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咳血」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咳血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是指肺部有病變,導致肺中的血液流出,從而出現咳嗽帶血的症狀。咳血在中醫上被稱為「咳嗽吐血」,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症狀,需要及時治療。

咳血在中醫上有不同的分類,根據咳血的顏色、量以及伴隨的症狀,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 鮮紅色咳血:鮮紅色咳血是指咳出的血液呈鮮紅色,通常是由於肺部毛細血管破裂所致。鮮紅色咳血多見於肺結核、肺癌等疾病。
  • 暗紅色咳血:暗紅色咳血是指咳出的血液呈暗紅色,通常是由於肺部小動脈破裂所致。暗紅色咳血多見於肺膿腫、支氣管擴張等疾病。
  • 痰中帶血:痰中帶血是指咳出的痰中混有血絲或血塊。痰中帶血多見於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等疾病。
  • 咯血:咯血是指患者在咳嗽時,突然咳出大量鮮紅色血液。咯血多見於肺結核、肺癌等疾病。

咳血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症狀,需要及時治療。如果出現咳血的症狀,應該儘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建中湯

  • 1.《嚴氏濟生方》:「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膠;便精遺泄者加龍骨;怔忡者加茯神。

桂枝湯

  • 1.《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廉按:風溫誤投桂枝湯,在上者輕則失音、重則咳血,在下者輕則泄瀉、重則痙厥,此由鞠通之作俑也,為其所欺以誤人者,數見不鮮。今用大劑甘寒以救誤,競得大愈,金在醫者之處方對證、用量適當耳,然而幸矣。

小青龍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蓋前所受者寒風,後所受者熱風,故一則宜用桂枝,一則忌用桂枝,彼用桂枝湯以治溫病者可不戒哉!特是,徐氏既知桂枝誤用可致吐血,而其《洄溪醫案》中載,治一婦人外感痰喘證,其人素有血證,時發時止,發則微嗽(據此數語斷之,其血證當為咳血),因痰喘甚劇,病急治標,投以小青龍湯而愈。

麥門冬湯

  • 1.《皇漢醫學》:「麥門冬加地黃連石湯,治咳血不止者。

歸脾湯

  • 1.《雜病源流犀燭》:「二病之原,皆由勞心好色,以至真陽衰憊,邪火盛熾,真陰虧損,虛火炎爍,由是火蒸於上,則為咳血(宜五汁膏),為潮熱(宜清骨散),火動於下,則為精濁(宜龍齒丸),為泄瀉(宜歸脾湯、三白廣生湯),諸症蜂起矣。

瓜蒂散

  • 1.《皇漢醫學》:「初學者,妊娠、產後、痰血、咳血、癥毒、血崩、亡血、虛家等,暨年過六十者,不可吐之。

清心蓮子飲

  • 1.《脈因證治》:「_清心蓮子飲_,治咳血兼痰。

補中益氣湯

  • 1.《琉球問答奇病論》:「男子歲才二旬余酒色過度午熱夜汗咳血不止四肢倦怠肌肉消瘦六脈洪大無力會服滋陰降火之藥而不見效又朝服補中益氣湯晚服八仙長壽丸間服之並不見效(問)
  • 2.《祖劑》:「即補中益氣湯,用歸尾、蒼朮加白芍藥、熟地、蘇木治咳血、吐血。

桔梗湯

  • 1.《蒼生司命》:「_桔梗湯_,治肺癰咳膿咳血,咽乾多渴,二便赤澀。

六味地黃丸

  • 1.《何氏虛勞心傳》:「又云:陰虛失血一症,分言之,則有嘔血吐血,或出於胃經,或出肝經;咯血,出於腎經,或出於心包;咳血,出於肝經;唾血,出於腎經,或出胃經;衄血,出於肺經,或出胃經;痰涎血者,出於脾經。合而言之,皆屬於腎。蓋腎中之真水乾,則真火炎,血亦隨火沸騰,故錯經而妄行,越出諸竅。
  • 2.《成方切用》:「腎中水虛不能制火者,此方主之。今人足心熱,陰股熱,腰脊痛,率是此證,乃咳血之漸也。熟地滋陰補腎,生血生精,山萸溫肝逐風,澀精秘氣;牡丹瀉君相之伏火,涼血退蒸。(時珍曰: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世人專以黃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丹皮能入腎瀉陰火,退無汗之骨蒸。
  • 3.《醫方考》:「腎非獨水也,命門之火併焉。腎不虛,則水足以制火,虛則火無所制,而熱證生矣。名之曰陰虛火動。河間氏所謂腎虛則熱是也。今人足心熱,陰股熱,腰脊痛,率是此證。老人得之為順,少年得之為逆,乃咳血之漸也。熟地黃、山茱萸味厚者也。經曰: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能滋少陰,補腎水。

止嗽散

  • 1.《醫學心悟》:「然外感之邪,初病在肺,肺咳不已,則移於五臟,臟咳不已,則移於六腑。須按《內經》十二經見證而加減如法,則治無不痊。經云: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者,屬肺臟,此即風寒咳血也,止嗽散加荊芥、紫蘇、赤芍、丹參。咳而兩脅痛,不能轉側,屬肝臟,前方加柴胡、枳殼、赤芍。

玉女煎

  • 1.《時病論》:「遂用玉女煎以生地易熟地,再加滑石、蔞根、杏仁、桑葉,兩日連嘗四劑,咳血並止,身熱亦退矣。

白朮散

  • 1.《濟陽綱目》:「_是齋白朮散_,治積熱吐血,咳血。若因飲食過度,負重傷胃而吐血者,最宜服之。惟忌食熱面,煎煿,一切發風之物。
  • 2.《仁術便覽》:「治積熱,吐血,咳血。若因飲食過度,負重傷胃而吐血者,最宜服之。惟忌食熱面、煎爆、一切發風之物,神效。
  • 3.《奇效良方》:「治積熱,吐血咳血,若因飲酒過度,負重傷胃而吐血者,最宜服之,忌濕面煎爆之物。
  • 4.《奇效良方》:「治小兒積熱,吐血咳血,若因飲食過度,負重傷胃吐血者,最宜服之。

涼血地黃湯

  • 1.《胎產心法》:「咳嗽咳血,宜涼血地黃湯。《醫通》云:咳嗽咯衄,胎前皆不宜見,如面赤聲啞不治。又云:凡咯吐血,多致墮胎,胎賴血養,不宜漏溢,宜紫蘇飲加條芩。
  • 2.《婦科秘書》:「咳嗽咳血,宜涼血地黃湯。《醫通》云:咳嗽咯衄,胎前皆不宜見,如面赤聲啞,不治。又云:凡咯吐血,多致墜胎,胎賴血養,不宜漏溢,宜紫蘇飲加條芩。
  • 3.《驗方新編》:「涼血地黃湯:治胃火熱盛,吐血、衄血、咳血、便血,畜血如狂,漱水不欲咽及陽毒發斑等症。生地四錢,白芍二錢,丹皮一錢,犀角一錢(要尖子佳),黃芩二錢,甘草五分,梔子(炒)二錢,黃連一錢,川柏二錢。

柏葉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咳血乾嘔,煩熱腹痛,脈微無力者。又能止衄血。」

參蘇飲

  • 1.《正骨心法要旨》:「傷損之證而喘咳者,若因出血過多,面黑胸脹,胸膈痛而發喘者,乃氣虛血乘於肺也,急用二味參蘇飲,緩則難救。若咳血衄血而喘者,乃氣逆血蘊於肺也,只宜活血行氣,不可用下法,宜十味參蘇飲治之。
  • 2.《正體類要》:「一喘咳,若出血過多,面黑胸脹;或胸膈痛而發喘者,乃氣虛血乘於肺也,急用二味參蘇飲。若咳血衄血者,乃氣逆血蘊於肺也,急用十味參蘇飲加山梔、芩、連、蘇木。
  • 3.《証治準繩‧瘍醫》:「若出血過多,面黑胸脹,或胸膈痛而發喘者,乃氣虛,血乘於肺也,急用二味參蘇飲。若咳血衄血者,乃氣逆血蘊於肺也,急用十味參蘇飲加山梔、芩、連、蘇木。舉人杜克弘,墜馬,服下血藥反作喘,日晡益甚,此血虛所致耳。非瘀血為患,遂以四物加參耆、五味、麥門治之,其喘頓止。
  • 4.《雜病源流犀燭》:「若咳血衄血,氣逆血蘊於肺也(宜十味參蘇飲加芩、連、山梔、蘇木)。如傷家作渴,或因出血過多(宜四物湯加白朮,不應,重用參、耆、歸、地),或因胃熱傷津液(宜竹葉黃耆湯),或因胃虛津液不足(宜補中益氣湯),或因胃火上熾(宜竹葉石膏湯)。若煩熱,小便淋澀,乃腎經虛熱也(宜地黃丸)。

清肺飲

  • 1.《赤水玄珠》:「然亦有肺氣為毒所遏而發喘,連聲不已,但無嗽咳血出、嗆食之症者,宜用清肺飲,倍加人參治之。尤不可拘於肺熱之一端,而純用清肺解毒之藥。

葦莖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平淡,而有意外之效。當以微熱與胸中甲錯為目的。胸中甲錯者,有蓄血故也,無蓄血,亦宜有咳血。」

四陰煎

  • 1.《不居集》:「—內傷咳嗽,凡水虧於下,火炎於上,以致火鑠肺金,而為乾渴煩熱,喉痛口瘡,潮熱便結喜冷,尺寸滑數等症,則不得不兼清火,以存其水。宜四陰煎、加減一陰煎、人參固本丸主之,此當與咳血參治。

清骨散

  • 1.《雜病源流犀燭》:「二病之原,皆由勞心好色,以至真陽衰憊,邪火盛熾,真陰虧損,虛火炎爍,由是火蒸於上,則為咳血(宜五汁膏),為潮熱(宜清骨散),火動於下,則為精濁(宜龍齒丸),為泄瀉(宜歸脾湯、三白廣生湯),諸症蜂起矣。
  • 2.《沈氏尊生書》:「則為咳血(宜五汁膏,)為潮熱(宜清骨散,)火動於下,則為精濁(宜龍齒丸,

咳血方

  • 1.《大方脈》:「治肺傷咳血,咳者,聲從肺來,血隨咳而出也。勞傷咳血,服加味救肺飲。若鬱熱咳血,服雞蘇丸。咳嗽痰血,服咳血方。肺痿咳血,服獨聖散(俱見理血門)。若肺癰咳出膿血,服保肺湯(見理氣門)。
  • 2.《大方脈》:「_咳血方_,治咳嗽痰血。
  • 3.《重訂溫熱經解》:「喘家咳,作定喘湯主之。外感風寒,內有寒飲喘咳者,小青龍湯主之。肺虛咳嗽者,阿膠甘草梨膏湯主之。肺冷咳嗽者,乾薑五味甘草湯主之。咳嗽吐血者,咳血方主之。久咳面浮肢腫者,熱飲外溢也,桑皮杏仁飲主之。
  • 4.《時病論》:「_丹溪咳血方_,:治咳嗽痰血。
  • 5.《校注醫醇賸義》:「_咳血方_,治咳嗽痰血。
▼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