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濕毒」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濕毒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是由於體內濕氣和毒素相互結合而形成的病理產物。濕毒的症狀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身重、四肢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不利等。

濕毒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外感濕邪:如果在外界環境中長期接觸潮濕、悶熱的環境,就容易導致濕邪侵入體內,形成濕毒。
  • 內生濕熱:如果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或者嗜酒、熬夜,就會導致體內濕熱內生,形成濕毒。
  • 脾胃功能失調:如果脾胃功能虛弱,運化水濕功能下降,就會導致水濕停留在體內,形成濕毒。

濕毒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清熱利濕:可以使用茵陳蒿、黃連、黃芩、白朮、茯苓等中藥來清熱利濕。
  • 解毒消腫:可以使用大黃、金銀花、蒲公英、板藍根等中藥來解毒消腫。
  • 健脾益氣:可以使用黨參、白朮、茯苓、山藥等中藥來健脾益氣。

濕毒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果出現了濕毒的症狀,一定要及时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误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黃連湯

  • 1.《奇效良方》:「治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者,謂之濕毒下血。
  • 2.《仁術便覽》:「治便血。腹中不痛,謂之濕毒下血。
  • 3.《保命歌括》:「_黃連湯_,治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謂之濕毒下血。
  • 4.《濟陽綱目》:「_黃連湯_,治便血腹中不痛者,謂之濕毒。
  • 5.《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黃連湯_,治便血腹中不痛者謂之濕毒。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祖劑》:「即四君子合四物湯去甘草、地黃,加桂,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客於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 2.《癘瘍機要》:「松江掌教翟立之素善飲,遍身疙瘩,搔起白屑,上體為甚,面目焮腫,成瘡結痂,承漿潰膿,眼赤出淚,左關脈洪數有力,或作癘風治之,膿潰淋漓。余謂肝火濕毒,以四物湯加乾葛、連翹、山梔、柴胡、芩、連一劑,諸症悉退,四劑全退。兩睛各顯青白翳一片,亦屬肝火,再劑翳去,乃用六味丸而愈。
  • 3.《續名醫類案》:「一婦人陰器半邊腫痛,身發寒熱,口乾便秘,脈實有力,以內疏黃連湯一劑,大便通利,口乾乃止。惟腫痛尤甚,此濕毒結聚,欲為膿也,以四物湯加角刺、澤瀉,二劑膿熟脹痛。又以透膿散一服,出臭膿鍾許,痛止。以八珍湯加丹皮、澤瀉,十餘劑而安。
  • 4.《續名醫類案》:「翟立之素善飲,遍身疙瘩,搔起白屑,上體為甚,面目焮腫成瘡,結痂承漿,眼赤出淚,左關脈洪數有力。或作癘風治之,膿潰淋漓。此肝火濕毒,以四物湯加乾薑、連翹、山梔、柴胡,一劑諸症悉退,四劑全退。兩睛各顯青白翳一片,亦屬肝火,再劑翳去,乃用六味丸而愈。
  • 5.《醫學入門》:「風濕毒生瘡,單蒼耳加羌活、防風十分之二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百丸酒下,或單豨薟丸一斤,加四物湯料各五錢,防風、羌活各三錢,川烏一錢半,為末蜜丸,空心茶、酒任下。風寒濕熱成痹,臂髀腰腳骨熱腫痛,行步艱難者,二妙蒼柏散等分,加虎脛骨減半,為末,水調服。

平胃散

  • 1.《續名醫類案》:「唐生者,病因飲酪水及食生物,下利紫黑血十餘行,脾胃受寒濕毒,與六神平胃散半兩,加白朮三錢,以利腰臍間血,一服愈。

理中湯

  • 1.《續名醫類案》:「一男子年逾四十,有痔漏,大便不實,服五苓散,愈加泄瀉,飲食少思。此非濕毒,乃腸脾胃虛也,當以理中湯治之。不信,乃服五苓散愈甚,乃以理中湯及二神丸,月餘而平。
  • 2.《外科心法》:「一男子,年逾四十,有痔漏,大便不實。服五苓散,愈加泄瀉,飲食少思。予謂非濕毒,乃腸胃虛也,當以理中湯治之。彼不為然,仍服五苓散,愈甚。復請予,乃以理中湯及二神丸,月餘而平。

黃連阿膠湯

  • 1.《傷寒六書》:「腹滿身熱,下如魚腦,曰濕毒,桃花湯、地榆散、黃連阿膠湯。

桃花湯

  • 1.《醫學綱目》:「濕毒氣盛者,下利腹痛,大便如膿血,或如爛肉汁,宜桃花湯、地榆散、黃連阿膠散。
  • 2.《保命歌括》:「_桃花湯_,治少陰下利膿血及濕毒下利。
  • 3.《傷寒六書》:「腹滿身熱,下如魚腦,曰濕毒,桃花湯、地榆散、黃連阿膠湯。

槐花散

  • 1.《蘭室秘藏》:「治腸澼下血濕毒下血
  • 2.《成方切用》:「(東垣)亦名槐花散,治腸澼下血,濕毒下血。經驗方單用槐花荊芥炒黑為末,酒服,亦治下血。

獨活寄生湯

  • 1.《女科證治準繩》:「_獨活寄生湯_,治肝腎虛弱,或久履濕冷之地,或洗足當風,濕毒內攻,兩脛緩縱,攣痛痹弱,或皮肉紫破,足膝攣重。又專治產後腳氣。
  • 2.《嚴氏濟生方》:「治肝腎虛弱,或久履濕冷之地,或足汗脫履,或洗足當風,為濕毒內攻,兩脛緩縱,攣痛痹弱,或皮肉紫破有瘡,足膝攣重。
  • 3.《濟陰綱目》:「_獨活寄生湯_,治肝腎虛弱,或久履濕冷之地,或洗足當風,濕毒內攻,兩脛緩縱,攣痛痹弱,或皮肉紫破,足膝攣重,又專治產後腳氣。
  • 4.《証治準繩‧女科》:「_獨活寄生湯_,治肝腎虛弱,或久履濕冷之地,或洗足當風,濕毒內攻,兩脛緩縱,攣痛痹弱,或皮肉紫破,足膝攣重。又專治產後腳氣。

當歸拈痛湯

  • 1.《証治準繩‧瘍醫》:「_當歸拈痛湯_,治一切風濕熱毒,浸淫瘡瘍,下注濕毒,腳膝生瘡赤腫,裡外兼瘡,膿水不絕,或癢或痛,脈沉緊實數動滑者,並宜服之。
  • 2.《雜病源流犀燭》:「又有足脛之間生瘡,狀如牛眼,或紫或黑,膿水淋漓,止處即爛,名濕毒流注,緣風雨霧露寒濕邪氣,侵入腠理所致也(宜防風通聖散加牛膝、木瓜、防己,或當歸拈痛湯加牛膝)。發於臁骨正面及內外兩臁者,名臁瘡,而以臁骨正面者為重,以其骨上肉少皮薄,難治也。
  • 3.《雜病源流犀燭》:「_當歸拈痛湯_,〔濕毒〕
  • 4.《立齋外科發揮》:「一男子右腿赤腫焮痛,脈沉數。用當歸拈痛湯,四肢反痛,乃濕毒壅遏。又況下部,藥難達,非藥不對症,遂砭患處,去毒血,仍用前藥,一劑頓減,又四劑而消。
  • 5.《奇效良方》:「治一切風濕熱毒浸淫,瘡瘍下注濕毒,腳膝生瘡赤腫,裡外臁瘡,膿水不絕,或癢或痛。

當歸飲子

  • 1.《濟世全書》:「_當歸飲子_,治瘡疥風癬,濕毒燥癢等瘡。
  • 2.《証治準繩‧瘍醫》:「_當歸飲子_,治瘡疥風癬,濕毒燥癢。
  • 3.《丹溪心法》:「_當歸飲子_,治瘡疥、風癬、濕毒,燥癢瘡。
  • 4.《玉機微義》:「當歸飲子治瘡疥風癬濕毒燥癢瘡
  • 5.《醫燈續焰》:「_當歸飲子_,治瘡疥風癬,濕毒燥癢瘡。
▼ 展開更多

蛇床子散


防風通聖散

  • 1.《雜病源流犀燭》:「又有足脛之間生瘡,狀如牛眼,或紫或黑,膿水淋漓,止處即爛,名濕毒流注,緣風雨霧露寒濕邪氣,侵入腠理所致也(宜防風通聖散加牛膝、木瓜、防己,或當歸拈痛湯加牛膝)。發於臁骨正面及內外兩臁者,名臁瘡,而以臁骨正面者為重,以其骨上肉少皮薄,難治也。

胃風湯

  • 1.《奇效良方》:「治小兒風冷,乘虛客於腸胃,水穀不化,泄瀉,腹脅虛滿,腸鳴㽲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等證。
  • 2.《醫方考》:「風邪入於腸胃,泄下鮮血,或腸胃濕毒,下如豆汁瘀血者,此方主之。
  •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㽲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並宜服之。
  • 4.《仁齋直指方論》:「胃風湯,治風冷客入腸胃,泄下鮮血,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 5.《奇效良方》:「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客於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腹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 展開更多

葛花解酲湯

  • 1.《類證治裁》:「手傷脬破者,歸耆湯加黃絲絹、豬羊脬固補之。氣虛,補中湯加益智仁。腎虛,六味丸去丹、瀉。小便血,熱乘血虛,滲入脬中也,發灰、滑石、甘草止之。大便血,鬱結傷脾也。加味歸脾湯。若因思慮傷心者,炒香散。膏粱積熱者,加味清胃散。醇酒濕毒者,葛花解酲湯。

小續命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風濕腳氣候,皆因風濕毒氣入於腳膝之間,其狀或赤腫,或冷痛,或麻木不仁,或腳軟而緩,或憎寒壯熱作渴,筋脈拘急,可與俞山人降氣湯、排風湯、小續命湯、小降氣湯。痛者,與石南丸、追風應痛丸、乳香趁痛散。腳軟不能行者,與黃耆丸、木瓜丸。小便秘澀,與導赤丸、五淋散、三和散。

人參敗毒散

  • 1.《成方切用》:「(活人),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眼赤口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毒痢,諸瘡斑疹。(風寒在表,則惡寒發熱,頭痛項強。風寒在肺,則鼻塞聲重,痰多咳嗽,聲如蛙鳴。俗名蝦蟆瘟,邪氣實也。
  • 2.《女科經綸》:「《家居醫錄》曰:婦人兩臁生瘡,或因胎產飲食失宜,傷損脾胃;或憂思鬱怒,虧損肝脾,以致濕熱下注,或外邪所侵。外臁屬足三陽,可治。內臁屬足三陰,難治。若初起發腫赤痛,屬濕毒所乘,人參敗毒散,或檳蘇敗毒散。若漫腫作痛,或不腫不痛,屬脾虛濕熱下注,補中益氣湯,或八珍湯。
  • 3.《慈幼便覽》:「_人參敗毒散_,治大人小兒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強晴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赤眼目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並治諸瘡斑疹及噤口痢。凡病在上部,宜加薄荷三四分。
  • 4.《齊氏醫案》:「專治傷寒頭痛,惡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治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赤眼口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毒痢,諸瘡斑疹。傷寒在表,則惡寒發熱,頭痛項強;風寒在肺,則鼻塞聲重,痰多咳嗽;聲如蛙鳴,俗名蛤蟆瘟,乃是邪氣實也。

肥兒丸

  • 1.《証治準繩‧幼科》:「〔薛〕小兒肛癢,或嗜甘肥,大腸濕熱壅滯,或濕毒生蟲而蝕肛門,若因濕熱壅滯,用四味肥兒丸(疳),大便秘結者用清涼飲(裡熱)。蟲蝕肛門,先用化䘌丸,後用四味肥兒丸,外以雄黃散納肛內。若因病不食,蟲無所養,而食臟食肛者,其齒齦無色,舌上盡白,四肢倦怠。
  • 2.《誠求集》:「肛門癢,多因嗜食甘肥,大腸濕熱壅滯而成,每兼遍身瘡疥,體瘦發熱,宜四味肥兒丸及蘆薈丸之類,或更濕毒生蟲,蟲食肛門。多兼齒根無色,舌上盡白,上下唇生瘡,宜先與化蟲丸,次與健脾清熱。若餂肛透內者,不治。

烏藥順氣散

  • 1.《雜病廣要》:「烏藥順氣散,治風氣不順,手腳偏枯,流注經絡,並濕毒進襲,腿膝攣痹,筋骨疼痛。
  • 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風氣不順,手腳偏枯,流注經絡;並濕毒進襲,腿膝攣痹,筋骨疼痛。

敗毒散

  • 1.《傷寒大白》:「此因雨濕之年,濕淫用事,濕毒外襲皮毛,內侵血分,令人身發寒熱,大便下血,腹反不痛,且用蒼獨敗毒散辛溫散表,忌用寒涼抑遏,此宗《內經》濕淫所勝,治以辛溫之法,非陰寒而溫之也。陶氏以其用辛溫,故誤認陰寒而名之,不思《內經》云歲火太過,民病血溢血泄。
  • 2.《青囊瑣探》:「敗毒散倍薄荷加天麻,治濕毒侵眼。生赤脈白瞖胬肉。或疼痛者。

清涼飲

  • 1.《証治準繩‧幼科》:「〔薛〕小兒肛癢,或嗜甘肥,大腸濕熱壅滯,或濕毒生蟲而蝕肛門,若因濕熱壅滯,用四味肥兒丸(疳),大便秘結者用清涼飲(裡熱)。蟲蝕肛門,先用化䘌丸,後用四味肥兒丸,外以雄黃散納肛內。若因病不食,蟲無所養,而食臟食肛者,其齒齦無色,舌上盡白,四肢倦怠。

八珍湯

  • 1.《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患將兩月,焮腫赤痛,小便頻數,飲食如常。此濕毒甚而氣血虛,先用活命飲二劑去其濕毒,又用八珍湯調補氣血而愈。

真人養臟湯

  • 1.《醫燈續焰》:「_和劑真人養臟湯_,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有如魚腦,裡急後重,臍腹㽲痛,及脫肛墜下,酒毒濕毒,便血,並宜服。

托裡散

  • 1.《景岳全書》:「又《治法》曰:色赤作痛者,元氣虛而濕毒壅盛也,先用隔蒜灸,更用解毒藥,如活命飲、托裡散之屬。仍速用補劑,如十全大補湯、加減八味丸,則毒氣不致上侵,元氣不致虧損,庶可保生。作渴者,宜滋陰降火。色黑者,不治。

蘇合香丸

  • 1.《兒科要略》:「嬰孩生下,周身如魚泡,或如水晶,擦破則水流,此濕毒注於皮膚也,以密陀僧研極細,炒過乾摻之,內服蘇合香丸。

槐角丸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不拘時候。此藥治腸風瘡內小蟲,裡急下膿血,止癢痛,消腫聚,驅濕毒,久服永除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