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失音」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失音

失音,又稱「失語」、「喑啞」,是指聲帶不能發音的一種疾病。中醫認為,失音多由肺、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所致。

  • 肺失音:肺主聲,肺氣虛弱,不能上通於喉,則發音無力,聲音低沉。
  • 肝失音:肝主疏泄,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則聲音嘶啞。
  • 脾失音:脾主運化,脾氣虛弱,不能生化精血,則聲音低啞。
  • 腎失音:腎主精,腎精不足,則聲音低沉。

失音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聲音嘶啞、低沉、不出聲等。治療上應根據不同病因,辨證施治。

  • 肺失音:可用補肺益氣、宣肺利咽的藥物,如人參、黃芪、五味子、麥冬等。
  • 肝失音:可用疏肝理氣、開音豁痰的藥物,如柴胡、白芍、鬱金、桔梗等。
  • 脾失音:可用健脾益氣、養血生津的藥物,如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等。
  • 腎失音:可用補腎益精、養陰潤肺的藥物,如熟地黃、山藥、枸杞子、麥冬等。

失音患者平時應注意保養嗓子,避免過度用嗓,多喝水,保持室內空氣濕潤。如果失音症狀較重,應及早到醫院就診。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湯

  • 1.《外台秘要》:「千金療惡風毒氣,腳弱無力,頑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氣衝心,有人病者,但一病相當即服,第一服此麻黃湯,次服第二第三第四方。
  • 2.《備急千金要方》:「治惡風毒氣,腳弱無力,頑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氣衝心。有人病者,但一病相當即服此第一服,次服第二、第三、第四方。
  • 3.《醫學綱目》:「〔《千》〕,麻黃湯,治風惡毒氣,腳弱無力,頑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氣衝心。有人病者,但一病相當,即服此第一服,次服第二、第三、第四方。
  • 4.《証治準繩‧類方》:「_麻黃湯_(《千金》),治惡風毒氣,腳弱無力,頑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氣衛心,有人病者,但一病相當即服。此第一服,次服第二、第三、第四方。
  • 5.《外臺秘要》:「千金療惡風毒氣,腳弱無力,頑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氣衝心,有人病者,但一病相當即服,第一服此麻黃湯,次服第二第三第四方。

理中湯

  • 1.《仁齋直指方論》:「理中湯(《和劑方》)治臟腑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強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 2.《皇漢醫學》:「《醫方選要》曰:「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強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 3.《仁術便覽》:「治五臟直中寒邪,口噤失音,四肢強直,腹痛冷泄,兼治胃脘寒,冷氣刺痛。
  • 4.《醫方集宜》:「治寒中五臟口噤失音,四肢逆冷,心腹痛甚
  • 5.《古今醫鑑》:「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陰也。寒為天地殺厲之氣,多由氣體虛弱之人,或調護失節,沖斥道途,一時為寒氣所中,則昏不知人,口噤失音,四肢強直,拘急疼痛者,先用熱酒、薑汁各半盞灌服,稍醒,後用理中湯。
▼ 展開更多

炙甘草湯

  • 1.《皇漢醫學》:「《靜儉堂治驗》曰:「一婦人心中悸,胸下痞硬,臍上動悸,失音不能開聲,不大便五六日,時復頭眩,脈沉細,飲食不進。…雖諸證稍快,惟聲音不發,悸動不止。十九日,改劑,用炙甘草湯。七八日,動悸止,音聲開,得以復常。」

茵陳蒿湯

  • 1.《醫方簡義》:「肺病,咳嗽,肺癰,肺痿,喘,哮,失音,喉症方治四首

麻杏石甘湯

  • 1.《吳鞠通醫案》:「朱,四十五歲,酒客失音,與麻杏石甘湯。

桂枝湯

  • 1.《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廉按:風溫誤投桂枝湯,在上者輕則失音、重則咳血,在下者輕則泄瀉、重則痙厥,此由鞠通之作俑也,為其所欺以誤人者,數見不鮮。今用大劑甘寒以救誤,競得大愈,金在醫者之處方對證、用量適當耳,然而幸矣。

十全大補湯

  • 1.《喉科心法》:「更有因大喊大叫,聲嘶,微痛失音者,當用十全大補湯,亦不可妄投涼藥,以上皆治暴症失音成法,理之一定者也,至於久病失音,虛癆症也,謂之金破不鳴。雖精明老醫,且難動手,故多不可治,無人參真阿膠亦不可治。專門喉科者,俱勿妄參末議。

白虎湯

  • 1.《古今醫統大全》:「濕病,脈緩弱,昏迷腫痛,身重自汗,失音,下痢不禁,用白虎湯、蔥白、乾薑、附子、白朮。

逍遙散

  • 1.《雜病源流犀燭》:「然至咽瘡失音,或尪羸,陽不舉,脈細無根,脈數不倫漸已成瘵而難救(宜逍遙散、坎離既濟丹)。陰虛所生病,為虛癆,吐痰白色,胃逆不思飲食,惡食,食不化,遺濁,便溏泄。然至泄不已,神瘁肉削,漸已成瘵而難救(宜人參養榮湯、三白廣生湯)。

附子理中湯

  • 1.《濟陽綱目》:「_附子理中湯_,治五臟中寒,口噤強直,失音不語,手足厥冷,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白通湯

  • 1.《傷寒六書》:「煩渴,小便不利,五苓散。外不熱,內不渴,小便自利,朮附湯。緩弱昏迷,腹滿身重,自汗失音,下利不禁,白通湯加白朮,去甘草。身腫痛,微喘惡風,杏仁湯、人參敗毒散通用。熱而煩渴者,小柴胡加栝蔞。若誤下之,小便必不利,可五苓散。

三黃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不欲飲食。兼治賊風、偏風、猥退風、半身不遂、失音不言。

附子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五臟中風寒,手足不仁,口面喎斜,昏暈失音,眼目瞤動,牙車緊急,不得轉動。
  • 2.《世醫得效方》:「治五臟中風寒,手足不仁,口面喎斜,昏暈,失音,眼目瞤動,牙車緊急,不得轉動。

桔梗湯

  • 1.《祖劑》:「按成無己雲:陽邪傳於少陰,邪熱為咽痛,服甘草湯則瘥。若寒熱相搏為咽痛者,服甘草湯若不瘥,與桔梗湯以和少陰之氣。蓋桔梗辛溫以散寒,甘草甘平以除熱。甘桔相合,以調寒熱。海藏加減法,加訶子皮(二錢),煎去滓飲清,名訶子散,治失音無聲。○如咳逆上氣者,加陳皮。

苦酒湯

  • 1.《傷寒括要》:「主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六經皆無咽痛。惟少陰篇中。有咽傷咽痛之症。何也。少陰之脈。上貫肝鬲。入肺循喉嚨。故有此症。古方有醋煮雞子。主喉痛失音。取其酸斂。固所宜也。獨半夏辛燥。何為用之。大抵少陰。多寒症。取其辛能發散。一散一斂。遂有理咽之功耶。

消風散

  • 1.《不居集》:「戴云:有熱嗽失音咽疼,多進冷劑而聲愈不出者,宜以生薑汁調消風散,少少進之,或只一味薑汁亦可;冷熱嗽後失音者尤宜。嗽而失音者,非獨熱嗽有之,宜審其症用藥,佐以橄欖丸含化,仍濃煎獨味枇杷葉散熱服,或潤肺丸、清音丸。
  • 2.《不居集》:「有熱嗽咽痛失聲,服冷藥而聲愈啞者,宜以生薑汁調消風散,少少進之,或止一味薑汁亦好,冷熱嗽後失音尤宜。咳嗽失聲,非獨熱症有之,宜審其虛實用藥,佐以橄欖丸含化,仍濃煎獨味枇杷葉湯,熱服,或紫菀湯、味補飲亦可。海藏云:甘桔湯。
  • 3.《赤水玄珠》:「有熱嗽咽痛失聲,服冷藥而聲愈啞者,宜以生薑汁調消風散,少少進之,或只一味薑汁亦得,冷熱嗽後失音者尤宜。嗽而失聲者,非獨熱嗽有之,宜審其症用藥,佐以橄欖丸含化,仍濃煎獨味枇杷葉熱服。
  • 4.《類證治裁》:「〔熱痛〕,消風散,見二卷失音。
  • 5.《類證治裁》:「〔肺風〕,消風散,見二卷失音。
▼ 展開更多

荊防敗毒散

  • 1.《吳氏醫方彙編》:「二、捻頭瘟,喉閉失音,頸大腹脹如蛤蟆,治以荊防敗毒散。
  • 2.《鄒氏寒疫論》:「捻頸瘟者,喉痹失音,頸大、腹脹如蝦蟆者是也,宜荊防敗毒散。
  • 3.《松峰說疫》:「其症喉痹失音,頸大,腹脹如蝦蟆者是也,宜荊防敗毒散。

六味地黃丸

  • 1.《馮氏錦囊秘錄》:「治腎經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秘,氣壅痰嗽,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燥舌痛,牙齒不固,腰膝痿軟,自汗盜汗,諸血失音,水泛為痰,血虛煩燥,下部瘡瘍,足跟作痛等證。
  • 2.《大方脈》:「_六味地黃丸_,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惟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盜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虛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皆可常服。
  • 3.《古方彙精》:「(治腎水虧損。小便淋閉。頭目眩暈。腰腿痠軟。陰虛發熱。自汗盜汗、憔悴瘦弱。失血失音。水泛為痰。病為腫脹。壯水治火之劑也。)
  • 4.《刪補頤生微論》:「_六味地黃丸_,治腎經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秘,氣壅痰嗽,頭目暈眩,眼花耳聾,咽燥舌痛,齒牙不固,腰膝痿軟,自汗盜汗,諸血失音,水泛為痰,血虛煩躁,下部瘡瘍,足跟作痛等症。
  • 5.《醫宗必讀》:「_六味地黃丸_,治腎水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閉,氣壅痰嗽,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乾齒動,腰腿痿軟,便血吐血,盜汗失音,水泛為痰。
▼ 展開更多

導赤散

  • 1.《証治準繩‧幼科》:「有心火刑肺而失音者,肺屬金主聲,中有二十四空,凡發諸語言者,皆其空中之氣鼓動也,五行金空則鳴,實則啞,瘡疹之火起於心,上熏於肺,肺氣脹郁,故竅塞而無聲也,以導赤散(心)合甘桔湯(咽喉)加炒牛蒡子主之,或用人參平肺散。若津液不足,虛火熏蒸者宜用地黃丸(腎)。

續命湯

  • 1.《醫方集宜》:「治中風不省人事,涎鳴反張,失音厥冷
  • 2.《續名醫類案》:「吳交山治一婦,產後因虛,牙關緊急,半身不遂,失音,以續命湯煮飲,數服而安。(《醫宗粹言》。)

溫膽湯

  • 1.《三家醫案合刻》:「脈弦數,尺獨大,咳而喉痛失音,乃數載失紅之後,其陰虧火炎,不言可喻矣。唯有至靜之品,引陽潛入陰中,庶近內經之旨。然須作靜攝工夫,使陰秘陽密,得坎離相交之力為妙。

人參湯

  • 1.《皇漢醫學》:「《醫方選要》曰:「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強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桑螵蛸散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沈(四十歲),幾年失血,繼而久嗽,乃內損之咳,痰多治嗽無用,已失音嘶響,損象何疑(純粹以精。)

八正散

  • 1.《世醫得效方》:「治妊娠失音不能言方。奇病論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何也?岐伯對曰:胞之絡脈絕也。何以言之?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絡舌本,不能言,治之奈何?曰:無治也,當十月復。

蘇子降氣湯

  • 1.《類證治裁》:「〔降逆〕,蘇子降氣湯,見本卷失音。
  • 2.《類證治裁》:「〔降氣〕,蘇子降氣湯,見本卷失音。
  • 3.《類證治裁》:「〔降痰〕,蘇子降氣湯,見本卷失音。
  • 4.《類證治裁》:「〔降氣〕,蘇子降氣湯,見本卷失音。
  • 5.《類證治裁》:「〔降氣〕,蘇子降氣湯,見二卷失音。
▼ 展開更多

小續命湯

  • 1.《嬰童百問》:「_小續命湯_,治中風不省人事,涎鳴反張,失音厥冷。
  • 2.《証治準繩‧幼科》:「_小續命湯_,治中風不省人事,涎鳴反張,失音厥冷。
  • 3.《保嬰撮要》:「_小續命湯_,治中風不省人事,涎鳴反張,失音厥冷。
  • 4.《蘭臺軌範》:「_小續命湯_,治中風不省人事,涎鳴失音,肢體反張,或時厥冷。
  • 5.《馮氏錦囊秘錄》:「治中風不省人事,涎鳴反張,失音厥冷。
▼ 展開更多

清肺飲

  • 1.《証治準繩‧幼科》:「_清肺飲_,治肺受風邪客熱,嗽聲不斷,氣促喘悶,痰壅鼻塞,流涕失音。及解時行疹毒豆瘡,涎多咳嗽,咽痛煩渴。
  • 2.《活幼心書》:「治肺受風邪客熱,嗽聲不斷,氣促喘悶,痰壅鼻塞,流涕失音,及解時行疹毒豆瘡,涎多咳嗽,咽痛煩渴。

葦莖湯

  • 1.《三家醫案合刻》:「短氣失音,喉中時作水雞聲,右脈如革,面浮色痿,肺胃應之,心下痞硬,補瀉紛更,動無一效,甚於水冷,劇於春候。擬進葦莖越婢成湯,進飲三劑。

參蘇飲

  • 1.《濟世全書》:「氣促泄瀉渴不止,目無魂者命不供,聲啞失音叫與哭,痘色縱好也難終,有種氣急亦難治,如灌膿好是傷風,見此宜服參蘇飲,餘症參詳須用功。
  • 2.《新訂痘疹濟世真詮》:「此證痘疹中皆有,一有風寒外襲,壅閉肺竅,咳嗽失音者,參蘇飲散之。

清肺湯

  • 1.《儒醫心鏡》:「勞嗽者,盜汗出,痰多,作寒熱,脈數大無力者,是勞嗽也。大抵火嗽、勞嗽、干嗽三症,皆是勞力、酒色內傷,或憂思鬱結,陰勞火動而嗽,俱用滋陰降火湯加減。久嗽不止成勞怯。若久嗽聲啞,或咽痛生瘡者,是火傷肺金也,俱是難治之症。年老之人氣血衰敗,聲啞失音者,亦難治,用清肺湯加減治之。
  • 2.《雜病源流犀燭》:「而又有咳久傷脾,滿面生瘡者(宜人參蛤蚧散)。有久咳失音者(宜杏仁膏、清肺湯)。有久咳失氣者(宜劫嗽丸)。有久咳面目浮腫者(宜葶藶散)。有久咳不止,諸藥不效者(宜噙化丸、立效方)。有久咳成癆者(宜保和湯)。有久咳經年百藥不效,余無他症,與勞嗽異者(宜百部膏、烏梅膏)。
  • 3.《沈氏尊生書》:「滿面生瘡者(宜人參蛤蚧散。)有久咳失音者(宜杏仁膏、清肺湯。

鐵笛丸

  • 1.《景岳全書》:「百合丸(因一八八,肺燥失聲),杏仁煎(因一八三,咳嗽失聲),訶子甘桔湯(因一七八,火盛失音),鐵笛丸(因一九一,謳歌失音),靛花丸(因一八二,喉風失音)

通關散

  • 1.《奇效良方》:「治失音不能言,由風邪客於脾經,上入關機者,舌本也。又關膈不通,其人精神昏憒,失忘。

都氣丸


升陷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一人,年四十許。失音半載,漸覺咽喉發緊,且常潰爛,畏風惡寒,冬日所著衣服,至孟夏猶未換。飲食減少,浸成虛勞,多方治療,病轉增劇。診其脈,兩寸微弱,毫無軒起之象,知其胸中大氣下陷也。投以升陷湯,加玄參四錢,兩劑,咽喉即不發緊。遂減去升麻,又連服十餘劑,諸病皆愈。

三聖散

  • 1.《玉機微義》:「子和云: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掉搖眩運,目喎筋急,手搐瘛瘲,昏厥陰,肝木之用也。經云:風淫所勝,平以卒涼。世何以熱藥治風邪?予治驚風癇病,屢用汗吐下三法,隨治愈。木鬱達之者,吐之令其條達也。汗者,風隨汗出也。下者,推陳致新也。失音悶亂,口眼喎斜,可用三聖散吐之。
  • 2.《古今醫統大全》:「子和云: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掉搖眩運,目喎筋急,手搐瘛瘲,皆厥陰肝木之用也。經云: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世何以熱藥治風邪?予治驚風癇病痿,用汗吐下三法隨治愈。木鬱達之者,吐之令其條達也。汗者,風隨汗出也。下者,推陳致新也。失音、悶亂、口眼喎斜,可用三聖散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