「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陽明,胃也。邪自太陽經傳之入腑者,謂之太陽陽明。經曰: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即是太陽陽明脾約證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
  • 5.《註解傷寒論》:「陽明胃也。邪自太陽經傳之入腑者,謂之太陽陽明。經曰: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即是太陽陽明脾約病也。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傷寒論》)**

柴胡桂枝湯

  • 1.《醫方集宜》:「治少陽病發熱惡寒頭汗出
  • 2.《張卿子傷寒論》:「婁氏云。病雖屬太陽表證。而有里證兼之者。則不言太陽病。但稱表不解。外證未去。其兼心下支結。則此條柴胡桂枝湯是也。
  • 3.《類證活人書》:「此足太陽膀胱經受病也。(仲景云。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太陽病頭疼發熱。汗出惡風。宜桂枝湯。(正一)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正方三十一)太陽病頭痛發熱無汗惡寒。宜麻黃湯。(正二十)輕者只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正二)麻黃湯桂枝湯。二者均為解散。正分陰陽。

真武湯

  • 1.《皇漢醫學》:「**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傷寒論》)**
  • 2.《傷寒尋源》:「按真武主治少陰水氣。固與小青龍對峙。而太陽病誤服大青龍。致成厥逆筋惕肉瞤之變者亦用此以救逆。蓋龍非得水不靈。當陽氣鬱蒸之時。但得龍升雨降。煩熱頓除。若淫溢不止。則龍適滋害。攝伏龍蛇。舍真武更向何處乞靈哉。
  • 3.《醫學綱目》:「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方見少陰附下利。)
  • 4.《傷寒大白》:「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當歸四逆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本方雖非主治太陽病,然不去於桂枝湯之去加方。」

葛根黃芩黃連湯

  • 1.《古今名醫方論》:「喻嘉言曰:太陽病原無里症,但當用桂枝解外。若反下之,則邪熱之在太陽者,未入陽明之經,已入陽明之腑,所以其脈促急,其汗外越,其氣上奔則喘,下奔則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以專主陽明之表,加芩、連以清裡熱,則不治喘而喘自止,不治利而利自止。此又太陽兩解表裡變法也。

小青龍湯

  • 1.《傷寒括要》:「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茯苓)太陽病。大汗後。胃干。煩躁不眠。欲飲。小便不利。(脈浮者五苓散不浮者豬苓湯)太陽病。飲水多。心下悸。小便少。(茯苓甘草湯)太陽發汗。遂漏不止。則惡風。小便難。
  • 2.《張卿子傷寒論》:「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
  • 3.《傷寒六書》:「太陽病,身熱咳嗽,乾嘔,喘而利,小青龍湯。(有加減法。)惡寒身痛,只依本方。身涼咳嗽,乾嘔微利,心下痞滿,引脅下痛,十棗湯。四肢痛重,腹痛下利,咳嗽,或嘔,真武湯。(有加減之法。)
  • 4.《傷寒六書》:「太陽病,發渴,脈浮,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小青龍湯去半夏,加栝蔞。服桂枝湯,汗出後煩渴甚者,白虎加人參湯。小便不利而渴,五苓散。身熱惡風,手足溫,脅滿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
  • 5.《傷寒六書》:「咳者,俗呼為嗽,肺為邪氣逆不下,有肺寒而咳,有停飲而咳,有半表半裡而咳,各治不同。太陽病,身熱咳嗽,乾嘔,微喘而利,小青龍湯。身涼咳嗽,乾嘔而利,心下滿引脅痛,十棗湯。四肢重痛,腹疼下利,咳嗽,或嘔,真武湯。少陰病,咳嗽四逆,腹痛下利,或悸,四逆散加五味子、乾薑。
▼ 展開更多

桂枝麻黃各半湯

  • 1.《長沙方歌括》:「治太陽病得之八九日。(過經。)如瘧狀。(與往來寒熱不同。故曰如瘧。)
  • 2.《皇漢醫學》:「**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續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傷寒論》)**
  • 3.《傷寒括要》:「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熱多寒少。不嘔清便。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為欲愈。脈微。惡寒。不可汗吐下。面反有熱色。未欲解也。以不得汗。身必癢。
  • 4.《醫學綱目》:「(因發不透徹而面赤躁煩短氣者,不足言陽氣怫鬱,止是當汗不汗也,故更發汗則愈。)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瘥。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太陽病如瘧狀,若脈微惡寒,面反有熱色而身癢者,桂枝麻黃各半湯小汗之。(論見發熱。

四逆湯

  • 1.《皇漢醫學》:「解在太陽病篇桂枝湯條。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治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冷,汗出而厥,及膈上有寒飲乾嘔者;又治太陽發熱,頭痛脈沉,雖身疼痛,當救其里;又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均宜以此主之。

白虎湯

  • 1.《醫方集解》:「太陽病在表故惡寒,少陽在半表半裡亦微惡寒,陽明在裡故不惡寒,反惡熱,間有惡寒者,與太陽合病也。許叔微曰:仲景云: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表裡俱熱,大渴煩躁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又云: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又云: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
  • 2.《成方切用》:「)亦治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背為陽,背惡寒口中和者。少陰病也,宜附子湯。今熱未退而微惡寒,為表未全罷,尚屬太陽。然燥渴心煩為里已熾,與白虎湯解表邪清裡熱,加人參補氣生津。太陽病在表,故惡寒。少陽在半表半裡,亦微惡寒。陽明在裡,故不惡寒反惡熱。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古今名醫方論》:「《內經》曰: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故身雖熱而脈則沉也。所以太陽病而脈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此少陰病而表反熱,便於表劑中加附子,以豫固其里。何以故?腎家坎象,二陰不藏,則一陽無蔽,陰邪始得以內侵,孤陽因之以外越耳!
  • 2.《傷寒括要》:「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此湯主之。按太陽病。發熱頭痛。其脈當浮。今反沉。少陰脈沉。法當無熱。今反熱。仲景於此兩症。各言反者。謂反常也。太陽病而脈似少陰。少陰脈而病似太陽。所以皆謂之反。而治之不同也。均是脈沉。發熱。以其有頭痛。故為太陽病。

吳茱萸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豬苓湯

  • 1.《傷寒六書》:「太陽病,身黃,脈沉者,豬苓湯。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亡血也,五苓加茵陳。嘔而發熱,胸滿,心下怔忡,小便不利者,為亡血也,五苓加茵陳、茯苓。
  • 2.《傷寒括要》:「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茯苓)太陽病。大汗後。胃干。煩躁不眠。欲飲。小便不利。(脈浮者五苓散不浮者豬苓湯)太陽病。飲水多。心下悸。小便少。(茯苓甘草湯)太陽發汗。遂漏不止。則惡風。小便難。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小陷胸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