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肺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肺虛是中醫學的病症之一,是指肺臟功能不足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肺虛的常見症狀包括:

  • 咳嗽:咳嗽是肺虛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多為乾咳,少痰或無痰。
  • 氣短:氣短是指呼吸短促,不能深呼吸。
  • 乏力:肺虛患者常常感到疲倦乏力,即使休息也不能緩解。
  • 頭暈:肺虛患者常常感到頭暈,尤其是在勞累後。
  • 心悸:肺虛患者常常感到心悸,尤其是在勞累或情緒激動時。
  • 失眠:肺虛患者常常失眠,睡眠質量差。
  • 皮膚乾燥:肺虛患者的皮膚常常乾燥、粗糙,容易起皮屑。
  • 大便乾燥:肺虛患者的大便常常乾燥、硬結,不易排出。
  • 小便清長:肺虛患者的小便常常清長、量少。

肺虛的治療以補益肺氣為主,常用中藥包括:人參、黃芪、白朮、五味子、麥冬、百合等。

肺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 避免過度勞累。
  • 保持良好的睡眠。
  • 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
  • 戒菸限酒。
  •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 保持心情舒暢。

如果肺虛的症狀較為嚴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逆散

  • 1.《皇漢醫學》:「一老人患鼻淵已三年,諸醫以為肺虛,百治不效。後應東武之役,過京師,求治於余時,其人兩鼻流濁涕極多,與四逆散加吳茱萸、牡蠣,使服之。翌日自京出發而東去,於途中日服三帖。至品川之前日,濁涕鼻水已停止而不流矣。此證自古以來,均作肺部之病,多用辛夷、白芷之類。

麻黃湯

  • 1.《聖濟總錄》:「治氣極熱,肺虛多汗,咳唾上氣喘急,麻黃湯方

黃耆建中湯

  • 1.《祖劑》:「即建中湯加黃耆(一兩),減薑、桂(各二兩)。千金同肘後有人參(二兩),治虛勞、裡急、諸不足。集驗云:嘔者加生薑,腹滿去棗加茯苓(四兩)。一方療肺虛不足、痞氣加半夏(五兩)。
  • 2.《金匱方歌括》:「即小建中湯加黃耆一兩五錢。氣短胸滿者。加生薑。腹中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

八味地黃丸

  • 1.《癘瘍機要》:「一唾痰或作喘,若右寸脈浮緩者,肺氣虛也,用六君子湯加桔梗。右寸脈洪滑者,肺經有熱也,用瀉白散。右寸關脈浮緩遲弱者,脾肺氣虛也,用六君子湯,加桔梗、黃耆。右寸關脈洪滑遲緩者,脾熱傳肺也,用瀉白瀉黃二散。右尺脈微弱者,命門火衰而脾肺虛也,用人參理中丸,如不應,用八味地黃丸。
  • 2.《續名醫類案》:「薛立齋治婦儒者,體肥,仲夏患痰喘,用二陳、芩、連、桔梗,痰喘益甚。加桑皮、杏仁、栝蔞,盜汗氣促。加貝母、枳殼,不時發熱,飲食漸減,脈大而無力。以為脾肺虛寒,用八味地黃丸,以補土母,用補中益氣湯,以接中氣而愈。(王氏刪,非是。)

十全大補湯

  • 1.《外科心法要訣》:「已潰朝寒暮熱者,氣血虛也;食少作瀉,脾胃虛也;胸痞痰湧,脾肺虛也,俱服六君子湯,服後諸證悉退,換十全大補湯調理即愈。外治之法,按癰疽腫瘍、潰瘍門。無論已潰未潰,忽咬牙寒戰,系氣虛不能勝毒,毒陷攻裡之兆;或潰後膿水忽多忽少,瘡口如蟹吐沫者,系內膜已透,俱為逆證。

理中湯

  • 1.《古今醫統大全》:「(《和劑》)_胡椒理中湯_,治肺虛感寒,氣不宣通,咳嗽喘急,胸膈氣促,不進飲食,嘔吐痰涎。

小青龍湯

  • 1.《醫學體用》:「此小青龍湯加味法,為散寒溫肺,消痰蠲飲,治寒水在胃,久咳肺虛之古劑也。川麻黃桂枝為君者,蓋麻黃以清炙之,輕清而浮,辛溫以散寒,其形中空,能去上焦風寒鬱遏,宣清陽以驅肺經風寒,開毛孔而通腠理。

四物湯

  • 1.《保命歌括》:「治肺虛者,以四物湯加沙參、麥冬、五味、知母、貝母、桔梗、桑皮、地骨皮、款冬花、紫菀、馬兜鈴、百合、百部之類,煎入童便、竹瀝、薑汁、韭汁服。

白虎湯

  • 1.《脈因證治》:「心虛傷暑,身熱頭痛,煩滿而渴,五苓散主之。肺虛傷暑,身熱煩悶而喘,白虎湯主之。脾虛傷暑,則為痎瘧,常山飲主之。

歸脾湯

  • 1.《羅氏會約醫鏡》:「凡病氣脹者,若察其病,系食停、氣滯、血逆、濕熱等證,即因證而治之。或升降其氣,或消導其邪,此皆治實之法也。但恐實者少,而虛者多。若在中年之後,及素多勞傷,或脈弱便泄,或身倦色悴,是皆虛損之證,當以培補為急。若脾肺虛者,宜四君子湯、歸脾湯。脾虛兼寒者,理中湯。

清燥救肺湯

  • 1.《重樓玉鑰續編》:「知非肺胃風熱,外因之邪,益可知也。或論既屬肺燥而致,則喻嘉言之清燥救肺湯,與夫古方之瀉白散,最該對症,殊不知救肺湯中有石膏、枇杷葉、阿膠,乃清肺實之熱,其瀉白散系驅肺氣之逆而瀉氣之有餘,惟是白腐症,乃由肺虛感受燥氣而發,故此二方俱不相宜。若果肺氣實者,無是患也。

桔梗湯

  • 1.《外科備要》:「_寧肺桔梗湯_,治癰膿不盡而兼肺虛。
  • 2.《續名醫類案》:「一痘十二朝,咳嗽,旬余不止,服發表化痰藥多,反吐膿血。此脾肺虛,重傷真氣,成肝癰也,用桔梗湯而愈。
  • 3.《驗方新編》:「治癰膿不盡而兼肺虛。栝蔞仁(去油)、貝母(去心)、桑皮(蜜炒)、枳殼(麵炒)、甘草節、苡仁(炒)、防己、百合、桔梗、生耆、當歸各一錢,五味子、地骨皮、知母、葶藶(炒)、杏仁(炒)各五分,生薑引。身熱加柴胡、條芩,大便秘加蜜炒大黃,煩躁痰血加茅根,尿秘加木通,痛加白芷。

補中益氣湯

  • 1.《羅氏會約醫鏡》:「小便不禁,《內經》論肝、腎、膀胱之病,不指為何邪所幹,故後之議論不一,令人莫得其旨。而究之病在膀胱,源在肺金也。金生水,肺乃水之高源,肺虛則氣不上升,下自不固,母虛而子亦虛也,宜補中益氣湯以補其母,加山藥、山茱萸、牡蠣之類,以固澀之。或以補中益氣湯送腎氣丸,庶得治本之道。
  • 2.《雜病源流犀燭》:「_補中益氣湯_,〔肺虛〕方詳上。
  • 3.《錢氏小兒直訣》:「薛按:痛腹不食,口中氣冷,下利撮口等症,屬形病虛寒也,用六君子加炮姜溫補之。食積多睡,口中氣溫,惡食,面黃白等症,屬病氣實而元氣虛也,用六君子加神麯、山楂消導之劑。若腹脹喘滿,脾肺虛而氣不歸源者,用補中益氣湯。若因下脾肺氣虛,而面目四肢浮腫等症者,用金匱加減腎氣丸。
  • 4.《濟世全書》:「夫脫肛者,肛門翻出也。蓋肺與大腸為表裡。肛者,大腸之門,肺實熱則秘結,肺虛寒則脫出。腎主大便,故肺腎虛者多此症。肺虛者用補中益氣湯,腎虛者六味地黃丸。若大腸濕熱用:
  • 5.《外科證治全書》:「一、潰後喘促咳嗽,脾肺虛也,補中益氣湯,去升麻加茯苓、半夏、五味子主之。或加熟地,口燥者加麥門冬。
▼ 展開更多

導赤散

  • 1.《錢氏小兒直訣》:「徐氏子三歲,肝肺發搐,身微熱,目微斜,露睛作喘,四肢逆冷,大便微黃。師曰:此肝實發搐也;肺熱金旺也:身溫肺虛也;目斜露睛,肝木相勝也;四肢逆冷,脾氣虛寒也。若脾肺虛而木乘土之症,當先用益黃散、阿膠散以補脾肺,後用瀉青丸、導赤散、涼驚丸以治心肝。如法而愈。

六君子湯

  • 1.《沈氏尊生書》:「麥冬、五味)。如喘粗氣短,恍惚嗜臥者,脾肺虛火也(宜六君子湯加薑、棗,不應,
  • 2.《醫學入門》:「喘粗短氣,恍惚嗜臥者,脾肺虛火,四惡也,六君子湯加薑、棗,或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心火克肺金,人參平肺散;陰火傷肺,腎氣丸料加五味子煎服。
  • 3.《保嬰撮要》:「一小兒傷風咳嗽,服參蘇飲,加痰盛喘急,腹脹不食,此脾肺虛而復傷也,用六君、柴胡、桔梗一劑,諸症頓息,用六君子湯而痊。
  • 4.《外科心法要訣》:「已潰朝寒暮熱者,氣血虛也;食少作瀉,脾胃虛也;胸痞痰湧,脾肺虛也,俱服六君子湯,服後諸證悉退,換十全大補湯調理即愈。外治之法,按癰疽腫瘍、潰瘍門。無論已潰未潰,忽咬牙寒戰,系氣虛不能勝毒,毒陷攻裡之兆;或潰後膿水忽多忽少,瘡口如蟹吐沫者,系內膜已透,俱為逆證。
  • 5.《証治準繩‧幼科》:「_六君子湯_,即四君子加陳皮半夏,治脾胃氣虛,吐瀉不食,肌肉消瘦,或肺虛痰嗽,喘促惡寒,或肝虛驚搐,目眩自汗諸證,並宜服之,以滋化源。
▼ 展開更多

六味地黃丸

  • 1.《濟世全書》:「夫脫肛者,肛門翻出也。蓋肺與大腸為表裡。肛者,大腸之門,肺實熱則秘結,肺虛寒則脫出。腎主大便,故肺腎虛者多此症。肺虛者用補中益氣湯,腎虛者六味地黃丸。若大腸濕熱用:
  • 2.《保嬰撮要》:「一小兒小便見血,或咳血、衄血,此脾肺虛熱,食後用聖濟犀角地黃湯,食前用六味地黃丸頓愈。後因食厚味,用清胃散及六味地黃丸而愈。

止嗽散

  • 1.《奉時旨要》:「普明子曰:虛勞由於吐血,吐血由於咳嗽,本於風寒,故有外感。先用止嗽散,加荊、防、蘇梗,散後肺虛,異功散補脾土以生肺金;虛中挾邪,團魚丸解之。咳嗽虛損漸成,乃用紫苑散、月華丸清而補之。

華蓋散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肺虛,或感風寒暑濕,及勞逸抑鬱,憂思喜怒,飲食飢飽,致臟氣不平,咳唾膿血,漸成肺痿,憎寒發熱,羸瘦困頓,皮膚甲錯,將成勞瘵。

補肺阿膠散

  • 1.《麻科活人全書》:「_補肺阿膠散_,治肺虛有火。嗽無津液而氣梗鼻扇。
  • 2.《醫方集解》:「治肺虛有火,嗽無津液而氣哽者(火盛則津枯,津枯則氣哽。)
  • 3.《成方切用》:「(錢乙),治肺虛有火,嗽無津液而氣哽者。(火盛則津枯,津枯則氣哽。)

養陰清肺湯

  • 1.《重樓玉鑰》:「麻黃(誤用咽啞不可救),桑白皮(肺已虛不宜瀉),紫荊皮(破血不可用),防風(不可用),杏仁(苦降更不宜),牛蒡子(能通十二經不可用),山豆根(不可用),黃芩(過清涼),射干(妄用即啞),花粉(不可用),羌活(過發表切不可用),桔梗(肺虛不宜升),荊芥(不可用)

蘇子降氣湯

  • 1.《醫方集解》:「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嗽嘔血,或大便不利(肺為氣主,肺虛火盛,故氣高痰湧,或喘或嗽,甚則嘔血也;火炎津枯,有升無降,故大便不利。又有氣痛便秘,用通劑而愈,不通或暫通復秘,因而下血者,亦當順氣,氣順則自通,當求溫暖之劑)。

玉屏風散

  • 1.《顧松園醫鏡》:「故士材云:肺虛者,固其皮毛,黃耆六一湯之屬:脾虛者補其中氣,玉屏風散之屬;心虛者,益其血脈,天王補心丹之屬,肝虛者,禁其疏瀉,白芍、棗仁之屬;腎虛者,助其封藏,八仙長壽丸之屬。至若因外感六淫所致者,自有本門治法可遵。故致汗之因甚多,宜各隨其兼症而理之,不可膠執。
  • 2.《類證治裁》:「白朮散。肺虛,腠易疏泄,玉屏風散。心虛,神不安謐,硃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腎虛,元府不閉,六味丸、還少丹。肝脾虛,精血久耗,三陰煎。士材亦云:肺虛者固其皮毛,黃耆六一湯。心虛者益其血脈,當歸六黃湯。腎虛者助其封藏,五味子湯。脾虛者壯其中氣,補中益氣湯。

濟生腎氣丸

  • 1.《古今名醫方論》:「張景岳曰:水腫乃脾、肺、腎三臟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水泛,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以致肌肉浮腫,氣息喘急,病標上及脾、肺,病本皆歸於腎。蓋腎為胃之關,關不利,故聚水而不能出也。

白朮散

  • 1.《証治準繩‧幼科》:「錢氏法,喘而腹滿,大小便澀者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痘發熱)下之。海藏法,瘡疹肺不利,紫草甘草枳殼湯。陳氏法,痘出之間或氣促者,木香散主之。薛氏法,脾肺虛弱,白朮散(渴)。脾肺虛寒,木香散(痘瀉)。熱毒內蘊,紫草甘草枳殼湯。風邪外感,參蘇飲(初熱)。

補肺湯

  • 1.《奇效良方》:「治肺虛氣乏,久嗽。
  • 2.《醫方考》:「咳嗽肺虛者,此方主之。
  • 3.《成方切用》:「治肺虛咳嗽。桑皮,(蜜炙),熟地(二錢),人參,黃耆(蜜炙),五味,紫菀(一錢)入蜜少許和服。
  • 4.《古今醫統大全》:「_補肺湯_,治癆嗽肺虛者。
  • 5.《馮氏錦囊秘錄》:「治肺虛咳嗽。
▼ 展開更多

辛夷散

  • 1.《奇效良方》:「治肺虛,為四氣所幹,鼻內壅塞,涕出不已,或氣息不通,不聞香臭。
  • 2.《奇效良方》:「治肺虛,為四氣相干,鼻內壅塞,涕出不已,氣息不通。
  • 3.《嚴氏濟生方》:「治肺虛,風寒濕熱之氣加之,鼻內壅塞,涕出不已,或氣息不通,或不聞香臭。
  • 4.《証治準繩‧類方》:「_辛夷散_,治肺虛為四氣所幹,鼻內壅塞,涕出不已,或氣息不通,不聞香臭。
  • 5.《景岳全書》:「《濟生》,辛夷散,治肺虛為四氣所幹,鼻內壅塞,涕出不已,或氣不通,不聞香臭。
▼ 展開更多

定喘湯

  • 1.《醫方考》:「肺虛感寒,氣逆膈熱,作哮喘者,此方主之。
  • 2.《成方切用》:「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作哮喘。(膈有膠固之痰,外有非時之感,則令人哮喘。由寒束於表,陽氣並於膈中,不得泄越。故膈熱氣逆。聲粗為哮,外感之有餘也。氣促為喘,肺虛而不足也。)
  • 3.《退思集類方歌注》:「(張時徹《攝生眾妙方》),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作哮喘。
  • 4.《醫方集解》:「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作哮喘(膈有膠固之痰,外有非時之感,則令人哮喘。由寒束於表,陽氣並於膈中,不得泄越,故膈熱氣逆。聲粗為哮,外感之有餘也;氣促為喘,肺虛而不足也)。
  • 5.《成方便讀》:「定喘湯,白果(十粒,炒黃),麻黃,製半夏,款冬花(各三錢),桑白皮(蜜炙),蘇子(各二錢),杏仁(去皮尖),黃芩(各一錢半),甘草(一錢),加生薑煎。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成哮喘等證。夫肺為嬌臟,畏熱畏寒,其間毫髮不容。其性亦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
▼ 展開更多

參蘇飲

  • 1.《証治準繩‧幼科》:「一小兒形瘦,不時咳嗽,自用參蘇飲一劑,更加喘急驚搐,面白或黃,余謂此稟脾肺不足,而形氣虛羸,因前劑峻利,外邪雖去,而肺氣益虛,肺虛則宜補脾,先用異功散加桔梗、釣藤鉤、一劑,痰喘頓定,乃去桔梗,加半夏、當歸,再劑驚搐亦去,又加酸棗仁治之而安。
  • 2.《資生集》:「慎齋曰:《內經》論喘,屬於肺經為病,若妊娠氣喘,有乍感風寒而不得臥者,客邪勝也,發散自愈,參蘇飲主之,三拗湯在所斟酌,若脾虛四肢無力,肺虛不任風寒,腎虛腰痠、短氣不能步,猝然氣喘不息,此脾肺素虧,母虛子亦虛,腎氣不歸元。而上乘於肺也,生脈散、補中湯去升柴加沉香、補骨主之。
  • 3.《保嬰撮要》:「一小兒傷風咳嗽,服參蘇飲,加痰盛喘急,腹脹不食,此脾肺虛而復傷也,用六君、柴胡、桔梗一劑,諸症頓息,用六君子湯而痊。

瀉白散

  • 1.《嬰童百問》:「肺盛復有冷風,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後發散風冷,散肺,瀉白散主之。肺只傷寒,則不胸滿。肺熱則手掐眉眼鼻面,甘桔湯主之。肺虛熱,唇深紅色,治之散肺虛熱,少服瀉白散。肺臟怯,唇白色,當補肺,阿膠散主之。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損故也。
  • 2.《幼幼新書》:「錢乙論肺虛熱云:唇深紅色,治之散肺虛熱,少服瀉白散。(方見喘咳上氣門中。)
  • 3.《保嬰撮要》:「錢仲陽云: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或飲水,虛則哽氣、出氣、短氣。若肺盛復感風寒,則胸滿氣急喘嗽,用瀉白散。肺熱則手掐眉目鼻面,用甘桔湯。肺虛熱則唇色深紅,少用瀉白散。肺怯則唇色白,用阿膠散。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病久唇白者,此脾肺子母皆虛也,若白如豬脂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 4.《目經大成》:「肺金正色曰白。肺虛火燥,目紅不退,賊邪犯矣。桑白皮、地骨皮,質輕性微寒,輕可上達華蓋,寒則直逼氣海。甘草、糯米,味甘性純厚,甘可補土生金,純厚則化邪匡正。李時珍曰:此瀉肺諸方之準繩。愚謂氣分虛熱,得此散一清,自可見效。若血分實火,必加芩連或下方乃的。
  • 5.《重樓玉鑰續編》:「知非肺胃風熱,外因之邪,益可知也。或論既屬肺燥而致,則喻嘉言之清燥救肺湯,與夫古方之瀉白散,最該對症,殊不知救肺湯中有石膏、枇杷葉、阿膠,乃清肺實之熱,其瀉白散系驅肺氣之逆而瀉氣之有餘,惟是白腐症,乃由肺虛感受燥氣而發,故此二方俱不相宜。若果肺氣實者,無是患也。
▼ 展開更多

四君子湯

  • 1.《明醫雜著》:「愚按前症若手足冷,或腹脹,脾虛也,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若腹脹,或氣喘,肺虛也,用四君子湯加柴胡、升麻。經云肺主氣而司皮毛,肺虛則腠理不密,外邪易感。凡發表之後,其邪既去,用補脾肺以實其表,庶風邪不能再入。往往表散之後,熱嗽不退,復行發表,多變壞症。
  • 2.《經驗良方全集》:「治心虛有熱,用天王補心丹。治肺虛有熱,用四君子湯。治脾虛有熱,用歸脾湯。治肝虛有熱,用鱉甲丸。治腎虛有熱,用六味地黃丸。
  • 3.《成方便讀》:「_四君補氣首方推,脾肺虛衰聽主裁。參朮甘苓薑棗合。若加陳夏六君來;香砂加入六君子,氣滯虛寒脘痛開;星附六君風病取;和營須配芍當歸。風痰類中脾虛疾,烏蠍六君可濟危。更有一方四獸飲,六君草果與烏梅。_
  • 4.《萬氏秘傳片玉心書》:「如肺虛自汗,其症右臉色多㿠白,脈按之無力,蓋因久咳嗽連聲不已,以致肺氣上壅,故令汗出,以四君子湯加麥冬,此益母救子之義也。
  • 5.《評註產科心法》:「新產氣急喘促,因榮血暴竭,衛氣無依,名曰孤陽,極險危之症,急用六味地黃湯加人參以益其陰。若脾肺虛者,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黑姜以益其陽。如見自汗厥冷,再加附子。又有假熱喘促而多汗者,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大劑重用,方可救耳。最怕喘急,吊引瘀血上來,一入於肺,則鼻衄出,乃肺欲絕矣。
▼ 展開更多

五味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鼻衄,久不愈,四肢倦怠,飲食少思,惡風寒,此脾肺虛也,先用五味異功散,而鼻血止,又用補中益氣湯,而不畏風寒,繼用四君,少加柴胡、升麻而痊愈。
  • 2.《保嬰撮要》:「一小兒哽氣喘咳,腹脹下氣,手足不冷不熱,此脾虛不能攝氣而腹脹下氣,肺虛不能攝氣而哽氣喘咳,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而愈。
  • 3.《醫學心悟》:「散後肺虛,即用五味異功散,補脾土以生肺金。虛中挾邪,則用團魚丸解之。虛損漸成,咳嗽不止,乃用紫菀散、月華丸,清而補之。此治虛咳之要訣也。余詳本門。
  • 4.《証治準繩‧幼科》:「此脾虛不能攝氣而腹脹下氣,肺虛不能攝氣而哽氣喘咳,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而愈。
  • 5.《一見能醫》:「散後肺虛,即用五味異功散,補脾土以生肺金。虛中挾邪,則用團魚丸解之。虛損漸成,咳嗽不止,乃用紫菀散、月華丸清而補之,此治虛咳之要訣也。

人參養榮湯

  • 1.《醫方集解》:「治脾肺氣虛,榮血不足,驚悸健忘,寢汗發熱,食少無味,身倦肌瘦,色枯氣短,毛髮脫落,小便赤澀(經曰:脾氣散精,上輸於肺,此地氣上升也;肺主治節,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此天氣下降也;脾肺虛則上下不交而為否,榮血無所藉以生。

升陽益胃湯

  • 1.《明醫雜著》:「光祿楊立之,元氣素弱,飲食難化,泄瀉不已,小便短少,灑淅惡寒,體重節痛。余以為脾肺虛,用升陽益胃湯而痊。大凡泄瀉服分利調補等劑不應者,此肝木鬱於脾土,必用升陽益胃之劑,庶能保生。其五臟勝負所致者,見第二卷泄瀉各條下。
  • 2.《續名醫類案》:「光祿楊立之,元氣素弱,飲食難化,泄瀉不已,小便短少,灑淅惡寒,體重節痛,以為脾肺虛,用升陽益胃湯而痊。大凡泄瀉,服分利調補等劑不應者,此肝木鬱於脾土,必用升陽益胃之劑。
  • 3.《薛案辨疏》:「光祿楊立之,元氣素弱,飲食難化,泄瀉不已,小便短少,灑淅惡寒,體重節痛。余以為脾肺虛,用升陽益胃湯而痊。凡觀泄瀉,服分利調補之劑,不應者,此肝木鬱於脾土,必用升陽益胃之劑,庶可取效。

八珍湯

  • 1.《大方脈》:「_八珍湯_,治心肺虛損,氣血俱虧,及胃虛飲食不為肌膚,平補氣血總方。

聖愈湯

  • 1.《雜病源流犀燭》:「_東垣聖愈湯_,〔脾肺虛〕,酒熟地,酒生地(各錢半),川芎(二錢),人參(五分),酒拌當歸(一錢半),鹽水炒黃耆(一錢),水煎。

瀉青丸

  • 1.《錢氏小兒直訣》:「徐氏子三歲,肝肺發搐,身微熱,目微斜,露睛作喘,四肢逆冷,大便微黃。師曰:此肝實發搐也;肺熱金旺也:身溫肺虛也;目斜露睛,肝木相勝也;四肢逆冷,脾氣虛寒也。若脾肺虛而木乘土之症,當先用益黃散、阿膠散以補脾肺,後用瀉青丸、導赤散、涼驚丸以治心肝。如法而愈。

生脈散

  • 1.《不居集》:「_生脈散_,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
  • 2.《大方脈》:「_生脈散_,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
  • 3.《馮氏錦囊秘錄》:「若脾虛四肢無力,肺虛不任風寒,腎虛腰痠,短氣不能行步,猝然氣喘不息,此脾肺素虧,母虛子亦虛,腎氣不歸元而上乘於肺也,生脈散、補中湯去升柴主之。丹溪所謂火動作喘,此胎前最多。至於毒藥傷胎病喘,世俗往往有之,病機之不可不察者也。
  • 4.《石室秘錄》:「天師曰:平治者,平常之病,用平常之法也。氣虛者,用六君子、四君子湯。血虛者,用四物湯。腎虛無火者,用八味湯:腎虛有火者,用六味地黃湯。肺虛者,用生脈散。心虛者,用歸脾湯或天王補心丹。肝虛者,用建中湯。胃虛者,用四君子湯。脾虛者,用補中益氣湯。
  • 5.《增訂通俗傷寒論》:「若肝腎陰虛,復感表邪,宜滋陰降火湯,或四物湯加味為治。故治勞過用大寒,則愈虛其中;過用大熱,則愈竭其陰。惟滋陰降火,以澄其源;化痰和血,以潔其流。雖有外感表邪,解表之中,仍須理勞。若外感輕微而心虛者,主以歸脾湯,脾虛補中益氣湯;肺虛生脈散;肝虛逍遙散;腎虛地黃湯。
▼ 展開更多

異功散

  • 1.《大方脈》:「治肺虛成勞,兼氣滯不快,服異功散。肺氣虛兼有痰飲,服六君子湯。若虛勞肌熱,渴、瀉,服七味白朮散。氣虛久瘧,留連不愈,服四獸飲。肺勞不兼他症者,常服四君子湯(以上俱見補養門)。肺臟虛損,咳血嗽血,金被火刑者,服加味救肺飲(見理血門)。
  • 2.《奉時旨要》:「普明子曰:虛勞由於吐血,吐血由於咳嗽,本於風寒,故有外感。先用止嗽散,加荊、防、蘇梗,散後肺虛,異功散補脾土以生肺金;虛中挾邪,團魚丸解之。咳嗽虛損漸成,乃用紫苑散、月華丸清而補之。
  • 3.《保嬰撮要》:「申酉戌時微搐而喘,目微斜,身似熟睡而露睛,大便淡黃,屬脾肺虛熱,用異功散;手足逆冷,或喘瀉不食,屬脾肺虛寒,用六君、炮薑、木香;久病而元氣虛者,用六君子、六味丸二藥主之。
  • 4.《保嬰撮要》:「一小兒外感風邪,服表散之劑,汗出作喘,此邪氣去而脾肺虛也,用異功散而汗喘止,再劑而乳食進。
  • 5.《証治準繩‧幼科》:「一小兒形瘦,不時咳嗽,自用參蘇飲一劑,更加喘急驚搐,面白或黃,余謂此稟脾肺不足,而形氣虛羸,因前劑峻利,外邪雖去,而肺氣益虛,肺虛則宜補脾,先用異功散加桔梗、釣藤鉤、一劑,痰喘頓定,乃去桔梗,加半夏、當歸,再劑驚搐亦去,又加酸棗仁治之而安。

保元湯

  • 1.《張氏醫通》:「人參三錢至一兩。大虛暴脫者。一兩至三兩。胃虛少食。加橘皮。肺虛喘嗽。加橘紅。血脫。加童便半杯。薑汁三匕。(一方。多京棗三枚。)
  • 2.《醫通祖方》:「人參三錢至一兩。大虛暴脫者一兩至三兩;胃虛少食,加橘皮;肺虛喘嗽,加橘紅;血脫,加童便半杯、薑汁三匕。一方多京棗三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