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鼻衄」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鼻衄,中醫稱為「鼻出血」,是指鼻腔自發性出血的一種疾病。鼻衄多發生於鼻中隔前下方,常伴有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

鼻衄的病因多與外感風寒、燥熱、火毒等因素有關,也可由內傷肝腎不足、脾胃虛弱等因素引起。

外感風寒、燥熱、火毒等因素,會導致鼻腔黏膜充血、水腫,毛細血管破裂,從而引起鼻衄。肝腎不足、脾胃虛弱等因素,會導致氣血不足,不能濡養鼻腔黏膜,從而引起鼻衄。

鼻衄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鼻腔自發性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可自鼻孔流出,也可由咽喉流出。部分患者還可伴有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

鼻衄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病史、體格檢查等進行。

鼻衄的治療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可根據患者的病情,辨證施治,選用涼血止血、養血潤燥等中藥進行治療。

鼻衄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避免外感風寒、燥熱、火毒等因素。
  2.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3. 保持鼻腔清潔,避免鼻腔黏膜乾燥。
  4. 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5.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鼻衄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因此,如果出現鼻衄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湯

  • 1.《類證治裁》:「趙氏,疫癘用五積散,煩渴,昏譫不寐,舌縮唇黑。又誤進麻黃湯,肢搐鼻衄,脈數無度。竊謂五積散治傷寒惡寒,方中薑、桂、蒼、樸皆熱燥,疫症本不惡寒,服此營液愈涸,邪焰益熾,是抱薪救焚,再服麻桂,強汗劫津,更傷表氣,與內陷熱邪風馬不及,勢必痙厥衄紅矣。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方氏曰:「無,禁止辭。犯胃氣者,言下也。必自愈者,伺其經行之血下,則邪熱得以隨血而俱出,猶如鼻衄之紅汗,故言自愈也。蓋警人勿以妄攻而致變亂之意。」
  • 2.《奇效良方》:「治小兒傷寒鼻衄。
  • 3.《赤水玄珠》:「_生地黃連湯_,治鼻衄成流,久不止者。或熱毒入深,吐血不止。

梔子豉湯

  • 1.《皇漢醫學》:「一婦人年七十餘,鼻衄過多,止衄諸方無效。余問其狀,頗有虛煩之象,因作本方與之。四五日後,來謝曰:「服良方忽已。」

桃核承氣湯

  • 1.《經方實驗錄》:「初診(十月二十二日),經事六七月不來,鼻衄時作,腹中有塊,卻不拒按,所以然者,鼻衄宣泄於上故也。闕上痛,周身骨節烘熱而咳,此病欲作乾血,以其體實,宜桃核承氣湯加味,上者下之也。

調胃承氣湯

  • 1.《經方實驗錄》:「二診(四月十八日),昨進調胃承氣湯,下經四次,陽明之熱上衝腦部,遂出鼻衄,渴飲,脈仍洪數,法當清熱。

麥門冬湯

  • 1.《外台秘要》:「又療少小未滿百日,傷寒鼻衄,身熱嘔逆麥門冬湯方。
  • 2.《備急千金要方》:「治小兒未滿百日傷寒,鼻衄身熱嘔逆方。
  • 3.《外臺秘要》:「又療少小未滿百日,傷寒鼻衄,身熱嘔逆麥門冬湯方。

五苓散

  • 1.《世醫得效方》:「止瀉,加紫蘇、陳米各少許,薑汁半匕。久痢,加肉豆蔻五錢,每服鹽梅一個。赤痢,烏梅一枚,粟殼二枚,去蒂、赤膜,醋炒。白痢,粟殼二枚,制同上,粟米一撮。腹痛,南木香半錢。渴,烏梅一個,枇杷葉二皮,去白毛,糯米一撮。伏暑鼻衄,白茅花一握。小便血,以生料者每服加梔子三個,車前子一撮。
  • 2.《吳鞠通醫案》:「陳,三十二歲,溫熱面赤,口渴煩躁,六七日壯熱大汗,鼻衄,六脈洪數而促,左先生用五苓散雙解表裡。余曰:此溫病陽明經證也,其脈促,有燎原之勢,豈緩藥所能挽回非白虎不可。
  • 3.《校註婦人良方》:「婦人氣血調和,則循環經絡。若勞傷元氣,陰虛火動,氣逆於肺,則血隨鼻而衄,產後尤不可治。陳無擇曰:亦有因怒氣而得者。趙恭人鼻衄,先用蘇合香丸四粒,次用五苓散濃煎白茅花湯調服即止,又用芎歸湯調理而安。一富男鼻血,六脈洪數,訊之云,曾服丹藥,遂用芩、連、大黃為末,水調服之而愈。

桂枝湯


小承氣湯

  • 1.《孫文垣醫案》:「僕子得貴,春溫頭痛,體熱,面赤,舌心焦燥。以石膏、柴胡、葛根、甘草、黃芩、知母、天花粉、白芍藥服之,而舌不焦黑矣。進粥太早,半夜後又復發熱,中脘硬痛,與大柴胡湯一帖,汗出津津,大便行二次,腹痛不止。乃以小承氣湯調下玄明粉一錢,大便又行二次,熱不退,而痛全減,旋作鼻衄。

炙甘草湯


黃芩湯

  • 1.《嬰童百問》:「(鼻衄者,黃芩湯主之。清肺飲子治䘌鼻涼膈。)

四物湯

  • 1.《証治準繩‧類方》:「四物湯(見鼻衄。)
  • 2.《証治準繩‧類方》:「丁沉透膈湯(見反胃。),木香調氣散(見中氣。),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並見勞倦。),十全大補湯(見虛勞。),清暑益氣湯(見傷暑。),四君子湯(見虛勞。),四物湯(見鼻衄。)
  • 3.《証治準繩‧類方》:「控涎丹(見行痹。),四物湯(見鼻衄。)
  • 4.《証治準繩‧類方》:「二陳湯(見痰飲。),四物湯(見鼻衄。)
  • 5.《証治準繩‧類方》:「四物湯(見鼻衄。)
▼ 展開更多

白虎湯

  • 1.《醫權初編》:「類白虎湯症者,誤服白虎湯立斃。辨之之法,雖渴而喜熱飲且少,舌無胎,縱有系白胎,小便清白,脈數大無方。然孰知其有不然者。蔣子和先生吐血將危,予診其脈數大,重按有力,及趙公著、徐氏子直中陰症,脈皆如之。且唇焦鼻衄,小便黃赤,是脈症皆難辨矣。若不細心體察,能免毫釐千里之誤乎?
  • 2.《王孟英醫案》:「吳醞香之僕吳森,在越患感,旋杭日鼻衄數升,苔黃大渴,脈滑而洪,孟英投白虎湯二帖而安。遽食肥甘,復發壯熱,脘悶昏倦,孟英以枳實梔豉湯而瘥。數日後,又昏沉欲寐,發熱自汗,舌絳溺澀,仍求孟英診之。左尺細數而芤,右尺洪大,是女勞復也,研詰之果然。與大劑滋陰清熱藥,吞豭鼠矢而愈。
  • 3.《王氏醫案續編》:「吳醞香之僕吳森,在越患感,旋杭日鼻衄數升,苔黃大渴,脈滑而洪,孟英投白虎湯二帖而安。遽食肥甘,復發壯熱,脘悶昏倦,孟英以枳實梔豉湯而瘥。數日後,又昏沉欲寐,發熱自汗,舌絳溺澀,仍求孟英診之。左尺細數而芤,右尺洪大,是女勞復也。研詰之果然。與大劑滋陰清熱藥,吞豭鼠矢而愈。

黃連湯

  • 1.《赤水玄珠》:「_生地黃連湯_,治鼻衄成流,久不止者。或熱毒入深,吐血不止。

麻黃升麻湯

  • 1.《濟陽綱目》:「外感四氣,邪傳經絡,誤汗誤下,以致邪逼經血妄行,熱證色青,多鼻衄者,金沸草散去麻黃,加桔梗、枇杷葉、桑白皮,或參蘇飲加黃芩。寒證色黯,鼻衄點滴者,九味羌活湯、麻黃升麻湯。暑熱過甚,血色紅,甚則黑者,茅花煎湯調五苓散。暑毒攻心,嘔血者,枇杷葉散去丁香,加黃連。

大羌活湯

  • 1.《怡堂散記》:「又凡病時疫傳染多起於發熱惡寒。俗醫不識,誤用桂枝、薑、附,有鼻衄者,有牙腫喉痛者,有服藥之後煩躁不寧者,有延數日而發斑者。明醫視此,必重用清涼,倘能應藥漸解,多是所誤之輕者。若連進姜附,繼以參耆,邪得補而愈虐,朋竭胃槁,口燥唇焦,旬日而死者甚多。

黃連解毒湯

  • 1.《景岳全書》:「一、熱甚鼻衄,或便血溺血熱甚者,黃連解毒湯。血甚者,犀角地黃湯。
  • 2.《專治麻痧初編》:「熱甚鼻衄,或便血、溺血熱甚者,黃連解毒湯;血甚者,犀角地黃湯。
  • 3.《嬰童類萃》:「_黃連解毒湯_,大小感冒時疫,六七日不解,鼻衄不止。
  • 4.《續名醫類案》:「一痘收靨身熱,咳嗽血痰,聲啞鼻衄,此火刑肺金,黃連解毒湯加麥冬、犀角、丹皮、知母、牛蒡而愈。

竹葉石膏湯

  • 1.《幼幼新書》:「《活人書》仲景竹葉石膏湯,方見傷寒鼻衄門中。
  • 2.《羅氏會約醫鏡》:「_竹葉石膏湯_,治陽明汗多而渴,鼻衄,喜水而吐,及煩躁等症。
  • 3.《景岳全書》:「竹葉石膏湯(寒五),微寒,陽明汗多而渴,鼻衄喜水,暑熱煩躁者宜此。
  • 4.《景岳全書》:「(仲景),竹葉石膏湯,治陽明汗多而渴,鼻衄,喜水,水入即吐,及暑熱煩躁等證。

涼膈散

  • 1.《生生寶錄》:「孕婦目疾,鼻衄及咽喉唇口諸病,宜涼膈散加薄荷。目赤痛者,加當歸、川芎、羌活、防風。咽喉痛者,加牛蒡子炒研一分。口舌生瘡者,加青黛二分。鼻衄不止,加當歸生地茅花各一分。俱生薑引。
  • 2.《赤水玄珠》:「_涼膈散_,治積熱煩渴,面熱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項結硬,口舌生瘡,譫妄,燥澀,便溺閉結。
  • 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大人小兒臟腑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黏,睡臥譫妄;及腸胃燥澀,便溺秘結,一切風壅。
  • 4.《御藥院方》:「治大人小兒腑臟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黏,睡臥不安,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秘結,一切風壅,並宜服之。
  • 5.《証治準繩‧類方》:「_涼膈散_,治大人小兒積熱,煩躁多渴,面熱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閉結,睡臥不安,一切風壅。
▼ 展開更多

荊防敗毒散

  • 1.《全國名醫驗案類編》:「此案風溫疫痧,當以辛涼開肺為首要,乃服升達劑轉劇者,大抵前醫執用古方,如升麻葛根湯、荊防敗毒散等,升散太過,痧毒上衝,以致喉干氣喘,鼻衄咯血,面部痧點、乾紅焦萎,變證蜂起。方用大劑涼血清金,力圖挽救,處方固屬雄健,診斷多所發明,真膽識兼全之佳案也。

還少丹

  • 1.《未刻本葉氏醫案》:「向有肝風乘胃。陰弱可知。近頭痛轉在右太陽。且鼻衄。上焦未免暑風侵焉。

九味羌活湯

  • 1.《濟陽綱目》:「外感四氣,邪傳經絡,誤汗誤下,以致邪逼經血妄行,熱證色青,多鼻衄者,金沸草散去麻黃,加桔梗、枇杷葉、桑白皮,或參蘇飲加黃芩。寒證色黯,鼻衄點滴者,九味羌活湯、麻黃升麻湯。暑熱過甚,血色紅,甚則黑者,茅花煎湯調五苓散。暑毒攻心,嘔血者,枇杷葉散去丁香,加黃連。

八正散

  • 1.《証治準繩‧類方》:「_八正散_(《寶鑑》),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赤,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並宜服之,亦氣分藥也。
  • 2.《御藥院方》:「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並宜服之。
  • 3.《醫燈續焰》:「_局方八正散_,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赤,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並宜服之。亦氣分藥也。
  • 4.《嬰童百問》:「_八正散_,治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及治小便赤澀不通,熱淋、血淋之症。
  • 5.《幼幼新書》:「太醫局,八正散,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並宜服之。
▼ 展開更多

麥味地黃丸

  • 1.《瘍科心得集》:「_麥味地黃丸_,治腎陰不足,火爍肺金,喘咳勞熱,或有鼻衄、鼻淵等證。

桔梗湯

  • 1.《祖劑》:「即海藏桔梗湯去桔梗加大黃、朴硝,治大人、小兒積熱煩躁、多渴、面熱、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閉結、睡臥不安。本事方無黃芩,有赤芍藥、乾葛。

生地黃湯

  • 1.《雞峰普濟方》:「治鼻衄面無顏色
  • 2.《醫方集宜》:「治鼻衄先服此止血然後調理
  • 3.《備急千金要方》:「治鼻衄方。
  • 4.《古今醫統大全》:「_生地黃湯、麥門冬散、川芎三黃散、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_(以上方並可治鼻衄。見血證門。)
  • 5.《濟陽綱目》:「_生地黃湯_,治榮中有熱,及肺壅鼻衄,生瘡,一切丹毒。

三黃石膏湯

  • 1.《醫方集解》:「治傷寒溫毒表裡俱熱,狂叫欲走,煩躁大渴,面赤鼻乾,兩目如火,身形拘急,而不得汗;或已經汗下,過經不解,三焦大熱,譫狂鼻衄,身目俱黃,六脈洪數;及陽毒發斑(陶節庵曰:此因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營衛不通,遂成此證)。
  • 2.《成方切用》:「治傷寒溫毒,表裡俱熱。狂叫欲走,煩躁大渴,面赤鼻乾,兩目如火,身形拘急,而不得汗,或已經汗下。過經不解,三焦大熱,譫狂鼻衄,身目俱黃,六脈洪數,及陽毒發斑。(陶節庵曰:此因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營衛不通,遂成此證。)
  • 3.《羊毛瘟證論》:「陶華三黃石膏湯加減十二治羊毛溫邪大熱神昏兩目如火唇若塗朱煩躁譫言口渴不寐鼻衄失血發癱發疹脈象洪長此方主之

清肺飲

  • 1.《保嬰撮要》:「若肺經熱毒而鼻衄,用地黃清肺飲。胃經熱毒而吐血,亦用聖濟犀角地黃湯,若腸胃熱毒而便血亦用之。作渴飲湯,手足不熱者,肝肺氣虛,不能攝血而妄行也,宜用五味異功散。若出血作渴煩躁,面赤色者,血脫也,宜用當歸補血湯。
  • 2.《新訂痘疹濟世真詮》:「鼻衄之證,乃毒氣上衝於肺,以致鼻衄,而毒亦從衄解,宜清肺飲解之,將來痘必稀疏。

瀉黃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龍腦飲子_,此瀉脾經熱,可代瀉黃散用,治小兒蘊熱,咽喉腫痛,赤眼口瘡,心煩鼻衄,咽乾多渴,睡臥不寧,及除痰熱咳嗽,中暑煩躁,一切風壅。

升麻葛根湯

  • 1.《全國名醫驗案類編》:「此案風溫疫痧,當以辛涼開肺為首要,乃服升達劑轉劇者,大抵前醫執用古方,如升麻葛根湯、荊防敗毒散等,升散太過,痧毒上衝,以致喉干氣喘,鼻衄咯血,面部痧點、乾紅焦萎,變證蜂起。方用大劑涼血清金,力圖挽救,處方固屬雄健,診斷多所發明,真膽識兼全之佳案也。

金沸草散

  • 1.《濟陽綱目》:「外感四氣,邪傳經絡,誤汗誤下,以致邪逼經血妄行,熱證色青,多鼻衄者,金沸草散去麻黃,加桔梗、枇杷葉、桑白皮,或參蘇飲加黃芩。寒證色黯,鼻衄點滴者,九味羌活湯、麻黃升麻湯。暑熱過甚,血色紅,甚則黑者,茅花煎湯調五苓散。暑毒攻心,嘔血者,枇杷葉散去丁香,加黃連。

參蘇飲

  • 1.《古今名醫彙粹》:「一、產後口鼻起黑氣,鼻衄者,是胃氣虛敗而血滯也,急用二味參蘇飲,多有生者。
  • 2.《一見能醫》:「鼻息鼾睡者,風溫也。鼻孔乾燥,黑如煙煤者,陽毒熱深也。鼻孔出冷氣,滑而黑者,陰毒冷極也。凡病中鼻黑如煤,乃大凶之兆。若見鼻孔煽張,為肺氣將絕之症也。凡產婦鼻起黑氣,或鼻衄者,為胃敗肺絕之危候,古方用二陳參蘇飲,加附子以救之,多有得生者。
  • 3.《古今名醫匯粹》:「一、產後口鼻起黑氣,鼻衄者,是胃氣虛敗而血滯也,急用二味參蘇飲,多有生者。
  • 4.《醫學心悟》:「鼻孔乾燥,黑如煙煤者,陽毒熱深也。鼻孔出冷氣,滑而黑者,陰毒冷極也。凡病中鼻黑如煤,乃大凶之兆。若見鼻孔煽張,為肺氣將絕之證也。凡產婦鼻起黑氣,或鼻衄者,為胃敗肺絕之危候,古方用二味參蘇飲加附子以救之,多有得生者。
  • 5.《濟陽綱目》:「外感四氣,邪傳經絡,誤汗誤下,以致邪逼經血妄行,熱證色青,多鼻衄者,金沸草散去麻黃,加桔梗、枇杷葉、桑白皮,或參蘇飲加黃芩。寒證色黯,鼻衄點滴者,九味羌活湯、麻黃升麻湯。暑熱過甚,血色紅,甚則黑者,茅花煎湯調五苓散。暑毒攻心,嘔血者,枇杷葉散去丁香,加黃連。
▼ 展開更多

四生丸

  • 1.《醫學心悟》:「更有鼻生瘜肉,名曰鼻痔,臭不可近,痛不可搖,宜用白礬散少許,點之,頃刻化水而消。又鼻中流血不止,名曰鼻衄,四生丸,生地六味湯主之。如不止,加犀角。

地黃飲子

  • 1.《齊氏醫案》:「冤哉!彼不知看本氣分辨寒熱虛實。果是火證吐血,桃仁承氣湯;鼻衄,犀角地黃湯,弱者或用河間地黃飲子宜矣。若是虛證,豈不誤矣?凡內傷不足而吐衄者,又宜加味理脾滌飲溫中散逆;脾土虛者,加味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兼攝血歸經;水不足者,壯水之主;真火衰者,益火之原,此則一定而不可易者也。

牡蠣散

  • 1.《外臺秘要》:「肘後療傷寒大病瘥後小勞便鼻衄,牡蠣散及丸方。
  • 2.《集驗方》:「治傷寒大病瘥後,小勞便鼻衄,牡蠣散及丸方。
  • 3.《外台秘要》:「肘後療傷寒大病瘥後小勞便鼻衄,牡蠣散及丸方。

蘇合香丸

  • 1.《校註婦人良方》:「婦人氣血調和,則循環經絡。若勞傷元氣,陰虛火動,氣逆於肺,則血隨鼻而衄,產後尤不可治。陳無擇曰:亦有因怒氣而得者。趙恭人鼻衄,先用蘇合香丸四粒,次用五苓散濃煎白茅花湯調服即止,又用芎歸湯調理而安。一富男鼻血,六脈洪數,訊之云,曾服丹藥,遂用芩、連、大黃為末,水調服之而愈。

都氣丸


異功散

  • 1.《証治準繩‧幼科》:「秋夏衄者,用車前草一握洗淨,同生姜一處研取汁,入生蜜一匙;先拌渣塞鼻,次用新汲水和蜜,並車前草、生薑汁飲之,即愈。又方,生蘿蔔取根搗自然汁,仰頭滴入鼻管中即止,次以新汲水和蜜、蘿蔔汁飲之良。〔薛〕因驚作氣散,血無所羈而鼻衄者,用異功散加柴胡、山梔。
  • 2.《証治準繩‧幼科》:「因驚僕氣散,血無所羈而鼻衄者,用異功散加柴胡、山梔。左臉青而兼赤者,先用柴胡清肝散,後用地黃丸。上臉赤,乃肺大腸實熱也,用瀉白散。鼻色赤,乃脾胃實熱也,用瀉黃散。微赤,乃脾經虛熱也,用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色深黃,用《濟生》犀角地黃湯,後用楊氏地黃散。
  • 3.《保嬰撮要》:「巢氏云:鼻乃肺之竅,皮毛腠理,乃肺之主。此因風邪客於肺,而鼻塞不利者,宜用消風散,或用蔥白七莖入油,膩粉少許,擂攤絹帛上,掌中護溫貼囟門。因驚僕氣散,血無所羈而鼻衄者,用異功散加柴胡、山梔。左臉青而兼赤者,先用柴胡清肝散;後用地黃丸。右臉赤,乃肺大腸實熱也,用瀉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