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發背」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發背,又稱背癰,是指背部皮膚出現紅腫熱痛、有硬結、化膿的疾病。發背多由外感風熱或內生濕熱所致,其發病急驟,病情重,易於化膿。臨床表現為背部皮膚紅腫熱痛,有硬結,可伴有發熱、頭痛、口渴、尿黃等症狀。

發背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如背部皮膚紅腫熱痛、有硬結,可伴有發熱、頭痛、口渴、尿黃等症狀。此外,還可以通過皮膚穿刺抽取膿液進行細菌培養,以明確病原菌的種類。

發背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為主。常用中藥有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藍根、大黃、黃連、黃芩等。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拔罐、刺絡等外治方法。

發背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保持皮膚清潔,避免外傷。
  2. 注意個人衛生,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4. 一旦出現發背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治療。

發背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因此,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好預防工作。如果出現發背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湯


甘草湯

  • 1.《是齋百一選方》:「上將甘草根節銼成寸段,椎破,內留一條長者,攪藥用,銀石器入油,煎甘草令焦黃,取出不用,入黃丹,以前所留長甘草一條,不住手攪如黑色,點少許入水試候成膏不散,用綿濾入瓶封閉令密,坎地二尺許,埋藥二十日取出,臘月合尤妙。發背,梧桐子大五十丸,甘草湯下,敷貼如常法。
  • 2.《瘍醫大全》:「_生肌玉紅膏_(《正宗》),專治癰疽發背,諸般潰爛等瘡,用在已潰流膿時,先用甘草湯,甚者用豬蹄湯,藥湯淋洗患上,軟絹挹淨,用抿腳挑膏於手掌中,捺化遍搽新腐肉上,外以太乙膏蓋之,大瘡早晚洗換二次,內兼服大補脾胃暖藥,其腐肉易脫,新肉即生,瘡口自斂,此乃外科收斂藥中之神藥也。

十全大補湯

  • 1.《丹台玉案》:「**十全大補湯** 治附骨疽將愈時.服十餘劑.永無他患.(方見發背門)

仙方活命飲

▼ 展開更多

真人活命飲

  • 1.《古今醫鑒》:「治癰疽發背,疔瘡乳癰,一切無名腫毒,初起憎寒壯熱,甚則頭痛拘急,狀似傷寒,一日至四五日者,二三劑以解其毒,輕者則內自消散,若至六七日不消,宜服真人活命飲,後服托裡消毒散調理。
  • 2.《古今醫鑑》:「治癰疽發背,疔瘡乳癰,一切無名腫毒,初起憎寒壯熱,甚則頭痛拘急,狀似傷寒,一日至四五日者,二三劑以解其毒,輕者則內自消散,若至六七日不消,宜服真人活命飲,後服托裡消毒散調理。
  • 3.《仁齋直指方論》:「真人活命飲,治癰疽發背、發腦、發髭、發脅、癤毒、騎毒腫、肚癰、腿癰、附骨癰疽、惡瘡、惡漏瘡、血塊氣塊、面目手足浮腫,隨病加減,並宜治之。
  • 4.《仁術便覽》:「治一切癰疽,惡瘡,惡候,發背,發腦,發髭,髮鬢,發脅,髮乳,癤毒,騎馬肚癰,腿癰,氣塊、血塊、面、目、手、足浮腫,俱治。

荊防敗毒散

  • 1.《醫宗說約》:「荊防敗毒散,治癰疽發背、乳癰等症初起,頭痛發熱,惡寒焮腫,高赤疼痛,脈浮緊、浮數,邪在表也。服者汗散。
  • 2.《外科備要》:「系暑令受熱所生。初發背心,肌膚紅暈,次生腫痛,發熱無時,兼頭目暈眩,口苦舌乾,心煩尿赤,肢體倦怠,初宜服荊防敗毒散天加藿香、黃連、石膏,次服清熱消風散地;初塗二味拔毒散巨,潰後敷如意金黃散號。

竹葉石膏湯

  • 1.《祖劑》:「即竹葉石膏湯去半夏、粳米,加參、耆、四物、黃芩、淡竹葉,治發背諸瘡,大渴,血液衰耗。

排膿散

  • 1.《醫心方》:「治癰疽發背已潰未潰生肉排膿散方:

生地黃湯


敗毒散

  • 1.《本草綱目拾遺》:「敗毒散,不問新久腫毒、癰疽、發背、疔瘡皆治。家寶方:琉璃陳年破損者一個,楝樹子四兩,舊髮網巾一頂,鳳凰衣四十九個,三七一錢,敗龜板炙五個,共為末,每服五分,楝樹子湯下。
  • 2.《古今醫統大全》:「一人發背十餘日,勢危脈大,先飲槐花酒二服,殺其勢退,再服敗毒散二劑,托裡藥數劑,漸潰,又用桑柴灰灸患處,每日灸良久,仍以膏藥貼之,灸至數次,膿潰腐脫,以托裡藥加白朮、陳皮,月餘而愈。一人肩疽,脈數,用槐花酒一服,勢頓退,更以金銀花、黃耆、甘草,十餘服而平。
  • 3.《古今醫統大全》:「通府患發背十餘日,勢危脈大,先飲槐花酒二服,其勢退,再飲敗毒散二劑,更飲托裡藥數劑,漸潰。又用桑柴燃灸患處,每日灸良久,仍貼膏藥,灸至數次,膿潰腐脫,以托裡散加白朮、陳皮,月餘而愈。

托裡散

  • 1.《衛生寶鑒》:「_【千金托裡散】_,治疔瘡發背。一切惡腫。
  • 2.《醫方集解》:「治一切惡瘡、發背、疔疽、便毒始發,脈弦洪實數,腫甚欲作膿者(脈弦洪實數,乃實熱堅滿之證,故宜下之)。
  • 3.《成方切用》:「治一切惡瘡,發背疔疽便毒,始發脈弦洪實數,腫甚欲作膿者。(脈弦洪實數,乃實熱堅滿之症,故宜下之。)
  • 4.《驗方新編》:「一名金銀花散。治癰疽、發背、腸癰、乳癰及一切腫毒,或焮痛憎寒壯熱。金銀花、黃耆(上部酒炙透,下部鹽水炙)、當歸各五錢,甘草二錢,酒、水各半煎服,分病上、下食前、後服之,再服一劑,渣敷患處。不問老少虛實皆可服。若為末、酒調服,尤妙。
  • 5.《仁齋直指方論》:「千金托裡散,治疔腫發背,一切惡腫。
▼ 展開更多

烏龍膏

  • 1.《本草綱目》:「【發明】時珍曰:麥粉乃是麩面,面洗筋澄出漿粉。今人漿衣多用之,古方鮮用。按:萬表《積善堂方》云:烏龍膏:治一切癰腫發背,無名腫毒,初發焮熱未破者,取效如神。用隔年小粉,愈久者愈佳,以鍋炒之。初炒如餳,久炒則干,成黃黑色,冷定研末。陳米醋調成糊,熬如黑漆,瓷罐收之。
  • 2.《外治壽世方》:「治一切癰腫發背。無名腫毒。初發焮熱。未破者取效。用隔年陳小粉。愈久愈佳。

清涼飲


陽和湯

  • 1.《外科全生集》:「—是《集》流行已久,縉紳之家,幾於家置一編。每遇外症,照方抄服,幸而獲效,群以為神。即或致誤,不尤方之刺謬,而咎之無治。庚生侍先生臨症數年,每見發背、乳岩等症,誤服陽和湯、犀黃丸而敗者,不可勝算,心甚憫焉。特覓善本,請先生評正刊刻,庶讀是書者,知所採焉。

如意金黃散

  • 1.《瘍科心得集》:「(陳氏),如意金黃散,治癰疽,發背,諸般疔毒,漆瘡,火丹,濕痰流毒,風熱天泡,肌膚赤腫,婦人乳疽,小兒丹毒。
  • 2.《外科大成》:「_如意金黃散_,治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濕痰流毒。凡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肌膚赤腫。乾溼腳氣。婦女乳癰。小兒丹毒。凡外科一切諸般頑惡腫毒。隨手用之。無不應效。誠為瘡家良便方也。
  • 3.《外科心法要訣》:「_如意金黃散_,此散治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濕痰流毒,大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肌膚赤腫,乾溼腳氣,婦女乳癰,小兒丹毒,凡一切諸般頑惡熱瘡,無不應效,誠瘡科之要藥也。
  • 4.《瘍醫大全》:「_如意金黃散_(《正宗》),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濕痰流注,大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肌膚赤腫,乾溼腳氣,婦女乳癰,小兒丹毒。凡外科一切諸般頑惡腫毒,隨手用之,無不應效,誠為瘡家良便方也。

內補黃耆湯

  • 1.《奇效良方》:「治諸瘡腫發背,已破後,虛弱無力,體倦懶言語,食無味,少睡,脈澀,自汗口乾,並宜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