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膀胱氣」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膀胱氣

膀胱氣是中醫古代疾病,是指膀胱功能失調,出現小便不利、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膀胱氣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膀胱本身的病變,如膀胱炎、膀胱結石等;二是其他臟腑功能失調,如脾虛、腎虛等。

膀胱氣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小便不利:尿量減少,尿頻、尿急、尿痛。
  • 排尿困難:排尿費力,尿線細弱,尿不盡。
  • 尿後餘瀝:尿後仍有尿意,有尿液殘留感。
  • 尿色異常:尿色黃赤、混濁、有臭味。
  • 尿中帶血:尿中帶有血絲或血塊。

膀胱氣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中藥治療:常用中藥有木通、澤瀉、車前子、茯苓、白茅根等。
  • 針灸治療:常用穴位有膀胱俞、中極、三陰交等。
  • 物理治療:常用的方法有膀胱熱敷、膀胱電療等。

膀胱氣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多喝水,保持尿液通暢。
  • 注意個人衛生,勤換內褲。
  • 避免受涼,增強體質。

膀胱氣是中醫古代疾病,但在現代社會仍然有一定的發病率。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五苓散

  • 1.《醫法圓通》:「余又得一奇法。([眉批]非法之奇,乃人之愚者多也,故又借一奇字,以醒人眼目。)一人病患咳嗽,發嘔欲吐,頭眩腹脹,小便不利。余意膀胱氣機不降而返上,以五苓散倍桂,一劑便通,而諸證立失。由是觀之,醫貴明理,不可固執,真不謬矣。
  • 2.《醫法圓通》:「一治頭暈咳嗽,嘔吐腹脹,小便短。病形雖現頭暈、咳嗽、嘔吐,總緣膀胱氣化不運,水濕之氣不得下降,氣機必返於上,上干清道,故現以上病形。五苓散功專利水,水氣下降,氣機自順,故病自愈。
  • 3.《証治準繩‧幼科》:「青色主脾土虛寒,肝木所勝,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炮姜溫中平肝。黑為死候。頦間,色赤主腎與膀胱氣滯熱結,而小便不通,用五苓散以分利。鼻準微黃,兼右腮微赤,乃脾肺燥熱不能化生腎水,用黃芩清肺飲。膀胱陰虛陽無所生,用滋腎丸。若頦間微赤,乃膀胱陽虛陰無所化,用六味地黃丸。
  • 4.《幼幼集成》:「凡小兒之腫在表者,頭痛身熱,此風寒在表。宜微汗之,五苓散少加麻黃、葛根、蘇葉、杏仁以發之。若身無熱,五苓散加肉桂,膀胱氣化,小便利而腫消矣。
  • 5.《保嬰撮要》:「頦間色赤主腎與膀胱氣滯熱結,而小便不通,用五苓散以分利。鼻準微黃兼右腮微赤,乃脾肺燥熱不能生化腎水,用黃芩清肺飲。膀胱陰虛,陽無所主,用滋腎丸。若頦間微赤,乃膀胱陽虛,陰無所化,用六味地黃丸。若小腹脹滿,或陰囊腫脹,屬陰虛濕熱壅滯,用六味丸加車前、牛膝。
▼ 展開更多

麻黃湯

  • 1.《醫法圓通》:「一治頭暈咳嗽,嘔吐腹脹,小便短。病形雖現頭暈、咳嗽、嘔吐,總緣膀胱氣化不運,水濕之氣不得下降,氣機必返於上,上干清道,故現以上病形。五苓散功專利水,水氣下降,氣機自順,故病自愈。

桃核承氣湯

  • 1.《傷寒尋源》:「方主攻裡。而仍用桂枝者。用以分解太陽隨經之熱。喻嘉言曰。正恐餘邪稍有未盡。其血得以留戀不下。析義最精。此先聖處方絲絲入扣處。此與五苓散同為太陽府病立治法。膀胱為太陽之府。熱傷膀胱氣分則蓄溺。當導其熱從小便而解。熱傷膀胱血分則蓄血。當導其熱從大便而解。

小柴胡湯

  • 1.《傷寒論類方》:「此二條,明陽明中風之症,有里邪用小柴胡,無里邪則用麻黃,總以脈症為憑,無一定法也。若不尿,膀胱氣絕。腹滿加噦者,不治。論中陽明篇云: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虛冷」二字尤明,蓋陽微欲盡也。又云:大吐大下,汗出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

桂枝湯

  • 1.《張氏醫通》:「茯苓甘草湯(玉函),治風邪入犯膀胱氣分。小便不利。
  • 2.《醫通祖方》:「治風邪入犯膀胱氣分,小便不利。

苓桂朮甘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炙),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苓桂術甘(湯)蠲飲劑,崇脾以利膀胱氣。(膀胱氣鈍則水蓄,脾不行津液則飲聚。白朮、甘草崇脾土以運津液,茯苓、桂枝利膀胱以布氣化,則痰飲悉蠲矣。)飲邪上逆氣衝胸,胸脅支滿眩暈既。
  • 2.《退思集類方歌注》:「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炙),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苓桂術甘(湯)蠲飲劑,崇脾以利膀胱氣。(膀胱氣鈍則水蓄,脾不行津液則飲聚。白朮、甘草崇脾土以運津液,茯苓、桂枝利膀胱以布氣化,則痰飲悉蠲矣。)飲邪上逆氣衝胸,胸脅支滿眩暈既。

清心蓮子飲

  • 1.《兒科要略》:「(四)清心蓮子飲,治上盛下虛,心火炎上,口苦咽乾,心煩發渴,及膀胱氣虛濕熱,陰莖腫痛,或莖竅澀滯,小便赤或白濁。亦治婦人積熱血崩,白濁帶下。
  • 2.《証治準繩‧瘍醫》:「_清心蓮子飲_,治膀胱氣虛濕熱,玉莖腫痛,或莖竅澀滯,口苦咽乾,小便色赤或白濁,夜安靜而晝發熱。

茯苓甘草湯

  • 1.《錢氏小兒直訣》:「嗽而嘔長蟲,胃氣虛也,用烏梅丸。嗽而痰涎壅盛,風傷脾也,用升麻湯。嗽而遺屎,大腸氣虛也,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不止,豬苓湯。嗽而腰背痛,痛甚則咳涎,風邪傷腎也,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嗽而遺尿,膀胱氣虛也,用茯苓甘草湯。嗽而腹滿,面腫不食,脾虛氣逆也,用五味異功散。
  • 2.《張氏醫通》:「茯苓甘草湯(玉函),治風邪入犯膀胱氣分。小便不利。

補中益氣湯

  • 1.《濟陽綱目》:「_補中益氣湯_,治膀胱氣虛損,不能運用水道,故滯而不通,而成諸淋。

六一散

  • 1.《保嬰撮要》:「瘡瘍小便不止,有膀胱氣虛而不能禁止者,有膀胱虛熱而自遺者,有肺經傳熱遺於膀胱而然者,有肺虛不能生腎而然者,有稟腎虛早近女色而然者。治法:膀胱氣虛,用六味丸、六一散。膀胱有熱,用六味丸、滋腎丸。肺經遺熱,用清肺散、六味丸。肺氣虛,用益氣湯、六味丸。

八正散

  • 1.《醫方集解》:「三焦之氣,一有不化,則不得如決瀆而出矣,豈獨下焦膀胱氣塞而已哉。又曰:譬如滴水之器,上竅閉則下竅無以自通,必上竅開而下竅始出也。)

保和丸

  • 1.《續名醫類案》:「昌世官膀胱氣下墜如蛙聲,臭橘子核炒十枚,桃仁二十枚,蘿蔔自然汁,研下保和丸七十丸。
  • 2.《醫學綱目》:「昌世官,膀胱氣下墜如蛙聲,臭橘子核炒十枚,桃仁二十枚,蘿蔔自然汁,研下保和丸七十。

五淋散

  • 1.《保嬰金鏡錄》:「頦間色赤,主腎與膀胱陰虛有熱,而小便不通,用四物湯加山梔,以養血清熱。赤甚主膀胱氣滯而熱結,用五淋散,以分利其邪。若鼻準微黃,兼右腮微赤,乃脾肺燥熱,不能化生腎水,用黃芩清肺飲;膀胱陰虛,陽無所生,用滋腎丸。若頦間微赤,乃膀胱陽虛,陰無所化,用六味地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