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血痢」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血痢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症狀為大便帶血,並伴有腹痛、腹瀉等症狀。中醫認為,血痢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內傷、飲食不節等。外感方面,主要由於感受風寒、暑濕、燥熱等邪氣所致;內傷方面,主要由於脾胃虛弱、肝腎陰虛等所致;飲食不節方面,主要由於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所致。

血痢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大便帶血、腹痛、腹瀉等。大便帶血的顏色可為鮮紅色、暗紅色或黑色;腹痛的性質可為急性絞痛、鈍痛或隱痛;腹瀉的性狀可為水樣便、粘液便或膿血便。

中醫治療血痢的方法主要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健脾益氣等。常用方藥有黃連解毒湯、白頭翁湯、葛根芩連湯等。

血痢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
  3.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4.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
  5. 在感冒、發燒等疾病時,要及時治療,避免病情加重。

血痢是一種常見的腸道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果出現血痢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當歸四逆湯

  • 1.《皇漢醫學》:「《方輿輗》曰:「當歸四逆湯,用於下純血痢之血便耳。傷寒下血,雖為惡候,然非痢疾之下血,可以此湯愈之。」

平胃散

  • 1.《本草撮要》:「味苦。入足厥陰經。功專治跌撲傷。續筋骨。得當歸治勞傷腰痛。得平胃散治血痢胎漏。酒浸用。地黃為使。又名接骨草。
  • 2.《本草通玄》:「苦而微溫,獨入肝家。助血氣,續筋骨,破瘀結,消腫毒,縮小便,止遺泄,理胎產崩帶,及跌撲損傷。血痢,用平胃散五錢,入續斷一錢二分,煎湯服必效。以其既能行血,又能止血,宣中有補也。酒浸炒。
  • 3.《本草詳節》:「按:續斷,能行血又能止血,宣中有補。治血痢以平胃散五錢、續斷一錢二分,煎服,必效。

黃連湯

  • 1.《千金翼方》:「散發時行兼有客熱,下血痢不止而煩者,黃連湯方:
  • 2.《外台秘要》:「又療天行,兼有客熱下血痢,止血,破棺起死,黃連湯方。
  • 3.《幼幼新書》:「上件同研勻,粟米飯搗成膏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血痢,黃連湯下;白痢,用阿膠湯下;相雜,米飲下。量大小加減。
  • 4.《外臺秘要》:「又療天行,兼有客熱下血痢,止血,破棺起死,黃連湯方。
  • 5.《治痢捷要新書》:「張石頑曰:予嘗以甘草、厚朴、茯苓、木香、乾姜治妊娠白痢,以千金三物膠艾湯治妊娠血痢,以連理湯加膠艾治赤白相兼之痢,以千金黃連湯、白頭翁湯加甘草、阿膠治胎前、產後五色諸痢俱應手奏效。證治準繩日:胎則下痢,產後不止,勢莫挽回者,用伏龍肝湯丸隨證加減。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驗方新編》:「其產母稟厚,產期已過二十日,可於生化湯加芩、連、芍藥、枳殼及加味香連丸之類。承氣等藥,斷不可用。如產母虛弱,雖及月餘,行積峻劑,切不可用。若產後陰虛血痢,日久愈甚,又當用四物湯加人參矣。
  • 2.《胎產秘書》:「其產母稟厚,產期已過二十日,可於生化湯加芩、連、芍藥、枳殼及加味香連之類。承氣等藥斷不可用。如產母虛弱,雖及月餘,行積峻劑,切不宜用。若產後陰虛,血痢日久愈甚,當用四物湯加人參矣。
  • 3.《婦科秘書》:「倘血痢日久不止者,血虛也,宜四物湯加荊芥、人參。凡諸症兼嘔吐,皆宜加藿香五分,痰加製半夏八分。兼小便短澀,引加燈心三十寸,且燈心利水而不傷陰,況產後津液已虧,兼之瀉痢傷陰,復傷津液,小便理宜短少,故止用燈心足矣,不可用利水傷陰之藥也。如胎前下痢,產後不止,伏龍肝湯丸治之。
  • 4.《客塵醫話》:「一產後血痢過多,日久不止,血分虛也,宜四物湯,加人參一錢,荊芥炭五分,淮山藥三錢,白朮八分。
  • 5.《奇效良方》:「亦治血痢疾不止,痛難忍,宜加阿膠艾葉煎服,名六物湯。如氣虛血海不調,服一月不妨也。若產後被驚氣滯,種種積滯敗血,一月內惡物微少,敗血作病,或脹或疼,胸膈脹悶,或發寒熱,四肢疼痛,加玄胡索沒藥香白芷,與四物等分為細末,淡醋湯或童子小便酒調下。
▼ 展開更多

白頭翁湯

  • 1.《醫碥》:「利濕,五苓散(見傷濕)、益元散(見傷暑)等。清熱,香連丸、白頭翁湯等。蕩積,承氣湯(見大便不通)、芍藥湯、利積丸、導氣湯。脈浮大忌下。調氣,霍香正氣散(見中風)加木香,吞感應丸(見傷飲食)。血痢加黑豆三十粒,黃連阿膠丸、白頭翁湯、香連丸、蘇合丸。
  • 2.《備急千金要方》:「治大熱毒純血痢不可瘥者方:
  • 3.《治痢捷要新書》:「張石頑曰:予嘗以甘草、厚朴、茯苓、木香、乾姜治妊娠白痢,以千金三物膠艾湯治妊娠血痢,以連理湯加膠艾治赤白相兼之痢,以千金黃連湯、白頭翁湯加甘草、阿膠治胎前、產後五色諸痢俱應手奏效。證治準繩日:胎則下痢,產後不止,勢莫挽回者,用伏龍肝湯丸隨證加減。

甘草湯

  • 1.《聖濟總錄》:「上二味,搗羅為細末,白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日二服,若血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
  • 2.《古今醫鑒》:「上為細末,用烏梅二兩,滾水泡去核,搗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痢,乾薑湯下;血痢,甘草湯下;赤白相兼,二味泡湯下,白瀉,米湯下。
  • 3.《古今醫鑑》:「上為細末,用烏梅二兩,滾水泡去核,搗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痢,乾薑湯下;血痢,甘草湯下;赤白相兼,二味泡湯下,白瀉,米湯下。

烏梅丸

  • 1.《嚴氏濟生方》:「治熱留腸胃,下痢純血,臍腹㽲痛,或先經下痢未斷服熱藥,蘊毒伏熱,滲成血痢,皆治之。

大承氣湯

  • 1.《祖劑》:「即大承氣湯減芒硝加桃仁一方去枳實、厚朴,加桂枝、桃仁,治傷寒熱毒入經結於五臟內有瘀積,吐血、下血及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外解而小腹急痛者,及血痢、質實、跌蹼、損傷瘀血作痛等症。

理中湯

  • 1.《傅氏雜方》:「前方治壯實之人,火邪挾濕乃爾也〔此方治寒痢腹不痛者〕。更有內傷勞倦與中氣虛寒之人,脾不攝血而成血痢,當用理中湯加木香、肉桂。或〔用〕補中益氣湯加熟地、炒黑乾薑,治之而愈〔也〕。
  • 2.《大小諸證方論》:「前方治壯實之人,火邪挾濕乃爾也。〔此方治寒痢腹不痛者。〕更有內傷勞倦、與中氣虛寒之人,脾不攝血而成血痢,當用理中湯加木香、肉桂;或〔用〕補中益氣湯加熟地、炒黑乾薑,治之而愈〔也〕。
  • 3.《傅青主男科重編考釋》:「更有內傷勞倦,與中氣虛寒之人,脾不攝血而成血痢,當用理中湯加木香、肉桂;或用補中益利湯加熟地、炒黑乾薑,治之而始愈也。
  • 4.《兒科要略》:「(四)理中湯,治中焦脾胃虛寒,不能運化,嘔吐泄瀉,不飲不食,胸痹胸痞,腹痛痰多,傷寒直中太陰,自利不渴,寒霍亂吐瀉,四肢逆冷,自汗脈虛,便血血痢,傷胃吐血,婦人妊娠虛寒等證。
  • 5.《兒科要略》:「(二十八)理中湯,治中焦脾胃虛寒,不能運化,嘔吐泄瀉,不飲不食,胸痹胸痞,腹痛痰多,傷寒直中太陰,自利不渴,寒霍亂四肢逆冷,自汗,脈虛,便血痢等症。
▼ 展開更多

調胃承氣湯

  • 1.《本草備要》:「治熱入血室(衝脈),血燥血痞,損傷積血。血痢經閉,咳逆上氣(血和則氣降),皮膚血熱,燥癢蓄血,發熱如狂(仲景治膀胱蓄血,有桃仁承氣湯即調胃承氣湯加桃仁、桂枝。抵當湯,用桃仁、大黃、虻蟲、水蛭。水蛭,即馬蟥。蛭食血之蟲,能通肝經聚血,性最難死。

附子理中湯

  • 1.《全國名醫驗案類編》:「_療法_,周慎齋先生曰:凡血色紫黯,當作冷痢治。今仿其法,用附子理中湯為君,使脾陽健而能統血,則血痢自止,臣以升麻、黃耆,升其陽以益氣,俾其清氣得升,則痛墜可除,佐以木香、陳皮之辛香,調氣散結,使以當歸之辛甘,調血和營,遵古人血脫益氣、氣為血帥之法。

三黃湯

  • 1.《脈因證治》:「_血痢三黃湯_,食積利用。
  • 2.《知醫必辨》:「至治痢三方,則初方最善,其分兩亦不可加減。其微理妙論,一曰忌溫補,二曰忌大下,三曰忌發汗,四曰忌分利,皆精切無疑,而溫補之忌,尤不可忽。予近見治瘧死者尚少,而治痢死者獨多。詢其致死之由,大抵由於溫補也。吾鄉有大富戶,得血痢症,其為熱症無疑,此三黃湯或加生地黃湯症。
  • 3.《千金翼方》:「散發時行兼有客熱,下血痢不止而煩者,黃連湯方:

大黃牡丹皮湯

  • 1.《證治摘要》:「大黃牡丹皮湯,膿血痢。下赤白如魚腦者。

補中益氣湯

  • 1.《傅氏男科》:「前方治壯實之人,火邪挾濕者,此方治寒痢腹不痛者。更有內傷勞倦與中氣虛寒之人,脾不攝血而成血痢者,當用理中湯加木香、肉桂,或用補中益氣湯加熟地、炒乾姜治之而始愈也。

八正散

  • 1.《保命歌括》:「熱痢血痢,小便不利者,宜八正散去瞿麥、扁蓄,合四物湯,或加味三黃解毒丸主之。

槐花散

  • 1.《成方切用》:「加當歸生地川芎,入烏梅生薑煎,名加減四物湯。(濟生)治同。(補血涼血。)除柏葉荊芥,加當歸黃芩防風地榆,酒糊丸。名槐角丸,(局方)治同。(涼血。疏血。)除柏葉枳殼,加青皮等分,亦名槐花散。(潔古)治血痢,腹不痛,不裡急後重。除柏葉枳殼,加當歸川芎熟地白朮青皮升麻,名當歸和血散。

續命湯


竹茹溫膽湯

  • 1.《孫文垣醫案》:「由溪程兩峰丈內人患血痢,裡急後重,嘔吐不納穀,兩寸脈洪大,以竹茹溫膽湯加姜連、滑石、橘紅、酒芩,水煎服。二帖大便結實,膿血皆止,惟後重。與枳殼、當歸、芍藥、生地、桃仁、條芩、甘草、滑石、酒連,四帖全安。

六一散

  • 1.《祖劑》:「即六一散加紅曲(五錢)治血痢

人參敗毒散

  • 1.《証治準繩‧瘍醫》:「)一尚書,左臂肘患一紫泡,根畔腫赤,大腸脈芤。予謂:芤主失血或積血。公曰:血痢未瘳,以芍藥湯二劑,更以人參敗毒散二劑,瘡痢並愈。(機按:用芍藥湯以治血痢,用敗毒散以治紫泡,但所錄脈證未甚詳悉,觀其治法,多屬血熱而近實也。)
  • 2.《外科心法》:「戶部韓老先生,山西人,左臂肘患一紫泡,根畔腫赤,大腸脈芤。予謂芤主失血,或積血。公曰:血痢未瘳,以芍藥湯二劑,更以人參敗毒散二劑,瘡痢並愈。

八珍湯

  • 1.《醫門法律》:「血痢久不愈者,屬陽虛陰脫,用八珍湯加升舉之藥。甚有陣陣自下,手足厥冷,脈漸微縮,此為元氣欲絕,急灸氣海穴,用附子理中湯,稍遲之則死。
  • 2.《古今醫統大全》:「血痢久不愈者,屬陽虛陰脫,用八珍湯加升舉之藥。甚有陽虛陰脫不能固,陣陣自下血,手足厥冷,脈漸微縮。此為元氣欲絕,急灸氣海穴,用附子理中湯,稍遲之則死。
  • 3.《奉時旨要》:「下痢純血者,風也。宜涼血祛風,歸、防、芩、桃之屬。有濕熱,兼清利;有紫塊,是死血,桃仁、滑石行之。血痢不愈,屬陽虛陰脫,八珍湯加升提。甚則陣陣自下,厥冷脈縮,元氣欲絕也,附子理中湯。

芍藥湯

  • 1.《証治準繩‧瘍醫》:「)一尚書,左臂肘患一紫泡,根畔腫赤,大腸脈芤。予謂:芤主失血或積血。公曰:血痢未瘳,以芍藥湯二劑,更以人參敗毒散二劑,瘡痢並愈。(機按:用芍藥湯以治血痢,用敗毒散以治紫泡,但所錄脈證未甚詳悉,觀其治法,多屬血熱而近實也。)
  • 2.《退思集類方歌注》:「芍藥(一兩),歸尾,黃芩,黃連(各五錢),大黃(三錢),木香,檳榔,甘草(炙各二錢),桂(一錢半),每服五錢,水煎服。(如血痢,則漸加大黃。)
  • 3.《退思集類方歌註》:「芍藥(一兩),歸尾,黃芩,黃連(各五錢),大黃(三錢),木香,檳榔,甘草(炙各二錢),桂(一錢半),每服五錢,水煎服。(如血痢,則漸加大黃。)
  • 4.《治痢捷要新書》:「劉河間曰:久痢下血,色淺淡,面黃少食,此脾胄虛損,血不流於四肢也。宜服歸脾湯,補中益氣之類,滋養脾胃。如新起實熱症,血色鮮紅,濃厚者,亦不可純用涼藥。宜桃仁承氣湯,加酒炒黃芩、連之類。」(愚按)血痢實熱症,有瘀血積滯者,宜芍藥湯。虛熱無滯者,宜白頭翁湯加四物湯。
  • 5.《外科心法》:「戶部韓老先生,山西人,左臂肘患一紫泡,根畔腫赤,大腸脈芤。予謂芤主失血,或積血。公曰:血痢未瘳,以芍藥湯二劑,更以人參敗毒散二劑,瘡痢並愈。

桃仁承氣湯

  • 1.《祖劑》:「即大承氣湯減芒硝加桃仁一方去枳實、厚朴,加桂枝、桃仁,治傷寒熱毒入經結於五臟內有瘀積,吐血、下血及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外解而小腹急痛者,及血痢、質實、跌蹼、損傷瘀血作痛等症。
  • 2.《本草備要》:「治熱入血室(衝脈),血燥血痞,損傷積血。血痢經閉,咳逆上氣(血和則氣降),皮膚血熱,燥癢蓄血,發熱如狂(仲景治膀胱蓄血,有桃仁承氣湯即調胃承氣湯加桃仁、桂枝。抵當湯,用桃仁、大黃、虻蟲、水蛭。水蛭,即馬蟥。蛭食血之蟲,能通肝經聚血,性最難死。

胃風湯

  • 1.《王旭高臨證醫案》:「某,紅痢日久,脾氣必虛,營氣必耗。前方理中湯下駐車丸,頗驗。奈輕聽人言,服紅曲、滑石末,致痢復劇。脈遲緩而澀,舌薄白而底絳。渴不貪飲,口惡甜味。素體多濕,今脾陽失運,濕又動於中矣。徐靈胎云:血痢挾濕者,胃風湯最妙。《醫歸·痢疾門》亦採是法。
  • 2.《環溪草堂醫案》:「_某_,紅痢日久,脾氣必虛,營氣必耗。前方理中湯下駐車丸,頗驗。奈輕聽人言,服紅曲、滑石末,致痢復劇。脈遲緩而澀,舌薄白而底絳。渴不貪飲,口惡甜味。素體多濕,今脾陽失運,濕又動於中矣。徐靈胎云:血痢挾濕者,胃風湯最妙。《醫歸·痢疾門》亦採是法。
  • 3.《赤水玄珠》:「王好古曰:大凡痢疾,乃心腹之患,老人尤非所宜。若果首尾用平和之劑,決難作效,必致危篤,雖欲服此,則已晚矣。其秦艽、地榆、木通之類,其性苦寒,卻難輕服。白痢當服理中湯。血痢當服胃風湯。若五色雜下,泄瀉無常,用熟烏頭一兩,厚朴、乾薑、甘草各等分,生薑煎服。

生地黃湯

  • 1.《知醫必辨》:「至治痢三方,則初方最善,其分兩亦不可加減。其微理妙論,一曰忌溫補,二曰忌大下,三曰忌發汗,四曰忌分利,皆精切無疑,而溫補之忌,尤不可忽。予近見治瘧死者尚少,而治痢死者獨多。詢其致死之由,大抵由於溫補也。吾鄉有大富戶,得血痢症,其為熱症無疑,此三黃湯或加生地黃湯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