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瘡瘍」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瘡瘍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是指皮膚上出現的化膿性炎症。瘡瘍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紅、腫、熱、痛、潰爛、流膿等症狀。中醫認為,瘡瘍的發生主要與外感風熱、濕熱、毒邪等因素侵襲人體,或因內生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氣血津液運行失常,蘊結成毒而發病有關。

根據瘡瘍的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及病程的不同,中醫將瘡瘍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外感瘡瘍:多由外感風熱、濕熱、毒邪等因素侵襲人體所致,臨床表現以紅、腫、熱、痛、潰爛、流膿等症狀為主。
  2. 內生瘡瘍:多由內生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氣血津液運行失常,蘊結成毒而發病,臨床表現以癰疽、疔瘡、乳癰、丹毒等為主。
  3. 其他類型瘡瘍:包括陰疽、漏瘡、食毒瘡等。

中醫治療瘡瘍,以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為主。常用中藥包括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藍根、大黃、黃連、黃芩、赤芍、丹參、桃仁、紅花等。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拔罐、刺絡等外治方法治療。

瘡瘍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出現瘡瘍的症狀,應儘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小柴胡湯治瘰癧、乳癰、便毒、下疳及肝經之一切瘡瘍,發熱潮熱,或飲食少思。
  • 2.《外科理例》:「治瘰癧。乳癰。便毒。下疳。及肝經分一切瘡瘍。發熱。潮熱。或飲食少思。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一婦人因大疫乞診,時已深夜,余速往診。病者年三十許,病已十日餘,大熱大渴,神昏譫語,口舌乾燥而卷縮,言語不分,脈洪數,目不明,便閉已八九日云。余與大承氣湯,日下穢物七八行,經四五日神氣稍復,即云尻痛,看護人以為褥瘡,使側臥視之,瘡瘍也。余視之,是鸛口疽,已含膿矣。
  • 2.《祖劑》:「即大承氣湯去厚朴、枳殼,加甘草、牛蒡、當歸,治時氣五發、瘡瘍、喉閉、虐頭風等證。

調胃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外科樞要》曰:「破棺丹(求真按:『即本方之丸劑也』),治瘡瘍熱極,汗多,大渴,便秘,譫語,發狂者。」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由此人初於項部有瘡瘍,後昏冒不識人事,眼中碧色觀之,其為瘡毒內攻性腦靜脈竇炎也明矣。然本方能易治之,以是可知古方之絕妙也。」

當歸建中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為青州所意創,雖用於瘡瘍,亦宜用於虛勞之盜汗、自汗證。」

逍遙散

  • 1.《外科大成》:「_逍遙散_(見瘰癧門),_清胃散_(見胎前瘡瘍)

歸脾湯

  • 1.《保嬰撮要》:「_歸脾湯_,治瘡瘍,脾氣虛不能攝血歸經,而瘡口出血,或乳母脾經鬱熱,致兒患瘡,發熱出血,或瘡口不斂。(方見脅癰)
  • 2.《瘍科心得集》:「_歸脾湯_,治瘡瘍憂思傷脾,血虛發熱,食少體倦,或唇瘡流注,及不能消散潰斂等證。

白虎湯

  • 1.《吳氏醫方彙編》:「李東垣云:瘡瘍,發熱惡寒,大渴不止,躁煩肌熱不欲近衣,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血虛發燥,當以當歸補血湯主之。又有火鬱而熱者,如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如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閉者,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以瀉火補水。

黃連解毒湯

  • 1.《癘瘍機要》:「_黃連解毒湯_,治瘡瘍焮痛,煩躁飲冷,脈洪數發狂言。
  • 2.《外科理例》:「治積熱。瘡瘍焮腫。作痛煩躁。飲冷。脈洪數。或口舌生瘡。或疫毒發狂。
  • 3.《立齋外科發揮》:「_黃連解毒湯_,治積熱瘡瘍,焮腫作痛,煩躁飲冷,脈洪數,或口舌生瘡,或疫毒發狂。

仙方活命飲

  • 1.《証治準繩‧幼科》:「此數證者,於五六日間候之,但見一證,即不可治。〔薛〕痘疔,又謂之賊痘,或三五枚,或五七枚,間雜於諸痘之間,其色紫黯,作痛不寧,以致諸證蜂起,不能灌膿,甚至不救,乃熱毒勢甚並結也,用仙方活命飲(瘡瘍)。如二便秘澀,量加大黃。遍身拘急,加麻黃。
  • 2.《証治準繩‧瘍醫》:「_仙方活命飲_(又名真人活命飲),治一切瘡瘍,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又止痛、消毒之聖藥也。
  • 3.《景岳全書》:「_仙方活命飲_(一)治一切瘡瘍,不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此止痛消毒之聖藥也。
  • 4.《刪補名醫方論》:「_仙方活命飲_(附:薛己治瘍通方),治一切瘡瘍,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又止痛、
  • 5.《濟陽綱目》:「_仙方活命飲_,治一切瘡瘍,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止痛消毒之聖藥也。
▼ 展開更多

二妙散

  • 1.《瘍科心得集》:「(丹溪),二妙散,治濕熱在經,筋骨疼痛,瘡瘍遍體。

補中益氣湯

  • 1.《外科理例》:「治瘡瘍元氣不足。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或勞倦身熱。脈洪大無力。或頭痛。或惡寒自汗。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
  • 2.《外科心法要訣》:「_補中益氣湯_,補中益氣湯,治瘡瘍元氣不足,四肢倦怠,口乾時熱,飲食無味,脈洪大無力,心煩氣怯者,俱宜服之。
  • 3.《外科大成》:「_補中益氣湯_,治瘡瘍元氣不足。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或勞倦身熱。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痛而惡寒。或聲高而喘。身熱而煩。俱宜服此。

養心湯


竹葉石膏湯

  • 1.《景岳全書》:「薛氏《樞要》曰:瘡瘍作渴,若焮腫發熱,便利調和者,上焦熱也,用竹葉石膏湯。腫痛發熱,大便秘澀者,內臟熱也,用四順清涼飲。焮腫痛甚者,熱毒蘊結也,用仙方活命飲。漫腫微痛者,氣血虛壅也,用補中益氣湯。若胃火消爍而津液短少者,用竹葉黃耆湯。若胃氣虛弱不生津液者,用補中益氣湯。
  • 2.《雜病源流犀燭》:「【發煩渴】,劉涓子曰:熱毒方盛,或發大渴,此乃毒氣攻心,令舌乾煩渴,但補心氣即止。薛立齋曰:瘡瘍作渴,焮腫發熱,二便調和者,熱在上焦也(竹葉石膏湯)。腫痛發熱,大便秘澀者,內臟熱也(四順清涼飲)。焮腫痛甚者,熱毒蘊結也(仙方活命飲)。漫腫微痛者,氣血虛壅也(補中益氣湯)。
  • 3.《瘍醫大全》:「竇漢卿曰:夫瘡瘍作渴,若焮痛發熱,便利調和者,上焦熱也,用竹葉石膏湯。腫痛發熱,大便秘澀者,內臟熱也,用四順清涼飲。焮腫痛甚者,熱毒蘊結也,用仙方活命飲。漫腫微痛者,氣血虛壅也,用補中益氣湯。若因胃火消爍,而津液短少者,用竹葉黃耆湯。若因胃氣虛而不能生津液者,用補中益氣湯。
  • 4.《外科樞要》:「瘡瘍作渴,若焮痛發熱,便利調和者,上焦熱也,用竹葉石膏湯。腫痛發熱,大便秘澀者,內臟熱也,用四順清涼飲。焮腫痛甚者,熱毒蘊結也,用仙方活命飲。漫腫微痛者,氣血虛壅也,用補中益氣湯。若因胃火消爍而津液短少者,用竹葉黃耆湯。若因胃氣虛而不能生津液者,用補中益氣湯。

防風通聖散

  • 1.《退思集類方歌註》:「(劉完素《宣明論方》),治風熱壅盛,氣血怫鬱,表裡三焦皆實者;並治瘡瘍腫毒。
  • 2.《醫學實在易》:「_防風通聖散_,治中風,傷寒瘡瘍,及一切表裡俱實之症。
  • 3.《明醫雜著》:「_防風通聖散_,治表裡俱實,發熱煩躁,作渴飲冷,二便閉塞,及一切瘡瘍,形症如前。
  • 4.《退思集類方歌注》:「(劉完素《宣明論方》),治風熱壅盛,氣血怫鬱,表裡三焦皆實者;並治瘡瘍腫毒。

真人活命飲

  • 1.《証治準繩‧瘍醫》:「_仙方活命飲_(又名真人活命飲),治一切瘡瘍,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又止痛、消毒之聖藥也。

大黃蟅蟲丸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其痛連兩脅,牽掣腎藏,甚則痛及少腹,此血虛水寒之當歸羊肉湯證也。所謂熱結於中者,亦緣水寒血凝,積久生熱所致。始則痛,痛久則腐爛,瘀血生熱,則脈數,外無瘡瘍,而血瘀在裏,血不行於肌表,故肌若魚鱗,此虛勞,大黃蟅蟲丸證也。此證下後血必純黑,下之不早,必至虛極而死。

六君子湯

  • 1.《保嬰撮要》:「_六君子湯_,治瘡瘍,脾胃虛弱,腫痛不消,或不潰斂,宜用此藥,以壯營氣,諸症自愈。即四君加半夏、陳皮。

荊防敗毒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荊防敗毒散_,治風熱相搏,邪氣在表,患瘡瘍之類寒熱作痛者。(方見前)
  • 2.《外科理例》:「治一切瘡瘍。時毒。腫痛。發熱。左手脈浮數。

涼膈散


清胃散

  • 1.《外科大成》:「_逍遙散_(見瘰癧門),_清胃散_(見胎前瘡瘍)

當歸拈痛湯

  • 1.《奇效良方》:「治一切風濕熱毒浸淫,瘡瘍下注濕毒,腳膝生瘡赤腫,裡外臁瘡,膿水不絕,或癢或痛。

清涼飲

  • 1.《醫方集宜》:「一瘡瘍初發焮腫、赤痛、發熱、便秘、脈沉實者,宜下之,用黃連內疏湯、當歸連翹飲、清涼飲、神仙救苦丹。
  • 2.《証治準繩‧瘍醫》:「_清涼飲_,治瘡瘍,煩躁飲冷,焮痛脈實,大便秘結,小便赤澀。

托裡散

  • 1.《醫方集宜》:「一、瘡瘍腫起堅硬,膿稠者,實也,宜用排膿托裡散之劑。
  • 2.《外科樞要》:「_托裡散_,治瘡瘍。因氣血虛,不能起發腐潰收斂,及惡寒發熱者,宜用此補托。其屬六淫七情,或諸經錯雜之邪,而為患者,當各審其因,而參以主治之劑。其屬胃氣虛弱者,當以六君子湯為主。
  • 3.《立齋外科發揮》:「_定痛托裡散_,治瘡瘍血虛疼痛之聖藥也。
  • 4.《証治準繩‧瘍醫》:「_托裡散_,治瘡瘍因氣血虛,不能起發、腐潰、收斂,及惡寒發熱者,宜用此補托。其屬六淫七情,及諸經錯雜之邪而為患者,當各審其因,而參以主治之劑,其屬胃氣虛弱者,當以六君子湯為主。

人參敗毒散

  • 1.《兒科要略》:「(四十)人參敗毒散,治時疫,傷風,風濕,寒熱,頭眩,項強,目疼,肢疼,咳嗽,鼻塞聲重,瘡瘍邪氣在表應發者,以及小兒感冒,發熱惡風,痰阻胸膈,頭目不清,風熱瘙癢。療脫疽,頑核,毒瘡。
  • 2.《証治準繩‧幼科》:「_人參敗毒散_,治瘡瘍邪氣在表應發者,若憎寒壯熱,項強脊疼,或噁心咳嗽,亦宜用之。
  • 3.《保嬰撮要》:「_人參敗毒散_,治瘡瘍邪氣在表應發者。若憎寒壯熱,項強脊疼,或惡咳嗽,亦宜用之。
  • 4.《立齋外科發揮》:「_人參敗毒散_,治一切瘡瘍焮痛,發寒熱,或拘急頭痛,脈數有力者。
  • 5.《外科理例》:「一切瘡瘍。焮痛發寒熱。或拘急頭痛。脈數有力者。
▼ 展開更多

敗毒散

  • 1.《外科理例》:「凡治瘡瘍。不審元氣虛實。病在表裡。便服敗毒流氣等藥。蓋敗毒散。發表藥也。果有表症。止宜一二服。多則元氣損。毒愈盛。雖有人參亦莫能補。流氣飲耗血藥也。果氣結胸滿。只宜二三服。多則血反致敗。雖有芎、歸。亦難倚仗。丹溪曰。此不繫膏粱丹毒之變。因虛勞氣鬱所故也。
  • 2.《醫學原理》:「_敗毒散_,瘡瘍門。

肥兒丸

  • 1.《外科大成》:「_滋陰地黃丸_(見耳疳門),_柴胡梔子湯_(見小兒胎毒瘡瘍),_九味蘆薈丸_(見疳瘡門),_四味肥兒丸_
  • 2.《保嬰撮要》:「_四味肥兒丸_,治肝脾不和,患瘡瘍久不愈,或兼疳症,腹脹作瀉;或食積脾疳,發熱瘦怯,遍身生瘡。

五味異功散

  • 1.《保嬰撮要》:「_五味異功散_,治痘瘡元氣虛弱,肌肉消薄,榮衛短促而患瘡瘍,不能消散;或脾肺氣虛,不能生肌收口。大凡諸症,因脾氣虛而不能愈者,皆宜服之,調補元氣則自愈矣。(方見寒戰咬牙)

聖愈湯

  • 1.《立齋外科發揮》:「_聖愈湯_,治瘡瘍,膿水出多,或瘡出血,心煩不安,眠睡不寧,或五心煩熱。
  • 2.《校注醫醇賸義》:「_聖愈湯_,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熱躁渴,睡臥不安,或瘡瘍膿血出多,五心煩熱。

甘露消毒丹

  • 1.《辨舌指南》:「_甘露消毒丹_,治濕溫時疫,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腫,斑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閉,吐瀉瘧痢,淋濁瘡瘍等症。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者,是暑濕疫熱之邪尚在氣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
  • 2.《隨息居重訂霍亂論》:「治暑濕霍亂,時感痧邪,及觸冒穢惡不正之氣,身熱倦怠,脹悶肢痠,頤腫咽痛,身黃口渴,瘧痢淋濁,泄瀉瘡瘍,水土不服諸病。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者,疫邪尚在氣分,悉以此丹主之。凡醫臨證,亦當准此化裁,自可十全為上。

瀉黃散

  • 1.《保嬰撮要》:「_錢氏瀉黃散_,治瘡瘍,作渴飲冷,臥不露睛,手足並熱,屬胃經實熱,宜用瀉黃散。若作渴飲湯,臥而露睛,手足並冷,屬胃經虛熱,宜用五味異功散。若誤服攻毒之劑,吐瀉不愈,手足指冷,脾腎虛寒也,宜用益黃散。若病後津涸不足,口乾作渴,胃氣虛也,宜用七味白朮散。

梔子湯

  • 1.《外科大成》:「_滋陰地黃丸_(見耳疳門),_柴胡梔子湯_(見小兒胎毒瘡瘍),_九味蘆薈丸_(見疳瘡門),_四味肥兒丸_

補心湯

  • 1.《保嬰撮要》:「_補心湯_(方見胎毒瘡瘍)

牛黃解毒丸

  • 1.《証治準繩‧幼科》:「_牛黃解毒丸_,治胎毒瘡癤,及一切瘡瘍。
  • 2.《保嬰撮要》:「_牛黃解毒丸_,治胎毒瘡癤,及一切瘡瘍。
  • 3.《犀黃之研究》:「牛黃解毒丸,治胎毒瘡癤及一切瘡瘍。

都氣丸

  • 1.《未刻本葉氏醫案》:「瘡瘍瘧發由濕熱者偏多。濕邪無有不戕陽氣。陽傷則府氣不宣。絡遂為之凝泣。少腹塊壘。若奔豚狀。府以通為用。絡以辛為泄。此其治也。

清熱解毒湯

  • 1.《張氏醫通》:「清熱解毒湯,治瘡瘍焮腫赤痛。形病俱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