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面腫」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面腫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病證,多由外感風熱、內傷痰濕、氣血虧虛等原因引起。臨床表現為面部腫脹,顏色紅赤,伴有頭痛、發熱、口渴、煩躁、尿黃等症狀。

外感風熱

外感風熱是面腫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見於春夏季節。患者常有外感風熱的症狀,如發熱、頭痛、流鼻涕、咳嗽等。面部腫脹多局限於一側,顏色鮮紅,有灼熱感,伴有口渴、煩躁、尿黃等症狀。

內傷痰濕

內傷痰濕也是引起面腫的原因之一,多見於脾胃虛弱、痰濕內盛的人群。患者常有脾胃虛弱的症狀,如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面部腫脹多呈淡白色,質地鬆軟,伴有頭暈、乏力、四肢沉重等症狀。

氣血虧虛

氣血虧虛也是引起面腫的原因之一,多見於久病體虛、年老體弱的人群。患者常有氣血虧虛的症狀,如面色蒼白、心悸、氣短、乏力等。面部腫脹多呈淡白色,質地鬆軟,伴有頭暈、失眠、健忘等症狀。

面腫的治療以清熱解毒、化痰散結、健脾益氣為主。常用方藥有銀翹散、瀉白散、二陳湯等。

面腫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風寒、暑濕等外邪。
  • 飲食清淡,不吃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面腫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建中湯

  • 1.《三家醫案合刻》:「產後陰虛陽實,熱易拂鬱,近日客邪,乃冬應寒而反溫,凡羌活辛溫,柴胡擾動肝血,皆屬禁忌。謂陽明未復,再動衝陽耳。惡露變成腥水,亦是熱犯肝陰之極,液不養筋,內風必動,致面腫身痛,消渴嘔逆,自利暮熱汗多,全是肝胃受病。諸厥皆隸厥陰,嘔不能食,厥陰之氣,衝犯陽明所致。

五苓散

  • 1.《三家醫案合刻》:「面腫氣喘,咳嗆不止,音漸啞,酒客久蓄之濕熱,必上熏及肺,為腫為喘,聲音閉塞。按《內經》濕淫於內,治以淡滲,佐以苦溫。

白虎湯

  • 1.《冷廬醫話》:「文參軍之子患暑症,初微惡寒,後壯熱汗出,噯氣腹痞,口乾渴,面腫頭痛,大小便少,醫用葛根、桔梗、製半夏、薄荷、佩蘭、赤苓、通草、杏仁、蘆根等藥,漸覺氣急神昏,錄園診之,謂脈大舌黃,是白虎湯症也,投一劑,諸症皆減,改用鮮石斛、黃連、生甘草、金銀花、栝蔞實等味而痊。

葛根湯

  • 1.《仙傳外科集驗方》:「一、凡傷折,常用此方,可去木通,名何首烏散。蓋首烏能扶血故也。如刀刃傷,有潮熱,面腫氣喘,乃破傷風證,可服索血散、葛根湯數服,薑蔥煎發散:或敗毒散三、四服,外用敷貼藥,依法治之,無不愈者矣。
  • 2.《証治準繩‧瘍醫》:「如刀刃傷,有潮熱、面腫、氣喘,乃破傷風證,可服索血散、葛根湯數服,薑蔥煎發散,或敗毒散三四服。外用敷貼藥,依法治之,無不愈者矣。一經年腰痛,加萆薢、玄胡索以酒煎服。一腳氣,加檳榔、木瓜、穿山甲水煎服之。一宿痰失道,非惟人不識,自仙授以來,惟予一派知之。

調胃承氣湯

  • 1.《丹溪治法心要》:「頭面腫壅,有熱,而脈弦數,涼膈散去硝黃加桔梗、枳殼、荊芥、薄荷。面上紅腫,因氣實而作者,用胃風湯。面腫生瘡,調胃承氣湯加薄荷、荊芥。
  • 2.《古今醫統大全》:「痰厥痛甚者吐之,火者清之散之,虛者補之。壯實熱痛,大便結燥者,大承氣湯。頭面壅腫有熱,脈弦數者,涼膈散去硝黃,加桔梗、枳殼、荊芥、薄荷,如頂巔痛者,宜加藁本、酒炒升、柴。面上紅腫,因氣實連頭痛者,胃風湯。面腫生蒼,調胃承氣湯加薄荷、荊芥。

普濟消毒飲

  • 1.《春腳集》:「_普濟消毒飲_,治疫邪傳染,項面腫,眾人一般者。
  • 2.《雜病源流犀燭》:「有感冒項強或痛者(宜驅邪湯)。有痰盛項痛者(宜治風豁痰湯)。有濕盛項痛者(宜加味勝濕湯)。有項筋急,不得轉側者(宜木瓜煎)。有腎氣上攻,項筋連背痛不可轉側者(宜椒附散)。有腮項相連腫痛,發熱便閉者(宜防風通聖散)。有項面腫,眾人一般者,是疫癘(宜普濟消毒飲)。
  • 3.《簡明醫彀》:「因天行邪氣,客於三陽之經,頭目俱腫而為病也。太陽頭頂、腦項赤腫,宜荊防敗毒散加羌活、藁本。陽明鼻額面腫,二目不開,氣喘口乾,普濟消毒飲;內實,防風通聖散間服。少陽耳之上下、前後、頭角赤腫,寒熱脅痛,小柴胡加消毒藥;頭面大腫、發熱骨痛,沖和湯、冬麻黃湯,汗出腫消。

荊防敗毒散

  • 1.《溫證指歸》:「溫邪頭面耳旁腫,乃熱邪上溢三陽。溢於太陽則頭腫,溢於陽明則面腫,溢於少陽則耳旁腫。頭腫者,欲名大頭溫。此證最惡治,不宜緩緣。清陽為濁邪所幹,最易滋蔓。急用普濟消毒飲加野菊、大黃。面腫色赤,屬溫熱,宜用荊防敗毒散加白芷、葛根、蘆根、石膏、滑石等藥。

白朮散

  • 1.《証治準繩‧類方》:「_八物白朮散_,治傷寒陰痙一二日,面腫,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不出,恐陰氣內傷。
  • 2.《醫門法律》:「_海藏八物白朮散_,治傷寒陰痙三日,面腫,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不出,恐陰氣內傷。白朮,茯苓,五味子(各半兩),桂心(三分),麻黃(半兩),良薑(三分),羌活(半兩),附子(三分),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姜五片,同煎至五分,去渣,溫服無時。按:此方乃太陽兼三陰之證治也。
  • 3.《醫學綱目》:「〔《活》〕,八物白朮散,治陰痓,一二日面腫,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不出,恐陰氣內傷。
  • 4.《醫碥》:「牡蠣(煆,三錢),白朮(一兩二錢半),防風(二兩半),上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不拘時候。如惡風,倍防風、白朮;如多汗、面腫,倍牡蠣。

涼膈散

  • 1.《丹溪治法心要》:「頭面腫壅,有熱,而脈弦數,涼膈散去硝黃加桔梗、枳殼、荊芥、薄荷。面上紅腫,因氣實而作者,用胃風湯。面腫生瘡,調胃承氣湯加薄荷、荊芥。

附子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腳弱風毒實及嶺南瘴氣面腫,乍寒乍熱似瘧狀,腳腫氣上心悶,咳嗽癱緩頑痹方:

藿香正氣散

  • 1.《外科正宗》:「一男人仲冬渡江,暴發霧氣,又值驚恐,次日寒熱交作,頭、面、耳、項俱腫,先以藿香正氣散二服,寒熱亦止,面腫漸消;惟項間堅腫不退,紅焮作痛,此毒聚必欲作膿,仍用正氣散加芎、歸、皂刺數服,候膿熟針之,腫痛頓退,又以十全大補湯,脾健肌生完口。

二陳湯

  • 1.《醫通祖方》:「治黃胖面腫足脹,是脾虛不能健運,雖有積聚,不可下之。
  • 2.《張氏醫通》:「溫中丸,治黃胖面腫足脹。是脾虛不前健運。雖有積聚。不可下之。

九味羌活湯

  • 1.《考證病源》:「一人因毆傷額,風邪入之,面腫身熱,用杏仁去皮研細,和以白麵,冷水調敷傷處,服以九味羌活湯而遂愈。一女患蟮拱頭,挑穿冒火氣,面腫身熱及小水不利,亦用前法治之即愈。蓋論中所謂湯火之氣亦與風邪無異也。

生脈飲

  • 1.《馮氏錦囊秘錄》:「余早晨以生脈飲送服河車膏丸、十補丸四錢、午間食前,以前方熟地一兩二錢、炒麥冬三錢、炒白朮四錢、牛膝二錢四分、五味子八分、製附子一錢五分,另用人參一兩,煎汁沖服,可喜兩月不退之熱,服此壯熱漸減,旬余畏寒身熱全退,面腫肚脹全消,面青咽痛痊愈,飲食漸知香味矣。

清胃散

  • 1.《仁術便覽》:「治胃經有熱,牙齒疼痛,或牙根腫痛,或牽引頭腦,或面上發熱,或面腫。

消風散

  • 1.《仁術便覽》:「一方,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眩,偏正頭風,或面腫,及婦人頭皮腫癢,並皆治之。

瀉白散

  • 1.《本草綱目》:「時珍曰:桑白皮長於利小水,乃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餘者宜之。十劑云: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矣。宋醫錢乙治肺氣熱盛,咳嗽而後喘,面腫身熱,瀉白散:用桑白皮(炒)一兩,地骨皮(焙)一兩,甘草(炒)半兩。每服一、二錢,入粳米百粒,水煎,食後溫服。
  • 2.《幼科折衷》:「錢仲陽曰: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間肺氣正旺,若面赤身熱,其病為實,宜葶藶丸下之。久嗽不宜下。若在冬月,則傷風嗽,宜麻黃湯汗之。面赤飲水咳嗽吐膿痰,咽喉不利者,以甘桔湯清之。先咳後喘,面腫身熱肺氣盛也,以瀉白散平之。嗽而吐痰涎乳者,以白餅子下之。
  • 3.《保嬰撮要》:「錢仲陽云: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間肺氣正旺,若面赤身熱,其病為實,當用葶藶丸下之,久嗽者不宜下。若在冬月,乃傷風嗽,當用麻黃湯汗之。面赤飲水,咳嗽唾膿痰,咽喉不利者,以甘橘湯清之。先咳後喘,面腫身熱,肺氣盛也,以瀉白散平之。嗽而唾痰涎乳者,以白餅子下之。
  • 4.《嬰童類萃》:「_瀉白散_,治肺氣有餘,咳嗽喘急,面腫身熱。
  • 5.《古今名醫方論》:「治肺氣熱盛,咳嗽而喘,面腫,身熱。
▼ 展開更多

胃風湯

  • 1.《仁術便覽》:「治虛症能食,麻木,牙關緊急,搐目,肉蠕,胃中有風,獨面腫,或四肢腫。
  • 2.《仁術便覽》:「治虛風證能食,麻木,牙關緊搐,目內瞤,或胃風面腫。
  • 3.《成方切用》:「(易老),治風冷乘虛,客於腸胃,食泄注下,完穀不化,及腸風下血。又治風虛能食,牙關緊閉,手足瘛瘲,肉瞤面腫,名曰胃風。
  • 4.《醫門法律》:「偏正頭痛,愈風丹。目蠕面腫,胃風湯。風濕,薏苡仁湯、排風湯。麻木,人參補氣湯。腫痹,舒筋散。
  • 5.《醫學綱目》:「_胃風湯_,治虛風症,能食麻木,牙關緊急,手足瘛瘲,目肉蠕瞤,胃中有風,面腫。
▼ 展開更多

五皮散

  • 1.《仁術便覽》:「治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宜此治,面腫尤妙。

升麻葛根湯

  • 1.《祖劑》:「即升麻葛根湯去芍藥,加蒼朮、麻黃、羌活、蔓荊、柴胡、藁本、乾薑、白芷、當歸、草蔻、黃芩,治虛風面腫,能食,麻木,牙關急搐,目內蠕動,胃中有風。
  • 2.《醫學心悟》:「經云:足陽明之脈,絡面下於鼻。凡面上浮腫而痛者,風也。書云:面腫為風,足腫為水,宜用升麻葛根湯,加白芷主之。若兼挾水濕,加入五皮飲,為至妙也。然又有黃胖面腫者,濕熱也;有痿黃虛浮者,脾虛也。濕熱,和中丸主之。脾虛,六君子湯主之。若面上生瘡,如水痘,蔓延不止者,黃柏散敷之,即愈。
  • 3.《醫學心悟雜症要義》:「經云:足陽明之脈,絡面下於鼻。凡面上浮腫而痛者,風也。書云:面腫為風,足腫為水,宜用升麻葛根湯,加白芷主之。若兼挾水濕,加入五皮飲,為至妙也。然又有黃伴面腫者,濕熱也。有萎黃虛浮者,脾虛也,濕熱,和中丸主之。脾虛,六君子湯主之。若面上生蒼,知水痘,蔓延不止者,黃藥敷之,即愈。」

天王補心丹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方,面腫氣喘,嗆不止,音漸啞,周身之氣降,全在乎肺。酒客久蓄之濕,濕中生熱,氣必熏蒸及上,肺熱為腫為喘,聲音閉塞矣。按《內經》云:濕淫於內,治以淡滲,佐以苦溫。滲則濕從下走,酒客惡甘宜苦,溫以通濕,濕是陰邪耳(濕不下行,聚於中宮,化熱上蒸,熏灼肺氣上逆,氣機失降,見症如是。)

十補丸

  • 1.《馮氏錦囊秘錄》:「余早晨以生脈飲送服河車膏丸、十補丸四錢、午間食前,以前方熟地一兩二錢、炒麥冬三錢、炒白朮四錢、牛膝二錢四分、五味子八分、製附子一錢五分,另用人參一兩,煎汁沖服,可喜兩月不退之熱,服此壯熱漸減,旬余畏寒身熱全退,面腫肚脹全消,面青咽痛痊愈,飲食漸知香味矣。

敗毒散

  • 1.《仙傳外科集驗方》:「一、凡傷折,常用此方,可去木通,名何首烏散。蓋首烏能扶血故也。如刀刃傷,有潮熱,面腫氣喘,乃破傷風證,可服索血散、葛根湯數服,薑蔥煎發散:或敗毒散三、四服,外用敷貼藥,依法治之,無不愈者矣。
  • 2.《証治準繩‧瘍醫》:「如刀刃傷,有潮熱、面腫、氣喘,乃破傷風證,可服索血散、葛根湯數服,薑蔥煎發散,或敗毒散三四服。外用敷貼藥,依法治之,無不愈者矣。一經年腰痛,加萆薢、玄胡索以酒煎服。一腳氣,加檳榔、木瓜、穿山甲水煎服之。一宿痰失道,非惟人不識,自仙授以來,惟予一派知之。

托裡散

  • 1.《景岳全書》:「凡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以犀角散、芩連消毒飲,甚者連翹湯之類。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而頭面腫起高赤者,可服托裡散、托裡黃耆湯。如腫甚者,宜砭患處,出惡血,以泄其毒氣。此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言不出,頭面赤腫,食不知者,必死之候,治之無功矣。

養胃湯

  • 1.《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若但面腫而足不腫者,為胃虛,養胃湯去草菓加防風,但足潤而重者,

異功散

  • 1.《女科證治準繩》:「一產婦咳而腹滿不食,涕唾面腫氣逆,此病在胃,關於肺,用異功散而愈。
  • 2.《濟世全書》:「_異功散_,治久咳不已,或腹滿少食,或面腫氣逆。又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等症,即前方加陳皮。
  • 3.《証治準繩‧類方》:「_錢氏異功散_,治久咳不已,或腹痛少食,面腫氣逆。又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等證。
  • 4.《內科摘要》:「異功散,治久咳不已,或腹滿少食,或面腫氣逆。又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等症。即前方加陳皮。
  • 5.《續名醫類案》:「一產婦咳而腹滿,不食,涕涶,面腫氣逆,此病在胃而關於肺,用異功散而愈。
▼ 展開更多

全真一氣湯

  • 1.《馮氏錦囊秘錄》:「余早晨以生脈飲送服河車膏丸、十補丸四錢、午間食前,以前方熟地一兩二錢、炒麥冬三錢、炒白朮四錢、牛膝二錢四分、五味子八分、製附子一錢五分,另用人參一兩,煎汁沖服,可喜兩月不退之熱,服此壯熱漸減,旬余畏寒身熱全退,面腫肚脹全消,面青咽痛痊愈,飲食漸知香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