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臍腹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臍腹痛是中醫的常見病證,多由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因素引起。外感六淫所致的臍腹痛,多見於春季,常伴有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症狀;內傷七情所致的臍腹痛,多見於夏季,常伴有煩躁、易怒、失眠等症狀;飲食勞倦所致的臍腹痛,多見於秋季,常伴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狀。

臍腹痛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臍腹部疼痛,疼痛性質可為隱痛、刺痛、脹痛、絞痛等,可伴有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根據疼痛的部位、性質、伴隨症狀的不同,可將臍腹痛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胃痛:位於上腹部,疼痛性質多為隱痛、鈍痛,可伴有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症狀。
  2. 腸痛:位於下腹部,疼痛性質多為絞痛、陣痛,可伴有腹瀉、便秘等症狀。
  3. 肝痛:位於右上腹部,疼痛性質多為隱痛、鈍痛,可伴有肝區壓痛、黃疸等症狀。
  4. 膽痛:位於右上腹部,疼痛性質多為脹痛、絞痛,可伴有噁心、嘔吐、黃疸等症狀。
  5. 脾痛:位於左上腹部,疼痛性質多為隱痛、鈍痛,可伴有食欲不振、腹脹等症狀。
  6. 腎痛:位於腰部,疼痛性質多為鈍痛、刺痛,可伴有腰酸、腿痛等症狀。

臍腹痛的治療以辨證施治為原則,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治療方法有:

  1. 中藥治療:常用中藥有白朮、茯苓、陳皮、甘草等,可健脾和胃、理氣止痛。
  2. 針灸治療: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天樞等,可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3. 推拿按摩:可在臍腹部進行按摩,以緩解疼痛。
  4. 飲食調理: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5. 生活調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注意休息。

臍腹痛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因此患者應積極配合治療,以免病情加重。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理中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傷寒陰證,傷寒三、二日,五、七日,身體疼痛不可轉側,自汗四肢厥冷,瀉而不渴,或吐逆泄瀉,臍腹痛,或有咽喉痛者,可與理中丸、理中湯。四肢冷甚,腹痛氣急者,與姜附湯,多加甘草煎,及附子理中丸並服。更重者,用法煉黑錫丹、金液丹、二氣丹之類,隨輕重而用之。

四物湯

  • 1.《仁齋直指方論》:「東垣曰:腹中諸痛,皆因勞役過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入客之,故猝然而作大痛。經言得炅則止。炅者,熱也。以熱治寒,治之正也。《此事難知集》論曰:傷寒中脘痛,太陰也,理中湯、黃耆建中湯之類。臍腹痛者,少陰也,四物湯、真武湯、附子湯之類。
  • 2.《良朋彙集經驗神方》:「一孕婦七八個月身體、面目、四肢浮腫,用烏金丸、丁香煎湯化下。取下惡物後,如臍腹痛用四物湯補之,加萹蓄、艾葉煎湯服。
  • 3.《資生集》:「四物湯,治衝任虛損月水不調,或臍腹痛,或腰足痛,或崩中漏下及胎產諸症。常服益榮衛,滋氣血。

真武湯

  • 1.《仁齋直指方論》:「東垣曰:腹中諸痛,皆因勞役過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入客之,故猝然而作大痛。經言得炅則止。炅者,熱也。以熱治寒,治之正也。《此事難知集》論曰:傷寒中脘痛,太陰也,理中湯、黃耆建中湯之類。臍腹痛者,少陰也,四物湯、真武湯、附子湯之類。
  • 2.《醫方集宜》:「一臍腹痛少陰也,宜用 真武湯、附子湯
  • 3.《醫方集宜》:「治臍腹痛
  • 4.《醫學正傳》:「東垣曰:腹中諸痛,皆由勞役過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客入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云得炅則止。《此事難知》集論曰:傷寒中脘痛,太陰也,理中湯、黃耆建中湯之類。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湯、真武湯、附子湯之類。小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散、回陽丹,輕則當歸四逆湯之類。

當歸建中湯

  • 1.《証治準繩‧女科》:「產後六七日,忽然臍腹痛,皆由呼吸之間,冷氣乘虛而入,宜服當歸建中湯、四順理中丸共研,再丸作小丸,飯飲吞下,極妙。
  • 2.《女科經綸》:「寇宗奭曰:婦人產當寒月,寒氣入產門,臍下脹滿,手不得犯,此寒疝也。醫將治以抵當湯,謂有瘀血也。予教之曰:非其治也,可服仲景羊肉湯。又產後六七日,忽然臍腹痛,皆由呼吸之間,使冷氣乘虛而入,宜服當歸建中湯、四順理中丸。
  • 3.《女科證治準繩》:「產後六七日,忽然臍腹痛,皆由呼吸之間,冷氣乘虛而入,宜服當歸建中湯、四順理中丸共研,再丸作小丸,飯飲吞下,極妙。
  • 4.《醫學綱目》:「〔云〕產後六七日,忽然臍腹痛,皆因呼吸冷氣乘虛入客於血分,宜服當歸建中湯。(方見上。)
  • 5.《資生集》:「寇宗奭曰:婦人產當寒月,寒氣入產門,臍下脹滿,手不得犯,此寒疝也。醫將治以抵當湯,謂有瘀血也。予教之曰:非其治也,可服仲景羊肉湯。又產後六七日,忽然臍腹痛,皆由呼吸之間,使冷氣乘虛而入,宜服當歸建中湯、四順理中丸。

逍遙散


調胃承氣湯

  • 1.《傷寒瘟疫條辨》:「煩者,心不安而擾擾,心胸慍怒,如有所觸,外不見形,為熱尚輕。躁者,身不安而憒亂,手足動掉,若無所措,內外不寧,為熱最劇。凡傷寒表邪熱盛,脈浮緊,不得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大熱錯語呻吟,乾嘔不眠,煩躁脈數者,黃連解毒湯,或竹葉石膏湯。內有燥糞繞臍腹痛,煩躁,調胃承氣湯。

通脈四逆湯

  • 1.《扶壽精方》:「_通脈四逆湯_,治傷寒八九日,四肢厥逆,大便自利,臍腹痛,脈不出者。

附子理中湯

  • 1.《証治準繩‧雜病》:「臍腹痛,四肢厥,附子理中湯、姜附湯。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朮,入心加茯苓。
  • 2.《醫碥》:「臍腹痛,唇白甲青,四肢厥,附子理中湯、姜附湯。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白朮,入心加茯苓。麝香、半夏、皂角各二錢半為末,填臍中,生薑切片蓋之,艾灸至手足溫為度,或灸丹田穴。因房事致手足冷,腹絞痛者,亦然。凍倒人不得近火,近火即逼寒氣入心而死矣。

桂枝湯

  • 1.《濟世全書》:「治婦人每經行,臍腹痛甚,以桃仁桂枝湯一劑而瘥。方見後經閉。
  • 2.《赤水玄珠》:「經行臍腹痛甚,以桃仁桂枝湯一劑而瘥。
  • 3.《校註婦人良方》:「羅安人每經行,臍腹痛甚,以桃仁桂枝湯,一劑而瘥。(方見第一卷第十二論)

續命湯


八正散

  • 1.《濟陽綱目》:「必須用散熱開鬱,行氣破血,滋陰利小便之藥可也。故東垣先生用藥凡例,小腹痛,用青皮疏肝,黃柏滋腎。蓋小腹小便,乃肝腎部位,學者不可不知。又子和先生云:凡大人小兒痛沙石淋,及五種淋瀝閉癃,並臍腹痛,益元散主之,以長流水調下,八正散、石韋散,依方服用。

附子湯

  • 1.《醫學正傳》:「東垣曰:腹中諸痛,皆由勞役過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客入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云得炅則止。《此事難知》集論曰:傷寒中脘痛,太陰也,理中湯、黃耆建中湯之類。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湯、真武湯、附子湯之類。小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散、回陽丹,輕則當歸四逆湯之類。
  • 2.《經絡全書》:「李東垣曰:臍腹痛,少陰也,四逆真武附子湯之類主之。故臍下或大痛,人中黑色者,不可治。《機要》曰:臍下發熱者,腎經病也,非熟地黃不能除,以其能補腎也。《心鑑》曰:脾絕者,臍突唇反)。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靈樞》曰:足陽明之脈,從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
  • 3.《玉機微義》:「此事難知曰:傷寒中脘痛太陰也,理中、建中、黃耆湯之類;臍腹痛少陰也,四逆、真武、附子湯之類;少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回陽丹之類,輕則用當歸四逆湯。太陰連少陰痛甚者,當變下利不止。雜證而痛,四物、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之類。夏月腹痛,肌熱惡熱,脈洪疾,手太陰、足陽明主之。
  • 4.《醫方集宜》:「治臍腹痛
  • 5.《醫方集宜》:「一臍腹痛少陰也,宜用 真武湯、附子湯
▼ 展開更多

大陷胸湯

  • 1.《醫學入門》:「傷寒太陽證,下之早而表邪乘虛客於上焦少陽之分,名曰結胸。當心緊痛而煩,水漿不入,但能仰而不能俯,其表邪又不散,故項強如柔痓狀。有大結胸者,不按而痛,胸連臍腹痛硬,手不可近,不大便,日晡熱潮,大陷胸湯、丸。有小結胸者,按之方痛,只心下硬,小陷胸湯。

牛膝散

  • 1.《醫學入門》:「時行時止,淋瀝不斷,腹中作痛,乃寒熱邪氣客於胞中,留滯血海外疼也。如有積,下利不定,有所去則愈。臍下逆氣上攻胸膈欲嘔者,桃仁散,或用當歸四錢,乾漆三錢,蜜丸服。如腰臍腹痛者,牛膝散;或行或止、心痛者,失笑散。經水適來適斷,往來寒熱者,先服小柴胡湯加地黃,後以四物湯和之。

參附湯

  • 1.《內科摘要》:「大司馬王浚川,嘔吐宿滯,臍腹痛甚,手足俱冷,脈微細,用附子理中丸一服益甚,脈浮大按之而細,用參附湯一劑頓愈。
  • 2.《薛案辨疏》:「大司馬王浚川,嘔吐宿滯,臍腹痛甚,手足俱冷,脈微細,用附子理中丸一服益甚,脈浮大,按之而細,用參附湯一劑頓愈。

真人養臟湯

  • 1.《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婦人久下血則脾胃虛損,而血氣不流四肢,卻入脾胃中而為血痢,用加減平胃散;溲便膿血,當行血則便自安,調氣則後重自除,用芍藥湯;下痢赤白,臍腹痛,用真人養臟湯。
  • 2.《醫方捷徑指南全書》:「_真人養臟湯_,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如膿血,裡急後重,臍腹痛,脫肛墜下,止酒毒便血。

五積散

  • 1.《一見能醫》:「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陰經也,比傷寒尤甚,若不急治,死在旦夕。其病初起,無頭痛,無身熱,就便怕寒,四肢厥冷,或腹痛吐瀉,或口吐痰沫,或流冷涎,或戰慄,面如刀刮,引身踡臥,不渴,脈來沉遲無力,如寒中太陰(脾),則中脘痛,理中湯主之。寒中少陰(腎),則臍腹痛,五積散主之。