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中氣不足」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中氣不足是中醫學的一個病症,是指人體中氣虛弱的一種表現。中氣是指人體的正氣,是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和能量。中氣不足會導致人體的各個臟腑功能失調,從而出現一系列的症狀。

中氣不足的症狀主要有:

  • 精神疲倦,四肢乏力
  •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 大便溏薄,小便清長
  • 畏寒怕冷,手腳冰涼
  • 自汗盜汗
  • 心悸氣短,胸悶氣促
  • 頭暈目眩,耳鳴耳聾
  • 腰膝酸軟,腿腳無力
  • 舌淡苔白,脈細弱

中氣不足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

  • 飲食調理:宜食用具有補中益氣作用的食物,如山藥、大棗、蓮子、桂圓、白扁豆等。
  • 藥物治療:可使用具有補中益氣作用的中藥,如人參、黃芪、白朮、甘草等。
  • 針灸推拿:可通過針灸、推拿等方法來調理中氣。

中氣不足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 飲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膩辛辣食物。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中氣不足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症,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免病情加重。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湯

  • 1.《本經疏證》:「惟有火氣運用,則以補中,遂能托心腹之邪;以安中,遂能行十二經之氣;以平胃,遂能通九竅之出納矣。是何也?寒邪著人,中氣不足以逐之,緣少氣也桂枝湯、小茈胡湯之類。熱邪著人,中氣不足以逐之,緣少津液也黃芩湯、越婢湯之類。衇結代,心動悸,十二經之氣不足也。
  • 2.《醫理真傳》:「按黃芪建中湯一方,乃桂枝湯加飴糖、黃芪耳。夫桂枝湯乃協和營衛之祖方也,復得黃芪能固衛外之氣。飴糖一味有補中之能。若久病惡風之人,皆原中氣不足,衛外氣疏,今得桂枝湯調和陰陽,黃芪、飴糖衛外守中,而病豈有不愈者乎?

黃芩湯

  • 1.《本經疏證》:「惟有火氣運用,則以補中,遂能托心腹之邪;以安中,遂能行十二經之氣;以平胃,遂能通九竅之出納矣。是何也?寒邪著人,中氣不足以逐之,緣少氣也桂枝湯、小茈胡湯之類。熱邪著人,中氣不足以逐之,緣少津液也黃芩湯、越婢湯之類。衇結代,心動悸,十二經之氣不足也。

越婢湯

  • 1.《本經疏證》:「惟有火氣運用,則以補中,遂能托心腹之邪;以安中,遂能行十二經之氣;以平胃,遂能通九竅之出納矣。是何也?寒邪著人,中氣不足以逐之,緣少氣也桂枝湯、小茈胡湯之類。熱邪著人,中氣不足以逐之,緣少津液也黃芩湯、越婢湯之類。衇結代,心動悸,十二經之氣不足也。

小建中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小建中湯之中氣不足,腹裡拘急,而帶諸虛不足者,故加黃耆也。仲景之黃耆,大抵為托表、止汗、去水之用,此方可知亦以外體不足為目的也。此方雖用於虛勞之證,腹皮貼於背,無熱而咳者,然或有微熱者,或汗出者,無汗者,俱可用之。」
  • 2.《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宋(五十歲),《內經》曰:中氣不足,溲便為變。不飢口苦,脾陽不得旋轉,運行胃津,脈絡久已呆鈍,乃勞傷氣分,暑邪虛實藥中,議縮脾飲(脾挾濕熱則緩大弛長,不司旋轉,縮之以甘補酸收,辛開淡滲。則健運矣。)
  • 3.《三家醫案合刻》:「少年面色青黃,脈小無神,自幼頻有嘔吐之症,明是飲食寒暄不調,以致中氣不足,咳嗽非外感,不宜疏泄,小建中湯主之。

黃耆建中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小建中湯之中氣不足,腹裡拘急,而帶諸虛不足者,故加黃耆也。仲景之黃耆,大抵為托表、止汗、去水之用,此方可知亦以外體不足為目的也。此方雖用於虛勞之證,腹皮貼於背,無熱而咳者,然或有微熱者,或汗出者,無汗者,俱可用之。」

理中湯

  • 1.《皇漢醫學》:「《外科正宗‧咽喉門》曰:「理中湯,治中氣不足,虛火上攻,咽間乾燥作痛,妨礙吐嚥,及脾胃不健,食少作嘔,肚腹陰疼等症。」
  • 2.《醫學正傳》:「脈虛者,中氣不足,口瘡,若服涼藥不愈,宜理中湯。
  • 3.《藤氏醫談》:「理中湯(仲景),邪毒半解中氣不足者。
  • 4.《方症會要》:「腎熱口咸,滋腎丸、大補陰丸、大補丸。膽熱口苦,謀慮不決所致者,小柴胡加麥冬、棗仁、地骨皮、遠志。膀胱遺熱於小腸,上為口糜生瘡潰爛者,柴胡地骨皮湯。狐惑見傷寒門。凡口瘡服涼藥不愈者,乃中氣不足,虛火泛上無制,理中湯反治之而愈。蓋人參、白朮、甘草補土之虛,乾薑散火之標。
  • 5.《方症會要》:「治中氣不足,虛火泛上,口瘡久服涼藥不愈:
▼ 展開更多

大建中湯

  • 1.《醫方考》:「中氣不足,無根失守之火,出於肌表而成斑者,此方主之。
  • 2.《景岳全書》:「大建中湯(補二三),凡中氣不足,厥逆嘔吐,虛斑虛火,筋骨疼痛等證宜此。
  • 3.《景岳全書》:「_八味大建中湯_,治中氣不足,手足厥冷,小腹攣急,或腹滿不食,陰縮多汗,腹中寒痛,唇乾精出,寒熱煩冤,四體痠痛,及無根失守之火出於肌表,而為疹為斑,厥逆嘔吐等證。
  • 4.《羅氏會約醫鏡》:「_八味大建中湯_,治中氣不足,厥冷、嘔吐、陰縮、多汗,腹中寒痛,脹滿不食,唇乾、精出、寒熱煩冤等症。
  • 5.《羅氏會約醫鏡》:「_大建中湯_,治中氣不足,脈息虛大,一切虛斑,並治積勞虛損。
▼ 展開更多

半夏瀉心湯

  • 1.《醫方集解》:「大要痞滿下利者為虛,便閉者為實,按:甘草甘令人滿,故中滿證忌之;而《別錄》、甄權並云甘草能除滿,以脾健運則滿除也,觀仲景用以消痞,豈非取其散滿哉。又按:此乃傷寒之下利腸鳴也。雜證腸鳴,亦多屬脾胃虛。經云:脾胃虛則腸鳴腹滿。又云: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
  • 2.《成方切用》:「大要痞滿下利者為虛,便閉者為實。按甘草甘令人滿,故中滿證忌之。而別錄甄權,並云甘草能除滿,以脾健運則滿除也。觀仲景用以消痞,豈非取其散滿哉?又按此乃傷寒之下利腸鳴也。雜證腸鳴,亦多屬脾胃虛。經云:脾胃虛則腸鳴腹滿。又云: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宜參朮補劑加甘草芩連枳實幹姜等。

參苓白朮散

  • 1.《續名醫類案》:「一痘靨淡白如麩,便溏減食,乃中氣不足,用參苓白朮散加肉果、陳倉米愈。

附子理中湯

  • 1.《瘍醫大全》:「又曰:傷寒口糜者,因心脾受熱,鬱火熏蒸,治宜理心脾,其脈則洪大有力,而為實熱者也。更有脾元中氣不足,不能按納下焦陰火,以致口糜生瘡,宜服附子理中湯者,不可不知。
  • 2.《續名醫類案》:「一痘後,驚搐吐瀉,肢厥,目直痰鳴,此中氣不足,補中益氣湯為主,兼醒脾散、附子理中湯,下至聖保命丹而愈。

平胃散

  • 1.《雜病源流犀燭》:「綿綿痛欲熱手按,脈遲者,寒也,香砂理中丸。士材加增之法,良為仲景功臣。余又按一切腹痛,以黑神丸主之,無不效。雖然,腹之為病,有不止於痛者,如腹中鳴也,《靈樞》以為中氣不足,《內經》以為脾氣虛,又以為病本於胃,合而推之,全屬土病(宜平胃散)。而臟寒有水亦能鳴(宜五積散)。

補中益氣湯

  • 1.《類證治裁》:「若侵水濕,蒸膝湯。食少面黃,六君子湯。中氣不足,補中益氣湯。屈伸不利,活絡丹。成膿潰爛,大防風湯。膿清肌肉不生,或頭暈吐痰,八味地黃丸加鹿茸、牛膝。由腳軟漸成鶴膝,獨活寄生湯。但一膝引痛,上下不甚腫而微紅者,名膝遊風。防風通聖散加木瓜、牛膝,或換骨丹。
  • 2.《幼科證治大全》:「【東垣】補中益氣湯,治中氣不足。困睡發熱。元氣虛弱。感冒風寒諸症。或乳母勞役。致發兒諸病。
  • 3.《陳氏小兒痘疹方論》:「_補中益氣湯_,治中氣不足,因睡發熱,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諸症。
  • 4.《校註婦人良方》:「一產婦飲食少思,服消導之劑,四肢浮腫。余謂中氣不足,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湯而愈。後因怒腹脹,誤服沉香化氣丸,吐瀉不止,飲食不進,小便不利,肚腹四肢浮腫,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而愈。
  • 5.《沈氏女科輯要箋疏》:「補中益氣湯東垣治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
▼ 展開更多

橘皮竹茹湯

  • 1.《丹台玉案》:「**橘皮竹茹湯** 治大病後,中氣不足,呃逆不已,脈來虛細。

六君子湯

  • 1.《赤水玄珠》:「嘈雜亦有中氣不足者,以六君子湯加竹茹、黃連。
  • 2.《校註婦人良方》:「一產婦飲食少思,服消導之劑,四肢浮腫。余謂中氣不足,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湯而愈。後因怒腹脹,誤服沉香化氣丸,吐瀉不止,飲食不進,小便不利,肚腹四肢浮腫,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而愈。
  • 3.《續名醫類案》:「薛立齋治一產婦,飲食少思,服消導之劑,四肢浮腫。薛謂中氣不足,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湯而愈。後因怒腹脹,誤服沉香化氣丸,吐瀉不止,飲食不進,小便不利,肚腹四肢浮腫,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而愈。
  • 4.《濟陰綱目》:「一產婦飲食少思,服消導之劑,四肢浮腫。余謂中氣不足,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湯而愈。後因怒腹脹,誤服沉香化氣丸,吐瀉不止,飲食不進,小便不利,肚腹四肢浮腫,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而愈。(以中氣虛誤服消克藥所致,故宜補土為主,金匱丸者,以補火生土,而有水鬱折之之法存焉)

益氣聰明湯

  • 1.《湯頭歌訣》:「(東垣)蔓荊,升葛參耆黃柏並。並加芍藥炙甘草,耳聾目障服之清。(參、耆各五錢,蔓荊子、葛根各三錢,黃柏、白芍各二錢,升麻錢半,炙草一錢,每服四錢。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耳目不聰明。蔓荊、升、葛,升其清氣;參、耆、甘草,補其中氣,而以芍藥平肝木,黃柏滋腎水也。)

人參湯

  • 1.《皇漢醫學》:「《外科正宗‧咽喉門》曰:「理中湯,治中氣不足,虛火上攻,咽間乾燥作痛,妨礙吐嚥,及脾胃不健,食少作嘔,肚腹陰疼等症。」

疏鑿飲子

  • 1.《醫方集解》:「按:水腫有痰阻、食積、血瘀致清不升、濁不降而成者,有濕熱相生、隧道阻塞而成者,有燥熱沖激,秘結不通而成者,證屬有餘;有服寒涼、傷飲食、中氣虛衰而成者,有大病後正氣衰憊而成者,有小便不利、水液妄行、脾莫能制而成者,證屬不足;宜分別治之。然其源多因中氣不足而起。

六和湯

  • 1.《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內虛之人,中氣不足,用六和湯;不止,用黃連理中湯,或加桂苓甘露飲。腎泄者,《難經》所謂大瘕泄也。好色而加之飲食不節者多能致此。其泄多於五更或天明,上午溏而弗甚,累年弗瘳,服補脾胃藥多不應,此其候也。夫脾胃受納水穀,必藉腎間真陽之氣薰蒸鼓動,然後能腐熟而消化之。

四君子湯

  • 1.《成方便讀》:「四君子加陳皮一錢,名五味異功散。治脾胃中氣不足,食少困倦之證。夫脾中之陽,法天之健,流走周身,運行不息。若脾陽不足,則遠化無權,故食少。脾主四肢,四肢為諸陽之本,陽氣虛則不能充於四末,故困倦。脾虛則濕勝,故於四君子中加陳皮燥濕利氣,以順其性之所喜,而助其流動之功。
  • 2.《醫述》:「心熱口苦,黃連瀉心湯。肝熱口酸,柴胡清肝湯。脾熱口臭,清胃湯。肺熱口辛,瀉白散。腎熱口咸,滋腎丸。謀慮不決,膽虛而口苦者,用逍遙散為君,柴胡、膽草為使。中氣不足,木乘土位而口苦者,用四君子湯為君,芍藥、柴胡為佐。膀胱移熱,口爛、溺澀者,用導赤散專治其下。
  • 3.《明醫指掌》:「勞役傷氣,中氣不足,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真氣虛,脈脫神衰,氣短不足息,人參養榮湯、生脈散。氣血兩虛,自汗喘急,脈細,十全大補湯、八珍湯。

八珍湯

  • 1.《明醫指掌》:「血氣槁弱而成噎塞者,養血湯,或潤血飲子。脾虛,中氣不足,八珍湯加橘皮、竹茹、枇杷葉。

辛夷散

  • 1.《成方切用》:「此皆利竅升清,散熱除濕之藥。木通通中,茶清苦寒,以下行瀉火。甘草和中,又以緩其辛散也。(時珍曰:肺開竅於鼻,陽明胃脈,挾鼻上行。腦為元神之府,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
  • 2.《醫方集解》:「木通通中,茶清寒苦,以下行瀉火;甘草和中,又以緩其辛散也(李時珍曰:肺開竅於鼻,陽明胃脈俠鼻上行,腦為元神之府,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

治濁固本丸

  • 1.《醫方集解》:「予嘗聞先生論赤白濁多因濕熱下流膀胱而成,即《靈樞》所謂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是也,必先補中氣使升舉之,而後分其臟腑氣血、赤白虛實以治,與夫其他邪熱所傷者,固在瀉熱補虛,設腎氣虛甚,或火熱亢極者,則不宜過用寒涼之劑,必以反佐治之,在權衡輕重而已矣。

保元湯

  • 1.《痘科輯要》:「膿後不能結痂,反成腐爛,連皮脫去,此由中氣不足,急用保元湯(百七十)加當歸、白朮、茯苓、牛子、連翹、官桂、木香治之。必其破處復加腫灌,黃汁堆結成痂,謂之補漿,原無痘處,復出一層,謂之補空,如此方可望其生,否則必死。
  • 2.《赤水玄珠》:「一、膿後不能結痂,反成腐爛,和皮脫去者,此倒靨也。系中氣不足,急用保元湯加當歸、牛蒡子、連翹、薄桂、木香治之。其頭面瘡已破者,復加腫灌手足,遍身原無瘡處,又復出一層,謂之補空。若治之頭面不腫,空處不補,不旋踵而告變矣。
  • 3.《秘珍濟陰》:「如產母飲食不嗜,人事困頓,不得產者,此中氣不足,不能運送其胎,保元湯主之。

全真一氣湯

  • 1.《馮氏錦囊秘錄》:「蓋勞傷發熱,原系中氣不足,誤發散而榮氣逆行,乃為斑點,復誤用清解,致陰火上浮齒頰而為腫,仍為麻疹餘毒,益進寒涼清解,脾胃愈虛,元陽愈損,陰翳之火,容於咽嗌,腐潰成血而不疼。如物失天日之照臨,則易為之腐壞,故名之為陰爛,非若陽火衝擊,為腫潰疼痛也。

生脈散

  • 1.《萬病回春》:「中氣不足,脈虛微,氣不相續而發呃者,補中益氣湯加生脈散、黃柏,以降陰火,或少加附子。(方見內傷。)
  • 2.《醫學原理》:「有因飲食太過,填塞胸中,致氣不得升降而作咳者,治宜瓜蒂散加人參蘆以吐之。有因痰閉於上,火起於下,其氣不得升越而咳者,治宜六君子湯加黃柏以降火。有因中氣不足,虛火上炎,氣不相續而作咳者,治宜以生脈散加補中益氣以補之。經云虛火宜補是也。有因陽火內實失下而作者,宜大小承氣等類以下之。
  • 3.《赤水玄珠》:「丹溪云:傷寒發呃亦有四症不同。有中氣不足,脈虛微,氣不相續而發呃者,宜補中益氣湯加生脈散,加黃柏以降虛火,或少加附子服之立愈。有陽明內實失下而發呃,宜大承氣湯下之。有渴而飲水太過,成水結胸而發呃者,宜小陷胸湯,或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治水寒相搏發呃者妙。

異功散

  • 1.《身經通考》:「_異功散_,治中氣不足,純陰無陽諸證。在小兒痘瘡癢塌,為回生要藥,非虛寒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