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痰積」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痰積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是指體內痰濕過多,阻礙氣機運行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痰積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胸悶、咳嗽、痰多、痰黏、痰難咳出、頭暈、頭痛、耳鳴、口苦、口黏、舌苔白膩、脈滑等。

痰積的病因主要有飲食不節、情志不遂、久病體虛等。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生冷油膩,容易導致痰濕內生;情志不遂,長期情緒抑鬱、精神緊張,會導致氣機郁滯,痰濕內生;久病體虛,正氣不足,也容易導致痰濕內生。

痰積的治療以化痰祛濕、理氣和胃為主。常用中藥有半夏、白朮、陳皮、茯苓、甘草等。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

痰積的預防主要包括飲食調節、情志調節、適當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等。飲食上要注意少吃肥甘厚味、生冷油膩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以清淡飲食為主。情志上要保持平和樂觀,避免情緒激動、精神緊張。適當運動可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規律作息、不熬夜、不吸菸、不喝酒等。

痰積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雖然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但我們還是要了解它的相關知識,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預防。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胃苓湯

  • 1.《仁術便覽》:「一方,治痰積泄。或泄或不泄,或多或少者是。

五苓散

  • 1.《醫方集解》:「又有因飲食所傷而泄者,法當消導;因風飧泄者,當解散;因痰積上焦,致大腸不固而泄者,當除痰;有脾胃氣虛而泄者,當補中益氣,使胃氣升騰,而泄自止)。本方合黃連香薷飲,名薷苓湯:治傷暑泄瀉。本方合小柴胡湯,名柴苓湯:治泄瀉發熱口渴,瘧疾熱多寒少,口燥心煩。

小半夏湯

  • 1.《兒科要略》:「(一)小半夏湯,治支飲痰積膈上,喘嗽嘔噦。
  • 2.《張氏醫通》:「小半夏湯(金匱又名生薑半夏湯),治痰積膈上。咳嗽嘔噦。

吳茱萸湯

  • 1.《顧松園醫鏡》:「此治挾熱嘔吐之良方也。如過用寒涼,陽明虛寒,口不渴,小便白,方可暫用吳茱萸湯,以下逆氣,人參、薑、棗以培胃氣,停痰積飲而嘔吐者,用芩連二陳湯,虛者用六君子湯,俱加竹茹、薑汁。如病後虛羸少氣,氣逆而吐者,仲景竹葉石膏湯主之。竹葉、石膏以清餘熱,參、甘、粳米以補不足,半夏以散逆氣。

人參湯

  • 1.《脈訣匯辨》:「太常卿胡慕東,形神俱勞,十晝夜目不得瞑,自服歸脾湯數劑;中夜見鬼,更服蘇合丸無功。余曰,脈大而滑,痰氣膠固也。二陳湯加枳實、蘇子,兩日進四劑,未獲痊可。更以人參湯送滾痰丸,下痰積甚多,因而瞑眩,大劑六君子湯,服一月乃安。
  • 2.《脈訣彙辨》:「太常卿胡慕東,形神俱勞,十晝夜目不得瞑,自服歸脾湯數劑;中夜見鬼,更服蘇合丸無功。余曰,脈大而滑,痰氣膠固也。二陳湯加枳實、蘇子,兩日進四劑,未獲痊可。更以人參湯送滾痰丸,下痰積甚多,因而瞑眩,大劑六君子湯,服一月乃安。

十棗湯

  • 1.《張氏醫通》:「控涎丹,治脅下痰積作病。
  • 2.《醫通祖方》:「治脅下痰積作痛。
  • 3.《醫方集解》:「本方除大棗,加大黃、黑醜、輕粉,水丸,名三花神佑丸(河間):治壯實人風痰鬱熱,支體麻痹,走注疼痛,濕熱腫滿,氣血壅滯,不得宣通;及積痰翻胃。服二丸後,轉加痛悶,此痰涎壅塞,頓攻不開,再加二丸,快利則止(加牽牛、大黃、大瀉氣血之濕;加輕粉,無竅不入,以去痰積。虛人不可輕用)。
  • 4.《成方切用》:「除大棗,加大黃黑醜輕粉,水丸,名三花神佑丸。(河間)治壯實人風痰鬱熱,肢體麻痹,走注疼痛,濕熱腫滿,氣血壅滯,不得宣通,及積痰翻胃。服二丸後,轉加痛悶,此痰涎塞,頓攻不開,再加二丸,快利則止。(加牽牛大黃,大瀉氣血之濕。加輕粉無竅不入,以去痰積,虛人尤不可輕用。

六君子湯

  • 1.《脈訣匯辨》:「太常卿胡慕東,形神俱勞,十晝夜目不得瞑,自服歸脾湯數劑;中夜見鬼,更服蘇合丸無功。余曰,脈大而滑,痰氣膠固也。二陳湯加枳實、蘇子,兩日進四劑,未獲痊可。更以人參湯送滾痰丸,下痰積甚多,因而瞑眩,大劑六君子湯,服一月乃安。
  • 2.《顧松園醫鏡》:「此治挾熱嘔吐之良方也。如過用寒涼,陽明虛寒,口不渴,小便白,方可暫用吳茱萸湯,以下逆氣,人參、薑、棗以培胃氣,停痰積飲而嘔吐者,用芩連二陳湯,虛者用六君子湯,俱加竹茹、薑汁。如病後虛羸少氣,氣逆而吐者,仲景竹葉石膏湯主之。竹葉、石膏以清餘熱,參、甘、粳米以補不足,半夏以散逆氣。
  • 3.《醫醫偶錄》:「下後,仍以異功散養脾。痰積者,飲食所積,脾不能化,則釀而為痰,其症初起時,兩脈皆弦,腹漸脹大而軟,急宜六君子湯加厚朴、麥芽、萊菔子等以消之。若遷延日久,則痰積愈多,一旦上湧,發為厥逆,則吐之不能,下之不得,無藥可治也。水積者,即水腫之症,治法具詳首卷。
  • 4.《脈訣彙辨》:「太常卿胡慕東,形神俱勞,十晝夜目不得瞑,自服歸脾湯數劑;中夜見鬼,更服蘇合丸無功。余曰,脈大而滑,痰氣膠固也。二陳湯加枳實、蘇子,兩日進四劑,未獲痊可。更以人參湯送滾痰丸,下痰積甚多,因而瞑眩,大劑六君子湯,服一月乃安。

二陳湯

  • 1.《張氏醫通》:「小半夏湯(金匱又名生薑半夏湯),治痰積膈上。咳嗽嘔噦。
  • 2.《古今醫統大全》:「痰積流注厥陰之經,亦使脅下痛,病則咳急引脅痛,有鬱而兼痰者,宜用二陳湯加南星、半夏、蒼朮、川芎、香附之屬開鬱行痰。痰甚者加芥菜子,痰在脅下,非芥菜子不能除故也。
  • 3.《醫學原理》:「_二陳湯_,治痰積腹痛。
  • 4.《醫通祖方》:「治痰積膈上,喘嗽嘔噦。
  • 5.《考證病源》:「腹飽膨脹見青筋,小便閉塞大便輕。車前燈草並通草,白朮黃連共四苓。因濕停痰如此說,腫消朝暮當別白。暮寬朝急用六君,暮急朝寬當四物。朝暮相同用八珍,俱難泄瀉壞元神。諸品藥中分利水,食積□……□安寧。諸癇腫塊共喘哮,皆緣痰積氣難調。膽星蘇實黃連樸,定喘麻黃杏石膏。
▼ 展開更多

瓜蒂散

  • 1.《醫門補要》:「一婦胃痛廿餘年,右乳下硬如覆杯,漉漉聲響,此痰積於軀殼內臟腑外空處,先以瓜蒂散(五分),湧吐其痰,服黨參、乾薑、半夏、烏藥、吳萸、木香、白芥子,橘紅、草蔻、白朮、官桂,十二帖除根。

萆薢分清飲

  • 1.《成方切用》:「治陽虛白濁,小便頻數,漩白如油,名曰膏淋。(腎氣虛,不能管束,而小便數。膀胱有熱,則水道澀,而清濁不分。或敗精滲入胞中,及服熱藥飲食,痰積滲入,皆成淋濁。)
  • 2.《醫方集解》:「治陽虛白濁,小便頻數,漩白如油,名曰膏淋(腎氣虛則不能管束,而小便數;膀胱有熱,則小便澀而清濁不分。或敗精滲入胞中,及服熱藥、飲食、痰積滲入,皆成淋濁。)

牡蠣湯

  • 1.《本經逢原》:「_發明_,鉛丹體重性沉,味兼鹽礬,而走血分,能墜痰止瘧。《本經》言,止吐逆胃反,治驚癇癲疾,除熱下氣,取其性重以鎮逆滿也。仲景柴胡龍骨牡蠣湯用之,取其入膽以祛痰積也;但內無積滯,誤服不能無傷胃奪食之患。敷瘡長肉、墜痰殺蟲,皆鉛之本性耳。目暴赤痛,鉛丹蜜調貼太陽穴立效。

四生丸

  • 1.《仁術便覽》:「一方,治先痰嗽,後見血,是痰積熱。

桃仁承氣湯

  • 1.《仁齋直指方論》:「大腸有痰積死血流注,用桃仁承氣湯加連翹、秦艽,近肚門破入風者難治,防風之類。
  • 2.《丹溪心法》:「腸癰,大腸有痰積死血流注,桃仁承氣湯加連翹、秦艽。近肛門破入風者難治,防風之類。
  • 3.《丹溪治法心要》:「作濕熱食積治,大腸有痰積,死血流注,用桃仁承氣湯加連翹、秦艽。近肛門破者,入風難治,用防風之類主之。
  • 4.《續名醫類案》:「且又曰:我與鈔十錠作路費,我不望報,但欲救汝之死命耳。察其形稍蘇,與桃仁承氣湯,一日三帖,下之皆是血塊痰積。次日與熟乾菜稀粥,將息又半月,其人遂愈。又半月,與鈔十錠遂行。(《格致餘論》。)

五積散

  • 1.《成方切用》:「本方能散寒積食積氣積血積痰積,故名五積。)
  • 2.《目經大成》:「此方能治寒積、食積、氣積、血積、痰積,故名五積。究其義,麻黃、白芷精專解表,甘草、芍藥德合和里,蒼朮、厚朴平胃中之敦阜,橘皮、枳殼發膜原之蘊藏,薑、桂、芎、歸入血分,兼祛寒濕,半夏、苓、桔逐浮飲,更豁頑痰。蓋陰陽表裡通用之劑也。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身熱無汗,頭痛目暴發,服亦准。

半夏湯

  • 1.《一見能醫》:「食痹者,食已則心下痛,吐出乃止,此由胃脘痰積,故惡血留滯於中所致,薤白半夏湯治之。
  • 2.《醫學摘粹》:「如因食積而疼,宜溫下者,以大黃附子湯主之,或以厚朴七物湯主之。如因水積而疼者,以五苓湯主之,或以十棗湯主之。如因血積而疼者,以桂枝茯苓丸主之,或以下瘀血湯主之。如因痰積而疼者,以姜苓半夏湯主之。如因蟲積而疼者,以烏梅丸主之。如無宿物,專屬寒濕者,以大建中湯附子粳米湯主之。

參蘇飲

  • 1.《醫燈續焰》:「_參蘇飲_,治痰積中脘,暈眩嘈雜,怔忡噦逆,或痰停關節,手足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嘔吐噁心,頭疼發熱,及感冒風邪,鼻塞、憎寒、咳嗽等證。
  • 2.《濟世全書》:「_參蘇飲_(方見咳嗽),治痰積中脘,眩暈,嘈雜,怔忡,噦逆,或痰停關節,手足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嘔吐噁心,頭疼發熱,狀似傷寒。
  • 3.《校註婦人良方》:「_參蘇飲_,治痰積中脘,暈眩嘈雜,怔忡噦逆,或痰停關節,手中嚲曳,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嘔吐噁心,頭疼發熱。

保和丸

  • 1.《保命歌括》:「如食積成塊者,宜阿魏膠丸,以白朮三錢,陳皮、茯苓各一錢,作湯使。痰積用清痰丸,食積用保和丸,酒積用東垣草豆蔻丸,氣積、熱積,木香檳榔丸,食積、冷積,感應丸。

清脾飲

  • 1.《刪補名醫方論》:「_清脾飲_,治痰積成瘧,無表裡證者。
  • 2.《退思集類方歌註》:「名曰「清脾」,是明從脾胃論治。方中苓、朮、夏、草,皆脾胃藥,復以厚朴、青皮、草果,盪滌膜原之邪,劫痰截瘧。其治少陽,惟柴、芩二味而已。)瘧由痰積風寒作,解表除痰永不差。(古云「無痰不成瘧」、「無積不成瘧」,然雖有痰積,若不兼感風寒,亦未必便成瘧疾。
  • 3.《退思集類方歌注》:「名曰「清脾」,是明從脾胃論治。方中苓、朮、夏、草,皆脾胃藥,復以厚朴、青皮、草果,盪滌膜原之邪,劫痰截瘧。其治少陽,惟柴、芩二味而已。)瘧由痰積風寒作,解表除痰永不差。(古云「無痰不成瘧」、「無積不成瘧」,然雖有痰積,若不兼感風寒,亦未必便成瘧疾。
  • 4.《古今名醫方論》:「治痰積成瘧。

三生飲

  • 1.《傷寒兼證析義》:「問:類中兼傷寒。曰:類中大綱有三,曰氣衰,曰火暴,曰痰逆,總皆陽虛邪害空竅所致。河間之地黃飲子為下虛上盛,陰火暴逆而設;東垣之三生飲為脾肺氣衰,痰積於中而設;丹溪之星香二陳為形盛氣阻,痰盛於外而設。在兼傷寒者,三法俱不可效。惟和營衛中,隨症加養氣導火豁痰之藥,斯為兼得之法。
  • 2.《醫述》:「中風大綱有三:曰氣衰,曰火暴,曰痰逆。河間之地黃飲子,為下虛上盛,陰火暴逆而設;東垣之三生飲,為脾肺氣衰,痰積於中而設;丹溪之星香、二陳,為形盛氣阻,痰盛於外而設。總皆陽虛邪害空竅所致。

導痰湯

  • 1.《古今醫統大全》:「(《局方》)_加味二陳湯_,治右脅痰積痛。導痰湯,治痰積流注。(二方並見痰門。)
  • 2.《証治準繩‧雜病》:「腰痛,足太陽膀胱經也。胯痛,足少陽膽經之所過也。若因傷於寒濕,流注經絡,結滯骨節,氣血不和,而致腰胯痛者,宜除濕丹,或滲濕湯加芍藥、青皮、蒼朮、檳榔。有痰積鬱滯經絡,流搏瘀血,內亦作痛,用導痰湯加檳榔、青皮、芍藥,實者禹攻散。濕執腰胯作疼,宜清濕散。
  • 3.《類證治裁》:「有菜果積,桂香丸。有魚蟹積,紫蘇、橘皮、蘆根,薑汁。有蛋積,白蔻、豆豉、橘紅、生薑。有小腹癥積,形如卵,攻痛時發,茴香丸。有蟲積,雷丸、檳榔、榧子、使君子,妙應丸。有血積,跌撲蓄瘀,面黃糞黑。桃仁承氣湯。有寒積,附子理中湯。有痰積,導痰湯。有疳積,肥兒丸。
  • 4.《類證治裁》:「〔痰積〕,導痰湯,見一卷中風。
  • 5.《醫學入門》:「又如星香散、導痰湯,凡一切行痰、消克痰積之藥,皆自此方而變化之也。
▼ 展開更多

控涎丹

  • 1.《張氏醫通》:「控涎丹,治脅下痰積作病。
  • 2.《濟陽綱目》:「_控涎丹_,治兩脅走痛,有痰積者。
  • 3.《雜病心法要訣》:「攻痰積,宜用控涎丹,方在痰飲門。

滾痰丸

  • 1.《刪補頤生微論》:「同邑張少椿女,以喪子悲傷,忽當雷雨交作,大恐,苦無所避,旦日或泣或笑,或自語或罵詈,如中鬼祟。診其心脈浮滑,余皆沉細,此氣血兩虧,憂恐傷心,心傷則熱,熱積生風也。以滾痰丸,用桔梗、玄胡索、陳皮、杏仁煎湯送下,出痰積甚多而愈。
  • 2.《醫宗必讀》:「投滾痰丸三錢,雖微有所下,而病患如舊,更以小胃丹二錢與之,復下痰積及水十餘碗,遍體之痛減半。至明早,鬼亦不見矣。更以人參三錢、白朮二錢煎湯,服小胃丸三錢,大瀉十餘行,約有二十碗,病若失矣。乃以六君子為丸,服四斤而痊。
  • 3.《醫學心悟》:「水迭為丸,辰砂為衣。每服一、二錢,開水下。此藥但取痰積,並不刮腸大瀉,為老痰要藥。
  • 4.《脈訣彙辨》:「太常卿胡慕東,形神俱勞,十晝夜目不得瞑,自服歸脾湯數劑;中夜見鬼,更服蘇合丸無功。余曰,脈大而滑,痰氣膠固也。二陳湯加枳實、蘇子,兩日進四劑,未獲痊可。更以人參湯送滾痰丸,下痰積甚多,因而瞑眩,大劑六君子湯,服一月乃安。
  • 5.《古今名醫彙粹》:「凡人頭面頸頰身中有痰核,不痛不紅,不作膿者,皆痰疰也,宜隨處用藥消之。滾痰丸功瀉腸胃痰積,及小兒食積痰,急驚痰盛者,最為要藥,常令合備,但量人虛實用之。
▼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