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鼻乾」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鼻乾是中醫的一個病症,主要表現為鼻腔乾燥、鼻癢、鼻塞、流鼻血等症狀。鼻乾的病因多為肺燥、胃火、肝火等,治療上以清肺潤燥、清熱解毒、養肝熄風等方法為主。

鼻乾的病因

  1. 肺燥:肺主呼吸,肺燥則會導致肺氣不宣,肺津不足,從而出現鼻乾、鼻癢、鼻塞、流鼻血等症狀。
  2. 胃火:胃主消化,胃火旺盛則會導致胃津耗傷,從而出現鼻乾、鼻癢、鼻塞、流鼻血等症狀。
  3. 肝火:肝主疏泄,肝火旺盛則會導致肝氣鬱結,肝陰不足,從而出現鼻乾、鼻癢、鼻塞、流鼻血等症狀。

鼻乾的治療

  1. 清肺潤燥:可用桑葉、杏仁、白茅根等中藥煎水服用,具有清肺潤燥、止咳化痰的功效。
  2. 清熱解毒:可用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等中藥煎水服用,具有清熱解毒、消炎利咽的功效。
  3. 養肝熄風:可用菊花、枸杞子、決明子等中藥煎水服用,具有養肝明目、清肝降火的功效。

鼻乾的預防

  1. 保持鼻腔清潔,避免鼻腔乾燥。
  2. 多喝水,保持體內水分充足。
  3. 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4. 戒菸戒酒。
  5.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鼻乾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病症,如果出現鼻乾的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傷寒論》)**
  • 2.《傷寒論類方》:「陽明中風,脈弦浮大,弦屬少陽,浮大屬陽明。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此少陽症。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此症又似少陰。一身面目悉黃,小便難,此二症又似太陰。有潮熱,此似陽明。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 3.《傷寒六書》:「陽明傷寒,發黃易飢,短氣腹滿,鼻乾咽燥,心脅痛,小便難,潮熱咳嗽,頭眩嗜臥,脈弦浮大,小柴胡湯加茯苓。
  • 4.《醫學實在易》:「然太陽主表中之表,而陽明主肌亦表也,其證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時法用升麻葛根湯,少陽主胸脅,亦表也,其證胸脅痛,目眩,口苦而耳聾,《傷寒論》用小柴胡湯加減。是三陽皆屬於表,故列於表證。
  • 5.《醫學綱目》:「陽明病,胃實脈弦浮大,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鼻乾無汗,嗜臥身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者,小柴胡湯。(論見胃實。方見往來寒熱。)
▼ 展開更多

大承氣湯

  • 1.《醫方集宜》:「一、陽明經病潮熱大便秘小便赤譫語鼻乾宜用大柴胡湯 大承氣湯
  • 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陽明傷寒,脈長身熱,不惡寒,目疼鼻乾,不得臥,腹滿,咽乾渴,大便硬,譫語;或汗後脈沉實;或下利,心下堅;或已經下,其脈按之浮沉尚有力者。

大柴胡湯

  • 1.《醫方集宜》:「一、陽明經病潮熱大便秘小便赤譫語鼻乾宜用大柴胡湯 大承氣湯
  • 2.《普濟本事方》:「僧垣曰:脈洪而實,必有宿食,不用大黃,必無瘥理。元帝從之,果下宿食乃愈。合用與不合用,必心下明得諦當,然後可。又記有人患傷寒,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大便不通。尺寸脈俱大,已數日。一夕汗出,予謂速以大柴胡下之。醫駭曰:陽明自汗,津液已漏,法當行蜜兌,何苦須用大黃藥。

麻黃湯

  • 1.《普濟本事方》:「有人病傷寒脈浮而長,喘而胸滿,身熱頭痛,腰脊強,鼻乾不得臥。予曰:太陽陽明合病證。仲景法中有三證,下利者葛根湯,不下利嘔逆者加半夏,喘而胸滿者麻黃湯也,治以麻黃得解。
  • 2.《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夫傷寒之候,頭項痛,腰脊強,身體拘急,表熱惡寒,不煩躁,無自汗,或頭而痛,肌熱鼻乾,或胸滿而喘,手足指末微厥,脈浮數而緊者,邪熱在表,皆麻黃湯發汗之證也,或天水散之類,甚佳。
  • 3.《傷寒論類方》:「太陽與陽明合病,陽明之病象甚多,如身熱不惡寒,口苦鼻乾之類,但見一、二症即是,不必全具也。太陽病即上文所指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病俱在上焦。宜麻黃湯主之。喘而胸滿,此麻黃症之太陽合陽明也。
  • 4.《傷寒論讀》:「陽明中風脈強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餘日脈續「宜作弦」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 5.《金匱玉函經》:「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其人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其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與柴胡湯,但浮,無餘證,與麻黃湯。不溺,腹滿,加噦者,不治。
▼ 展開更多

白虎湯

  • 1.《仁術便覽》:「治陽明經病,發熱目痛,鼻乾頰赤,或大汗後表證已解,或吐下後邪氣未除,餘熱在裡,心胸煩渴,甚欲飲水,一日內三四服。
  • 2.《醫門法律》:「東垣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者,或無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燥,當以當歸補血湯主之。又有火鬱而熱者,如不能食而熱,自汗短氣者虛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非如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可用寒下之比。
  • 3.《立齋外科發揮》:「一男子膿熟不潰,微痛少食,倦怠發熱。余為針之,膿湧出,熱益甚,乃虛也。急以人參黃耆湯二劑,熱愈甚,此藥力尚未及也。又二劑,果應。再以當歸補血湯數劑而痊。東垣云: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躁,當以當歸補血湯主之。
  • 4.《立齋外科發揮》:「一癧婦潰後發熱,煩躁作渴,脈大無力,此血虛而然也。以當歸補血湯,六劑頓退;又以聖愈湯,數劑稍健;更以八珍湯加貝母、遠志,二十餘劑而斂。東垣云: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躁,當以當歸補血湯主之。
  • 5.《瘍醫大全》:「李東垣曰:癰疽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躁,宜當歸補血湯主之。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祖劑》:「即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去黃柏加防風,治婦人血風證,因大脫血、崩漏或前後失血,因而枯燥,其熱不除,循衣撮空,摸床閉目不醒,揚手擲足,搖動不寧,錯語失神,脈弦浮而虛,內躁熱之極也,氣粗鼻乾而不潤,上下通燥,此為難治,當服此藥。若脈實者加大黃,鬚審虛實。

梔子豉湯

  • 1.《古今名醫方論》:「治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煩躁,心中憒憒,怵惕,懊憹,目疼,鼻乾,不得臥。

葛根湯

  • 1.《成方切用》:「(節庵制此以代葛根湯),治太陽陽明合病,頭目眼眶痛,鼻乾不眠,惡寒無汗,脈微洪。(太陽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陽明脈上至額顱,絡於目。風寒上干,故頭痛,目痛,眶痛也。惡寒無汗,屬太陽。鼻乾不眠,屬陽明。脈洪,將為熱也。節庵曰:此陽明在經之邪,若在腑病,另有治法。)
  • 2.《成方切用》:「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亦治太陽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者。〔(此條據喻注。當去麻黃。)傷寒有並病。有合病。本經未解,傳入他經,有催併之義,為並病。二經三經同受邪者為合病,合病者,邪氣甚也。太陽陽明合病,其證頭痛,腰痛,肌熱,鼻乾,目痛,脈浮大而長。
  • 3.《幼幼集成》:「一曰解肌,脈尺寸俱長,目痛鼻乾,漱水不欲咽,方主葛根湯,升麻、葛根之屬;
  • 4.《幼幼集成》:「_葛根湯_,治陽明胃經,目痛鼻乾不眠。
  • 5.《醫林改錯》:「」又問:「仲景論目痛、鼻乾、不得眠,是足陽明胃經之表症,以葛根湯治之,其方內有葛根,仍有麻黃,此理不甚明白。余曰:寒邪由表入經絡,正氣將寒邪化而為熱,故名曰邪熱,邪熱上攻頭頂,腦為邪熱所擾,故不得眠。目系通於腦,邪熱由腦入目,故目痛。鼻通於腦,邪熱由腦入鼻,故鼻乾。
▼ 展開更多

調胃承氣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附〕當歸承氣湯(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治裡熱火鬱,或皮膚乾燥,或咽燥鼻乾,或便溺秘結,或瘀血發狂。
  • 2.《保命歌括》:「_當歸承氣湯_,治躁熱,裡熱火鬱為病,或皮膚枯燥,或咽乾鼻乾,或便溺結秘,並宜用此,乃調胃承氣湯加當歸也。
  • 3.《退思集類方歌註》:「〔附〕當歸承氣湯(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治裡熱火鬱,或皮膚乾燥,或咽燥鼻乾,或便溺秘結,或瘀血發狂。

桂枝湯

  • 1.《醫原》:「若無汗者,及陽明病,目痛、鼻乾、不得眠者,或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者,主葛根湯(即桂枝湯加葛根、麻黃)。不下利而嘔者,葛根加半夏湯。夫葛根湯中雖有麻黃,其意恰重在葛根,取其升胃中清陽以止利,辛甘涼潤以清熱。

豬苓湯

  • 1.《張卿子傷寒論》:「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又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大青龍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足陽明胃經傷寒,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不惡寒,腹滿,咽乾口燥而渴。其脈流注與傷風同,以陽明主肉,故次傳之。

茵陳蒿湯

  • 1.《玉機微義》:「茵陳蒿湯治身熱鼻乾汗出陽上奔小便赤而不利濕熱發黃
  • 2.《丹溪心法》:「_茵陳蒿湯_,治濕熱發黃,身熱,鼻乾,汗出,小便赤而不利。
  • 3.《蒼生司命》:「_茵陳蒿湯_,治身熱、鼻乾、汗出,陽氣上奔,小便赤澀,濕熱發黃。
  • 4.《方症會要》:「治身熱鼻乾汗出陽氣上奔小便赤澀濕熱發黃

黃連湯

  • 1.《秋瘧指南》:「婦人因崩漏大脫血或前後去血因而涸燥其熱未除循衣摸床撮空閉目不省人事揚手擲足搖動不寧錯語失神脈弦浮而虛內有燥熱之極氣粗鼻乾而不潤上下通燥此為難治宜服生地黃連湯治男子失血多者有此證其妙不可勝言方列下

涼膈散

  • 1.《育嬰家秘》:「鼻乾者,肺熱也,用涼膈散加桑白皮(蜜水炒)、木通。

葛根加半夏湯

  • 1.《傷寒括要》:「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此方主之。太陽表症。與陽明裡症。合同而見。其邪甚於里者。必自利。與葛根湯。以徹二陽之邪。其不下利而嘔者。里邪稍輕。故加半夏以理逆氣。外症。必頭痛。腰痛。肌熱。目痛。鼻乾。不眠。

柴葛解肌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陶節庵《傷寒六書》),治太陽陽明合病,目痛鼻乾不得臥,頭痛惡寒無汗,脈浮而洪。
  • 2.《大方脈》:「首章言太陽陽明並病,不與合病同例也。初因邪在太陽,發汗未徹,又傳陽明經,此時邪猶怫鬱於太陽陽明之表,尚未併入陽明之裡,脈微洪,無汗,肌熱,惡寒,頭目眼眶痛,鼻乾,不眠者,服柴葛解肌湯兩解之。
  • 3.《辨舌指南》:「_柴葛解肌湯_,治太陽陽明合病,頭痛、鼻乾、不眠、惡寒無汗。
  • 4.《時病論》:「_柴葛解肌湯_,:治太陽陽明少陽合病,頭目眼眶痛,鼻乾不得眠,寒熱無汗,脈象微洪,或兼弦。
  • 5.《傷寒六書》:「微惡寒,自然目眶痛,鼻乾不眠者,用柴葛解肌湯。(即加減葛根解肌湯。)渴而有汗不解者,如神白虎湯。(即加減白虎湯。)潮熱自汗,譫語發渴,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斑黃狂亂,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者,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選用,俱在秘方六乙順氣湯內,加減治之。
▼ 展開更多

當歸補血湯

  • 1.《景岳全書》:「東垣曰: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或目痛鼻乾,但脈洪大,按之無力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躁,當以當歸補血湯主之。又有火鬱而熱之證,如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也,當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如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當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以瀉火保水。
  • 2.《証治準繩‧瘍醫》:「一男子,膿熟不潰,微痛少食,倦怠發熱,予為針之,膿湧出,熱益甚,乃虛故也,急以人參黃耆湯二劑,熱愈甚,此藥力尚未及也。又二劑果應,再以當歸補血湯數劑而痊。東垣云: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躁,宜當歸補血湯主之。
  • 3.《古今醫統大全》:「東垣云: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熱,宜當歸補血湯。又有火鬱而熱者,如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也,宜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如能食而熱,口苦幹燥,大便難者,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以泄火補水。

竹葉石膏湯

  • 1.《醫學答問》:「胃有表症,舌中或白、亦、黃不等,右關脈浮。傷寒邪入陽明經,其症為目疼頭重,鼻乾唇焦舌燥者,邪熱作火也,宜葛根竹葉石膏湯酌用;面浮腫而痛者,感風也,宜葛根湯;斑疹者,邪熱所化也,宜葛根湯加牛蒡子,甚者,犀角白虎湯或承氣湯酌用。
  • 2.《退思集類方歌註》:「竹葉石膏湯粳米,麥冬半夏草人參。三陽合病(太陽頭項痛,陽明目痛鼻乾,少陽口苦咽乾脅痛,一時並見,謂之合病。)關脈大,(邪在陽明居多,故關脈浮大。)寐則盜汗此能任。(三陽合病而盜汗出,是胃火盛而肝火乘之也。厥陰為里之闔,陽明為表之闔,二經有火,則反開而不闔,故盜汗出。
  • 3.《退思集類方歌注》:「竹葉石膏湯粳米,麥冬半夏草人參。三陽合病(太陽頭項痛,陽明目痛鼻乾,少陽口苦咽乾脅痛,一時並見,謂之合病。)關脈大,(邪在陽明居多,故關脈浮大。)寐則盜汗此能任。(三陽合病而盜汗出,是胃火盛而肝火乘之也。厥陰為里之闔,陽明為表之闔,二經有火,則反開而不闔,故盜汗出。

導赤散

  • 1.《萬氏秘傳片玉心書》:「鼻乾者,心脾有熱,上蒸於肺,故津液枯竭而結,當清熱生津,導赤散吞抱龍丸治之。
  • 2.《推拿抉微》:「以上三證、皆宜疏利,俱用通氣散。鼻乾者,心脾有熱,上蒸於肺,故津液枯竭而干,當清熱生津,導赤散加麥冬。如病已極,鼻乾而黑,竅張帝出冷氣者,肺絕也,不治之證。
  • 3.《簡明醫彀》:「次分利小便(導赤散之類)凡二便秘澀,身熱氣盛,鼻乾燥渴,屬裡熱而實,解毒兼清涼,微通利大便(四順飲之類。)皆宜化毒湯、六一散,黃芩、黃連、丹皮、紅花、蟬蛻、荊芥之類。
  • 4.《幼幼集成》:「鼻乾者,心脾有熱,上蒸於肺,故津液枯竭而干,當清熱生津,導赤散加麥冬。

大羌活湯

  • 1.《成方切用》:「(潔古),治兩感傷寒。(內經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太陽經脈,循腰脊,經頭項,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三日少陰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黃連解毒湯

  • 1.《祖劑》:「即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去黃柏加防風,治婦人血風證,因大脫血、崩漏或前後失血,因而枯燥,其熱不除,循衣撮空,摸床閉目不醒,揚手擲足,搖動不寧,錯語失神,脈弦浮而虛,內躁熱之極也,氣粗鼻乾而不潤,上下通燥,此為難治,當服此藥。若脈實者加大黃,鬚審虛實。

升麻葛根湯

  • 1.《醫方考》:「傷寒,目痛鼻乾,不眠,無汗,惡寒發熱者,陽明經證也,此方主之。
  • 2.《成方切用》:「(錢仲陽),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疼身痛,發熱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乾,不得臥。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時,人多疾疫。(三陽皆有頭痛,故頭痛屬表。六經皆有身痛。在陽經,則煩痛拘急。風寒在表,故發熱惡寒。寒外束,故無汗。熱入里,故口渴。陽明脈絡鼻,俠目,故目痛鼻乾。
  • 3.《退思集類方歌注》:「(錢仲陽《閻氏小兒方論》),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疼身痛,發熱微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乾不得臥,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時,人多疫證。
  • 4.《時方歌括》:「錢氏升麻葛根湯。芍藥甘草合成方。(升麻三錢。葛根芍藥各二錢。炙草一錢。)陽明發熱兼頭痛。(及目痛鼻乾不得臥等症。)下利生斑疹痘良。
  • 5.《目經大成》:「傷寒目痛鼻乾,無汗惡寒,發熱不眠,陽明經症也,此方主之。
▼ 展開更多

三黃石膏湯

  • 1.《醫方考》:「瘟毒表裡俱盛,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大渴舌燥者,此方主之。
  • 2.《醫方集解》:「治傷寒溫毒表裡俱熱,狂叫欲走,煩躁大渴,面赤鼻乾,兩目如火,身形拘急,而不得汗;或已經汗下,過經不解,三焦大熱,譫狂鼻衄,身目俱黃,六脈洪數;及陽毒發斑(陶節庵曰:此因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營衛不通,遂成此證)。
  • 3.《成方切用》:「治傷寒溫毒,表裡俱熱。狂叫欲走,煩躁大渴,面赤鼻乾,兩目如火,身形拘急,而不得汗,或已經汗下。過經不解,三焦大熱,譫狂鼻衄,身目俱黃,六脈洪數,及陽毒發斑。(陶節庵曰:此因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營衛不通,遂成此證。)
  • 4.《增訂葉評傷暑全書》:「治陽毒發斑,身黃如塗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六脈洪大,燥渴欲死,鼻乾面赤齒黃。
  • 5.《醫學指要》:「_三黃石膏湯_,治陽毒發斑,身黃如塗朱,眼珠如火,狂躁欲走,六脈洪大,燥渴欲死,鼻乾面赤齒黃,過經不解,已成壞症,此表裡皆熱,實由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榮衛不通故也。又治汗下後三焦生熱,脈洪譫語,晝夜喘息,鼻衄身目俱黃,狂妄,通用此湯,治之如神。
▼ 展開更多

瀉白散

  • 1.《幼科折衷》:「潔古云:肺主氣,溫則壯熱,飲水喘悶,鼻乾燥,手捫眉面,瀉白散主之。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皆是肺氣有餘,復感風邪之所傷,謂之微邪,先瀉而後發散之。
  • 2.《幼科類萃》:「潔古曰:肺主氣燥,熱則壯熱,飲水,喘悶,鼻乾燥,手捫眉面,瀉白散主之。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皆是肺氣有餘,復感風邪之所傷,謂之微邪,先瀉而後發散之。
  • 3.《古今醫統大全》:「脾肺病久則虛而唇枯。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能相營,故名曰怯。脾主唇,唇白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潔古曰:肺主氣,燥則壯熱飲水,喘悶鼻乾燥,手捫眉面,瀉白散主之。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皆是肺氣有餘,復感風邪所傷,謂之微邪,先瀉而後發散。
  • 4.《玉機微義》:「潔古曰:肺主氣燥,熱則壯熱,飲水,喘悶,鼻乾燥,手捫眉面,瀉白散;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皆是肺氣有餘,復感風邪之所傷,謂之微邪,先瀉而復發散之。
  • 5.《醫學入門》:「肺燥(喘嗽)鼻乾手掐目,實則喘而氣盛,或渴,瀉白散潤之。手循眉目鼻面者,甘桔湯主之。肺只傷寒則不胸滿;肺熱復有風冷,胸滿短氣喘嗽,瀉白散、大青膏主之。

宣毒發表湯

  • 1.《兒科萃精》:「小兒麻疹閉證,其初出時眼胞腫,白夾赤色,聲啞,唇腫掀翻,鼻乾鼻煽,氣喘煩躁,口渴,腰痛腹脹,人事昏沉,口鼻出血,煩亂狂叫,二便出血,此乃毒火鬱內而閉也,方用宣毒發表湯,除升麻、桔梗、甘草三味,加酒炒黃芩七分,酒蜜炒麻黃三分,或更加玄參錢半,山豆根一錢。

半夏湯

  • 1.《醫學摘粹》:「如溫疫在太陽經,發熱頭痛項強者,以防風湯主之。如太陽經罷,煩熱燥渴者,以白虎加元麥湯主之。氣虛煩渴者,以人參白虎加元麥湯主之。如入陽明經,目痛鼻乾,嘔吐泄利者,以葛根湯,葛根芍藥湯,葛根半夏湯主之。如入陽明腑,潮熱汗出,譫語腹痛便秘者,以三承氣湯加味主之。

達原飲

  • 1.《增訂葉評傷暑全書》:「如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此邪熱溢於少陽經也,本方加柴胡一錢,如腰背項痛,此邪熱溢於太陽經也,本方加羌活一錢。如目痛眉稜骨痛,眼眶痛,鼻乾不眠,此邪熱溢於陽明經也,本方加葛根一錢。但證有遲速輕重不等,藥有多寡緩急之分,務在臨時斟酌,所定分兩,大略而已,不可執滯。

雙解散

  • 1.《痘疹心法》:「初發熱時,其熱烙手,目赤,鼻乾,唇燥,小便赤,大便閉,煩悶不安,此表裡俱熱,毒氣壅遏,宜發表攻裡,雙解散主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